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曾国藩修身经 > 六、养生——修身之侣

六、养生——修身之侣

  曾国藩继承了程朱理学的基本精神,但不主张搞苦行僧式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活泼泼、坦荡荡的生气,将养生作为修身的伴侣。以他青年癣疥满身、壮年肺疾成痨、老年血压攀升的多病之躯,竟然担当了政事军事的重任,能活过花甲且功名善终,他的养生之术是助了一臂之力的。“降龙伏虎”也好,“君逸臣劳”也好,一句话,从心到意,从欲到神,从气到性,从身到体,如何保养,他都有独到之见,合用之术,在那科学极不发达的时代,实在难能可贵。

  众所周知,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论语·颜渊》中记载了樊迟问仁的事,孔子的回答极其简单而又十分明确:“爱人。”于是,“仁者爱人”这句名言就进入了中华文明的宝库,永远闪亮着人道主义的光辉。这“人”包括哪些范围?自然是一切人。也包括自我吗?也就是说,仁爱自我也是孔子所说的仁吗?回答是肯定的。

  如果自我都不仁爱的话,这样的人还会仁爱其他甚至所有的人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孔子的仁,是有层次的,父母居于第一个层次,依次为兄弟、夫妻、君臣、朋友,这样构成社会关系中的“五伦”。因而爱人中最爱者当属父母,这就是孝亲。

  也许有人会说,爱这爱那,唯独不必爱自己。不,我们进一步看下去。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为了履行孝亲之责,孝子必须爱护自己的身体发肤;如果任其损伤,轻则父母忧伤,重若致残反增父母负担,如若殒命,父母则无人赡养。从孝亲的角度来说,人不仅应该仁爱自己,而且应该把对自己的关爱作为对父母孝敬的起点。因此,正当的仁爱自己与非正当的私利自己完全是两回事。

  怎样仁爱自己呢?这就是养生的课题了。一般人所认为的养生,似乎主要是保养身体,其实这样看比较狭隘。随着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愈加深入,养生应该是保养生命机制与身心健康。尽管“心”(指思维器官)是身体的一部分,然而由心所生发出来的精神活动反过来又对身体产生诸多的影响,心理健康从而显得格外重要,养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养心。曾国藩在这方面有极清醒的认识和很独特的见地。他

  的养生与修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形成了相辅而行、相得益彰的格局。以“静意而诚”为例,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坐和静思,颇有体会。他说:“静有二道:一曰不入是非之物,二日不入势利之场。”不入是非之物,就无忿怨;不入势利之场,就无贪欲。这看起来说的只是修身养性的事,其实,人的内心世界与身体机能,没有这些杂念的侵蚀与损害,就能健康运转了。尤其是没有忿怨,最能养身。中医理论中,非常注重人的各种情绪对五脏六腑的影响,忧愤既伤肺,又伤肝,还伤心,古来忧伤而死者难以数计。就是现代医学,也愈来愈重视情绪对身体内分泌机能的正常运行,所产生的刺激或干扰作用。这样说来,曾国藩的养生理念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而且,曾国藩养生理念,并不是一个囫囵的整体,而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环节逐层衔接起来,形成了一套环环相扣的养生链。就养心的七个部分来说:敬、诚、清、振、和、宽、乐,敬与诚是前提,是养生心态训练;清与振重在清除垃圾,提振精神;和与宽标志着养生训练进入了较高的阶段,乐则是最终的效果,对身体机能将产生正向调节与激活的功能。作为一位军政高位的帅级人物,他没有更多的条

  件来从事太极拳、气功等传统健体训练,只能根据自身实际来制定养生计划,并且形成特色,取得效果。今天我们养生的条件比曾国藩好得多,在借鉴他的养生理念时,可以创造出更科学更有效的养生经验。曾国藩养生理念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特别重视养心、完全根据自身实际这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仍然是我们今天养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正心以敬

  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译文】要做到恭敬,就要仪容整齐严肃,内心宁静专一、稳重端庄并始终不懈,这样才身体强壮。

  【简析】养生的基本目的是强身健神,延年益寿。曾国藩从自身养生的体验中感悟到,主敬能使内心宁静,因而身体强壮。所以正心以敬是强身健神之道。

  内而整齐思虑,外而敬慎威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礼”所以养心也。

  【译文】内心思虑合乎规范,外表庄敬威严,处境再好也不骄盈,威信再高也不凶恶。这样的“礼”,是可以养心的。

  【简析】敬则整齐而合乎规范,泰时不骄,威时不猛,始终平静如常,心就得到了养护。现代科学可以计算出人发一次脾气会杀死多少细胞,曾国藩虽不懂这些,却懂得以礼养心,也就不简单。

  “强勉行道,庄敬日强”。上句箴余近有郁抑不平之气,不能强勉以安命,下句箴余近有懒散不振之气,不能庄敬以自奋。

  【译文】“强勉行道,庄敬日强。”上句规谏我近来老有郁抑不平的气性,不能做到强勉安命,下句规谏我近来常有懒散不振的气性,不能做到庄敬自奋。

  【简析】有郁抑不平之气,便会伤害心身,败坏功业;有懒散不振之气,便会放纵心身,无所作为。曾国藩自箴自勉,轻装上阵,既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任,又保养了自己的心身。

  心不专一,则杂而无主,积之既久,必且忮求迭至,忿欲纷来。其究也,则摇摇如悬旌,皇皇如有所失。总之,日无主而已,而乃酿为心病。此不能居敬者之不能养大体也。

  【译文】心不专一,则杂乱无主。积累久了,必定让嫉妒贪求等各种欲望纷至沓来。追究其中的原由,是因为心摇摆得像高悬的旗帜,惶惶然若有所失。

  总而言之,叫做心中没有主脑,于是酿为心病。这就是不能庄敬因而导致不能保养心境的结果。

  【简析】心摇如悬旌,惶若有失,是心病的一种表现。有心病的人,负担不能过重,但曾国藩日理万机,大任在肩,负担何以能轻?这就更要会养心了:不忮不求,惩忿窒欲,做到事杂而心清,任重而身强。

  吾人行父母之遗体,舍居敬更无他法,内则专静纯一以养大体,外侧整齐严肃以养小体。如是而不日强,吾不信也。

  【译文】我们延续父母的遗体,舍除居敬就没有其他健身的办法。内心要专静纯一,好来保养心境;外表要整齐严肃,好来保养肢体。若这样身体还不能一天天强壮,我才不相信。

  【简析】曾国藩一向身体孱弱,但他十分注意养生,尤其是养心,主张专静纯一,所以能够支撑得下来,有时还有日强之感,更增加了养心的自信。

  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译文】整齐严肃,无时无刻不怀着畏惧的心理。没有事时,一颗心安静地待在心腔里,办事时就专心致志,不夹杂别的意念。

  【简析】无事时不胡思乱想,应事时专一不杂,这样就能减轻心脏负担。至于无时不惧中的惧,并非惊惧,而是一种谨慎、思虑、警戒的常规心态。

  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此绵绵者,由动心之静也。身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而极其和,而万物育。此穆穆者,由静心之动也。

  【译文】自我有所戒惧并加以约束,从而到达至静的境界,没有一点偏倚,所持守的不丢失,那么中庸就可以达到极点而天地可以正位。这里所说的绵绵,是指由动走向静。自己将谨慎独处做得精到,因而接人待物时,就没有稍许差错,于是就无往不通,能极为和谐,能感受万物繁育的佳境。这里所说的穆穆,是指由静走向动。

  【简析】曾国藩养生从京城时期就开始了。他每天规定自己静坐半个时辰以上,日记中自我监督,对一天的读书、作业、办公、对客等都作记录,以约束自己,达到绵绵穆穆的效果。

  不能主一,无择无守,则虽念念在四书、五经①上,亦只算游思杂念,心无统摄故也。

  【注释】①《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的总称。

  【译文】不能主持专一,没有选择与抱守、那么纵然是心思用在《四书》、《五经》上,也只算是浮思杂念,这是神思没有统率的缘故。

  【简析】不能主一,即会荒废学业,且会危害心志,伤及身体,正心要贯彻到读书、办事各个方面去。

  静意以诚

  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裁之吾心而安,揆之天理而顺。“义”所以养肺也。

  【译文】襟怀宽阔大公至正,顺其自然面对世事,对自心而言安安静静,用天理衡量则顺顺当当。这个“义”,是可以保养肺脏的。

  【简析】礼养心,义养肺,极有道理。礼主敬,正心则敬;义主诚,静意方诚。人有大公至正的胸怀,百事皆顺皆安。大公至正就是义,安与顺就是得到调养的结果。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译文】静坐。每天不限定在那一个时刻,总要静坐一会儿,体验静到极点而生发阳气,有种仁心恢复的感觉。心思归于正位,精神凝聚,像鼎一样地镇压在那里。

  【简析】意静首先要身静,静坐是养意的习用之法。静坐到了一定程度,心思归于正位,杂念一一排除,内心世界就出现了和谐。曾国藩身上担子如此之重,体质又如此之弱,忙里不偷点闲,恐怕早就倒下了。

  静有二道:一日不入是非之物,二日不入势利之场。

  【译文】静有两条原则:一是不要介入是是非非的事物,二是不要进入追势逐利的幻境。

  【简析】不入是非之物,就无忿怨;不入势利之境,就无贪欲。人的内心世界没有这些杂念的侵蚀与损害,就能健康运转了。

  静坐,思心正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意,杂念憧憧,将何心极力扫却?勉之。

  【译文】静坐时,思念心灵坦荡,气血和顺,必须达到“天地位,万物育”的境地,才算效验。默坐时,思念心灵常常充满生意,如果杂念丛生,靠什么东西来把它们全部排除?一定要勤加努力做到这点。

  【简析】静坐、默坐时思考不会停止,然而要怎样思考,才能排除杂念?不能不探索,否则,就很难起到养生的作用了。

  唐先生①言最是静字工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②后圣人,亦是静字工夫足。王文成③亦是静字有工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

  【注释】①唐先生:姓唐名鉴,字镜海,1778-1861年,湖南善化人,进士,清代理学家,曾国藩、倭仁曾学于门下。②三代:指尧、舜、禹三代。③王文成:姓王名守仁,字伯安,谥文成,曾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人称阳明先生,1472-1529年,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理学家。

  【译文】唐先生说静字工夫最为要紧。程颢老夫子是三代之后的圣人,也是静字工夫很足。王阳明先生也是在静字上有工夫,所以他能够做到不动心。若是不静,反省自身也不能缜密,分析事理也不能明白,就都是浮泛的,总而言之是要静。

  【简析】宋明理学大家都讲究一个静字。静得下来,才是一个诚字,静不下来,就是一个浮字。国人多有浮躁之病,宜让自己时常静坐一会、静思~会、静养一会,不仅可除杂念,而且可抑浮躁。

  竹如以一“耐”字教我,益欲我镇躁,以归于静,以渐几于能贞也。此一字足以医心病矣。

  【译文】吴竹如教给我一个“耐”字。其用意是要我在急躁浮泛的心情中镇静下来,达到虚静的境界,以便渐渐地向“贞”靠近。这一个“耐”字就完全能够医治我的心病了。

  【简析】耐,实际上也是要静,有浮躁之气就静不下、耐不住。

  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余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分不纷。

  【译文】后面有毒蛇,前面有猛虎,还神智安定心不胆怯,谁敢侮辱我!岂能避得开人事,每天好比面对三军。我本人的思虑坚定不二,外界再纷杂我心也不纷杂。

  【简析】到了彼纷不纷的地步,就算极致。人静我静尚好修炼,人纷我静没有特别顽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是很难做得到的。

  无定向刻不能静,不静则不安,其根只在志之不立耳。

  【译文】心志没有固定的目标就不能安静,不能安静就不能安心,这一系列不良现象的根源就在于没有确立志向。

  【简析】能否静,关键还是一个志向是否确立的问题。立志诚笃,不静也静,立志不诚不笃,静也不静。

  敛欲以清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

  【译文】知道满足就天地宽广,贪求获得就宇宙狭隘。不能说没有过人的地方,只是被太多的欲求戕害了。

  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涂,奚事生嗟忾?于世少取求,俯仰有余快。

  【译文】不顺利的人比我多得多,我一时不顺还是可以忍耐。况且处在坦途上,会因什么事来生起叹息呢?对于世界很少有索求,那么无论是俯是仰都很快乐。

  【简析】这两节是曾国藩忮求诗中《不求》里面的几句。劝戒不要贪欲。贪欲就像毒品一样,一染上了它,很难自拔,所以知足常乐,常乐就心身健康。

  古人以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惩忿,即吾前信所谓少恼怒也;欲,即吾前信所谓知节啬也。因好名好胜,而用心太过,亦欲之类也。

  【译文】古人用惩治忿恨限制欲望来作为养生的要诀。惩治忿恨,就是我前面信中说的减少恼怒;限制欲望,就是我前面信中说的懂得收敛。因为好名好胜而用心过度,这也属于欲望一类。

  【简析】曾国藩在给二子的信中,劝戒他们读书过程中也要惩忿窒欲,不要好名好胜,用心太过,以免忿欲盈身,伤心害体。纪泽、纪鸿两个孩子懂事很早,读书本来就很刻苦,曾国藩为防止他们“太过”,所以如此劝诫。

  窒欲常念男儿泪,惩忿当思属纩①时。

  【注释】①纩:(kuang)丝棉絮,古时丧礼中为死者塞耳之用。

  【译文】控制欲念时,常常想着男儿弹泪时的情景;惩治忿怒时,当想着一个人临终时的情景。

  【简析】曾国藩人生精彩,文字亦精彩,他在日记中随便捻来,就是难觅的锦句。这是因为他古文功底厚,加上阅历丰富,体悟深刻,善于思考。

  古圣所谓窒欲,即降龙也;所谓惩忿,即伏虎也。释儒①之道不同,而其节制血气,未尝不同。总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躯命而已。

  【注释】①儒:最初为术士义,春秋时指用诗书礼乐进行礼仪教育的知识分子,后孔子学派的人称为儒家。

  【译文】古圣说的窒欲,就是释家说的降龙;古圣说的惩忿,就是释家说的伏虎。释与儒的学说不同,但在节制血气这点,却未尝不同。总而言之是不能让我自己的嗜欲,来戕害我自己的身体和性命。

  【简析】佛家喻窒欲惩忿为降龙优虎。一言欲忿是龙虎之物,常人不一定能斗得过,二言能斗得过龙虎之物,也就不同于一般凡人了。曾国藩非等闲之辈,他有降龙伏虎之志,也有降龙伏虎之绩,虽不是佛家,却近于圣人。

  今日百废莫举,千疮并溃,无可收拾,独赖此精忠耿耿之寸表,与斯民相对于骨岳血渊之中,冀其塞绝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之天心,庶几万有一补。

  【译文]现在什么事都荒废而不能举办,各种病弊都已经并发,不可收拾,只有依赖这颗耿耿忠心,与民众共处在白骨如山积血如潭的境遇中,希望能堵塞住横流的人欲,以便挽回厌恶混乱的天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补救。

  【简析】曾国藩初办团练时,困难重重,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精忠耿耿”的理想人才,即便有愿意相助者,在横流的人欲面前,也都一个个败下阵来,曾国藩为此感叹不已。

  功名之地,自古难居。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

  【译文】功名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很难居留,人对于名的爱好,谁又不与我一样呢?我拥有美名,那别人必定会得到不好的名声,互相比较时,实在难为情。

  【简析】好名之欲许多人都有,这本来正常。但曾国藩劝他的弟弟们不要去跟着贪名,而要避名让名,调子低,境界高。

  三寡①,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译文】①三寡,指的是少说无益的话可以养气,少注视争斗的事可以养神,少追求个人的利欲可以养精。

  【简析】回到养生上来,窒欲对精、气、神都有好处。

  眠不必甜寝鼾睡而后为佳,但能淡然无欲,旷然无累,闭目存神,虽不寐,亦尚足以养生。余多年不获美睡,当于此加之意而已。

  【译文】睡眠不一定非要睡得香甜才算是好,只要能做到心境淡泊没有欲望,胸襟广大没有牵累,闭目保存精神,即使没有睡着,也还是可以养生。我多年来没有美美地睡过,应当在这一点上多加注意。

  【简析】睡眠也有窒欲的空间。甜寝鼾睡算得上是一种贪,在当窒之列。这不是说不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而是说不要贪求甜鼾,淡然无欲、旷然无累才是优质睡眠。

  万事付之空寂,此心转觉安定,可知往日只在得失场中过日子,何尝能稍自立志哉!

  【译文】万事都转移到空寂,这颗心反而转为安定。因此可以知道,往日只是在得与失的思考取舍中过日子,怎么能立下自己的志向呢?

  【简析】立志就要去得失之患,这样才能达到内心的虚与安。

  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①有济哉?

  【注释】①讵:(ju)怎么、哪里,表示反问。

  【译文】自从戒吃潮烟以来,心神彷徨不定,几乎像缺了主心骨似的。遏制欲望的难度,大致都是这样,如若不带着破釜沉舟的气势,怎么能有成果呢?

  【简析】曾国藩的戒烟过程,颇具戏剧性。读书时几度戒烟,几度失败,他痛恨自己无志无恒。但在京城,32岁时,他戒烟成功了。他的戒烟成功标志着修身的功夫已经臻于成熟。再说,戒烟成功也挽救了那赢弱的身体,在养生的道路上,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聚神以振

  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智”所以养肾也。

  【译文】心适宜于让它安定,气适宜于让它安定,神适宜于让它安定,体适宜于让它安定。“智”这个字,是可以保养肾脏的。

  【简析】礼养心,义养肺,智养肾。按照中医理论,肾主骨,主恐。这样说来,肾坚则定,定则不恐,定乃养生之大诀。

  精神要常令有余于事,则气充而心不散漫。

  【译文】精神要常常保持在治事上有剩余,这样才能体气充沛而心思不散漫。

  【简析】定方能聚,聚则不散。精神有余于事,说明聚神大有好处;如果不能聚,就会出现精神不足于事,事又办不好,身体又吃不消。

  人之疲惫不振,由于气弱,而志之强者,气亦为之稍变。如贪早睡,则强起以兴之。无聊赖,则端坐以凝之。此以志帅气之说也。

  【译文】人疲惫不振作,是由于气弱,但意志力强的人,气也因此可以稍稍改变。如早上贪睡懒觉,就强力下床来使精神兴起。感到无聊赖时,就端坐来使精神凝聚。这就是用志帅气的说法。

  【简析】以志帅气的目的就是聚神以振。曾国藩体弱多病,难以承受沉重的工作压力,但他意志顽强,常自我调动内气,聚集精神,依然振作如故。

  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译文】身体虽然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越使用就越涌出,阳气越提出就越旺盛。每天做的事情越多,夜间临睡时就越快活;若是存在着一点爱惜精神的意思,又想前进又想退却,奄奄无气,就绝对难以成事。

  【简析】精神愈用则愈出,也是曾国藩的专利。他这样做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曾国藩正因为养生有术,才屡屡战胜病魔,以充沛的精力担负大任。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

  【译文】精神是越使用便越涌出。不可以因身体素来孱弱而过于保养爱惜;智慧是越遭受苦难便越明晰,不可以因为境遇偶尔不顺而立即颓废。

  【简析】过于保惜素弱之体,只会使之弱不禁风,愈加赢弱。多运动,多调节,反而使精神振作,体质转好,就像智慧愈苦而愈明一样。

  每日无论如何忙迫,总须略有抽闲之时,或静坐,或渴睡,或散步。火不动,则水得所养矣。

  【译文】每天不管如何忙碌紧张,总必须要略有点忙中偷闲的时间,或者静坐,或者沉睡,或者散步。火不动,水就得到了保养。

  【简析】肾主水,水得以保养,就能容纳万象,且粼粼闪光。静坐、深睡、散步,对于体弱者来说,是最好的养水方法。

  久病虚怯,则时时有一个畏死之见,憧忧于胸中,即魂梦亦不甚安怡。须将生前之名,身后之事与一切妄念铲除净尽,自然有一种恬淡意味,而寂定之余,真阳自出。此以静制动之法也。

  【译文】久病的人心里虚怯,就时时有一个怕死的念头,在胸腔里摇动扰乱,即便睡觉做梦也不安宁。必须将生前的名声,死后的事情,以及一切胡思乱想铲除干净,这样自然有一种恬淡的意味出来,非常安静之后人的真气就会生出。这就是以静制动的办法。

  【简析】以志帅气是聚神以振的一种方法,以静制动则是聚神以振的另一种方法。曾国藩以前说过“不要钱,不怕死”的话,那是一种人格的表现,这里说“生前之名、身后之事”都须铲除干净,则是一种养生的理念,恬淡的胸襟。调气以和

  余“八本”①篇中言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又尝教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

  【注释】①八本:即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书中多次提到的“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译文】我的“八本”篇中说养生把减少烦恼与忿怒作为根本,又曾经说过胸中不宜有太多的苦恼,要活泼泼地,培养出一段生机,这也是去掉恼怒的办法。

  【简析】仁养肝。仁者无忧,无忧则不恼怒,肝气平和。仁是德之本,不恼怒是养生之本,修德与养生,对于曾国藩说来,是彼此很协调的事。

  肝郁最以伤人。余生平受累以此,宜“和易”以调之也。

  【译文】肝气抑郁最容易伤害人。我生平很受它的连累,应该用“和易”来调和它。

  【简析】曾国藩文官办团练,不是一件易事,其中所受之气自然也多。虽然“打脱牙齿和血吞”,吞是吞下了,但气郁积在腔,并不易瞬间排除。所以他要作自我调节,同时也劝沅弟也自我化解,使内心世界呈现和易局面。

  损忿之心,蓄于方寸。自咎局量太小,不足任天下之大事。

  【译文】减少忿怒的意念,应常蓄存在心中。自己责备器局度量太小,不足以担当天下大事。

  【简析】自己惩忿,可以增大局量。胸怀是可以修炼的。心生忿懥①,盖无养之故也。

  【注释】①懥:(chi)愤怒。

  【译文】心里生发出忿怒,这是缺乏修养的缘故。

  【简析】如果自己不修炼,忿就会常常生出,折磨你的心身。

  《记》①日:“清明在躬”。吾人身心之间,须有一种清气。使子弟饮其和,乡党黛其德,庶几积善可以致祥。

  【注释】①《记》:指《礼记》,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东汉后即将其列入经典。

  【译文】《礼记》上说:“头脑应当清晰明辨。”我们身心之间,必须要有一种清明的气象,从而使子弟从中得到和谐的氛围,使乡亲朋友得到美德的感召,就可能积累善德,带来吉祥。

  【简析】养生调气,靠的正是“清明在躬”。脑子不清不明,就养不出美德,调不出和谐。

  饮酒太多,则气必昏油;说话太多,则神必躁扰。弟于此二弊,皆不能免。

  欲葆清气,首贵饮酒有节,次贵说话不苟。

  【译文】饮酒太多,心气必定昏浊散乱;说话太多,神志必定烦躁不安。弟在这两方面的弊病,都不能免除。要保住清明的气象,首先要重视饮酒有节制,其次要注意说话不随便。

  【简析】酒过伤肝,言多累肝,因此饮酒须节,说话宜谨。曾国藩曾说:“戒酒似可不必,三两杯以养血”。所以酒只节不戒,适当饮酒既有养血之效,又无伤肝之虞。曾国藩劝澄弟节酒谨言,最担心他在家乡过于张扬。

  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时,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仁”所以养肝也。

  【译文】如一轮朝阳初升东方,如万物刚生出细芽,内里不藏怒火,不留怨气。这个“仁”,是可以保护肝脏的。

  【简析】仁既然能养肝,就要无忧无怨无怒,以仁慈之心对待万物。肝气平和,身体自然健康。

  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

  【译文】胸中有很多的抑郁,怨天尤人,不但不可以涉足社会,也不是培植道德的办法;不但不可以培植道德,也不是保养身体的办法。

  【简析】保身一养德一涉世,这是人生的三部曲。讲仁爱,平肝气,就能保护身体,滋养美德,涉足人世。

  肝气发时,不惟不和平,并不恐惧,确有此境。不惟盛年为然,即余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但强自禁制,降伏此人,释氏所谓降龙伏虎。

  【译文】肝气发作时,不但心境不平和,而且也不感到恐惧,确实是这种感觉。不只是年轻时这样,即使我渐渐老了,也经常有怒不可遏的时候。但是要努力控制自己,降服自己的心,这就是佛家所说的降龙伏虎。

  【简析】佛家的降龙伏虎,儒家就是惩忿窒欲,战胜自我。肝气一经发作,很难控制,但要知道,每一发作都是对身体的一次损害,也是对他人的一次伤害。所以应当是遇怒必遏。

  大抵任天下之大事以气,气之忿积于中者厚,故倔强之极,不能不流为忿激。以后吾兄弟动气之时,彼此互相劝诫,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斯可矣。

  【译文】大致说来,担负天下大事靠的是气,当气积压于胸中很多时,会出现倔强到顶点的状态,这时不能不表现为激愤。以后我们兄弟生气的时候,彼此之间互相规劝警戒,保存气的倔强而去掉气的激愤,这样就好了。

  【简析】刚毅与刚愎只一步之遥,倔强与愤激则仅一跬之隔。曾国藩与曾国荃都是任天下大事的人,又都有倔强的禀赋,因此约沅弟与他互相提醒警示,不让倔强陷入愤激。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译文】人没有一件内疚的事,就心灵泰然,常常有快乐满足宽和平静的感觉。这是人生自强的第一个重要道理,也是寻求快乐的最好办法,保证身体健康所首先要做到的事。

  【简析】既要自强,又要寻乐,岂不矛盾?不矛盾,心中无一内愧之事,就是自强的见证,也是寻乐的夷途。

  外境之迕,未可滞虑,置而遣之,终履夷途。

  【译文】外面处境的不顺,不能够长久在心中滞留思虑,让它摆在那里不去理睬,最终就会踏上平坦的道路。

  【简析】外界之顺迕,难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怎么办?置而遣之,该自强时自强,能寻乐时寻乐。这样既不会久忧成疾,又静待事变以出现夷途。

  修性以宽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译文】安静时细思古往今来亿万年没有穷期,人生在那中间只有几十个寒暑,不过短暂的一瞬罢了。大地数万里不可丈量,人处在其中,生活安息,白天仅仅一个房间,夜晚仅仅一张床而已。古人近人所写的书浩如烟海,人生目光所能看得到的,不过九牛一毛而已。事情千千万万,美名可以从各种途径上获得,人生才力所能办得到的,不过太仓一粒粟而已。

  【简析】曾国藩愈入老年,思想愈成熟,愈宽厚。有人认为那是他转儒入道所致。其实,曾国藩是典型的儒家代表人物。儒家本来就主张宽厚。孔子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名言,认为宽是仁的重要表现之一。曾国藩更直接地讲过:“厚者,恕也,仁也”。大凡君子,都有这样的胸襟。

  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身从无中来,却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能主宰?既无奈何,即放心逍遥,任委来往,如此既心气渐顺,五脏亦和。药方有效,食方有味。

  【译文】自古以来圣贤也不能免去生死,不能够管身后事,生命从无中来,再回到无中去。谁是亲疏?谁能主宰?既然无可奈何,就干脆放下心来任它逍遥,自由自在。这样就心气渐渐顺畅,五脏也平和,吃药才有效,吃饭才有味。

  【简析】曾国藩并不排斥释道的精华部分,而是吸收进来融进他的思想中去。老子就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万物的本源,更是生命的本源。所以曾国藩视生死为身外之事,不过分去忧虑它。不过分忧虑生死,但既是生在世上,就应该珍惜生命。养生也是尽性,心气顺,五脏和,药有效,食有味,生活就快乐,活着就有价值。

  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宽,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胆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译文】圣贤所以成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关键都是在大磨难的时候,把这颗心放得宽松,滋养得灵活,有活泼泼的胸襟,有坦荡荡的意境,即使身体上受点外面的刺激,也不至于造成内心的伤痛。

  【简析】曾国藩一生都在磨难之中度过,若没有宽宏之性,内伤就会积重难返,他能修性养生,常活泼泼、坦荡荡,所以愈磨练愈近乎圣人。

  只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所以养身却病在此,所以持盈保泰亦在此。千嘱千嘱,无煎迫而致疾也。

  【译文】只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养身去病的要旨就在这里,持盈保泰的要旨也在这里。千嘱千嘱,不要使心灵遭受煎熬而招致疾病。

  【简析】天可畏不可怨,畏则循天之道,遵天之理,有益而无害;怨则心遭煎迫,身致疾病,有害而无益。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事有恒,容止有定。“信”所以养脾也。

  【译文】饮食有节制,起居有常规,做事有恒心,举止有定力。这个“信”,是用来保养脾脏的。

  【简析】生活有规律,有定力,是一种信德。信养脾,脾属土,土主思,脾脏健康,就能保障思维能力不会减退。

  凡后天以脾为主。脾以谷气为本,以有信为用。望弟常告鼎三①:每日多吃饭粥,少吃杂物,无论正餐及点心,守定一个时辰,日日不差。若有小小病症,坚守星冈公之教,不轻服药。

  【注释】①鼎三:曾国藩九弟曾国荃之子。

  【译文】人的后天保养,以脾为主。脾脏以食物为根本,以有规律为其运用原则。希望弟弟告诉鼎三:每日多吃稀饭,少吃零食,无论是正餐还是点心,都要守定一个时候,每天都不改变。如果有小病小痛,就坚守星冈公的教导,不轻易吃药。

  【简析】信德靠后天养成为主。饮食有节,还谷气之本,恒信下去,自见其效。曾国藩自受父训应节饮食之后,便信守此训,终生未变,如今授之弟侄俨然一位名医,不足为奇。

  耐乎!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或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在我后者,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矣。

  【译文】忍耐吧!不为上司所器重,就把耐受冷落作为要务;银钱上可能有时窘迫,就把耐受清苦作为要务;公事有时承受不了烦恼,应酬有时承受不了纷扰,就把忍耐劳累作为要务;同辈的或许靠名声得利益,后进的或许靠巴结得荣耀,这样就把忍耐闲散作为要务。安心分内所得竭尽全力做事,淡泊得好像一无所求的人,可以预料,不过两年,必定会被上司和同事钦佩。

  【简析】耐功就是一种信德,耐冷耐苦耐累耐闲,最终必为人所钦属;而自己如此淡泊,不忧不愁不急不躁,养得心宽意适,何乐而不为?

  一味浑厚,绝不发露,将来养得纯熟,身体也健旺,子孙也受用。无惯习机械变诈,恐愈久而愈薄也。

  【译文】一概以浑含宽厚对待,心中的不满一点也不表露出来,将来修养到了家,身体也因此而健旺,子孙也因此而得到好处。不要养成用机心使诈术的习惯,怕的是时间愈久心性就愈刻薄。

  【简析】浑厚的反面就是刻薄。有人认为自己智商高,就常使机心诈术,刻薄于人。而大智若愚者,则一味浑厚。曾国藩劝沅弟学习浑厚,于身心有益,于子孙有用。

  润身以安

  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译文】保身,谨遵父亲亲手写的命令:节制欲念、节制劳累、节制饮食。

  【简析】曾国藩父亲一方面希望他成国家藩篱之材,一方面也在京城的生活中看出了儿子身上的缺点,因此便以“三节”相赠,敦促他自我节制,修炼出能胜大任的大德与健体来。

  药能活人,亦能害人。良医则活人者十之七,害人者十之三;庸医则害人者十之七,活人者十之三。余在乡在外,凡目所见者,皆庸医也,余深恐其害人。

  【译文】药能够救活人,也能够坑害人。一个良医,在他的行医生涯中,大约能使病人得益的占十分之七,会使病人受害的占十分之三。庸医却使病人遭害的要占十分之七,能使病人得益的仅占十分之三。我无论住在家乡还是做官在外,凡亲眼所见的多是庸医,我很担心他们害人。

  【简析】从祖父曾星冈到曾国藩,都不信医,亦不信药。而曾国藩从自身所见所闻所历看,又是庸医多良医少,则更不愿信。不信医信谁?曾国藩只信自己:好好保养身体,好好调节精神。

  心肝两家之病,究以自养自医为主,非药物所能为力。今日偶过裱画店,兄弟所写对联光彩焕发,精力似甚完足。若能认真调养,不过焦灼,必可渐渐复元。

  【译文】心脏肝脏上的毛病,终究以自我疗养医治为主,不是药物所能起作用的。今天偶尔路过裱画店,弟所写对联上的字光彩焕发,可知弟的精力似乎很完满充足。若是能认真调养,不过于焦虑急躁,必然可以慢慢康复。

  【简析】沅弟在家治病,曾国藩在军营焦急如焚。不过还是强装镇静,劝他认真调养。只是从沅弟对联上的字,已看出其精神光彩焕发了。

  合家大小老幼,几于无人不药,无药不贵,迨至补药吃出毛病,则又服凉药以攻伐之,阳药吃出毛病,则又服阴药以清润之。展转差误,不致大病大弱不止。

  【译文】全家大小老幼,几乎无人不吃药,无药不昂贵,待到吃补药吃出毛病,就又服凉药来调和,补阳的药吃出毛病,就又吃补阴的药来清润。就这样反复失误,不到身体大病大弱不停止。

  【简析】曾国藩的家庭是个大家庭,他们兄弟里里外外拼搏,家人却上上下下服药。不是曾国藩悭吝,而是眼见传统家风丢失殆尽,而一个个体质又愈医愈弱。于是他不得不出来说话,不要信医信药,要靠自养自医。

  近来每日围棋二局,耗损心力,日中动念之时,夜间初醒时,皆萦绕于楸枰①黑白之上,心血因则愈亏,目光因而愈蒙。欲病体之渐痊,非戒棋不为功。

  【注释】①楸枰:(qiuping)用楸木做成的棋盘,也泛指棋盘。

  【译文】近来每天下两局围棋,耗费心力,中午念头产生的时候,夜晚刚醒来的时候,心里总是在棋盘黑白两子上,心血因此而越发亏损,眼光因此而越发朦胧。想要病体慢慢康复,不戒掉下棋不能有效。

  【简析】曾国藩戒烟是成功的,戒棋却一直未获大的进展。中国的围棋虽能益智,但耗时耗精力颇巨,对于体弱的他来说,显然是害多益少。为保身计,非戒不可。

  书味深者,面目粹润;保养完者,神自充足。此不可以伪为,必火候既到,乃有此验。

  【译文】学养深厚的,他的面目纯粹湿润;保养完好的,精神自然充足。这些是不可做假的,必须要火候到了才有应验。

  【简析】曾国藩对保养甚为崇尚,也多有体悟。保养何谓完善,何为火候既到,他都能把握得到,没有功夫是体悟不到这个层面来的。

  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

  【译文】我说敬字切实看得见的功效,尤其在它能使人的肌肤筋骨得到约束。庄敬就一天天强健,安肆就一天天懒散,这是自然而然的应验。

  【简析】敬不仅可以正心定气,还可以固人肌肤筋骨,“庄敬日强”于养生保身,作用最为明显。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译文】倘若人无论多少,事无论大小,全都用恭敬的态度,不敢怠慢,那么身体的强健,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简析】曾国藩自己保身养生得益于敬,开给纪泽、纪鸿的日课之一就是“主敬则身强”。他的想法很明显,让家人分享庄敬对保身的好处。

  炼体以强

  身体虽弱,处多难之世,若能风霜锻炼,苦心劳神,亦自足坚筋骨而长识见。

  【译文】身体虽然单薄,处在多灾多难的时代,倘若能够在风霜雨雪中锻炼,在艰苦中劳动心神,也自然可以使筋骨坚强见识增长。

  【简析】在曾国藩留下的文字中,关于炼体方面的极少,但很宝贵,也是他养生修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个条件下,要求像西方人或现代人那样积极锻炼并不现实,而风霜锻炼,苦心劳神则是人们常用的健身之法。

  未习劳苦者,由渐而习,则日变月化,而迁善不知;若改之太骤,恐难期有恒。

  【译文】不习惯于劳苦的人,以逐渐的方式习惯,就每天每月都在变化,向着良善的方向前进,自己还不知道;倘若改变太急,就怕难持之以恒。

  【简析】劳苦健身要形成习惯,有一个过程。一经成习,身体就向良善方向改变了起早亦养身之法,且系保家之道。从来早起之人,无不寿高者。

  【译文】早上早起也是养身的好方法,而且也是长保家业不衰的法则。从来早起的人,没有不享高寿的。

  【简析】生命在于运动,适当而有规律的休息是必要的,但一到时间就起床活动更加必要。身体代谢机制靠运动激活,肢体脏器功能靠运动增强,体质强壮的人生活质量高,寿命也会较长。

  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三个月后,必有大效矣。

  【译文】每天饭后走几千步路,这是养生者的第一大秘诀。……三个月后,必然会大见效果。

  【简析】民谚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当今有人说,慢走应在两千米以上,而且不宜过慢,才能起到锻炼的作用。还有人说:饭后散步有害胃的功能,不科学。众说纷纭,曾国藩自养自医,摸索出饭后坚持走数千步(约1-2公里)的锻炼方式,适合于他,也适合于年纪大或体质弱的所有人。

  后辈体气,还不如吾兄弟之强壮。吾所以屡教家人崇俭习劳,盖艰苦则筋力渐强,娇养则筋力愈弱也。

  【译文】后辈子侄的身体,还不如我们兄弟的强壮。我屡屡教家人崇俭习劳的原因,是因为艰苦就筋力日渐强壮,娇养就筋力日渐虚弱。

  【简析】后辈体气不如曾国藩兄弟之强壮,是个严峻问题。究其原因,娇生惯养是一大害,因此只有崇俭习劳一副良药可医。

  家中后辈子弟,个个体弱,学射是最足保养,起早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译文】家中后辈子第一个个都身体孱弱,学习射箭最能保养身体,早起更是千金妙方,长寿金丹。

  【简析】学射能凝气聚神,起早能强筋健骨,曾国藩在给澄沅二弟的信中,十分忧虑后辈子弟个个体弱,他之所以连开医方,目的是抛砖引玉,以唤醒二位弟弟同来关注曾家接班人的体质问题。

  养生以乐

  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四字为要。省思虑,除烦恼,二者皆所以清心,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

  【译文】养身的方法,君逸臣劳四字最为紧要。减少思虑,清除烦恼,这两点都是为了使心清静,说的就是君逸。勤于走路,活动筋骨,说的就是臣劳。

  【简析】君逸臣劳是曾国藩养生的总纲。君指心,宜闲逸幽静;臣指躯体四肢,宜勤劳运动。以上从“正心以敬”到“炼体以强”八节,都是围绕“君逸臣劳”这四个字。

  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体强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体弱者如贫人,因节啬而自全。节啬,非独食色之性也,即读书用心,亦宜俭约,不使太过。

  【译文】我对于每件事,都守定“尽自己的力量去办,结果如何则听从天意”这样两句话,即使养生上也是这样。体格强壮的好比有钱人,因为戒掉奢侈就更加富有;体格单薄的好比穷人,因为节制爱惜就自我保全。节制爱惜,不仅仅在食色这种本性上,即使是读书用心思,也应该约束,不能用得太过头。

  【简析】修身是“尽其在我,听其在天”,养生也是如此。所以曾国藩教导纪泽、纪鸿,在食、色、读书诸方面都要节制,尤其是多次劝其读书不要太过,充分表现了他“尽其在我,听其在天”的人生态度。

  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

  【译文】养生家的方法,没有比惩治忿怒、节制欲望、控制食量、        增加运动四句更重要的。

  【简析】曾国藩是养生大家,一开方就是一整套,但每一套都不脱离“君逸臣劳”的总纲。

  养生之道,当于眠食二字,悉心体验。食即平日饭菜,但食之甘美,即胜于珍药也;眠亦不在多寝,但实得神凝梦甜,即片刻亦足摄生矣。

  【译文】养生的道理,应当在眠食二字上全心去体验。食即是平日家常饭菜,只要吃时觉得甘美,就胜过珍稀补药。眠不在多睡,但能够做到精神凝聚睡得踏实,即便只是片刻时间也足以养生了。

  【简析】曾国藩重视眠食二字甚有其理。他每天除了读书办事之外,就只剩下眠食二字。对于他这样一位压力特重的人来说,若不善待眠食,就无以养生保身了。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息必归海,视必垂帘、食必淡节、眠必虚恬。

  【译文】养生上的道理,视、息、眠、食四个字最要紧。休息时必须归海,看东西时必须垂帘,饮食要清淡有节制,睡觉时必须虚恬。

  【简析】在眠食二字之外,这里又加了视息二字。息必归海,藏息丹田;视若垂帘,自养其神。一有闲暇,即炼此二字,可以却病。            这些说法完全符合中医养生之理。

  礼以居敬,乐以导和。阳刚之恶,和以宜之;阴柔之恶,敬以持之。饮食之过,敬以检之。言语之过,和以敛之。敬极肃肃,和极雍雍,穆穆绵绵,斯为德容。容在于外,实根于内。动静交美,啐面盎背。

  【译文】用礼来使人的身体处于敬谨,用音乐来引导人心的畅和。激烈方面的危害,就应该用乐来调和。舒缓方面的危害,就应该用敬谨来对待。饮食方面的过失,就要用敬谨来检讨。言语方面的过失,就要用和乐来收敛。敬谨的顶点为肃肃,和乐的顶点为雍雍。穆穆绵绵,这是内心道德修养在仪容上的表现。容貌表现在外,它的根子扎在内心。静与动相互培养,从面部到背部都安逸祥和。

  【简析】礼与乐,历来是相辅相成的,养生时以礼居敬,以乐导和,使身肃心雍,穆穆绵绵。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尽在我者矣。此夕卜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凡多服药饵,求祷神祗,皆妄想也。

  【译文】既戒掉恼怒,又懂得节制爱惜,这样养生的规律便都在我自己的手里了。这些之外,诸如寿命的长短,疾病的有无,一概听任自然,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它。凡是多服补药,拜求神灵赐予等等,都是妄想。

  【简析】尽性则惩忿窒欲,知命则不计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什么都坦然相对了,就怡然自乐。

  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

  【译文】古时的君子修炼自身治理家庭,必须是自己心安身强,而后才有家庭振兴的气象出现;必须使别人欣悦鬼神钦服,而后才有各种吉祥的汇集。

  【简析】心安身强,是目的也是手段。说是目的,修身养生,就是要达到心安身强;说是手段,只有人人心安身强,业才能兴,家才能振。所以心安身强是齐家的关键所在。

  勤劳而后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忮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译文】勤劳之后稍稍休息,第一大乐趣。用非常淡泊的态度来消除嫉妒心,第二大乐趣。读书时发出金石般动听的声音,第三大乐趣。

  【简析】孔子有三乐,孟子有三乐,曾国藩也有他的“三乐”,智者乐,仁者寿,从曾国藩的三乐中可以看出他的高雅志趣。劳有乐,思有乐,读书也有乐,生活处处都有乐。不过,此乐只有君子能享,小人不以为乐,自然无法享受了。

  能学到陶潜、谢眺①一种冲淡之味和谐之音,亦天下之至乐,人间之奇福也。

  【注释】①谢胱:字玄晖,464-499年,南朝齐陈郡阳夏(今河南大康)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译文】能学到陶渊明、谢胱那种冲淡的情味和谐的意境,也是天下最大的快乐,人间少有的幸福。

  【简析】陶渊明有诗云:“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在陶的眼里,酒好、蔬好、雨好、风好。谢月兆有诗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好练。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同样,在谢的眼里,霞美、江美、鸟美、花美。这种冲淡之味和谐之音,怎么不是天下之至乐呢?

  【修身故事】

  戒烟改名

  曾国藩父亲烟瘾很重,从小就在父亲学堂里读书的他,渐渐也染上烟瘾。

  那时抽的是土烟,湖南的土烟有一股浓浓的辣味,越辣越要抽。

  17岁起,抽到21岁,曾国藩转到一个叫涟滨书院的新学堂继续求学。来到新的环境,曾国藩立下远大志向,读书报国的思想在这位年轻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了。书院的山长刘先生对新来的曾国藩很赏识,但见到曾国藩抽起烟来,吧嗒吧嗒没个完了,就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说他胸无大志,年纪轻轻就迷恋在土烟上,将来还有什么出息啊?在曾国藩心中,刘先生是他最崇敬的人,如今这样训斥他,怎么不叫他震惊、醒悟呢?曾国藩一时心中怒起,巴不得一拳将自己揍死,于是,他第一次发誓戒烟了。决心下得很大,他改名“涤生”不再叫什么“子城”、“居武”的。顾名思义,他要洗涤旧我,迎接新生。在后来

  的日记中他写道:“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戒烟之意如此坚决,他走出了第一步。

  烟这个嗜好,染上容易戒掉难。曾国藩初次戒烟,“如失乳彷徨”,书都读不进,饭也吃不下,尤其见到房间其他同学吧嗒吧嗒地抽烟,实在熬不下去,只得夺过同学的水烟筒,猛吸几口,一解千愁。不久,他又转到岳麓书院,他觉得这是戒烟的契机,于是砸掉烟具,烧掉烟叶,发誓与烟决裂。这次坚持了一年,顺利考中了举人。不过,得意之日,却是忘形之时,他在自贺自庆中又大开烟戒。

  这样先后十年,抽抽戒戒,戒戒抽抽,时光一晃,竟三十一岁了。他在京城生活,官务虽然并不繁重,但身体日渐虚弱,常感不支,一天清晨起来,还吐了一口鲜血,心里不觉恐惧骤升。晚上反思起来,他在日记中写道:“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至困乏。”烟的危害已是显而易见。第二年,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身养性,他终于彻底醒悟,对戒烟也增加了几分理性认识。这次,他动了真格,拿起一把锤子,冷静地砸掉烟壶,立下《日课十二条》,以最大的恒心,终于戒烟成功了。

  拜师练静

  曾国藩日记写了两个来月,天天坚持自省,但仍感效果不显著,不理想,这样下去,何时能将身上的毛病全都改掉,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君子呢?他甚至还隐隐感到,日记越写,身上毛病反而越多,自省愈严,每天所犯的错误反而愈重,他几乎汗颜无地、坐立不安了。

  带着这些疑难,他又去找唐鉴老师请教。听了曾国藩的诉说,唐老先生沉默一会,给他开出了疗方,这疗方只一个字:静。看到曾国藩对这个字感到莫知所云,便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

  静,静,记住了,修身就是心里要静!于是他回答说:“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曾国藩如获至宝,当即表示,一定按先生的指教,在静字上下功夫,克服自己的骄、躁情绪,一步一步将修身这个人生第一要务进行到底。

  回到家里,曾国藩反复琢磨如何让自己的修身能静下来。他开始练静坐的功夫。过去道人就是苦练静坐功夫的,自己虽不是道人,两脚也不必那么盘在一起,但静坐时一定腰背挺直,双目微闭,去掉一切杂念,在极其安静的状态中积蓄一点生动的意念来,做到“意诚心正”、“静中生智”。

  接下来,曾国藩下大力戒言,再不成天串门,与朋友海侃胡混。每当同朋友交换学习心得时,坚持先听朋友倾诉,自己再深思熟虑作些简短的表白,什么炫耀之语、粗鄙之言再不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朋友们感到惊讶,曾国藩简直是换了一个人!自然,曾国藩心中也暗暗高兴,总算修身有了点成效,看来还得继续练下去,“养得胸中一种恬静”,达到“内心清净,目光远大”的意境,才算“静”到了家。

  【独处心语】

  曾国藩的养生秘诀,归纳起来就是:注重养心,实事求是。这两点今人仍可借鉴。今人物质条件远远优于那时,曾国藩这个一品大员日子也没有今天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过得优裕。但也正是这种优裕,使得我们许多人的养生走入了误区。一是吃得太“好”。我们中有些年纪的人,或是我们的父辈(祖辈就更不用提了),都曾从饥饿中走来,饥饿之苦刻骨铭心。在经历由饥饿走向饱足的第一阶段之后,再起步向吃得美味的目标前进,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多数人没有接着向吃得营养过度,在美味阶段流连忘返,这就渐渐离开了养生的轨道,吃出了诸如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之类的富贵病来,据统计,仅糖尿病患者,全国就达9000万之众,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如果及时将这个“好”的内涵调整为科学营养,不就等于降生了无数个救世主了吗?

  二是不注重养心。不少人以为养生就是养身健体,于心何干?学了曾国藩的养生经,就知道个中缘由了。今天社会安定,生活不断改善,本应心情愉快,幸福美满。但幸福的含量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扩充,如今幸福已不仅是有吃有穿的狭窄范围了,物质的初步满足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精神的愉悦才是幸福的重头戏。而精神的愉悦又有许多物质因素的牵动,比如房子宽敞与否,环境优雅与否,高档家具齐全与否,出行工具解决与否,轿车品牌高档与否,衣着化妆品时髦与否,以及孩子教育、家人职业、银行存款、职外投资,无穷的欲

  望,无限的憧憬,缠得许多人头脑日夜紧绷,心绪朝夕烦躁,仅仅只是养身健体,能养得好身健得了体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没有心情的平静,做不到欲望的淡泊,是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如果曾国藩当年专注于敛财,沉浸于女色,醉心于专权,甚至贪恋于问鼎,同样也会心敬不起来,意静不下来,欲清不出去,乐迎不进来。没有平静的心态,宽和的性情,他也就没有足以支撑军政大局的躯体,更不会有完满的人生结局。曾国藩说得好:“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祸害。”曾国藩的养生经与修身经是一对相互

  钟爱的伴侣,我们取其一也取其二,才算迎财进宝一担挑了起来。

  养生是独处的事,尤其是练敬、练静、练清,都需要努力排除外界干扰,做到实若虚,有若无。这种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毅力的培养过程。曾国藩一个“静”字,就练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真正静了下来,达到了“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余侮”这个境界。没有足够的毅力,哪一种训练都难以成功,因此,养生训练与毅力培养,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