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曾国藩修身经 > 三、友人——修身之径

三、友人——修身之径

  修身入了门,还有一段路程要走,才能到达圣贤的殿堂。在你的周围,不是家人,便是同事,不是上司,便是下属,不是朋友,便是过客,如何对待他们,如何知之、择之,如何仁之、恕之,都要贯彻一个大原则,这个大原则就是事事以德为本,时时以省为先,处处以友为体。德是标准,省是前提,友是“德”、“省”的一种载体。人活在世界上,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就是一名战士独自守在哨所里,他

  也是受了上司的派遣而来的,必须按照上司的要求或全体战士共同制定的规矩放好这个哨,如果不按时来,上一班哨兵就要推迟时间下岗,他放哨时如果出了重大事故,就会危害很多人的安全甚至国家的利益,这不都是要与人打交道吗?

  与人打交道,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态度,是道德。有时候,过分的技巧反而使人生厌。孔子就讲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这说的是,巧言令色者,往往是伪君子,是待人没有诚意的人,自然这种人没有什么仁,没有什么道德。曾国藩一生主张以诚待人,尤其是交友贵诚。他崇尚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的善性,即使暂时泯没,也是可以通过诚来拨动启开。他说:“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

  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勾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在他的幕僚中,这样的成功例子是不少的,对待门生李鸿章就是如此。李鸿章在曾门算是三进三出,但曾国藩不去计较,而是本着立人达人的态度,既成就了李鸿章,转过来李鸿章才华横溢,也为成就曾国藩起了重大的作用。这就在于,曾国藩有这种境界和胸襟,才将曾、李之交导演成一出历史喜剧。曾、左之交也是如此,左宗

  棠的,脾气之大、性格之骄是很出名的,但在曾国藩眼里,左宗棠才学之高、情义之重也是无可非议,尽管如外人所传,左宗棠眼里没有曾国藩,但曾国藩心中却有左宗棠。因此,在祁门之难中,左宗棠毅然相救,更令曾国藩加深了对左宗棠的敬佩,而左宗棠也因曾国藩的多重帮助与推崇,步步高升,职位亦不在曾国藩之下。可想而知,在世风日下的那个混乱时代,曾国藩能让万人皆服甚至后人亦服,是多

  么不容易!

  孔子的思想,归根结底是一个“仁”字,而仁又体现在“忠恕”二字上,《论语·里仁》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子日: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这么一件事,孔子对曾子欣赏有加,认为在颜回之后,唯有曾参最能理解他的思想,因此,随即授孝经,传王道,托付孙子孔饭(即子思)于曾参的大动作接踵而至,深信曾参能在他离世后传承他的学说。果然,曾参而子思,子思而孟子,一支思孟学派挺然而立于战国,让孔孟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曾国藩自然是孔孟思想的最大受益者和最忠实的继承者,他紧紧握住孔孟思想的精髓——忠恕,不折不扣地领悟,不声不响地践行。他之所以能做到“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也是为了贯彻一个忠恕的大原则,而他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他的“责己以严,待人以宽”,则正是忠恕的重要表现。忠恕的为人原则实行起来,最难的在于“一贯”二字。要做到一贯,曾国藩支了两招:一要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样就能有气不气,想怒不怒。曾国藩说:“大抵接人处事,于见得他人不是、极怒之际,能设身易地以处,则意气顿平。”在京城之初,曾国藩年轻气盛,自恃有学问,常常不顾他人感受,指责朋友,训斥下人,立志修身之后,才渐渐学会了谦逊交友、宽恕待人。二是训练强恕。曾国藩性格刚毅,在阅历尚浅之时,这刚性就成了争心,一旦争了起来,互不相让,就极易伤害感情。修身要求他除去争心,增加弹性柔性,因而就向自己提出了“强恕”。他说:“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之则渐近自然。”可以想见,曾国藩训练强恕的过程,就是他战胜自我的过程。看来,学习曾国藩如何修身友人,把“忠恕”二字领悟透,实行好,就学到了家。

  仁者爱人

  孔门教子,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立不惧,如富户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译文】孔子学派教育人,最重要的课程是求仁,而它最切身的教导,主要在“自己想成立也要让人成立,自己想畅达也要让人畅达”几句话上。所谓立,即自己成立就不害怕外界不帮助,好比富人什么东西都有多,不需要向外求取。所谓达,四面八方都畅通无阻,好比贵人站在高处一呼,到处都会响应。哪一个不想自己成立自己畅达?倘若能将此心推到让别人也成立别人也畅达,就能与万物共享美好了。

  【简析】孔子的仁学精髓是“与物同春”,友人的立足点是立人达人,立人达人的最终结果就是“与物同春”。没有这种大眼界、大胸怀,行仁只是一句空话。

  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译文】我与他人以及万物,根本之处是同一的。倘若只知道爱惜一己,而不知道仁爱他人及万物,这就与根本之处是同一的这个大道理相违背。

  【简析】曾国藩不仅认为“与物同春”是终点,也认为是起点。细想一下,何曾不是如此?与民与物,同在一个地球上,共一个太阳,共一个月亮,共生共荣才生态平衡,无休止地自相残杀,或一类甚至一人独霸世界,最终只会导致地球毁灭,连霸者一起化为灰烬。

  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而极其和,而万物育。

  【译文】自己将谨慎独处做得精到,以至于接人待物时,不出稍许差错,这样就无往而不通,就极为和谐,就能感受万物繁育的佳境。

  【简析】“与物同春”既是终点,又是起点,那末人物之间必处和谐。和日、和风、和雨,才万物繁育,万类共荣。所以当自谨独而精之。谁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汝,天罚昭昭。

  【译文】哪一个人是可以怠慢的?哪一件事是可以马虎的?对事马虎事就不成,对人怠慢,人家也会这种对你。纵然别人不这样待你,也会助长我自己的骄傲,那么别人就会看低你,天理惩罚是明明白白的。

  【简析】人不可慢,事不可弛,否则,人必反,事无成,效应极显。所以和的氛围每个人都要精心营造。

  民宜爱而刁民不必爱,绅宜敬而劣绅不必敬。

  【译文】民众要爱惜而刁民不用爱惜,士绅要敬重而劣绅不用敬重。

  【简析】民就是老百姓。就整体而言,民宜爱,就个别而言,刁民不必爱。泛爱众是终级目标,有阶级社会,自有不必爱者,绅士中的劣绅,百姓中的刁民,都在这个范围之内。这就是儒家仁爱观中的原则性。

  余以老年吃斋,风中行路,殊非所堪。又念百姓麦稼已失,稷梁不能下种,将成非常之灾。

  【译文】我因为老年吃斋,在风中行远路,很觉得不能承受。又想起百姓麦子的收成已受损失,小米、高梁等作物不能下种,很可能酿成非常之灾。

  【简析】以下三则是曾国藩爱民的几件具体事例。身为高官,必系民众,恻隐之心骤起,不失有良心的清官。

  是日在途中,见麦稼为旱所伤,高不过二三寸,节气已届收割,而吐穗极少。间有用人力施水灌溉者,高或六七寸,色青而穗亦可观。嵇康所云:“一溉者后亡”,信人力足以补天事之穷,然百分中不过二三分,余则立见黄槁,纵三日之内大雨,亦无救矣。目击心伤,不忍细看。

  【译文】今天在途中见麦苗被旱灾伤害,高不过二三寸,节气已到收割时期,但吐穗极少。间或有人工施水灌溉的,高或六七寸,颜色青而且穗子也可观。嵇康说“受过一次灌溉的后死亡”,的确是人力足以弥补天事的不足,但不过百分之二三而已,其余的立即就会枯槁,纵使三天之内下雨,也不可挽救了。目击这一切心里无限伤痛,不忍细看下去。

  【简析】曾国藩晚年生活在北方。北方多旱,见华北大平原上已到收割季节的麦子还不吐穗,心里忧伤,目不忍视,其言恳切,其情笃诚。若朝中高官都能如此,清廷哪会亡得那么快?

  老洲头登大舟。舟系吴城船厂为余新造者,极坚实,极华丽,因慨然日:诵韦公①“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之句,为之愧悚而已。

  【注释】①韦公:指韦应物,737- 79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见长。

  【译文】到老洲头登上大船。船是吴城船厂为我新造的,极为坚实,极为华丽,于是感慨说:“吟诵韦应物‘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的诗句,令我悚然惭愧不已。”

  【简析】百姓水深火热,自己独享华丽的大舟,想到唐代诗人韦应物都能自惭,自己怎么不愧呢?曾国藩既愧且悚,应该说其自责的程度更加高出一筹。

  以民为本

  苟善治民,必见其所居民悦,所去民思。

  【译文】假若是很会治理民事的,必然能看见他所治下的百姓喜悦,离开后百姓思念。

  【简析】以民为本的检验标准是民悦民思。不顾这个上帝的悦与思,便是为所欲为了。

  吾唯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

  【译文】我唯有以一个勤字来报答我的君王,以爱民二个字来报答我的双亲。

  【简析】曾氏先祖自孟学公以来向有爱民之德,祖父星冈公周济民众誉及远近。先人所积之德,曾国藩一人不敢损毁,所以处处以爱民作为一种孝行来践履。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日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译文】众人的趋向,是形势的所指,虽有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不顺从,故而说干扰万物的没有比风还厉害的。风俗对于人心而言,从微小开始,而到后来就不可抵御了。

  【简析】爱民的前提就是要尊重民意。众人所趋就形成风,风来了,就不可御。认识到这点,爱民就从情感上升到理性了。

  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扰扰万众,大率皆中材耳。中材者,导之东而东,导之西而西,习于善而善,习于恶而恶。

  【译文】上天所孕育的人类,特别智慧的不常见,特别愚蠢的也不常见,芸芸众生,大致都只是中等才智罢了。中等才智的,引导向东则向东,引导向西则向西,学习为善则为善,学习为恶则为恶。

  【简析】民众中上智者,下愚者并不常见,大致都是中材。因此如何引导他们,如何给他们创造习善的环境,多办一些学校当然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社会上一批领袖人物的努力也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曾国藩当然属于后者。

  方今民穷财困,吾辈势不能别有噢咻①生息之术,计惟力去害民之人,以听吾民之自孳自活而已。

  【注释】①噢咻:(oxiu)这里是抚慰的意思。

  【译文】现在百姓穷苦财政困难,我们不能另外有抚慰民生的办法,惟有竭力除掉害民之人,好让老百姓自行休养生息罢了。

  【简析】拯救百姓于水火,最好的方法就是力去害民之人。大言之,就应该彻底推翻以民为敌的反动统治。但曾国藩以当时的境界还不敢言及,在他所管辖的范围内,能除掉害民之人,让民众休生养息,也是值得赞扬的。

  凡养兵以为民,设官亦为民也。官不爱民,余所痛恨。

  【译文】凡养兵是为了民众,设置官府也是为了民众。官员不爱民众,这是我所深为痛恨的事。

  【简析】养兵为民,设官为民,这种见解在那个时代已够先进了。而且他不只是口头喊喊,而是心里痛恨不爱民的官,这种情感不是一般人所能具有的。

  为疆吏者,全仗年丰民乐,此心乃可以自恬。若事事棘手,则竟日如在桎梏中矣。

  【译文】身为疆吏的,全仗年咸丰收百姓快乐,自己这颗心才可恬适。倘若事事棘手,则每天好比生活在囚禁中一样。

  【简析】本来官与民犹鱼与水,水阔鱼跃,水枯鱼烂,彼此悉悉相关。认识到了这一层,以民为本就有了道的支撑。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译文】为天下众生考虑,则必定是宁愿自己受饥饿受淹没,哪怕有一个普通百姓未得到他的好处,也引为自己的责任未尽。

  【简析】曾国藩晚年,思想境界极高,范仲淹“先忧后乐”的人生观在他的身上扎下了根。所以他宁愿己饥己溺,勇于自我责备。他自己如此,写给两个儿子的这段话,表达了希望子侄们也这样做的真诚愿望。

  与人为善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译文】从别人那里获取善意,怀着善意与别人相处;以快乐心情享受人生,以忧患意识磨练终身。

  【简析】孟子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曾国藩学习经典,尤其敬重孟子的许多富有哲理性的思辩,孟子的为善观就成了他的座右铭,终身忧也为这两句话,乐也为这两句话,到了五体投地的程度了。

  仲尼之学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译文】孔子的学问没有固定的老师,也就是获取别人的善为善;随便到哪儿都给予别人,也就是与人为善。向人学习不厌烦,即取人之善为善;训诲人不知疲倦,即与人为善。

  【简析】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他的闪光思想多源自于孔子的思想宝库。曾国藩两相对照,原来孔孟一家。

  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然徒与人,则我之善有限,故又贵取诸人以为善。人有善则取以益我,我有善则与以益人。连环相生,故善端无穷;彼此挹①注,故善源不竭。

  【注释】①挹:(yi)舀,把液体盛出来。

  【译文】古时圣人处世的原则,莫大过与人为善。以言语训诲人,就是用善心来教育人;以道德熏陶人,就是用善心来培养人,这都是与人为善的事。然而只是给予人,那么我的善有限,故而又贵在从别人那里获取善。别人有善,则取过来增益于我,我有善则增益于别人,连环相生,故善端无穷无尽,彼此灌注,故善源永不枯竭。

  【简析】通览古圣人之道,原来一根主线贯彻始终。难怪曾子悟出孔子一贯之道,即忠恕而已,就成了孔子的真传,就被后人谥之为“宗圣”。所以学经悟道,抓住根本最重要。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之道,如大河水盛,足以浸灌小河,小河水盛,亦足以浸灌大河,无论为上为下,为师为弟,为长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即日见其益而不自知矣。

  【译文】与人为善取人为善中的道理,好比大河水满,足以浸灌支流小河,支流小河水满,也同样可以浸灌大河,无论为上为下,为师为弟,为长为幼,彼此之间用善来互相浸灌,便可以一天天看到收益而不自知了。

  【简析】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根本就是一个“善”字,人与人,不论是取是与,都以善相浸灌,即日见其益。

  孔子日:“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近年书生,多好攻人之短,轻诋古贤,苛责时彦,此亦大言也。

  【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丑恶的东西,但不要攻击有丑恶的那个人。”近年书生喜好攻击别人的短处,轻易诋毁古代的贤者,苛责时下的才俊,这也是一种“大言”。

  【简析】世界上,不与人为善的大有人在。近年书生好攻人之短而不乐取人之善,就是一例。曾国藩深恐这种时弊泛滥开来,毒害人心,所以他要与绅士相约:禁大言,不道人之短。好攻人短者,其自修必疏。

  【译文】喜好攻击别人短处的,他的自修必定粗疏。

  【简析】曾国藩进一步指出,好攻人短与自修必疏之间有因果关系,自修之疏是因。君子都讲究修身,即使伪君子,也会以修身来装饰门面,好攻人短至少也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虽偏长薄善,苟且有裨于吾,未尝不博取焉以自资益。其有以谠言诤论陈于前者,即不必有当于吾,未尝不深感其意,以为彼之所以爱我者,异于众人泛然相遇之情也。

  【译文】即使是偏激甚至缺乏善意的言语,假如对我有益,未尝不可一概获取来使自己得益。他若有正直亢爽的言论出现在眼前,即使对我并非适合,未尝不深为感谢他的好意,认为他对我的关爱,不同于那些泛泛相交者的感情。

  【简析】一人为善有动机、效果之分,对方无为善动机,我方却有获善效果,这样的言论,也应该乐于听取,并表感谢。再说人家缺乏善意并不等于就有蓄谋的恶意,作为潜心修德的人来说,大可不必计较了。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

  【译文】善行没有比宽恕更大的,心性没有比忌妒更坏的。

  【简析】对已求善,对人讲恕,求善重要,讲恕更重要。在与人为善的大框架中,宽恕别人过错的这种恕德有着更重的份量,友人者必习此课。

  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终身祝人善,曾不损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

  【译文】一生为别人让道,你自己也不会失去半步路。一生为别人祝福,你也不会损失一尺布。消除嫉妒的心,普天下都会降甘露。大家都吉祥,我也不会再恐惧。

  【简析】曾国藩的忮求诗之所以广为世传,不仅是因为和谐的节奏韵律,主要还是打动人心的哲理。与人为善有百益而无一害,虽然不易做到,但于情于理,是应该做到。

  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是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是也。

  【译文】所谓忮,即嫉贤害能,忌妒别人立功,与人在上司面前争宠,也就是书上所说的“懒惰的人不肯去修炼,好忌妒的人却害怕别人修炼”这一类。所谓求,即贪图名利,时时刻刻想念着利益恩惠,也就是书上所说的“没有得到时总想得到,一经得到又害怕失去”这一类。

  【简析】曾国藩为忮求者画像,惟妙惟肖。之所以如此,是他对忮求两种丑态的本质有很深入的分析,抓住了它们最富特征的嘴脸,于是一画即像。反对什么,主张什么,都要研究透彻才言,言则中听。

  大抵取诸人者,当在小处实处;与人者,当在大处空处。

  【译文】大致说来,从别人处取来的应当在小处实处,给予别人的应当在大的方面总的方面。

  【简析】取人若从大处空处,好则好,但不易取,还是从小处实处取好;与人若从小处实处,好则好,但人收益并不太大,应在大处空处给与才好。凡事都有个理,格物者才能致知。

  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谅其心,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讦①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注释】①讦:(jie)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译文】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而久之,别人自然能体谅你的用心,即使是直话,也不妨多说,只是不可以把攻讦作为直话,尤其不能够在背后攻击别人的短处。

  【简析】正话实说是直,评人之短也是直。前者动机正,对方能接受;后者无论动机是善还是恶,对方一般情况下难以接受。两相比较,与人为善自然应当正话实说,不可以讦为直,至于背后攻人之短,其动机便不屑细究了。交友贵诚

  彼此恒以过相砭,以善相养,千里同心,庶不终为小人之归。

  【译文】朋友之间彼此常以所犯的过失相针砭,以善德善行相培植,做到千里同心,或许这一辈子都不归到小人的行列中去。

  【简析】以诚待友就要做到以过相砭,以善相养,如果不以善相养,就是酒肉朋友,如果不以过相砭,就是同路人。曾国藩以立人达人为旨,结交的不少朋友都做到了千里同心,这是值得自豪的。

  接人总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译文】对待别人,总宜以真心相向,不能够老用机巧的心来迎接。别人用虚伪待我,我也用真诚待人,久而久之,那些虚伪的人也会一起向着真诚的方向走来。

  【简析】人以伪来,我以诚往,这种交朋友之法只有曾国藩做得出,确有几分愚心拙意,但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更能展示出他的胸怀。

  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勾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译文】即使别人用巧诈的心针对我,我仍旧用浑含的心态来回应,以诚实愚拙的心态来对待,久而久之,别人的巧诈也将会慢慢消除。如若彼此都用勾心斗角的态度交往,那么互相报复就没有完结。

  【简析】在曾国藩所处的圈子里,多是政治人物,不乏奸诈险恶之徒。但他要做君子,不愿以巧制巧,以恶还恶,而是以诚愚浑含相应,使人巧恶自消。这需要多高的智慧、多大的度量、多强的耐力!

  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把自家学坏了。实则作用万不如人,徒惹人笑,教人怀憾,何益之有?近日忧居猛省,一味向平实处用心,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译文】我自信也是一个笃实人,只是因为阅历人世,经过许多事变,略微有了些机权起了作用,就把自己引向学坏的路上去了。其实,这点作用万不如人,白白地招人笑话,使别人对我怀有遗憾,哪里有什么益处呢?近来丁忧在家猛然反省以往,醒悟到应该全力在平实二字上用心思,用自己笃实的本质来恢复我的真面目,我的原有性情。

  【简析】曾国藩不仅自己以诚待人,还检讨过去不诚的过失,劝勉兄弟以诚待人,把以诚待人当作曾氏家风,兄弟子侄都要遵守,学坏了的也要回头,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为人友而隐忍和同,长人之恶,是又谐臣媚子之亚也。

  【译文】身为别人的朋友,却隐隐容忍别人的过失,而与他和气相处,增长他的错误,这是仅次于专事调和与谄媚的一类人。

  【简析】为人友须以过相砭,以善相养,这就是君子之交;为人友而隐忍和同,长人之恶,这便是小人之交。是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当慎择之。

  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习而之善,既君子矣。其有过,则其友直谏以匡之。又有友焉,巽①言以挽之。退有挞,进有旌,其相率而上达也,奚御焉?习而之不善,既小人矣。其有过,则多方文之。为之友者,疏之则心非而面谀,戚之则依阿苟同,惮于以正伤恩。其相率而下达也,奚御焉?兹贤者所以愈贤,而不肖者愈不肖也。

  【注释】①巽:(xun)通“逊”,谦逊。

  【译文】人生下来,气质并不相差很远。反复练习变好,就成了君子。如果他有过错,他的朋友就直接劝诫来帮助他纠正。有的朋友还以谦逊委婉的言语来把他挽救过来。这样后退了有人鞭策,进步了有人表彰,彼此互相提携一同上进,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呢?如果反复操习走向不善,就成了小人。他有过错,朋友多方文饰。作人的朋友,疏远他就心里非议表面奉承,亲热他就随声附和,生怕直言相劝而伤害了原有的感情。这样互不负责就一起下滑了,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呢?看来,这种现象,就是高尚的人更加高尚,不高尚的人更加不高尚。

  【简析】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是怎样变远的呢?曾国藩的结论是:习而之善,既君子矣;习而之不善,既小人矣。其间的过程作了较细致的分析,何以之善,何以之不善,说得明明白白。像这样的好文章(指《召诲》)应当作中学生的教材,成人可学,中学生也需要学。

  凡往日游戏随和之处,不能遽立崖岸,惟当往还渐稀,相见必敬,渐改征逐之习。平日辩论夸诞之人,不能遽变聋哑,惟当读论渐低卑,开口必诚,力去狂妄之习。

  【译文】凡是往日与人游戏及随便相处的场合,不能够立即制定规则.只有采取交往逐渐减少,见面时必须用恭敬的态度,慢慢改变过去依附追逐的旧习。平日间那些喜欢辩论说话夸张放肆的人,不能够要他们立即变成聋哑,只有在谈话的时候自己的议论变为谦卑,开口说话一定出自诚实,竭力去掉狂妄的旧习。

  【简析】往日游戏随和,戒之以敬;平日辩论夸诞,戒之以诚。一句话,都从自己入手,不可责备或苛求他人。换句话说,要别人如何如何,不一定真能如之何;要自己如何如何,只要有诚意,是能够如之何的。

  君子之自处常严重而不可干。其待人也,以敬其身者敬之,道胜已者,抑志事之。

  【译文】君子对待自己的处世,常严谨持重而不可冒犯。对待别人,则按尊重自己的心态来尊重他,对于道德超过自己的,就降低身份来侍奉他。

  【简析】君子自处常讲究人格尊严,这无可厚非。但对人,也要尊重人家的人格,甚至必要时还要抑志事之。有的人只注重自我人格的维护,却忽视对他人人格的尊重,在轻重上弄颠倒了。

  君子直道而行,岂肯以机械险巇①与人相竞御哉?

  【注释】①险巇:(xianxi)艰险难行。

  【译文】君子用正直的态度在世间行事,哪里愿意用复杂机心来与人竞争?

  【简析】君子讲直道,不讲机心。讲直道者可能会吃亏,有机心者可能会占便宜。与有德之人相交,都会直来诚往,双方都不会吃亏;与无德之人相交,伪来诚往,久之伪者亦趋于诚,即使一方暂时吃亏,终久双方谁也不会吃亏。

  扶弱惠贱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译文】凡是仁慈心生发之后,必须一鼓作气,尽我的力量来作为,稍有转变的念头,就会疑心生起,私心也会随着生发出来。

  【简析】仁心与私心是对立的,仁心是为人之心,私心是为己之心。私心往往胜于仁心,因此一有仁心,就要下力培植,勿让私心干扰。

  先星冈公云济人,须济急时无。又云随缘布施,专以目之所触为主,即孟子所称是乃仁术也。若目无所触,而泛求被害之家而济之,与造册发赈一例,则带兵者专行沽名之事,必为地方官所议,且有挂一漏万之虑。

  【译文】故去的星冈公说救济别人,必须救济他在急难时所缺乏的。又说随着缘分布施,专以眼睛看到的为主,即孟子所说的这就是仁的行为。若眼睛没有看到,而广泛地寻找被害人家来救济,这与造册发赈是一回事,带兵的人专门做获取名声的事,必定会被地方官所议论,而且有挂一漏万的忧虑。

  【简析】有仁心还要有仁术。曾国藩很崇敬祖父,在济人时还讲究济人之方,这样济人的效果就能显现。

  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而况楚善①八叔同胞之亲、万难之时乎?

  【注释】①楚善:曾国藩堂叔,星冈公之侄。

  【译文】凡是别人毫无办法、无计可施的事情,经过祖父巧妙调停,扭转局势,没有不将人从危险中救出来的,何况八叔楚善是血缘亲情,又是遇上困难的时候呢?

  【简析】扶弱惠贱是仁人美德,祖父具有这种美德,作星冈公之子孙,也应具有这种美德。

  吾自人官以来,即思为曾氏置一义田,以赡救孟学公①以下贫民,为本境置义田,以赡救廿四都贫民。不料世道日衰,余之处境未裕……然余之定计,苟仕官所人,每年除供奉堂上甘旨外,或稍有赢余,断不肯买一亩田,积一文钱,必皆留为义田之用。

  【注释】①孟学公:曾国藩62世祖,即湖南湘乡大界(今属湖南双峰)曾氏开基祖。

  【译文】我自从做官以来,便想着要为曾氏家庭置一份义田,用来救济孟学公下以下的宗亲,为本地区置一份义田,用来救济二十四都的贫民。不料世道日渐衰落,我自己的处境没有富裕……但我已作出决定,倘若做官的收入,每年除供奉长辈吃好的外,稍有盈余,绝不去买一亩田,积一文钱,一定留作置义田用。

  【简析】曾国藩在祖父扶弱惠贱美德的熏陶之下,一旦有了些能力,就思考如何行惠于民。首先是曾氏家族中的宗亲,自己家乡的贫民,虽未办成,其善心可嘉。

  国藩今欲取社仓之法而私行之我境。于我家先捐谷二十石,附近各富家亦劝其量为捐谷。于夏月借与贫户,秋冬取一分息(每石加一斗)。丰年不增,凶年不减。凡贫户来借者,须于四月初间告知经营社仓之人。经管入量谷之多少,分布于各借户,令每人书券一纸,冬日还销券。若有不还者,同社皆理斥,议罚加倍。以后每年我家量力添捐几石,或有地方争讼,理曲者,罚令量捐社谷少许。每年增加,不过十年,可积至数百石,则我境可无饥民矣。

  【译文】国藩现在想采用社仓的办法在我家乡私下实行。我家先捐二十石,附近各户富裕人家也劝他们量力捐谷,在夏月里借给贫穷人家,到了秋冬月收取一分的利息(每石加一斗),丰年不增加,凶年不减少。凡是贫穷人家来借的,必须在四月告诉管理经营社仓的人。经营的人称量好谷子的多少,分配给各借户,叫每人写一张借条,冬月还谷子时销毁借条。如果有不还的,同社的都有理由指责他,判罚他加倍偿还。以后我家每年量力添捐几石,或者地方上有争讼事件发生,理亏的就罚捐少量社谷。这样每年都有增加,不到十年,可以积累到几百石,那么县内就没有饥民了。

  【简析】由宗亲而扩大至村民,以社仓之法相济,真是仁心仁术了。

  不肯轻受人惠,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

  【译文】不愿意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情愿别人占我的便宜,决不想我占别人的便宜。

  【简析】曾国藩仕途日渐显达,送钱送物者纷至沓来,他都拒收。因为送钱送物者自有目的,有权者必须警戒自己,不要轻受人惠。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有提高,送钱者动辄讲万,送物者动辄金银,目标尽瞄准有权者,请问你能像曾国藩那样,做到不轻受人惠吗?

  送人银钱,随人用情之厚薄、一言之轻重。父不能代子谋,兄不能代弟谋,譬如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译文】送别人银钱的多少,要看别人用情的厚与薄,说话之间的轻与重来加以区别。这件事上,父亲不能代替儿子谋划,兄长不能代替弟弟谋划,好比饮水,冷暖只有自己才知道。

  【简析】施惠与行贿是两码事,善与恶以分之。行善施惠于民,怀不善行贿于官,风马牛不相及。

  缓急之求,无贵贱贤否皆有之者也。求人而甘言谢之,夫人而能也;德于人而责报,亦夫人而能也。至知道者,有进焉,其受人赐,中心藏之,不以口舌云报也;其忠于谋人,过辄忘之。彼德我,吾安焉,彼不德我,吾安焉。徐以观他,他行合义,友之如故,他行不义,而后绝之,终不相督责也。

  【译文】遇到急事求人,这是无论贵与贱,贤与不贤都有的事。求过别人后好言感谢,这是一个人可能做的,对别人有恩德因而希望获得报答,这也是一个人可能想的,至于那些明道的人,就又有更进一步的表现。他受到别人的恩德,心里记住,而不用言语来表示报答。他忠心给人办事,过后就将它忘掉。别人感谢他,他安然接受,别人不感谢他,他心里也安然,慢慢地观察那个人,他的行为合乎道义,就当做朋友和过去一样对待他,他的行为如果不合乎道义,就同他断绝友情,但始终不去责备他。

  【简析】施惠者无疑是道德高尚之举,施不求报者更是仁德有加。受惠者应有感恩之心,但施患者不必计较受惠者是否感恩或如何感恩,恕道就做到家了。天下事一一责报,则必有大失望之时。

  【译文】天下的事情若是一一要求得到回报,就必定有大为失望的时候。

  【简析】行仁施惠也是修德进业中的一种耕耘、一种修炼,因此,也用得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格言。

  知人者智

  为治首务爱民,爱民必先察吏,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于听言。

  【译文】治理政务,首要的在于爱民,爱护人民必须先督察官吏,督察官吏的要点在于知道他的为人,而要知人就必须谨慎地听取他的言论。

  【简析】曾国藩将知人提高到爱民、为治这个高度上来看待,这种人才观就成了仁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

  【译文】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也没有生来就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人才大多都是努力坚强磨炼出来的。

  【简析】人才是靠磨炼培养出来的。曾国藩自己就是久经磨炼才走向成熟,这符合唯物论的观点。

  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有其质而更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甘受和,白受采,古人所谓无本不立,义或在此。

  【译文】观察人才的标准,把朴实廉洁耿介作为本质。有这个本质又加上其他的长处,这就可贵。没有这个本质,其他的长处也不值得依恃。甘草可以调和各种药物,白质可以接受多种色彩。古人所谓没有根本就不能立,意义或许就在这里。

  【简析】观人重质,是曾国藩的一贯主张。重质就是重人品,有朴实廉介的好人品,苗子就正,就可委以重任。才也要,但德是根本。

  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大抵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本此四者以衡人,思过半矣。

  【译文】对于人材,收录时希望能多,使用时却应该谨慎。大致说来,有操守又没有官场习气,有条理又很少说大话,依据这四点来衡量人,就差不了多少。

  【简析】广收慎用为曾国藩用人的高招。古代卿大夫养门客,也是广收慎用,曾国藩在他的幕府中聚集了不少人材,边磨炼,边考察,成熟一个用一个,用一个得力一个。

  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

  【译文】没有士兵不值得深忧,没有军饷不值得痛哭,唯独放眼看当今世道,寻求一个谋取利益不愿走在前面、奔赴正义惟恐落在后面、忠愤耿耿的人却不能很快得到,这才是值得浩叹的。

  【简析】曾国藩自己并不会打仗,也不会带兵,但他会当帅,会用将。这正符合他所处帅位的要求。纵看古今不乏其例。刘邦是这样,康熙也是这样,对于帅来说,人才就是最重要的。

  凡人材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

  【译文】区别人才的高与下,应该看他的志趣。志趣低的安于世欲鄙陋的规矩,就会一天天走向卑下,志趣高的追慕先哲轰轰烈烈的历程,就会一天天走向高明。贤良还是不肖,智慧还是愚蠢,在这里区分开了。

  【简析】曾国藩观人,有他独到的一面。他注重看人的志趣。今日二人志趣不同,未来二人发展的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人的志趣要去细致观察,是卑是高不能仅听只言片语就去断定。

  高明者好顾体面,耻居人后,奖之以忠,则勉而为忠,许之以廉,则勉而为廉。

  【译文】高明的人喜好顾全体面,认为落在别人后面很可耻,用忠诚来鼓励,就会努力做到忠诚,用清廉来赞许,就会努力做到清廉。

  卑琐者本无远志,但讲锱铢,驭之以严则生惮,防之稍宽则日肆。

  【译文】卑琐的人本来就没有远大的志响,只喜欢斤斤计较。管得很严就会产生畏惧,防备稍宽就会日益放肆。

  【简析】知人之后就要育人,人才是靠培养而成熟起来的。这是动态人才观。高明者该如何如何,卑琐者该如何如何,都要因人而异,循循善诱。

  天下之人,稍有才智者,心思有所见,以自旌异于人,好胜者此也,好名者亦此也。……虽才智有大小深浅之不同,其不知足不安分,则一也。能打破此一副庸俗之见,而后可与言道。

  【译文】天下的人稍有才智的,心里便想着要被人发现,用自我表现来显示与其他的人不同,好胜的是这类人,好名的也是这类人。……虽然才智有大小深浅的不同,但在不知足不安分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能打破这种庸俗的见识,才可以同他们谈论人世间的大理。

  【简析】各种人才千差万别,但他们却有一些共同点。用人者对于人才的差异性、共同性两个方面都要有所知。如何分析和对待各类人才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有许多学问等待你去研究。

  观人就当行事上勘察,不在虚声与言论,当以精己识为先,访人言为后。

  【译文】观察一个人应当从他具体的行为上去勘察,并不在于虚假的名声和浮夸的言论。应当先提高自己的观察识见能力,然后再去访察别人的言论。

  【简析】行事上勘察,火线上观人,最能看出人的本质来。直接观察,亲自考查,最能获得真情。

  专从危难之际,默察朴拙之人,则几矣。

  【译文】留心在危难的时候,默默观察朴厚实在的人,就在识人上做得差不多了。

  【简析】察人方法有多种多样,危难见真情,是察人的好时机。

  骄气惰气等语,却不宜与人说及,以此默察之而默救之耳。

  【译文】骄气、惰气等话,不应该直接向别人说出,这些品性只能默默地观察并且默默地补救罢了!

  【简析】人无完人,所察有骄惰之气者,不可直说而弃之如敝屣,只宜默救而爱之如珍珠。

  择交而友

  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

  【译文】选择交往的朋友是第一等重要的事,要选择志向远大的人做朋友。

  【简析】择交是重要的,但择什么样的人而交?曾国藩还是强调要择志趣远大之友而交,大凡志趣远大者,都会重道而轻术,重义而轻利,这样的人好交,值得交!

  择友则慎之又慎。昌黎日:“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译文】在选择朋友这点上就应该慎之又慎。韩愈说:“好的东西不跟我在一起,我要努力与它附和;不好的东西虽然不讨厌我,但我强行抗拒它。”一生的成败,都与朋友的贤与不贤有关系,不能够不慎重对待啊。

  【简析】择友须慎,因为朋友之贤,可以挟持自己。孔子的交友原则是贤益不肖损,曾子的交友原则是“久而自化”,曾国藩凭对圣贤教诲的领悟与亲身经验的反省,得出“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的结论,成了他交友的终生信条。

  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

  【译文】如果真是言谈行动合乎礼,风度威严庄重可以作为楷模,那么就拜他为师也是可以的,岂止是当朋友看待。

  【简析】对于可以称为楷模的可以为师。师,不一定专指学问高深者,也可指道德高尚者。对于学习做人来说,就应该以道德高尚者为师。

  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辩。

  【译文】求友好匡正自己的过失,这是最大的益处;标榜好图个虚名,这是最大的害处。天下有益的事中,就有完全能够造成损害的事在里面,不能不分辨清楚。

  【简析】曾国藩的益损观,强调匡己而益,图虚名而损,十分坦然。曾国藩年轻时有过不少缺点,除了靠省己图新之外,友人的批评鞭策,也起了很大作用。

  安得一二好友,胸襟旷达、萧然自得者,与人相处,砭我之短。

  【译文】我是多么想得到一两个好朋友,他们胸襟旷达、萧然自得,能够指出我在与人相处时的短处。

  【简析】曾国藩在《召诲》一文中说过类似的话,这里在日记中又希望有砭我之短的好友,可见其真诚的程度。

  毁誉悠悠之口,本难尽信,然君子爱惜声名,常存冰渊惴惴之心,盖古今因名望之劣而获罪者极多,不能不慎修以远罪。吾兄弟于有才而无德者,亦当不没其长,而稍远其人。

  【译文】毁誉在口,本来难以完全相信,但是君子爱惜声名,常有履冰临渊惴惴不安的心。大概古今因名望恶劣而犯法获罪的很多,不能不慎重修身来远离罪恶。我兄弟几人对于有才而无德的人,也应当是不埋没他的长处,但要同他稍微保持点距离。

  【简析】曾国藩在给沅、季二弟的信中叮嘱要远离无德之人。对这种人也不是完全不用,可以用其长,但绝不重用。

  交际之道,与其失之滥,不若失之隘。

  【译文】交际的道理,与其失误在过滥方面,不如失误在狭隘方面。

  【简析】滥与隘似乎都不好,但相对而言,滥比隘更糟、更危险;隘似不好,但用一个得一个,没有什么危险。

  儿女联姻,但求勤俭孝友之家,不愿与宦家结契联婚,不使子弟长奢惰之习。

  【译文】儿女的婚姻,只求是勤俭和睦的家庭,不愿和官宦人家成为亲家,这样可以不让子弟助长奢华、懒惰的恶习。

  【简析】曾国藩择交,连亲家都在其内。不过他不是世俗观点,爱富嫌贫,门当户对,而是择贤而交,为子女成长着想,为他们选择一个重德的家庭环境。

  忠恕一贯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常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译文】用敬来要求自身,用恕来对待别人。所谓敬,指的是小心翼翼,事无巨细都不忽视。所谓恕,指的是待人要留有余地,有功劳不一人独占,有过错不推诿给别人。

  【简析】敬以持躬,恕以待人,分别对待,相辅相成,人称东方人多有妒嫉之心,妒贤、妒功、妒富、妒贵,在这样的人群中,恕就格外鲜艳夺目,光彩照人。没有听说过有谁妒恕,可见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常留余地以处人,确是尽人皆羡的好品质。

  近日常见得人多不是,郁郁不平,每乃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乎?

  【译文】近日里常常看到别人总是不好,心里郁郁不平,这不是明于贵人而暗于责己吗?

  【简析】恕道好则好矣,行起来却不容易。生活中常有许多妨碍行恕的事,似乎大有不必行恕之理,这时候就看自己反省的能力了。

  凡有血气,必有争心,人之好胜,谁不如我?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强恕之事也。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之则渐近自然。以之修身,则顺而安;以之涉世,则谐而详。

  【译文】凡有血气,就必然有争强的心,人的好胜,谁不像我一样呢?加到自己头上而不愿接受的,也不要加到别人头上,这就是强迫自己宽恕。一天强迫宽恕,天天强迫宽恕;一件事上强迫宽恕,件件事上强迫宽恕,久而久之就渐渐接近自然而然了。用这种态度来修身,就会顺利而且平安;用这种态度来处世,就会和谐而且吉祥。

  【简析】行恕难,但曾国藩使起硬招来,就征服了这个难。此硬招就是强恕,强人恕不恰当,强己恕有什么不可?只要有这种硬劲,日日强.事事强,就渐近自然了。

  大抵接人处事,于见得他人不是、极怒之际,能设身易地以处,则意气顿平。故恕字为求仁极捷之径。

  【译文】大致说来,接人待物,在看到别人做得不对、自己很恼怒的时候,应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意气就会立刻平息。所以恕字是求取仁德的最方便直接的路途。

  【简析】曾国藩还探出了恕道的捷径来,这就是换位思考,极恕之际,设身处地以处,恕道就可生出。真是有志者事竞成。

  吾因本性倔强,渐近于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说出许多不恕之话,至今愧耻无已。

  【译文】我因本性倔强,渐渐地与刚愎接近,不知不觉间做出许多不符合恕道的事,说出许多不符合恕道的话,至今羞愧不已。

  【简析】曾氏祖传基因中向有刚毅倔强之气,刚毅与刚愎仅一步之遥,倔强得稍稍过了点头,就是刚愎,就是不恕了。所以他常常反思,既愧且耻。

  应事接物时,须从人情物理中之极粗极浅处着眼,莫从深处细处看。

  【译文】应接事物时,须得从人情物理中的极粗极浅处着眼,莫从深细处去看。

  【简析】看人也讲恕道,多看粗处浅处,少究细处深处。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宏观上把握,不要吹毛求疵。凡人都经不得细看,一细看,就会觉得毛病丛生,更经不得深挖,一挖上纲上线,就觉得世上没有好人了。因此恕道要容得人家有些缺点,质上不错就行了。

  见人之气类与己不合,则隔膜弃置,甚或加之以不能堪,不复能勉强自抑,舍己从人,傲惰彰于身,乖戾著于外,鲜不及矣。庄子有言:“刻核太甚,则人将以不肖之心应之。”

  【译文】看到别人的性情与自己不合,就与他有隔阂,不加理睬,甚至用别人不能接受的东西加在他的头上,不能做到稍稍自我敛抑,自己作点抛舍去顺从别人,让傲慢与乖戾随时随地流露在外,令人难以接受。庄子说过:“刻薄精细得太过分,别人就会用不良的心来回应。”

  【简析】人有各种不同的性格,与人相交,只要其本质好,应容忍其独特的性格,进而学会与各种性格的人打交道。过分责人,便是不恕。

  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译文】今天我处在顺境,要预计他日也有身处逆境的时候。今天我用盛气凌人,要预计他日别人也会用盛气凌我本人,或者凌我子孙。常常用这个恕字来自我警惕,常留余地待人,荆棘麻烦就少了。

  【简析】曾国藩自己努力行恕道,也不忘勉励诸弟行恕道,在给澄弟的信中,就利害相陈,情真意切。

  娼①嫉倾轧,从古以来共事者,皆所不免。吾辈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耳。

  【注释】①娼:(mao)妒嫉。

  【译文】嫉妒倾轧,自古以来共事的人都难免。我们应当责己厚而责人薄。

  【简析】纵观历史,官官相护者有之,官官相妒者亦有之。共同利益则相护,各自利益则相妒,你有才,我妒;我有功,你妒,如家常便饭。但作为领袖人物,则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曾国藩鹤立鸡群,独具这种风格。

  大抵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大者得正,而小者包荒,斯可耳。

  【译文】大概天下没有完全无缺点的人才,也没有完全无隔阂的交情,大缺点纠正,小缺点包涵,这样就可以了。

  【简析】薄责于人,不是完全不责。人家有大缺点,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不一定就是厉声斥责)问责,而使其改正。至于小缺点就包涵不责了。这样做才能称之为“薄责”。

  自尊自敬

  我辈办事,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日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

  【译文】我们这些人办事,成与败听天命决定,毁与誉听别人决定,只有自己的精神面貌,就可以有自己做主的地方,也就是说,不随众人的喜与惧作为自己的喜与惧。

  【简析】交友要仁要善要惠要恕,但还要原则,还要人格。所谓人格,就是要有自己的鲜明主见,不庸俗,不含糊。曾国藩创立湘军,不用绿营与旗兵,其意图就是能按自己的主见去贯彻,事实证明,培养一支崭新的湘军比改造旧军队,代价要小得多,效果要大得多。

  知识愈高,则天下之所以责之者愈厚;名望愈重,鬼神之所以伺察者愈严。

  故君子之自处,不肯与众人絮量长短,以为己之素所自期者大,不肯自欺其知识以欺天也。己之名望素尊,不肯更以鄙小之见贻讥于神明也。

  【译文】知识程度越高,天对他的要求也便越苛重;社会名望越大,鬼神对他的监督也便越严厉。因此,君子对待自己,不愿意与普通人计较长短,这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的期望历来很大,所以不愿意以欺骗自己的所知所识从来欺骗上天。自己的名望素来尊贵,所以不愿意因鄙薄短浅的见识来让神明讥嘲。

  【简析】曾国藩是位极其自尊自重的君子。他的这段话是内心的独白。在他的心中,时时都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因而他时时畏天命畏鬼神,珍爱自己苦苦奋斗得来的名望。说穿了,自尊自重是他常褒生命青春的不竭动力。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服神钦,到处人皆敬重。

  【译文】不贪钱财,不失诚信,不自以为是,有这三项,自然鬼神钦伏,随便到哪里人人都敬重。

  【简析】要人敬重,自己就要洁身自好,因此他自律三不。试想,满身臭气的人除了能惹苍蝇,还对谁有吸引力呢?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译文】凭才华来自我满足,借能干来自我夸耀,就会被小人忌妒,也会遭君子鄙薄。

  【简析】有才有能是值得珍爱和赞许的,但不值得自足自矜。一自足自矜,就暴露出了你是有才无德,何况你自认有才,是否真正有才还要打个问号呢。

  自宜仍守吾拙,不妄悦人,以副同志期待之厚。

  【译文】自己觉得守住一贯的笨拙,不轻率地去取悦别人,这样才符合同道好友的深厚期待。

  【简析】曾国藩好友许振韦(江西奉新人,曾入曾幕)曾期待过他勿趋时尚,他回信“仍守吾拙”,算是够自重的人了。自重并不是只听自己的,他人的劝谏能愉快地接纳和改正,也是一种自重。况且过而能改,“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古君子多涂①,未有不自不干人始者也。小人亦多涂,未有不自干人始者也。

  【注释】①涂:通“途”,途径。

  【译文】古时的君子出仕有多种途径,没有从求人开始的。小人的出仕也有多种途径,没有不从求人开始的。

  【简析】君子出仕,靠自己德业,不必求人;小人无德业,要出仕,就不能自重,必得求人。今天也有君子升官,小人求官的鱼龙混杂现象,尤其是市场经济时代,小人移市场入官场,卖者以权换利,买者今日以利换权,明日即可以权换利了。

  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矣。

  【译文】一个人独享大名,是折福的途径;与别人分享名誉,就是受福的途径了。

  【简析】曾国藩在每次战役获胜时,他就上报别人之功,保荐别人升迁,自己则听便朝廷赏罚。很多曾府幕僚,几个回合后便与他齐名,甚至位列其右,曾国藩都以之为乐。这就是他的名利观。这样的人怎么不受人敬重呢?

  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译文】凡危急的时候,只有出自己身的因素才靠得住,那些存在别人身上的因素都靠不住。

  【简析】自重与自主紧密相连,不能自主者谈不上自重,遇事都仰仗他人,一是自己不亲自把持,败事的几率无形增大,二是自己无主脑,也难以得到他人尊重,于事于己都不利。

  凡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

  【译文】凡说话不切中事理,没有分量的人,他的部下必定不会敬服。

  【简析】说话中事理,有分寸,也是赢得人家尊敬的一个方面,不可小看。

  君子不恃千万人之谀颂,而畏一二有识之窃笑。

  【译文】君子不依恃千万人的阿谀颂扬,而畏惧一两个有见识的人的暗自讥笑。

  【简析】对待他人谀颂与窃笑的态度,也是自重与否的考验,喜听阿谀赞颂,厌恶别人窃笑,是小人之常情。作为君子,谀而不恃,讥而必畏,才是一种理智态度。

  【修身故事】

  进出自便

  曾国藩事业越做越大,朋友和弟子越来越多。他认为事业是靠大家共同来做的,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份力量。李鸿章头次考进士落榜,父亲跟曾国藩有旧交,特意让他拜曾国藩为师。曾国藩下力指导,第二年李鸿章就顺利中了进士。

  李家父子当然对曾国藩是感恩戴德。但曾国藩并不在意,认为帮一下朋友,是应该的。后来曾国藩受命在湖南办团练,李鸿章也办团练,但不是跟恩师到湖南,而是在安徽老家拉队伍。曾国藩见李鸿章自有主意,也不干涉,反正锻炼锻炼也不是坏事。

  曾国藩湘军很快办起来了,声势很大。可李鸿章那儿却冷冷清清。看来要真的办团练,还得到老师那里学几手。抱着这种心情,李鸿章来到衡阳请见老师说:“学生愿再回到您的身边效力!”曾国藩爽快地回答说:“没问题,老师我这里,来去自便!”李鸿章留了下来,曾国藩见他意诚,又很机灵,就对他信任有加,执意栽培。

  后来,曾国藩屯兵祁门,由于李元度丢了徽州,使得祁门陷入太平军的重重包围,情况十分危急。当初李鸿章曾经苦劝,但曾国藩没有在意。原来李鸿章聪明过顶,如果直说自己欲离而去,恐怕会落得个临阵脱逃的骂名,便借为李元度说情之机,来个金蝉脱壳。曾国藩要上表弹劾李元度,李鸿章先求几句情,见老师不允,便一本正经地说:“果必奏劾,门生不敢拟稿。”待曾国藩说出“我自属稿“的话,他竟脱口而出:“若此,则门生亦将告辞!”曾国藩刚硬似铁:“听君之便!”果然李鸿章出走祁门,第二次借故离开了曾国藩。

  由于左宗棠等援军来救,曾国藩意外祁门脱险,湘军步步逼近天京(南京)。但太平军要攻上海,曾国藩一时找不到合适将领去镇守,又想到了李鸿章。他不计前嫌,主动去见这个学生。李鸿章也借机毛遂自荐,称如让他独立成军,愿赴上海作战。曾国藩知道李鸿章已有独立能力,也就成全其美,当场应允。果然,李鸿章组建一支淮军,借湘军威风横扫苏沪,扬名半壁了。人们不解曾国藩的用意,曾国藩坦然地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助友成名

  曾国藩办湘军,左宗棠入幕,很快也成了湘军领袖人物。这人很有才学,林则徐都很赏识他,但脾气大,瞧不起人,有时连曾国藩他都不放在眼里。曾国藩在江西时获悉父亲仙逝,只得回湖南老家奔丧,这时战事正是吃紧,咸丰皇帝不愿批准曾国藩的辞呈,但还未发话,左宗棠就跳起来火上加油,大骂曾国藩擅离职守,无视君臣之义,朝中一时许多人跟着左宗棠起哄,弄得曾国藩十分为难。因此人们评论说:“曾国藩心中有左宗棠,左宗棠心中却没有曾国藩。”不过,曾国藩不把这事看得很重,还是处处信任左宗棠,两人毕竟有过患难之交嘛!

  当年左宗棠在省府做师爷,得罪了满族高官官文,咸丰皇帝下密旨说对左宗棠“可就地正法”。曾国藩邀几位重量级人物动用京城关系,来搭救左宗棠。

  有人还向咸丰皇帝进言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曾国藩又连上三道奏折保荐左宗棠,请求朝廷允许左宗棠出来带兵。结果曾左抱团组织楚军,连打几次胜仗。曾国藩再次向朝廷保荐,仅三年时间,左宗棠就做到了浙江巡抚,几乎和他曾国藩平起平坐了。

  左宗棠脾气坏,性情傲,但也不是完全不知好歹。他靠湘军发迹,受曾国藩扶持提携登上高位,心里还是一清二楚。曾国藩在祁门受围时,甚是危险,左宗棠在浙江出兵猛打李秀成,逼他撤围,才救了祁门的曾国藩。在他心中,曾国藩才是大帅,他左宗棠无论如何也要保这位大帅。天京攻陷后,左宗棠送封密信给曾国藩,曾国藩打开,八个字跃入眼帘:鼎之轻重,或可问焉。曾国藩心知肚明,他忠诚一世,怎可糊涂一时?于是提笔在信上将那个“或”字改为“不”字,依然让来使带回给了左宗棠。

  1872年曾国藩病逝,左宗棠送来挽联说: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看来,曾国藩一生爱护左宗棠,左宗棠也无限崇敬曾国藩,两人的友谊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独处心语】

  一个独处能自觉修身的人,在群居生活中就会善待他人,而且会以他的高尚道德来影响他人,从而体现道德的魅力,彰显人的价值。因为人是社会的人,无时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地与人打交道,离开了他人的关怀和帮助,人就无法生存,更不要说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既然如此,人就要学会与人友善相处,如孟子所说: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成语中有许多历史典故记录了与朋友交往的各种情形,如“管鲍之交”、“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贫贱之交”“半面之交”、“市道之交”。以“刎颈之交”和“市道之交”为例,这两个成语说的都是战国时赵国著名大将廉颇的事,蔺相如因两次与强秦较量立了大功,位居廉颇之上,廉颇不服,但蔺相如依然恭敬廉将军,廉颇受到感动,便负荆请罪,从此二人成了刎颈之交。同样还是廉颇,在困守长平时遭秦人反间计被赵王撤去统帅之位,这时廉颇的亲戚、部属都与他疏远起来。后来赵燕之战赵王又重新启用廉颇,廉颇大获全胜,被封为信平君,从前断交的亲朋故旧又重登门庭,廉颇对这些人很厌恶,可这些人却说:“市道之交嘛,您别怨恨我们了!”这两个典故反映了交友的两种理念:前者崇尚的是道义,后者看重的是势利。在现实生活中,心存这两种理念的还都大有人在。报载有的哥发现乘客丢失皮包在座位上,皮包里有数十万现金,心想失主一定很着急,就设法找到失主,如数交还,这是道义之交;有人捡到别人落下的皮包,当失主回头寻找时,他虽然同意还给失主,但却主动要求回谢,谢少了还不高兴,竟同失主争执起来,这是市道之交;有人见同事生病住院,不仅到医院看望,还帮助陪护,得知其经济上有困难,便慷慨伸以援手,这是道义之交;有人见领导生病住院就去看望,并且三天两头陪护,而同事生病住院,却避之三舍,这是市道之交。坚持道义之交的人,心存一个“义”字,看不惯那种市道之交;习惯于市道之交的人,本着一个“利”字,对道义之交者也不以为然。这就是两种修身观在交友中的反映。

  人活在世界上不能说不要利,但更要的是义,是以义为利。把义放在前头,就是讲人生价值。一个终生对社会对他人毫无价值的人,即使获得再多的利,他的人格必然是卑贱的。有人以为人总是自私的,说什么孟子的性善论是虚伪的,荀子的性恶论才是真实的。这是对孟苟二位先哲的极大误解或侮辱。孟子说性善,是教导我们要通过修身来永久保持这种善性,荀子说性恶,是教导我们要通过修身来永久剔除这种恶性,从来没有给重利忘义的人提供说辞。发挥人价值的最好方式,就是“忠恕”二字,忠于祖国,忠于上司,忠于职责,忠于为人谋,严于责己,宽于待人,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到了这层,社会会尊重你,人民会敬佩你,你自己也就得到了应有的幸福。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