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曾国藩修身经 > 五、善思——修身之父

五、善思——修身之父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曾国藩说:“思与学不可偏废。”学与思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相依相伴,相互促进。在学的过程中,一般说来,是不可能不思考的,就连简单的背诵,也是自始至终在进行思考活动,停止了思考也就停止了学习。既然如此,还有没有学而不思的情形呢?这就要看所说的思的内容和要求了。伴随着学的思考是时刻在进行着的,比如词句的含义,篇章的结构,全文的大意,这些都需要通过思考才能得出,但这仅是一种初步的或粗略的思考,更深一层或更广一点的思考是否也同时展开了呢?是否如孔子所说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呢?

  曾子在《大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这就是叫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纵深思考,善于拓宽思考,善于联系实际而思考。所谓“格物”,就是穷究事物之理,所谓“致知”,就是认识明确,通过穷究事物之理,而达到认识明确的目的,这是学习和思考共同完成的任务。其中的学习只是为完成这个任务搭好了一个平台,戏还得靠思考去展开去完成。而且,认识一旦明确之后又怎么办呢?总不能获得了一支好箭只是放在手里搓来搓去,而不射出去吧。所以曾子接着就提出了“诚意”“正心”的问题,要我们端正态度,瞄准方向,不能只是搓搓玩玩而已,而要准备射出去。紧接着又提出“修身”,这第一支箭先要射自己,射穿一个“旧我”,使其仆地,而跃出一个“新我”。进而提出“齐家”,一家仁则天下仁,一家让则天下让,这个新我首先要将自己的家治好,使自己的家成为千万个家的榜样。最后提出“治国”、“平天下”,治理国这个最大的家,使整个天下都得到太平。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这一系列的思考,才算发挥了学的最大效益,展示了思的最大功能。

  世间的书读不完,世间的理也思考不尽。但根本的道理,人们修身处事必须融会,治国平天下更要贯通。比如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看待成败得失?如何看待昨日和明天?归纳起来,就是天人之道、盈虚之道、交互之道、功效之道、明强之道、平实之道、安危之道、磨难之道、宏阔之道。懂透了这些道,处事修身就能居高临下,治国平天下就能心明眼亮。否则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就只能事事处处是个糊涂虫。曾国藩主张自立自强,但同时强调“强从明出”,他指出:“处人处事之所以不当者,以其知之不明也。”

  人能善思明理,无论如何发愤修身、勉力自强,也不会误入歧途,更不会走火入魔。

  环境越是复杂,思考越是要缜密。以功效之道为例,功不同效亦不同,这好理解,功相近效大不同,则令人费解。曾国藩说:“农夫之服田力穑,勤者有秋,惰者歉收,性也;为稼汤世,终归焦烂,命也。”这就牵扯到命与性的问题上来了。

  所谓命,就是天,就是许多客观因素的总和。曾国藩说:“祸福由天主之,善思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显而易见,在功与效之间,往往还隔着一个“天”字,人尽性,天助力,效乃出;人尽性,天不助,效则不出。因此,人在尽性的同时,还要设法借助天的力量,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像孔明借东风一样,其实并无迷信的意思,有的只

  是识天的智慧,能观测三天之内的气象变化罢了。这在今天已是寻常事,可在三国时却极为神秘。人类社会在不断前进,人们掌握客观世界规律的本领也在不断增强,但完全掌握则一万年以后也是不可能的事。曾国藩功效之道懂得透彻,他所作出的努力多数成就了功业,也有少数努力并未完全成功,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对功效关系有着辩证的理解。他能清醒地认识到:“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因而,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从不因此而悲观,而无所作为。他曾劝导弟弟说:“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

  吾兄弟但从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更不必问及矣。”境界何等之高,心态何其之平!看来,若要修身,必须善思;若要善思,也必须修身啊。

  天人之道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者,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译文】凡要干大事,远识是主要的,才能是辅助的;凡要成就大事业,人

  的谋略占一半,天意占另外一半。

  【简析】天人之道是古往今来哲学家讨论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不信天神,但也有主客之说。客体包括范围极广,天、地、人事皆是。不过客体的天与天命的天,不尽相同,客体的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天命则为一切客观因素的总和。

  祸福由天主之,善思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入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

  【译文】祸与福是由天来做主的,善与恶是由人来做主的。由天做主的,人就无可奈何,只得听任;由人做主的,就能做到一分是一分,撑得一天是一天。

  【简析】古代科学不很发达,许多客观因素一时不可知晓或不可预测,而决定事情成败的往往是这些不可知因素在起作用,所以只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如果说古代天意占了六七成,今天科技进步极快,天意还要占四五成,即使未来科技更发达,天意也会占一定比例,二三成罢了。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份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译文】我们这些普通人只有在增进品德、修炼学业两桩事情上可以靠得住。说到增进品德,孝顺长辈、友好兄弟、培植仁心、行事得宜就属于这方面内容;说到修炼学业,做诗文写字就属于这方面内容。这两桩事,可以由本人做主。有一尺的收获,我就得到一尺的效益;有一寸的收获,我就得到一寸的效益。今天进了一分的品德,就好比积赚了一升谷;明天修炼了一分学业,又好比节余了一文钱。品德学业并增,家中财产就一天天兴隆,至于功名富贵,就要由命里安排,自己是不能做得一点主的。

  【简析】儒家主张有为说,鼓励人们进德、修业以尽人性,这样得尺则我之尺,得寸则我之寸,人性在与天命的较量中就会多几分筹码。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吾兄弟但从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更不必问及矣。

  【译文】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常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的人并不就是最后成就名声的人,成就名声的人并不就是享福的人。我们兄弟只从积劳二字去用力,不去过问成名二字,更不要去过问享福二字。

  【简析】事业越大,人谋越难驾驭。这就要有思想准备,不然一旦落差太大,精神上就难以承受。所以曾国藩力劝沅弟要有“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胸怀。

  仕途巨细,皆关时运,余持此说久矣,然亦只可言于仕宦,若家事亦虽有运,然以尽人事为主,不可信运矣。

  【译文】仕途上的大事小事,都与时运相关,我持此说已很久了。但这话也只可对仕宦而言,若是针对家事,虽有时运的关系,但应以尽人事为主,不可以相信命运。

  【简析】家事有亲情维系,彼此协作,可以办成一些像样的事,虽有天灾人祸相扰,但在正常年份,其影响力还是小于人事,因此人事可以作主。官场险恶,人员关系复杂,朝廷在动哪根筋,为臣者除个别近臣亲信外很难掌控,因此仅靠人事难以作主,皆靠时运。

  事会相薄,变化乘除,吾尝举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运气一囊之中,久而弥自信其说之不可易也。然吾辈自尽之道,则当与彼囊也者,赌乾坤于俄顷,校殿最于锱铢,终不令囊独胜而吾独败。

  【译文】事机相交,变化乘除,我曾将功业的成败、名誉的优劣、文章的精工笨拙,一概放到“运气”这个袋子中。久而久之,更加相信这种说法不可改变。但我们这些人自我努力的途径,当与袋子在一瞬间跟乾坤赌一赌,在锱铢间较量一下先后,终究不会令袋子独胜而我独败。

  【简析】曾国藩是刚毅倔强之人,明知运气能囊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却还要赌乾坤较锱铢,为囊中探出一二之物来,其志何其坚,其意何其诚!

  思人心所以扰扰不定者,只为不知命。陶渊明、白香山、苏子瞻所以受用者,只为知命。吾涉世数十年,而有时犹起计较之心,若信命不及者,深可愧也!

  【译文】想想人的心境之所以扰攘不定,只因为不知道天命。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等人,他们生活得安闲舒适的原因,只因为知晓天命。我经历世事有几十年了,但是有时还生出斤斤计较的心态,这是因为相信天命不够的缘故,真使人深深地感到惭愧啊。

  【简析】人既要尽性,又要知命。尽性以示其价值,知命以显其胸怀,这样就进退裕如了。

  人定亦可胜天,不可以适然者委之数,如知人之哲,友朋之投契,君臣之遇合,本有定分,然亦可以积诚而致之,故日:“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译文】人定也可以胜天,不可以完全交给天数。如知人上的睿智,与朋友之间的投契,君臣之间的遇合,原本有定数,然而也可以积累诚意去得到,所以说:“看似属于命运的,也有人性在起作用,因此君子不全信命运这个东西。”

  【简析】在正确的天人观指导下,还是积诚而致之,不当无为者。这样人在世上才不枉走一遭。

  盈虚之道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故古诗“花未全开月未圆”之句,君子以为知道。

  【译文】太阳过了中午便要向下走,月亮到了月中盈溢后便要一天天亏缺,所以古诗中“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句子,君子认为这是悟出了大道。

  【简析】如果说天人之道是第一大道,那末,盈虚之道就是第二大道了。天人之道说的是认识论,盈虚之道说的是辨证法。此道包括范围甚广,盈亏之道、阴阳之道、刚柔之道、祸福之道几乎皆是。

  天下之道,非两不立,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译文】天地间的法则,没有对称就不能成立,所以立天的法则是阴与阳,立地的法则是柔与刚,立人的法则是仁与义。

  【简析】曾国藩的哲学思想,源于宋明理学,周子、程子、朱子对其影响极大,在那个时代,中国的哲学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所以曾国藩能讲出“天下之道,非两不立”的话,绝非一时之想。

  物穷则变,救浮华者莫如质。积玩之后,振之以猛,意在斯乎!

  【译文】事物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挽救浮华的莫过于质朴。长久疲沓之后,用猛烈来振作一番,他的用意应该就在这里吧!

  【简析】事物对立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转化。曾国藩的长处在于不仅懂得天道、地道、人道,还能运用对立转化的观点来治学、治军、治政,他最终成为学问家又成为政治家,与其学道致用有很大关系。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译文】天地的道理,是要刚柔并济,不可偏废。太柔就容易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

  【简析】曾国藩秉性偏刚,但经过长期的修炼,变得以刚为主、有刚有柔了,这是他德性修炼成熟的一大标志。不仅曾国藩如此,任何有修养的人都会如此。

  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人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译文】刚不是指的暴虐,而是指雄强矫健而已;柔不是指的卑弱,而是指谦虚退让而已。办事为公,就应当雄强矫健,争名逐利,就应当谦虚退让;开创家业,就应当雄强矫健,守成安乐,就应当谦虚退让;外出应对人事,就应当雄强矫健,回家与妻儿子女享受家庭之乐,就应当谦虚退让。

  【简析】刚为盈,柔为虚。何时须刚,何时须柔都应心中有数,这才叫做修养;否则,当刚不刚,当柔不柔,或者刚则暴虐,柔则卑弱,就不叫修养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天的运行是刚健的,君子把它作为榜样而自强不息。地的态势是柔顺的,君子仿效它而容纳万物。

  【简析】曾国藩认为,应该从天刚地柔中学习修身之术:从天刚中学习自强不息的刚毅精神,从地柔中学习厚德载物的宽容品质。

  吉、凶、悔、吝四者相为循环。吉,非有祥瑞之可言,但行事措之咸宜,无有人非鬼责,是即谓之吉。过是,则为吝矣。

  【译文】吉、凶、悔、吝四种现象互相循环。吉,并非只有祥瑞才可以说得上,只要作事举措都得宜,没有世人非难神鬼谴责,这就叫做吉。越过这一点,就是吝了。

  【简析】吉与吝也是盈与虚的问题,可以互相转化。如何常保吉态,就得行事措之咸宜,否则人非鬼责,凶吝即来。

  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

  【译文】在遇到吉利的时候,常会因忘乎所以而走向凶危;在遭到凶危时,就又会因为警惕自省而走向吉利。因此,君子只知道警惕自省。有警惕自省的意识,于是保守它的欠缺,而不敢去追求圆满。小人却常常追求圆满,圆满一旦达成,耻辱和凶危也便随之而来了。多数人常常有缺陷,而我一个人经常圆满,天道的屈与伸,难道能这样不公平吗!

  【简析】吉凶转化各有条件,吉而吝之,即转化为凶,凶而悔之,即转化为吉。因此,高明的人就要看重一个悔字,搁下一个“全”字。

  用兵人人料必胜者,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庄子云两军相对,哀者胜矣。

  【译文】出兵打仗,人人料定必胜的,其中即潜伏着败机;人人料定必受挫折的,其中即潜伏着生机。庄子说两军相对,有哀戚之容的一方将取胜。

  【简析】胜、败也会转化,骄者会转胜为败,哀军常转败为胜,这是普遍真理,毋须怀疑。这话说给在前线带兵的沅弟听,极有警戒作用。

  交互之道

  大凡办一事,其中常有曲折交互之处,一处不通,则处处皆窒矣。

  【译文】办某一件事情时,其中常有曲折交错的地方,一处不通,就处处都受阻。

  【简析】交互之道讲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辩证法中的重要课题。事物之间既有联系,就有制约,此为彼之前提,彼为此之必经之道,所以一处不通就会造成处处皆窒。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外重而内轻,其为蔽也久矣。

  【译文】用瓦片作赌注的人心里灵巧,用钩带作赌注的人心存恐惧,用黄金作赌注的人心中慌乱。投入的外物愈贵重,那么内心就愈容易不稳,这种状况在赌局中存在已久了。

  【简析】这里借用庄子的话,说的是赌局,指的则是治军治政的大局。投入愈多,寄望愈厚,心里愈难以平静,本可以理解,但恰不能如此,只有保持平常心,厚望才有可能实现。

  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暖①,则为小人。

  【注释】①晻暧:(yanai)昏暗。

  【译文】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君子,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今日是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明日就是小人,寅时公正光明,寅时是君子,卯时存阴暗私心,卯时就是小人。

  【简析】君子与小人是人品的两个极端,中间以知人晓事、公正光明与否为纽带,具者君子,失者小人。先具而后失,君子会变为小人,先失而后具,小人也可以变为君子。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变化的,这个观点符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识人、用人和育人都有重要意义。

  位愈高则誉言日增,箴言愈寡;望愈高则责之者多,恕之者少。

  【译文】地位愈高,夸誉的话就一天天增多,规劝的话就一天天减少;声望愈重,指责的人就多,宽恕的人就少。

  【简析】位之高低与誉毁箴恕也息息相关。位高望重是好事,但也是坏事。箴者少,是险事;责者多,是难事。战战兢兢者才会誉不骄,责不馁,不会走向反面。

  倘使根株不稳,柱梁不固,则一枝折而众叶随之,一瓦落而众椽随之,败如山崩,溃如河决,人多而反以为累矣。

  【译文】倘若根与干不稳当,柱与梁不坚固,一枝损折,众叶就会随着损折,一片瓦坠落,众椽就会随着坠落,像山崩一样地失败,像河决一样地溃流,人多就反而是拖累了。

  【简析】人要立住根基,一个团队也要立住根基。根基稳固,前景才光明;根基不稳固,山崩河决的危机时刻都有爆发的危险。在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中培植好根基,把守住根基,至关重要。

  至于千羊之裘,非一腋可成,大厦之倾,非一木可支。

  【译文】至于千张羊皮缝就的大袍,不是一个腋窝的羊皮所能成就的,一座大厦的倾倒,不是一根木头可以支撑的。

  【简析】世上的事之所以办得漂亮或办得糟糕,多应从体制与人事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人与体制的关系,也是一种复杂的交互关系。人固然重要,体制更重要。未建立起合理且稳定的体制,光有一两个精英,终为一腋一木而已。

  讲阔大者,最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颟顸①,毫无条理,虽大亦奚足贵?

  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宏大,无有流弊者耳。

  【注释】①颟顸:(mangan)糊涂而马虎。

  【译文】讲求局面阔大的人,最容易走向松散漫衍的地步。倘若遇事糊涂,毫无条理,即便局面阔大,又有什么可贵的地方?上下尊卑井然有序,才可以顺畅长久地运行。这才算得上器局宏大,没有流弊。

  【简析】要办成大事,既要宏观规划,又要微观管理,光讲阅大而散漫无序,不足贵。为帅者两者都必须具备。曾国藩深知此理,这里又谆谆告勉沅弟,嘱他重视等差不紊这个方面。

  功效之道

  农夫之服田力穑,勤者有秋,惰者歉收,性也;为稼汤世,终归焦烂,命也。爱人、治人、礼人,性也;爱人而不亲,治人而不治,礼人而不答,命也。

  【译文】农民尽自己的力量种田,勤劳的便有好收获,懒惰的便歉收,这就是性;在天旱年月种庄稼,到头来终归焦烂无收,这就是命。爱护别人、治理人群、礼貌待人,这就是性,爱护别人但别人却对你不亲,治理人群但没有治好,以礼待人但人却不回应你,这就是命。

  【简析】性与命的关系前已有述,这里又提出来,从功效关系出发,对性作深入一步的论证,指出功效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减少对于命的依赖。

  大抵事机之转,其始赖一二人者,默运于深渊微莫之中,而其后,人亦为之和,天亦为之应。

  【译文】大凡事机的转变,它开始时靠着一两个人默默地在深入细微的情景中努力,到了后来,人也为他唱和,天也为他呼应。

  【简析】命也是可以争取的。在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先知先觉者的默默运作,终使人知天应。这就是效了,曾国藩办湘军,兴洋务就是默默运作而人和天应的最好例子。

  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矣。

  【译文】办事断然不可求速效,想求速效就必定会拔苗助长,不但没有益处,反而有害处。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移山,最终必定有豁然贯通的时候,愈想求快就愈会感到受禁锢遭窒息。

  【简析】尽性而知命,问耕耘而不问收获,是一种心态,有这种心态就有愚公移山的恒心,没有这种心态就会急于求成,最终则欲速不达。

  天下之事,有其功必有其效,功未至而求效之遽臻,则妄矣。未施敬于民,而欲民之敬我;未施信于民,而欲民之信我;卤莽而耕,灭裂而耘,而欲收丰穰①十倍之利,此必不得之数也。

  【注释】①穰:(rang)庄稼丰收。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功夫就必定有效果,功夫未到却求效果很快到来,那是无知。没有尊敬民众,却希望民众尊敬我;没有信任民众,却希望民众信任我;用鲁莽的方式耕种,用粗暴的方式耘田,却希望得到十倍的收获,这些都是必定得不到的。

  【简析】相信有其功必有其效,就会精耕细耘,换句话说,不精耕细耘,功未致必效不临。曾国藩从他治理湘军敬民信民的实践中深感功效相应这个道理,对于我们办一切事业都具有普遍意义。

  为学既久,则道业可成,圣贤可到;为治既久,则教化可行,尧舜可至。若是之类,莫不由积日累久而后至,固非骤而及也。

  【译文】治学长久,学业才可望有成,圣贤榜样才有可能接近;治政长久,教化才可望实行,尧舜时代的风气才可望到来。像这一类情形,没有不是在日积月累的工夫之后才能获得,决不是骤然之间便可达到的。

  【简析】曾国藩一生为学为治,百千感慨之中,恒功而效相随的感慨最深。

  所以他不怨天不尤人,潜心为之,反而事事皆成。

  君子之用功也,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但知所谓功,不知所谓效,而效亦徐徐以至也。

  【译文】君子的用功,好比母鸡伏在蛋上,日夜不舍,于是生气渐渐充实到了蛋中;好比燕子经营窝巢,天天不息,于是窝巢结构逐渐牢固;好比培植树木,似乎看不到它在生长,但到时它却长大了;如有来源的泉水,昼夜不停,盈满前面的坑坑坎坎后再流进江河,最后归于四海。只知道去用功,并不去时时计较它的效果,而效果也就慢慢有了。

  【简析】为了说明功效相随的道理,曾国藩不仅举了很多例子(如教民、信民,圣贤到、尧舜至),还打了许多比方(如鸡伏卵、燕营巢、人培木、泉归海),言者运之于掌,闻者融之于心。

  程子日:“修养之所以引年,国祚之所以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工夫到这里,则自有此应。”此言有真积力久之功,而后有高厚悠远之效也。

  【译文】程子说:“修养能延长寿命的原因,国家的寿命能够长久的原因,常人能修成圣贤的原因,都是工夫到了这一步,就自然有这样的效应。”这话说的是真正有积累的工夫,而后便有高厚悠远的效果。

  孟子日:“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其谓人日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此言不俟功候之至,而遽其速效,反以害之也。

  【译文】孟子说:“宋国有一个忧虑田里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他对人说我已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快去看,发现禾苗已经枯槁了。”这说的是不等火候来到,而强行加快速度来求得效果,反而害了它。

  苏轼日:“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岁而能没矣。北方之勇者,生不识水,问于没水,而求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以言不知致功之方而但求速效,亦反以害之也。

  【译文】苏轼说:“南方有很多潜水的人,每天与水居住在一块。七岁便能在水中行走,十岁就能浮在水面,十五岁还能潜伏在水中。北方有个勇敢的人,生来不识水性,询问潜水这事,想求取潜水的方法。他用别人所教的方法到河里去试验,没有不被河水淹溺的。”这话说的是不懂得用功的方法,只求获得速效,反而会害了他。

  【简析】这篇较长的笔记中,例证、喻证之方皆用,为了进一步将道理说透,又用引证之法。程子从正面说,孟子从反面说,苏轼从正反两面说,三位先贤在儒学史上都享有极高地位,说服力也极强。

  急于求效,杂以浮情客气,则或泰山当前而不克见。

  【译文】急于求得成效,又将虚浮骄傲的气性夹杂在其中,这样就是有泰山在面前都可能看不到。

  【简析】泰山如此庞然大物,为何还有眼不识呢?谜底就是心浮气傲。为什么会心浮气傲呢?谜底又在急于求成。看来,功效之道势在必学。

  明强之道

  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才,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译文】要担当大事,全要在明强两个字上下工夫。《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这五个方面,主要归结为使糊涂的弄明白,使柔弱的变坚强。

  【简析】沅弟本性倔强,但十余年来,曾国藩反复以稳健平实之气相劝,使他倔强之气收敛了许多。如今沅弟事业又处艰难,曾国藩认为这时反而应当倔强,所以又以明强相劝。

  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日高明,日精明。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者独觉其旷。此高明之说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确。此精明之说也。

  【译文】临事把明字作为第一等重要。明有两层意义:高明,精明。同一个环境,登山的独能看到它的远处,登城楼的独能看到它的宽处。这就是高明的意思。同一种物体,心里的揣度不如用秤称量的精审,目光的锐利不如用尺度量的准确。这就是精明的意思。

  【简析】明有高明、精明之别,各有各的长处和用处,领袖人物不能仅仅高明,还要精明。高明使其见识卓远,精明使其莅事踏实。

  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舂上熟之米,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口中可断。

  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断谓之武断。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惟谦退而不肯轻断,最足养福。

  【译文】喜欢询问如同买来显微镜,爱好学习好比舂捣出熟透的谷米,总得心里面很明了,而后口中才可说出决断的话来。对事物能了解明白再做决断,就叫英断,不明所以然,稀里糊涂就做决断,就叫武断。武断自己的事,产生的危害还不大;武断他人的事,招致的怨恨就很深了。只有谦虚退让而不轻易下决断,才足以保住福分。

  【简析】曾国藩摸了摸自己和诸弟的资质底儿,本来的天分都不是很高,很难称得上高明,但通过不懈努力,可以做到精明。所以一直鞭策勉励自己和诸弟勤奋学习,以好学好问求得学问,求得精明。尤其是澄弟,力劝他切莫做不明而断的事。

  愚民无知,于素所未见未闻之事,辄疑其难于上天。一人告退,百人附和,其实并无真知灼见;假令一人称好,即千人同声称好矣。

  【译文】普通人没有见识,对于平日未见未闻的事情,就怀疑它有如上天一样的困难。若有一个人表示退出,便有一百个人附和,其实并没有真知灼见;假使一个人叫好,就会有一千个人同声叫好。

  【简析】领袖人物站在高明、精明之处制定的方略,普通群众一时不知底细,这时就要正确引导,尤其是正面引导,使大家既不盲目自信,又不畏难自卑。曾国藩不仅自己高明、精明,还要让他的下属也高明、精明,这样,其战斗力或执行力不就大幅提升了吗?

  盖人禀阳刚之气最厚者,其达于事理,必有不可掩之伟论;其见于仪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风。哙①之鸿门披帷拔剑割彘②,与夫霸上还军之请,病中排闼③之谏,皆阳刚之气之所为也,未有无阳刚之气而能大有立于世者。有志之君子,养之无害可耳。

  【注释】①哙:(kuai)? -前189年,姓樊名哙,泗水沛(今属江苏)人,汉王刘邦军中的重要将领,封舞阳侯。②彘:zhi,猪。③排闼:推开门。闼,(ta)门。

  【译文】凡人禀承阳刚的气性最厚实时,他在处理事情上必有不可掩抑的宏伟议论,他在仪表风度上必有不可侵犯的英武风度。樊哙在鸿门宴上披帷拔剑割猪腿,与还军霸上的请求及病中破门规劝高祖,都是阳刚的气性所支配的,没有缺乏阳刚的气性却对世间能有大影响的。作为有志向的君子,培养阳刚的气性是没有害处的。

  【简析】曾国藩盛赞汉营樊哙,表明他内心崇尚阳刚之气,以祖传的这种倔强基因自负。一个生性并不很聪明的人能成为晚清大理学家,一个只能舞笔弄墨的文官能成为湘军大统帅,这种倔强精神是起了重大作用的。

  强字原是美德,余前寄信,亦谓明强二字断不可少。弟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若全不明白,一味横蛮,待他人析之以至理,证之以后效,又复俯首输服,则前强而后弱,京师所谓瞎闹者也。

  【译文】强字本是美德,我先前信中,也说过明与强两个字绝对不能缺少。

  但强字必须从明字中做出来,然后才能始终不屈服。若完全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横蛮,等到别人用真正的道理来折服,用日后效应作为证明,这时再俯首认输,变成先强而后弱,京师将这种人称为瞎胡闹。

  【简析】明是强的前提,强应从明出,否则就是横蛮,就是瞎胡闹。明与强一经结合,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

  【译文】至于倔强两个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都必须有这两个字贯注在其中。否则,就会柔靡而一事无成。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是从倔强两个字做出来的。

  【简析】倔强不仅是曾国藩的祖传基因,也是儒家的基本义理,二者加之于曾国藩身上,表现得更加淋漓,曾国藩自己也倍加珍爱。今天我们提倡发愤图强、只争朝夕,与儒家贞固、至刚,是一脉相承的。

  集思广益本非易事,要当内持定见而六辔①在手,外广延纳而万流赴壑,乃为尽善。

  【注释】①辔:(pei)驾驶牲口用的缰绳。

  【译文】集思广益,本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要的是内心要持有定见,套住群马的缰绳要紧握在自己的手里,对外要广为延纳众说,像千万条溪水流向大壑,这样才更有好处。

  【简析】要使集思广益不变成优柔寡断,就要同时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当年曾国藩投笔从戎而定东南半壁,今天国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内持定见并辅以集思广益结出的丰硕之果。

  平实之道

  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趋于平实,颇不易易。若能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实矣;能实则渐平矣。

  【译文】凡是高明的人,想压抑他的心志,使他很快走上平实,颇为不易。

  若是事事求得精确,做到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渐就踏实了;能踏实也就渐渐平稳了。

  【简析】讲功效、明强、平实,都是在讲尽性。曾国藩办湘军兴洋务,在宏观上高明,在微观上精明,论精神倔强,论作风平实,所以能办成,能兴起。

  苟善治民,必见其所居民悦,所去民思;苟善治军,必见其有战则胜,有攻则取。若不以目所共见者为效,而但凭心所悬揣者为高,则将以虚薄为辨而贱名检,以望空为贤而笑勤恪。

  【译文】如果一个人擅长政事,一定能看到他辖区内的居民很高兴,而离开他的治地人们会很想念;假若一个人擅长带兵,一定能够看到他战起来就能获胜,攻过去就能拿下。若不是以大家都看到的事为效,只是凭心里所揣测的为高,就会将虚薄拿来作为争辨的对象反而看轻循名责实,把坐着空想的人当做贤能反而讥笑勤奋认真。

  【简析】回到功效之道上来说,致功必然获效。功是实实在在的,效也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有功而无效偶尔有之,究其因,命也;言效而不实则不可有,倘有,欺也。

  实者,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伪之习。

  【译文】实即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做架空的事,不说过高的理论,这样就可以稍稍矫正天下浮躁虚伪的习气。

  【简析】曾国藩厌恶浮伪,崇尚平实,当是精明所致。官场上最易养成浮伪之习。中国如此之大,从中央到地方,一级又一级,其中有哪一级浮伪,下一级很容易跟着浮伪,所以不仅要从道德上医治浮伪,更要从体制上防止浮伪。

  军事是极质之事,《廿三史》①除班②马③外,皆文人以意为之,不知甲仗为何物,战阵为何事,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不可信。

  【注释】①《廿三史》:各朝代撰写的二十三部史书的总称。②班:指班固,字孟坚,32-92年,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记载汉高祖至王莽时的历史。③马:指司马迁,字子长,约公元前145-约前87年,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有《史记》,记载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历史。

  【译文】军事是极为质实的事情,《廿三史》除班固、司马迁外,都是文人凭自己的想象来写的,不知甲杖是什么物件,不知战场布阵是怎么回事,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然不可相信。

  【简析】曾国藩带兵近20年,深感军事是极质之事。但他又是大儒,广猎经史,将自己所经之军事与所猎之史书一对照,大有除班马以外断不可信之慨,只有集大儒、大帅于一身的曾国藩才识得出,两千多年来有谁能觉察得出这个漏洞?

  凡道理不可说得太高,太高则近于矫,近于伪。

  【译文】凡道理不可以说得太高超,太高超就同矫作相近,同虚伪相近了。

  【简析】故意说得高,要么为了显示,要么为了装扮;显示则有矫意,装扮则有伪情,别无其他目的。曾国藩治学为政,一生都脚踏实地,重细节,干实事,厌恶高谈阔论。

  清夜自思,尚觉名浮于实十倍百倍也。吾辈互相砥砺,要当以声闻过情为切戒。

  【译文】深夜自思,尚觉得名声超过实际十倍百倍。我们互相砥砺,重要的是应当把声望超过实情作为切戒。

  【简析】有人在名的面前是求之不得,有人在名的面前是望而却步。是名副其实,还是名浮于实?若是名浮于实,就要切戒。这是多么清醒的头脑!

  古人云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吾常常以此儆惧。

  【译文】古人说没有实绩而享受大名的必有奇祸,我常常把这点作为儆惧。

  【简析】有大功而享大名,顺情顺理;无实绩而享大名,悖情悖理。悖情悖理必有奇祸。常怀儆惧感,就能防止奇祸的发生,这既是谨慎,也是明智。

  安危之道

  贤达之起,其初类有非常之撼顿,颠蹶战兢,仅而得全。疚①疾生其德术,荼蘖②坚其筋骨,是故安而思危,乐而不荒。

  【注释】①疢:(chen),热病,灾祸。②蘖:(nie)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芽。

  【译文】贤能通达的人兴起,他的初期大致有着非同一般的困顿,颠簸挫折、战战兢兢,才仅仅能够保全。品德在灾患的考验中才能练就,筋骨在苦难的磨练中才能变强,所以应该在安逸时想到危险,欢乐时不荒废时光。

  【简析】安危之道属于盈虚之道的大范围之内,讲的是安危像盈虚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转化的条件就是思不思危,杜不杜渐。安而思危,防微杜渐,便能长治久安;安而不思危、不杜渐,安就变危了。

  夫人①率儿妇辈在家,事事须立个一定章程,做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

  【注释】①夫人:指曾国藩妻欧阳氏,湖南衡阳人,贡生欧阳凝祉之女。

  【译文】夫人率领儿女、媳妇在家,事事都必须立下一个章程,做官不过是偶然的事,居家才是长久之计,能够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来,即便一旦夫去官职,也不会失去兴旺气象。若是贪图衙门的热闹,不立家乡的基业,那么罢官以后,便会觉得气象萧条。

  【简析】曾国藩在官场上虽然辉煌,但他从来没有忘形,时刻都有离开官场的思想准备。而对于家庭,则永远是他的温馨港湾,因此,他很注重齐家。给夫人的信说得如此语重心长,可见他的忧患意识多么强烈。

  安乐之时,不复好闻危苦之言,人情大抵然欤!君子之存心也,不敢造次忘艰苦之境,尤不敢狃①于所习,自谓无虞。

  【注释】①狃:(niu)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

  【译文】安乐的时候,不想再听危难痛苦时的话,人的性情大抵都这样啊!君子的用心,是不敢轻率忘记艰苦时的境况,尤其不敢沉溺在成功的经历中,自己觉得再无忧虑。

  【简析】安不忘危,乐不忘苦,这样才能常保其安,长有其乐。这话讲在同治三年曾国藩正威震东南春风得意之时,反映了他的头脑始终清醒。

  大约凡做大官,处安荣之境,即时时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谓“富贵常蹈危机”也。

  【译文】大约凡做大官,身处安适荣耀的境地,就时时有可能发生危险出现耻辱,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富贵常常导致危机。”

  【简析】翻开历史,由辱而荣者有之,由荣而辱者亦有之。人不仅要善求富贵,还要善待富贵,后者似乎比前者更艰难,也更有价值。今天,我们分享曾国藩这一精辟的论断,得到的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营养。

  官途险巇①,在官一日,即一日在风波之中,能妥贴登岸者,实不易易。

  【注释】①巇:(xi)险,险峻。

  【译文】仕途危险,在职一天,就一天在风波之中,能够稳当着陆,确实不容易。

  【简析】官不易当,上要合君心,下要符民意,前后左右都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你有成绩,人家可能妒嫉,你有错误,人家会来责备,终日都在风波之中。经得住这些风波的考验,才能安稳。

  凡官运极盛之时,子弟经手公事格外顺手,一倡百和,然闲言即由此起,怨谤即由此兴。

  【译文】凡是官运极盛的时候,子弟办起公事来都格外顺手,一倡百和,但是闲言杂语也便从这里起,怨恨诽谤也便从这里出现。

  【简析】子弟何以经手公事格外顺手,是其能力威望使然,还是因曾国藩、曾国荃朝中显赫使然,明眼人不须多思即可知晓。既然是后者,那末一旦不显赫了,还会顺手吗?不能不想到啊。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宜牢记此二语。

  【译文】今日兴盛应当常常想到来日衰败时,上场风光应当念及下场神沮时。富贵人家要牢牢记住这两句话。

  【简析】既然能想到,就要有预防,把富贵日子当作贫贱日子过,俭朴一点、踏实一点、收敛一点、谦谨一点,即使下场,也不会带来大的震动。

  祸咎之来,本难逆料,然唯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四者,究可弥缝一二。

  【译文】灾祸的到来,本来很难预料,然而只有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钓誉、不骄傲自满这四点,终究可以弥补一一。

  【简析】俭朴一点,就不会贪财;踏实一点,就不会取巧;收敛一点,就不会沽名;谦谨一点,就不会骄盈。这样哪有祸咎?即使有了,也可以弥缝。

  居高位之道,约有三端:一日不与,《论语》所谓“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者,谓若于己毫无交涉也;二日不终,古人所谓“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盖居高履危而能善其终者鲜矣;三日不胜,古人所谓“懔乎若朽索之取六马,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盖唯恐其不胜任也。

  【译文】身处高位时的谨身之道大概有三点:一叫做不与,《论语》所说“伟大啊舜禹拥有天下,却视这种权位与己无关”,说的是好像与己毫无关联;二叫做不终,古人所说“每天谨慎,担心不能很好终结”,这是因为处高位脚踏危境而能善终的很少;三叫做不胜,古人所说“心里戒惧如同朽坏的绳索拉着六匹奔马,十分恐惧,好像就要掉入深渊”,这是因为唯恐不能胜任。

  【简析】曾国藩在担任了两江总督后,更加严格约束自己,又想起了舜禹之不与、文王之不遑、汉文之不胜来,始终保持临渊履冰的谨慎态度。所以居高位而能善终,于古于今都称得上楷模。

  磨炼之道

  凡物之骤为之而遽成焉者,其器小也;物之一览而易尽者,其中无有也。

  【译文】凡物品骤然去做而很快就成形的,那器具一定很小;凡物品一看就很容易清楚明白的,那中间一定没有什么内容。

  【简析】曾国藩的人生步履是挑战坎坷、洗礼磨难,向不主张骤为遽成、一览而尽。他对自己的兄弟和子侄,属下的主要幕僚和至要朋友,也都是这种态度。

  天下事未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

  【译文】天下事没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能够长久能够宏大的。

  【简析】他挑战坎坷,所以就能成就天下之难事。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生哪有空闲的光阴。

  【译文】天下绝无容易相处的境遇,人生哪有空旷闲隙的岁月。

  【简析】他洗礼磨难,所以就能在复杂的境遇中徜徉。

  从来圣贤未有不由勉强以几自然,由阅历悔悟以几成熟者也。

  【译文】从来圣贤没有不从勉强而逐渐到自然,由经历悔恨醒悟而逐渐成熟的。

  【简析】勉强、悔悟是人生催熟剂。如果说中华民族真是一个早熟的民族,那末,曾国藩就是这个早熟民族的乳汁哺育出来的健儿。

  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

  【译文】低头畏惧人言,抬头畏惧天命,这些认识都是从磨炼中得来的。

  【简析】人俯亦畏仰亦畏,正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中国尤其是汉民族向无宗教信仰,不畏上帝,不畏鬼神,但儒门信徒畏人言、畏天命,因而注重修身御祸。不过,真正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要自己磨炼自己,始终行走在仁义礼智信的轨道上。

  人才非困厄则不能激,非危心深虑则不能达。

  【译文】人才不遭遇困惑危厄就不能激发潜力,不心存戒惧忧虑就不能迸发威力。

  【简析】“乱世出英雄”,这话说的就是,人的才能要经过复杂环境的痛苦磨炼才能培养出来。平平淡淡的人生经历,换来的只会是平平庸庸的才能。

  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①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

  【注释】①郭汾阳:姓郭名子仪,697-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朝名将,因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中屡立战功,稹宗时尊为“尚父”,但其功高不居,享高寿得善终。

  【译文】自古以来成就大功大名的人,除开千年一个郭子仪外,经常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

  【简析】两汉时的郭子仪,身经百战,久经磨难,才身居高位,而且善终,曾国藩多次提及他。但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比那时更混乱,更艰难,因而更有思想准备,他能善终也就更不容易。

  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茶①然自馁也。

  【注释】①茶:(nie),疲劳的样子。

  【译文】谚语说:“吃一亏,长一智。”我一生的长进,完全在遭受挫折和侮辱的时候。因此必须咬牙励志,积蓄发愤图强的志气,增加办事的才智,切不可以颓唐丧气。

  【简析】挫折是最好的老师。曾国藩将这位老师推荐给沅弟,希望自己的弟弟能从中学到“志、智”二字。

  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①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日“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注释】①李申夫:姓李名榕,字申夫,四川剑州人,曾国藩僚友。

  【译文】心思遭遇困扰阻塞,这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的时候。李申夫曾经说我是受了气却从不说出,一味忍耐,慢慢地来图谋自强,因此引来“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谚语。这两句话是我生平咬牙立志的决窍。

  【简析】“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不是无志,更不是毁志,而是默默立志,在“脱”和“吞”的痛楚中立志,因此这志立得更加刻骨铭心,没齿不忘。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译文】坚定志向,苦练心气,勤勉努力,无论大事小事,必定会有成就。

  【简析】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曾国藩所言坚志、苦心、勤力,与孟子的话紧紧相扣,揭示了磨炼之道的真谛。

  宏阔之道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译文】自古以来的圣贤豪杰、文人才士,他们的志向事业不尽相同,但那豁达光明的胸襟大致相同。

  【简析】凡为圣贤,都要有豁达光明的胸襟,古往今来,无不如此,曾国藩深信不疑。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译文】富贵功名都是人世间的虚浮荣誉,只有胸襟浩大才是人生真正的享受。

  【简析】富贵是身外之物,自然如浮云;胸次浩大是自身修炼结出的硕果,品尝起来,自然香甜而快乐。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①除矣。

  【注释】①蠲:(juan),除去。

  【译文】知道天存在长久而我经历短暂,那么遇到忧患不顺的事时,就应当稍稍忍耐来等待它的安定。知道地幅员广阔而我居住处窄小,那么遇到荣誉利益争夺的时候,就应当退让来静守自己的卑下。知道书籍众多而我见到很少,那么就不敢凭一点点收获而沾沾自喜,而应当思考选择美善守定简约。知道事情变化繁多而我能经办的很少,那么就不敢以功名自夸,而应当思考推举贤能好共同图谋。如若能够这样,那么自私自满的念头就可以渐渐除去了。

  【简析】阔大胸怀的修炼营造,首先要建立在知上。知天长,地大,知书多、事变多,便为胸次浩大打下了理性基础,许多胸怀狭窄的人恰恰就是对这些方面的无知。

  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名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译文】大凡有血气天性的人,都会想起过他人。他们讨厌卑微的职位而向往崇高的权势,讨厌贫贱而希望富贵,讨厌默默无闻而思慕显赫的名声。这些都是世人的常情。但是大凡君子,大都终生寂静藏锋,恬淡地弃官隐居。他们难道跟一般人的天性不一样吗?实际上,他们才真正明白了大的道理,知道一般人所争夺追逐的名利并不值得计较。

  【简析】能知天长、地大、书多、事变多,便知争名逐利之区区小事不足深较。这需要从名利怪圈中解脱出来,站在时空的制高点上才能有此大彻大悟。

  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之处啬境,亦兢兢焉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

  【译文】君子处顺境时,心里战战兢兢的,常感觉到上天对我过于厚待,我应当用所剩余的去弥补别人的不足。君子处困境时,心里也战战兢兢的,常感觉到上天对我过于厚待,并非果然厚待,而是与更困难者相比,对我的确是已过于厚待了。古人说对于处境,必须看那些不如我的,说的就是这点。

  【简析】君子要善于比较。对于处境,必须看那些不如我者。处顺境这样比较已不容易,处逆境也这样比较就更不容易。曾国藩寄一千两银子回家,嘱六百两还债,四百两赠“较之尤啬”的族亲,父母欣然理解,诸弟却怨言纷起,曾国藩坚持己见,下力开导,足见其感恩之心甚笃,惠人之意甚诚。

  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以古今之通病,坏国丧家亡人,皆猜忌之所致。

  《诗》称“不忮①不求,何用不臧”,仆自省生平愆②咎,不出忮求二字。

  【注释】①忮:(zhi)忌恨。②愆:(qian)过失,过错。

  【译文】祸害的引发,没有比猜忌更厉害的。这是古今的通病,国遭破坏家遭丧败人遭祸殃,都是猜忌所招致的恶果。《诗经》说:“不忮不求,怎么得不到善的回应呢?”我自省平生所招来的过失怨尤,都没有超出忮、求这两个字。

  【简析】忮心是宏阔之道的死敌,人有忮心,便无法宏阔。为除忮求,曾国藩曾写过忮求诗,如今自省,仍有忮求未除之愆咎,嘱咐儿子终身都要力戒此二字。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译文】要想胸襟广大,应该从平与淡两个字上用功。凡在与别人打交道时,必须将自己的心态摆平;在对待功利得失时,必须把利益看淡薄。这样,胸怀或许会一天天宽阔。

  【简析】将人我之际,功名之际看得平淡,是培育宏阔胸襟的妙方。

  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①不祥。

  【注释】①祓:(fu)消除。

  【译文】惟有自己忘记机心才可以消除别人的机心,只有懵懂才可以消除不祥。

  【简析】将人际、功名都看得平淡,就忘掉机心了。以忘己机而淡众机,符合曾国藩伪来诚往的一贯做人准则。

  邵子①所谓观物,庄子所谓观化,程子所谓观天地生物气象,要须放大胸怀,游心物外,乃能绝去一切缴绕郁悒、烦闷不宁之习。

  【注释】①邵子:姓邵名雍,字尧夫,自号安乐行生、伊川翁,1011-1077年,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北宋思想家,象数学创始人。

  【译文】邵雍所说的观物,庄子所说的观化,程子所说的观天地生物的气象,都必须放大胸怀,把心放置在物外,才能断绝一切缠绕在心臆间的抑郁不平与烦闷不安的习性。

  【简析】三子之观,吐露出了三位哲人的宇宙观,其共同点就是要放大胸怀。没有胸怀的哲学家,是不能称其为哲学家的。

  雅量虽由于性生,然亦恃学力以养之,惟圣贤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度量闳深矣。

  【译文】宏大气量虽然是由于天性决定,但也可以依靠学习来培养,只有把圣贤作为榜样来严律自己,对自身要求高对别人责备轻,度量就会宏大深阅起来。

  【简析】雅量可以依靠学习来培养,这学习是指学而习之,既要从经典中学,还要在人我之际、功名之际中习,通过反复磨炼才能培养出雅量来。

  广其识,则天下之大,弃若敝屣,尧舜之业,视若浮云;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乌有所谓自私自利者哉?不此之求,而诩诩然号于众日:“吾君子也。”当其自诩君子深信不疑之时,识者已嗤其为小人矣。

  【译文】见识广博,就会知道如天下那样大的东西,也可以扔掉它如同扔掉一只破鞋;尧舜那样的事业,也可以当作浮云看待。度量宏阔,那么所做的事得不到相应回报时,就反过来检查自身的原因。自己不想要的,就不给别人,这样怎么会有所谓的自私自利呢?如果不追求这些,却在众人面前夸耀说:“我是君子!”其实,当他自夸为君子而不怀疑时,有见识的人早就讥笑他为小人了。

  【简析】要不要做君子,可由自己来定;但是不是君子,则不能由自己来封。凡自诩为君子,则识不广,度不宏,必为小人,真正识广度宏,世人会封你为君子,历史会封你为贤人。

  【修身故事】

  以屈为挺

  李鸿章虽然三进三出,但跟随曾国藩时间还是很长,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也是最多。所以唯有他才真正成为继湘军之后的最高军事统帅,继曾国藩之后洋务运动的最高领袖。一句话,曾国藩死后,李鸿章就是他的替手。当然论立德修身,李鸿章与曾国藩是两号人物,无法同日而语。

  曾国藩晚年与李鸿章交往甚密。一次,李鸿章问曾国藩:“老师,您看门生最大的不足在哪里?”平日,李鸿章并不是那种乐意自省的人,今天如此长进,曾国藩心中不禁欢喜,便极坦率地说道:“你的不足在欠容忍。我一生无他长处,就在这点上比你强。我那年给你讲的《挺经》的第一条,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门生和其他幕僚争执时都猜不透那个故事中的含义,您启发我一下吧!”

  那是一个什么故事呢?又怎么还需曾国藩再次提及呢?原来,就民间说来,只不过一个极其简短的笑话罢了:两个农夫在一条狭窄的田埂上相遇,开始都互不相让,由于两人脾气同样的犟,一直僵持了大半个时辰。他们似乎在暗暗地比着,这回谁先让了谁就是弱者,世界上的事都是弱者输了。后来,一个年长点的农夫突然想,还是自己错了,应该是谁先让了谁就是智者,世界上的事还不都是智者赢了吗?于是,他主动退了回去,让对方顺利过去。对方见年长者先让,顿时一股胜利者的兴奋冲了出来,竟大摇大摆地走过了田埂。还没回

  过神来,年长的农夫也大摇大摆地走过了田埂。这时,年轻的反倒有点失落,觉得还是人家聪明,要是他还和自己那样继续犯傻,现在两人不还是僵在田埂的中央吗?

  其实,故事的哲理并不深奥,曾国藩为了教育这个不知高低的学生,还是笑着说:“先让的表面上是屈,实际上是挺,是以屈为挺,智挺。事事好胜,不能容忍别人,很多事就办不下去了。”生姜确是老的辣,曾老师人生阅历如此丰富,李鸿章不得不佩服。

  自裁湘军

  从1852年起,曾国藩奉旨办团练,丢下要当理学大师的美梦不做,拿起刀枪来到战场上出生入死,父母去世,都不能尽孝,还痛失两个弟弟,自己又三次被逼自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把湘军办得叱咤东南半壁,震憾神州大地。按常理说,他已经是要功有功,要赏有赏,左宗棠、彭玉麟、李鸿章都劝他及

  时问鼎,若真如此,还不是顺理成章,一呼百应吗?

  可曾国藩不这样认为,他的一句名言说的是:“盛世要作衰时想。”如今该这样实行了。因此他不但不去问鼎,还下大力说服沅弟与诸位将领,大幅度裁减湘军。他告诫沅弟:“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这意思是说:在遇到吉利的时候,常会因忘乎所以而走向凶危。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已经是普遍的事。只有站到高处,想到深处,及时推美让功,才能保盈持泰。曾国藩深谙此理,早在湘军还在安庆时,他一方面看到了即将拿下天京的美景,一方面就酝酿好了裁军的方案。而且,他大筹钱款,到时不待朝廷拨下安置费,裁军的一切开支都准备齐全了。

  1864年6月16日攻下天京,7月初就开始裁军,一月之间,一裁就是25000人,而且没动用朝廷一两银子,都安置得顺顺当当,令朝野各方不得不佩服。裁减后的湘军只起维护地方治安的作用,对朝廷丝毫构不成威胁,这样,朝廷不必担忧曾家军的独霸一方,世人也再无由说三道四。不过,曾国藩并不辞官让爵,还是照样为朝廷办事,忠诚到底。当初善始,如今善终,修炼一世,从不懈怠,难怪后人称他乃史上第一完人。

  【独处心语】

  学习与思考主要表现为一种独处活动形式,尽管学习可以互相切磋,思考可以互相启发,但真正的学习和思考还是各自独立完成的。同在一个班级听课,有的学生成绩优秀,有的同学成绩低下,其原因就是各自努力与认真的程度有着太大差异;同在一所名牌大学毕业,有的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或科学家,有的却终生平平庸庸,其原因也在于自己是否继续深入学习、不断创造性思考。如果只是等待集体读读听听才去学习,依赖开会说说议议才去思考,那一辈子也只会浑浑噩噩;只有在独处时坚持不懈学习,自觉思考,才会日积月累,熏陶

  德性,一步一步走向智慧,接近贤圣。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典型的学习与思考的成功人生。孔子七岁就读了书,到了十五岁就意识到读书的巨大威力,因而至于学。学到快三十岁了,便立业于办学传道,从而终身不离开学习。他的立,也包含了独立思考,正因为他学思共进,才有后来的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又不逾矩的收获和提升。孔子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曾国藩说:“学者用力,固宜于幽独中,先将为己为人之界,分别明白,然后审端致功。种桃得桃,种杏得杏,未有根本不在,而枝叶发生,而自曹茂者也。”他又说:“每日须以精心果力独造幽奥,直奏单微,以求进境。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曾国藩就是坚持在独处时用力学习、独造幽奥,才种桃得桃、种杏得杏,成就儒学大师、一代圣相。他也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岳飞《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一种忠君忧国的思;文天祥《过零丁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种献身效国的思。传统文化哺育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学为报国,思而忧国,多么纯正,多么高尚!曾国藩饱读经史,除了忧国忧民,还有一种哲学思考。他说:“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他将自己的书斋干脆称作“求阙斋”,以便常省常悔,化凶为吉。今天,我们的知识分子和官员,也应该具备传统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哲学头脑,在新的形势下思考自己该学什么,该做什么,该有怎样的磨练,该有怎样的胸襟,而不可作秀而学,应付而为,回避磨练,安于享乐。否则,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就会一代一代退化,不再起到先知先觉者应有的社会作用。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