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曾国藩修身经 > 二、省身——修身之门

二、省身——修身之门

  孟子讲人性本善,不修就会变恶;荀子讲人性本恶,修性就会变善;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看来性善与性恶并没有根本矛盾,关键还是一个“习”字。这习,既是“学而时习”的习,即学了道理就要践行的习用;又是“习性相染”的习,即“入芝兰之室,即与之化;入鲍鱼之肆,亦与之化”的习染。说白了,这习就是“修”,本性的性善性恶并不决定什么,重要的是修,将学到的道理付诸实践,对环境的习染进行选择吸收,从而使自己的德性归于端正。

  当然,如何修,必须找到可靠的门路。这就要按照儒家的正宗传人曾参的办法。曾参拜师孔子不久就悟出了修身要诀,发表了“吾日三省吾身”这一惊世骇俗的卓见,后来又提出了“慎独”的主张,使修身理念达到了极致的程度。曾国藩正是按照他的圣祖的教导,成功地实践了修身这一人生工程的。他说:“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曾国藩是位智者,他在自修的过程中,比较顺利地找到了这扇门。可以说,就是在今天,任何人要修身致圣,也是非先入省身之门不可的;惧怕省身会削弱自信,担心省身会修成苦行僧,势利场中控制不住私欲,独处之时战胜不了自我,就只能永远伫侯在修身的门外。

  细看一下,省身是否真会削弱自信?所谓自信,首先要相信自己能战胜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能战胜自我。所谓省身,所省的内容只限于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两条是个前提,如果不能甚至根本不敢战胜自我,如果误以为身上的缺点优点都要省掉,那自然愈省自信心就愈削弱。一个敢于战胜自我、善于针对自身不足而坚持反省的人,其道德水准必会与日俱增,其战胜客观世界的内动力必会最大化调动起来,因

  而自信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更加增强。曾国藩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老是自省,会不会变成苦行僧呢?在训练自省之初,这种感觉可能会有一点,但每自省都推动了自己德行的进步,不断取得的修身成果就会起到鼓舞作用,从中享受到许多一般人享受不到的愉悦;而且,在检讨自己错在哪儿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己的思考水平与辨别能力,人的思想境界高了,渐渐进入了一个自由王国,人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也是其乐无穷的事。历来君子之乐与小人之乐就不一

  样,孟子就曾认为,“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就是人生一乐。因此,坚持修身自省,只会不断增加快乐,哪会变成苦行僧呢?曾国藩自己就有“内省不疚,故心泰”的快感,也是一证。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自己与自己周旋的一生,从一个山区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代圣贤,最宝贵的经验就是修身,最成功的作为就是立德,这是今人都公认的事。想来,毛泽东在评价曾国藩时所言“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的话,不就正是曾国藩以修身而动天下之心的最好写照吗?

  在修身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是独处时保持谨慎。修身的诚伪和深浅,慎独与否是最重要的标志。大凡修身不诚不深的人,在独处的时候就会私欲膨胀或旧病复发,许多不光彩的事都是独处时放松了戒惧忘掉了自省而干出来的。然而独处时审慎还是放肆唯有自己知道,待他人知道之时,已经是在你做出不当行为之后,而此时一切悔悟和补救都嫌其晚了。如果真要补救的话,或许在你的面前又有一个诚伪

  的再次考验和艰苦的反复磨砺过程。在这方面,曾国藩最有体会,他说:“所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所以,慎独是君子与小人的试金石,要练成君子,非“功密”不可。

  省己修身

  盖君子之立身,在其所处。诚内度方寸,靡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宽不怍。

  【译文】一般说来,君子讲求立身的道理,在于他所处环境地位的和谐。如果他确实做到反省内心时,毫无愧疚之处,那么他仰望日月青天,俯视大地万物时,就会心胸广阔。不会感到羞惭。

  【简析】立身的目的是什么?是求得自身与环境的和谐。怎样才算是这种和谐?仰俯无愧就算是这种和谐。怎样才能做到仰俯无愧?这就要不断省己修身了。

  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阳恶日忿,阴恶日欲。治身之道,必防其患!刚恶日暴,柔恶日慢。治口之道,二者交惕!日惕言语,日节饮食。

  【译文】治心的方法,应该先除去心中的毒瘤,外在的毒瘤是忿怨,内在的毒瘤是贪欲。治身的方法,一定要防备身上的恶习,刚烈的恶习是暴躁,柔懦的恶习是散漫。治口的方法,两者要交互警惕,一是谨慎说话,二是节俭饮食。

  【简析】心中有忿怨,身必有暴躁,口必不谨言语;心中有贪欲,身必有惰慢,口必不节饮食。心、身、口紧相联系,方寸是内主,身、口是外显。自觉惩忿节欲,是克已修身的关键。

  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

  【译文】凡是眼睛能看见千里之物而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说话和表情给别人排斥感的,自己都苦于看不见,不知道。

  【简析】克己就须知己,而知己又极不易。有时脸色拒人,别人看得清清楚楚,自己却茫然无知,因而很容易陷入人我不和谐之境,格外值得自警。

  诚中形外,根心生色。古来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润无不达于面貌。余气象未稍进,岂嗜欲有未淡邪?机心未消邪?当猛省于寸衷,而取验于颜面。

  【译文】内心修炼诚笃会表现到外面,内心扎了根会生出颜色到脸上。古来有道的人,他的淡雅和润没有不表现在外貌上。我的气色没有一点进步,难道是欲望没有淡薄吗?机心没有消除吗?应当在心中努力反省,并在颜面上表现出来呀。

  【简析】忿与欲,其根本还是欲。嗜欲未淡,机心未消,由颜面未稍进可以取验。曾国藩由外而内自我解剖,寻到了源,抓住了根,淡欲消机就取得了主动权。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译文】临事谨慎,战战兢兢,即使生意盎然,也不能忘记可怕的地狱;心胸开阔,坦坦荡荡,即便身处逆境,也能心情舒畅。

  【简析】战战兢兢与坦坦荡荡似乎是绝然不同的两种心理现象。但战战兢兢是对修养对过失,要求自己常有警戒之惧;坦坦荡荡是对前景对困难,要求自己常怀必胜之乐。二者是君子情操必具的两个方面,并不矛盾。

  多言,不知戒,绝无所谓省察者。志安在邪?耻安在邪?

  【译文】话多,不知自我警戒,绝对没有所谓的反省督察的意识。那么远大的志向在哪里呢?羞愧的心意又在哪里呢?

  【简析】孔子说:“仁者,其言也仞。”(《论语·颜渊》)这“仞”指的是迟缓,木讷。看来,他老人家是不喜欢多言的。曾国藩也不喜欢多言。多言必然

  失戒失省,甚至失志失耻。在今天主张交际的时代,也应言之有物且有分寸,一味多言仍是一种恶习。

  如自觉我已无愧无怍,但觉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则处处皆有戾气相逢。

  【译文】如果觉得自己已对什么都无愧,只觉得别入待我太刻薄,老天待我太吝啬,这样会处处都有不顺的运气相伴随。

  【简析】一个不知省己的人,处处都认为自己无愧无怍,一味怨天尤人,这样的人怎么不会常遇乖戾之气呢?常堕入这种怪圈的人,十之八九是不知自省的人。

  吾日三省

  日月如流,倏已秋分,学业一无所成,而德行不修,尤悔丛集,自顾竞无湔①除改徙之时,忧愧曷已。

  【注释】①湔:(jian)洗涤,洗刷。

  【译文】日月如同流水,瞬间已是秋分,学业一无所成,德行又不曾修炼,怨尤悔十艮交集,自觉竟然连消除改变的时候都没有了,忧伤惭愧不已。

  【简析】自我忧伤不一定就是消极厌世,相反,忧伤自己德业无成,进步不显,改过不力,反倒是自我鞭鞑,是可贵的推动力,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余年来出处之间,多可愧者,为之蹋踏不安,如负重疚。

  【译文】我近年来在出与处这些事情上有不少惭愧的地方,因而常常局促不安,如同负有深深的歉疚。

  【简析】感觉良好,是一种盲目自信的心理反应。老是感觉良好,总是问心无愧,只能说明你没有自省精神。圣人自省都会发现自己有许多缺点,何况是凡人呢?

  凡遇牢骚欲发之时,须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译文】凡是遇到想发牢骚的时候,必须自我反思:我当真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吗,为何要在胸中堆积这股愤愤不平的怨气呢?应该在心里反省,然后断然除去这股怨气。

  【简析】人发牢骚,往往_个劲地发泄下去,直到甩盆丢钵,甚至肠断。这种人似乎很有个性。其实,他至少不是一个智者。曾国藩的医方是:反躬自省。这是惩忿的一剂良药,忿病一发,立即服用,效果甚显,不妨一试。

  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

  【译文】我身边必须有一个襟怀恬淡的,人,时时注意我的言行,发现我短缺的地方,立即规劝,不让我的自满之心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简析】古代君王、大夫身边都有谏臣,能使君王、大夫免于不义。曾国藩身边正缺这样的人。他需要这样的人纯属自觉,没有丝毫走形式、做样子的虚伪,可见其思想多么成熟。

  所以须日课册者,以时时省过,立即克去耳。今五日一记,则所谓省察者安在?所谓自新者安在?吾谁欺乎?真甘为小人而绝无羞恶之心者矣。

  【译文】要建一个日课册,目的就在借助它时时反省改过,并且立即克服。现在却是五日一记,那么所谓反省督察的意义在哪里呢?所谓改过自新的意义在哪里呢?我这是欺骗谁呀?真是甘心做小人而完全没有羞耻感啊!

  【简析】曾国藩写日记,由一日一记改为五日一记,又由五日一记改为一日一记,终于认识到必须日日省过,天天改过。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省已自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转引自《大学·第三章》)在省己的问题上,容不得半点松懈。

  凡事须终日检点者,一时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况进德修业之事乎?

  【译文】任何事情都应该每天审视检点,只要有一天松懈了,以后要想补救就难了。何况是进德修业的事情呢!

  【简析】“吾日三省吾身”,要旨在于“须终日检点”不可“一时姑待”。可以看出,曾国藩在修身的问题上,是不敢让自己有丝毫惰怠之心的。

  谋事省忠

  守之以一,以不贰自惕,以不已自循,栗栗维惧,斯终身无不顺焉。此圣人尽性立命之极,亦即中人复性知命之功也夫!

  【译文】以忠诚专一自守,以不生二心自警,以永不停止的态度自觉遵循正道,战战栗栗,谨谨慎慎,这样终身都没有不顺利的。这是圣人发挥本性安身立命的最高境界,也是一般人恢复天性、认识自己的有效法则。

  【简析】守之以一的忠诚品质,是最宝贵的品质。省身应从省二守一开始,才能自觉遵循正道,不偏不倚。

  革薄从忠,鄙意亦夙怀此志,特有天质本来之薄,有外物激之使薄。本来之薄,革之已极不易;激之使薄,尤觉旋革旋萌,毫无长进,深以为愧。

  【译文】革除刻薄培植忠厚,我的心中也早就怀有这个志向,只是这种刻薄中既包含着天生就有的部分,也有受外界刺激而生发的部分。天生的刻薄,革除已感觉到极为不易;外界刺激而生的刻薄,尤其觉得随时革除随时发生,丝毫没有长进,因而深深地感到惭愧。

  【简析】“薄”直接与“厚”相对,刻薄的人就不宽厚。“厚”与“忠”相依,忠者必厚,刻薄的人既然不厚,自然也就不忠。曾国藩自查,觉得天质本来就薄,因此革薄从忠的任务异常艰巨。

  凡办公事,须视如己事,将来为国为民,亦宜处处视一家一身之图,方能亲切。予今日愧无此见,致用费稍浮。又办事有要誉的意思。此两者,皆他日大病根,当时时猛省。

  【译文】凡是办理公事,都必须将它看作是自己的事,将来为国为民,也应该处处都看作在为一家一身做事,才能感到亲切。我现在正惭愧没有这种认识,致使一办起事来就开支较大。而且办事时常有博取奖誉的念头。这两点,都是今后的大祸根,应当时刻猛省。

  【简析】忠国就应表现在办公事时的心态,既不能浮,又不能博誉。而自己正有此疵。曾国藩知道,今日之浮就是他日之奢,今日之博誉就是他日之骄横,到时骄奢缠身,就难以自拔了,还谈得上什么忠国?

  敬字恒字二端,是彻始彻终工夫,鄙人生平欠此二字,至今老而无成,深自悔憾。

  【译文】敬与恒这两点,是贯穿一个人始终的过硬工夫。我平生在这两个字上都有欠缺,到现在老了还没有长进,深深地感到悔恨和遗憾。

  【简析】修炼忠德,要练敬、恒二字。曾国藩反省自己,正缺此二字。但他并不因此哀叹此生休矣、而是深自悔憾,努力练敬练恒不止,终于大有进步。

  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王事①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注释】①宣勤王事:为王事辛劳,即“勤王”。

  【译文】每天临睡的时候,默默地在心中数着今天劳心的事做了几件,劳力的事做了几件,就知道勤王公事做得不多,更加要竭诚谋事。这就是劳字上的工夫。

  【简析】曾国藩认为自己吃了朝廷俸禄,就应日日宣勤王事,若省出宣勤之处无多,就应更加竭诚以图。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若都有他这种忠诚的品格,其执行力该有多强!

  忠之积于平日者,则自不妄语始;勤之积于平日者,则自不晏起始。

  【译文】忠诚在平常日子中的积累,就从说话不随便开始;勤劳在平常日子中的积累,就从不睡懒觉开始。

  【简析】妄语是仁的大害,也是忠的大害。少说话多做事,才可能忠。不妄语、不晏起,似区区小事,但曾国藩极为重视,小事中有大品质啊。

  恭读朱批①余之“师心自用”。余昔已亥年②进京,临别请祖父教训,祖父③以一傲字戒我,今上又以“师心”戒我。当刻图章一方,记此二端。

  【注释】①朱批:用朱笔写的批语,指咸丰帝的批语。②已亥年:指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③祖父:指曾星冈,原名玉屏,1774-1849年。

  【译文】我恭敬地阅读着咸丰朱批上说我“师心自用”的话。先前在道光十九年进京,临与家人告别时,我请祖父教训,祖父以一个“傲”字儆戒我,现在皇上又以“师心”来责备我。应该刻图章一方,记载这两件事。

  【简析】当年祖父曾以一傲字相诫,现在咸丰皇帝又以“师心自用”相批,曾国藩孝亲忠君,不仅无怨无悔,反而刻图章一方,记此二端,不仅可以看出其胸怀之宽广,更可知其改过意志之坚定。皇帝褒奖之语刻图章自慰者有之,训斥之辞刻图章自策者,实在难觅。

  有耕而即期大有,是贪天也,然绝不施耕耨①之功,不已弃天乎?我则身为惰农,而翻笑穮蓑②为多事,慎③孰甚焉!

  【注释】①耨:(nou)古锄一类农具,引申为锄草。②穮蓑:锄草培土,指农事管理。穮:(biao)锄草。蓑:(gun)培土。③镇:(dian)颠倒错乱。

  【译文】有了耕种便期盼大获取,是一种贪天的欲望,然而完全不耕不耨,不就是抛弃了老天吗?我简直是一个懒惰的农夫,反而讥笑耕田除草培植禾苗是多事,这种颠倒错乱还有比它更厉害的吗?

  【简析】别人兢兢业业,忠心耿耿,自己反而讥笑,其镇甚矣。但曾国藩有自省的金箍棒,自己错了,当头一棒就醒悟过来了。

  交友省信

  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如觉天之待我甚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优,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觉处处皆有善气相逢。

  【译文】大致说来,人常怀有愧对的心情,便是承载福分的工具,踏入道德的门槛。譬如觉得天待我很厚,我愧对天;君王待我过于优待,我愧对君王;父母待我过于慈爱,我愧对父母;兄弟待我过于亲热,我愧对兄弟;朋友对我过于看重,我愧对朋友。这样,便觉得处处都有善气相逢。

  【简析】前面讲过怨天尤人必遇戾气,这里讲知恩愧已皆有善气。两相对照,更表明曾国藩善于对待自我。有些人以自我为中心,大有顺昌逆亡之意,殊不知一个小我,在大海中身价几粟。而曾国藩却与众不同,他将自己融入大海,抱着感恩大海之心,与大海和谐相处,这样自然处处善气降临。

  是夜思人之见信于朋友,见信与君父,见信于外人,皆丝毫不可勉强。如四时之运,渐推渐移而成岁功,自是不可欲速,不可助长。

  【译文】今天夜里,我想到一个人要被朋友所信任,要被他的君王、父亲所信任,要被众人所信任,都是丝毫不能勉强的。就好像四季的运转,顺次逐渐推移最后才到一整年,自然不是想快就快,要长就长的事情。

  【简析】见信于人是很难勉强求得的。因为是人道,只有遵循它,行之以渐推渐移,才是取得信任。曾国藩熟谙这种人道,遵循信德,所以能够在复杂的人事关系中游刃有余。这在今天,仍然值得做人办事来学习。

  以平日不见信于人,遂招此群疑众谤也。

  【译文】因为平日不被人相信,一旦有事就会招来大家的怀疑诽谤。

  【简析】曾国藩对待群疑众谤的态度,不责之于人,而省之于已,剖析自己在信用上出了问题,这种自我解剖的美德是他成就事业的法宝。

  孔子之所谓“巧令”,孟子之所谓“锯”①,其我之谓乎?以为人情好誉,非是不足以悦其心,试思此求悦于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

  【注释】①铦:(tian)诱取。

  【译文】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孟子所说的“言锸”,这是说的我吗?以为人都喜好称誉,不这样就不能够取悦他人的心,试想有这种求悦于人的念头,是君子呢?还是女子与小人呢?

  【简析】好誉是一般人的心理趋向,刻意求悦则是小人的作为。作为君子,一要宠辱不惊,无所谓好、求,二是多作自省,是否有孔子所指的“巧言令色”(《论语·学而》)?是否有孟子所指的“以言话之”(《孟子·尽心下》)?曾国藩一查,自己两者都有。既然有,就得痛改了。

  处众人中,孤零零若无所许可者。自以为人莫予知,不知在己,本一无足知也,何尤人为?

  【译文】处在众人之中,觉得自己孤零零的好像没有人认可。自以为是别人都不了解我,不懂得原因出在自身,本来就没有一点值得别人认可的,还怎么去怨别人呢?

  【简析】曾国藩也是凡人,也渴望人知,这本是正常之欲。但作为君子,应该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自己一无足知,何尤人为?看来,每一个烦人之事,忧心之理,曾国藩都以自省的宝剑一劈两断。

  小珊①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能礼人以敬,何至人有慢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慢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若此,此辜余有三大过:平时不信不敬,相持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反平易,我反岸然不近人情,三也。

  【注释】①小珊:指郑小珊,曾国藩在翰林院时的朋友,擅长医术,曾常为曾国藩及家人看病。

  【译文】郑小珊前些时跟我有点矛盾,仔细想来,都是我的不对。倘若我平时就拿忠正信实对待别人,哪至于不被人信任?倘若我平时就以礼敬人,哪至于人家口出傲慢的话语?况且,就是别人有不对,我会至于大骂绝词,忿怒不顾,几乎忘记了彼此的亲近关系吗?真像我说的这样,那我就有三大过错了:平时不守信用,心不诚敬,相互对立太深,这是一;等到有一句话不合心思,就忿恨,起来,不顾礼节,这是二;一阵嘴架之后,人家反而平和易近,而我却高傲得不近人情,这是三。

  【简析】与小珊之隙,僵持良久,曾国藩虽倔,但在父亲的启迪之下,自省的宝剑还是斩了下去。既然开斩,就索性一、二、三,连斩三剑,刀刀见血!

  与小岑①谭②,有不合处,自念一二知心亦复见疑,则平日之不自修,不见信于人,亦可知矣,可不儆惧乎?

  【注释】①小岑:指欧阳兆熊,字小岑,湖南湘潭人,曾国藩初到京城时二人同住一个旅馆,对生病的曾国藩百般照顾。②谭:通“谈”。

  【译文】与小岑闲谈,有彼此意见不合的地方,自认为数一数二的知心朋友也还对我有怀疑,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平素不自我修炼,结果不能取信于人,难道不应该以这点作为儆戒吗?

  【简析】与小岑之隙,远不如与小珊之隙那般深久,但所恨的是知心亦复见疑,更当断然斩去,并追索其根,乃自己平日之不自修,不见信于人。这等于斩了一刀还踏上一脚,置自己的错误于死地而后快。

  此身无论何处境遇,而敬、恕、勤字无片刻可弛。苟能守此数字,则无入不自得,又何必斤斤计划得君与不得君,气谊孤与不孤哉?

  【译文】不论自身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敬、恕、勤这三个字不可以片刻松弛。假若能守住这几个字,就随便到哪里都能有收获,又何必要去斤斤计较,君王的信任得没得到?朋友的情谊少还是不少?

  【简析】医治“不见信于人”,既要下泻药,也要上补药。自省自责可谓泻药,敬、恕、勤可谓补药。一泻一补,信德才可稳立。

  传道省习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①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尚如斯也,不其戚矣!

  【注释】①洎:(ji)到,及。

  【译文】少年时没有发奋自立,岁月虚度以至于今日。想想已到古人学问有成的年龄,而我尚如此碌碌无为,心情何等悲戚!

  【简析】这是曾国藩三十三岁时写的《五箴》中的开头语,也是他立箴的原由。什么叫学问有成?“传道而习”就是有成。学了还能运用自如,这样的学才有意义,学了许多还是碌碌无为,就是无成了。曾国藩虽然没有今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科学理论,但他谨守曾子传道而习的遗训,也实属头脑极清醒的人。

  予思朱子①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而已。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注释】①朱子:姓朱名熹,字无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1130-1200年,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时著名诗人、哲学家、教育家,理学之集大成者。

  【译文】我想起朱子的话:为学好比熬肉,先必须用大火猛煮,然后再用小火慢慢煨透。我平生学问上的功夫,完全没有用过大火猛煮,虽然略微有点见识,只是从悟性这个境界里得来的。偶尔用过功,也不过是优闲把玩而已,好比没有沸腾的汤,即刻便用慢火温煨,将会越煮越不能熟透。

  【简析】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有过“熬肉先须选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的话,这无疑是对的。传道而习,首先是对道要有深入的把握,对经典中所载之道,年轻时就要以猛火来攻,一鼓作气地煮熟,否则半生不熟,再长的慢火也是温不透的。道不透何以习之,这是传道而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寸衷微有郁积,总由中无所得,下学而不克上达,故世俗之见,尚不免胶扰于怀中耳。

  【译文】心里略微有些郁积,总是由于灵府中没有什么收获,不能将日常的学习升华到高深的智慧,所以世俗上的一些观点,总不免黏着似地困扰在胸前。

  【简析】从经典中学来之道,融会贯通了就升华到第二阶段,上达而获得智慧。这是第一阶段学道的延伸,也是习道的前奏,很关键的一着。

  欲求行慊于心,不外“清”、“慎”、“勤”三字,因将此三字,各缀数句,为之疏解。清字日:“无贪无兢,省事清心;一介不苟,鬼伏神钦。”慎字日:“战战兢兢,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勤字日:“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此十二语者,吾当守之终身。遇大忧患,大拂逆之时,庶几免于尤悔耳!

  【译文】想求得行为举动都内心无愧,不外乎“清”,“慎”、“勤”三个字。于是把这三个字,分别连缀出几句,给它做简要的解释。“清”字是说“不贪且不争,事省心也清;只要不马虎,神鬼都钦敬。”“慎”字是说:“谦虚又谨慎,到死方休停,行若无结果,责己才聪明。”“勤”字是说:“手勤眼也勤,心尽力也尽,一路多努力,日夜向前行。”这十二句话,我一直坚守着它。遇到大的忧患,大不顺心的事时,就差不多能免去过多的遗憾了。

  【简析】前面谈及人概自概时,提到了“清、慎、廉”三个字,这里讲“清、慎、勤”三个字,并展开用十二句话来阐释。学道、习道也是修德,同样要欲清、事慎、身勤,做不到这三点,还会学而无成。

  读东坡“但寻牛矢觅归路”诗、陆放翁“斜阳古柳赵家庄”诗、杜工部①“黄四娘家花满溪”诗,念古人胸次潇洒旷远,毫无渣滓,何其大也!余饱历世故,而胸犹不免计较将迎,何其小也!

  【注释】①杜工部:姓杜名甫,字子美,712-770年,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后迁巩县(今河南巩县),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诗人。

  【译文】读苏东坡“但寻牛矢觅归路”诗、陆游“斜阳古柳赵家庄”诗、杜甫“黄四娘家花满溪”诗,想到古人的胸襟潇洒旷远,没有一点渣滓,这是多么阔大!我虽饱历世故,然而胸中还不免对世俗应酬有所计较,这又是何等狭小!

  【简析】以读诗为例,说明从学道中,应学得先贤的宽阔胸怀,有了宽阔胸怀,才能上达于智慧。

  余于古文一道,十分已得六七,而不能竭智毕力于此,匪特事务相扰,时有未闲,亦实志有未专也。此后精力虽衰,官事虽烦,仍当笃志斯文,以卒吾业。

  【译文】我对古人写作的法则,十分中已经得到其中的六七分,但不能做到用尽心智来写作,这不完全是琐碎事务的干扰,没有空闲时刻,也实在是心志没有专一。以后精力虽然衰退,公务虽然烦杂,仍然要定下心来致力古文写作,以完成我的事业。

  【简析】以作文为例,说明作文法则虽得十分之六七,但不能竭智毕力,迄今未写出满意的文章来,故被人讥为没有大文章的理学家,又是一个学而无成。这让曾国藩老而犹悔。

  文章阳刚之美,莫要于涌、直、怪、丽四字,阴柔之美,莫要于忧、茹、远、洁四字。惜余知其意而不能竞其学。

  【译文】文章的阳刚美,重要的莫过于涌、直、怪、丽四个字;阴柔美,重要的莫过于忧、茹、远、洁四个字。可惜的是,我知道它的意思,但不能深究这中间的学问。

  【简析】文章阳刚之美、阴柔之美,曾国藩虽知其一二三四,但还是未能竟其学,甚觉可惜。曾国藩的古文其实写得极好,不过他自我要求极高,认为没有惊世大作,妄为理学一辈子。

  温杜诗五古,爱其句法瘦劲,变化通于古文造句之法,憾吾能知之而苦于不能为之耳。

  【译文】温习杜诗中的五古,喜爱他句法的简洁劲挺,句法变化与古文造句之法相通,遗憾的是我能懂得一些,但苦于不能写出他那样好的五言诗来。

  【简析】杜诗瘦劲,曾国藩憾不能为。从他留给后人的诗篇看,确有杜诗风骨,唯不及杜诗变化通达、出神入化的程度。一般学道者往往以诗以文表达人生感悟,同时借以传道乃至习道,寄托士人的济世情怀。曾国藩留下的诗不少,称得上是晚清一大诗人,在他的诗作中,没有惜花伤月的哀叹,只有壮志未酬的感怀。

  谦谨载福

  日慎一日,以求事之济,一怀焦愤之念,则恐无成。千万忍耐,千万忍耐。久而敬之四字,不特处朋友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

  【译文】天天谨慎,以求得事情完美,一旦怀有焦急的念头,则担心事情无成。千万要忍耐,千万要忍耐。久而敬之这四个字,不但对待朋友是这样,即便所有的事情也应是这样。

  【简析】待人接物,须多多谨慎。自己牢记在心,劝诫诸弟也时常提起。这次给沅弟的信,嘱咐要千万忍耐,算是苦口婆心。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

  【译文】一旦焦躁,心绪必定没有那么好,办事必定不能那么妥善。

  【简析】这里还是给沅弟信中的话。沅弟围攻吉安,久攻不下,是哥哥又是主帅的曾国藩,正面晓之以利,反面陈之以害,对于急躁不安的沅弟说来,不能说不是一副镇静剂。

  谦之存诸中者不可知,其着于外者,约有四端:日面色,日言语,日书函,日仆从属员。

  【译文】谦字在人心中不容易洞察,但表现在外面的,大约可以从四个方面看出来:脸色、言语、书信、对待仆从人员。

  【简析】谦德形于外是表现在多方面的,曾国藩熟谙察人之术,凡见一人,一经接触,或观其色,或听其言,或审其文,或察其待人,即可知其德其性。换句话说,人要具备谦德,既要从内心培养,也需从外表的各个方面去修炼。

  星冈公日:“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今吾谨述此语告诫两弟①,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

  【注释】①两弟:指曾国藩三弟曾国荃、四弟曾国葆。

  【译文】星冈公说:“你的官做不尽,你的才能是好的,但是不能骄傲。‘骄傲自满必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自然会受益处’。你如果不骄傲,就全面都好了。”祖父的遗训,隔的时间还不久远,至今还像提着耳朵当面叮咛一样。今天我郑重地叙述这段话告诫两位弟弟,千言万语,总而言之,以除掉“傲”字为第一重要。

  【简析】曾国藩进京时,祖父曾有一段颇为经典的教训之词,时隔近20年,曾国藩仍记忆犹新。面临高位,他依旧谦谨如初,并希望弟弟们同他一样,保持谦谨的好作风。

  居今之世,要以言逊为宜。有过人之行而口不自明,有高世之功而心不自居,乃为君子自厚之道。

  【译文】处在今天这样的世界上,重要的是以说话谦逊为好。有超过别人的作为自己不讲,有高于世间的功劳自己不居,这是君子自我培植忠厚必用的方法。

  【简析】谦德在任何时代都是珍宝,适逢战乱年代,传统道德遭到践踏,人们心中的道德标准已被搅乱,保持谦德更可宝贵。

  傲为凶德,凡当大任者,皆以此字致于颠覆。

  【译文】骄傲是恶烈的习性,凡是担当大任的,都因这个字而招致惨败。

  【简析】一般人骄傲,充其量是失去朋友,降低人格,而当大任者骄傲,则会招致颠覆,其危害之大,远甚于一般人。历史上赵括、马谡之辈,不都是因为傲德而败军丧命的吗?

  天下之事理人才,为吾辈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勿存一自是之见。

  【译文】天下的事理和人才,为我们不能深知,不及料到的很多,切莫存一点自以为是的想法。

  【简析】这段话很富哲理,为抑制傲德立下了理论依据,应当作为保持谦德的座右铭。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无论所指未必果当,即使一一切当,已为天道所不许。

  【译文】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谨慎才是得到幸福的方法,骄傲就会自满,满了就会遭倾覆。凡是说话写字,讨厌人的俗气、嫌弃人的鄙陋、议论人的缺点、数落人的失败,都是骄傲的表现。别说指责的是不是都是真的,即使每样都确切,也已经是天道不会允许的。

  【简析】谦德不仅表现在多个方面,而且表现在多种言行细节上,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乍看起来是句不显眼的话,细品起来却是要显示自己的正确和高明,这就与谦德格格不入了。

  大抵人道害盈,鬼神福谦,傲者内恃其才,外溢其气,其心已不固矣。

  【译文】大致说来,世人忌恨盈满,鬼神庇护谦抑,骄傲的人内心自恃有才,流露到外面就是张扬气势,他的内心就早已不牢固了。

  【简析】张扬也是凶德,世人忌恨,鬼神不佑。它的根源是恃才。恃才之心溢于外气,就是张扬,因此,抑制张扬要从固心入手。曾国藩在研究谦德上是摸到了路子的。

  凡外间有逆耳之言,皆当平心考究一番,故古人以居上位而不骄为极难。

  【译文】凡是外间有逆耳的言词,都应当平心静气地考察一番,所以古人认为身居上位而不骄矜是极难做到的。

  【简析】如何对待逆耳的言词,是有无谦德的重要考验。谁都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俗语,但若真的听到了逆耳的言词,情绪就容易失常。尤其是居于上位的人,更难以虚心倾听逆耳的言词了。

  不自恃者,虽危而得安;自恃者,虽安而易危。自古国家,往往然也。故挟贵,挟长,挟贤,挟故勋劳,皆孟子之所不答;而怙宠、怙侈,怙非,怙乱,皆春秋士大夫之所深讥耳。

  【译文】不自我矜持,即便遭到危难也能转为安全;自我骄矜,即便看来安全也易招致危难。自古无论是国还是家,往往都是这样。所以挟持尊贵,挟持年长,挟持贤能,挟持曾经有勋劳,这都是孟子所不容许的;有所凭恃而骄宠,有所凭恃而奢侈,有所凭恃而非为,有所凭恃而作乱,这都是春秋时期士大夫讥讽的对象。

  【简析】恃、挟、怙都是傲德,为古代圣贤所不齿。然而一般人一旦有可恃、可挟、可怙者,又会得意忘形,曾国藩这种居安思危的心态,实在可贵。

  所谓小人者,见识小耳,度量小耳。井底之蛙,所窥几何,而自以为绝伦之学;辽东之豕①,所异几何,而自以为盖世之勋。推之以孑孑②为义,以硁硁③为信,以龌龊为廉,此皆识浅而易以自足者也。

  【注释】①辽东之豕:指古代辽东一带普遍都是的一种头上长有白毛的猪。比喻见识狭窄,少见多怪。豕,(shi)猪。②孑孑:孤独。孑(jie)。③硁硁:浅薄固执。径(keng)。④龌龊:狭隘,局促。作肮脏解为后起之义。

  【译文】所谓小人,指的是见识小,度量小,比如井底下的青蛙,所见的能有多大的一块,却自以为有绝大的学问;比如辽东的猪,与别的猪能有多大的差别,却自以为有盖世的功勋。拓开来说,将孤独当作义,将执拗当作信,将拘谨当作廉,这都是那种见识浅薄而且容易自我满足的小人。

  【简析】君子胸怀阔大,所以常保谦逊;小人见识狭窄,因而常显骄傲。尽管君子小人也非一成不变,但变有其道,绝非乱变。况且,既是君子,就不愿变为小人,除非不再时时自省而沦为小人;既是小人,也是不肯去做君子的,除非脱胎换骨,久经磨练,方可成为君子。

  过而能改

  人无贤愚,遇凶皆知自悔,悔则可免于灾戾,故日震无咎者存乎悔。

  【译文】人无论贤还是愚,遇到凶危都知道悔过,悔过就可以免除灾祸,所以说行动没有过失,就在于能够悔过。

  【简析】改过的前提是悔过。人能自省,悟出自己的过错来,且有悔意,也是不错的。不过,这仅仅是第一步,而且贤者、愚者往往都能做到的一步。至于第二步能否彻底改过,则贤愚自分了。

  以仲尼之贤,犹待学《易》以寡过,而今日无过,欺人乎?自欺乎?自知有过,而因护一时之失,展转盖藏,至蹈滔天之奸而不悔。斯则小人之不可近者已。

  【译文】凭孔子的贤德,尚且要依靠学习《易经》来减少过错,可是今天还有人说自己毫无过错,这是欺骗别人,还是欺骗自己呢?自知有过错,却因袒护一时的失误,就想方设法掩盖藏匿,以至于犯下滔天大罪还不知后悔。这就是小人不可亲近的原因。

  【简析】孔子学《易》以寡过,曾国藩写《召诲》请朋友来指出他的过错,诚心与孔子相近。但不是人人都能如此,小人就文过饰非,所以知悔者虽无贤者愚者之分,却有君子小人之别。

  自古成大业者,未有不自困心横虑觉悟知非而来者也。吝则驯①致于凶,悔则渐趋于吉,故大易之道,莫善于悔,莫不善于吝。

  【注释】①驯:逐渐。

  【译文】自古以来成就大事业的,没有不遭受心智磨难,从错误中觉悟过来的经历,困患使得渐渐招致凶危,而悔改却使得逐日趋于吉顺。因此变化的最大法则,没有比悔改更好的,没有比过分更不好的。

  【简析】悔的反面是吝。吝于改过自然连悔都不愿意。所以困心横虑、觉悟知非是成就大事业的必经之路,绕不过,躲不开,只有直面亲历。

  贤与不肖之等奚判乎?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日月有食,星有离次。其在于人,言有尤,行有悔①,虽圣贤者不免。改过什于人者,贤亦什于人;改过佰于人者,贤亦佰于人。尤贤者,尤光明焉;尤不肖者,怙终焉而已。

  【注释】①悔:这里是灾祸的意思。

  【译文】道德高尚与不高尚的第级怎样分辨呢?看改正错误是勇敢还是怯懦的差异就是了。日月有亏食,星座有远近次序。对人而言,说话有过失,做事有无法预测的祸患,就是圣人也难避免。只要改正过错的努力是人家的十倍,贤德也会是人家的十倍;改正过错的努力是人家的百倍,贤德也会是人家的百倍。最高尚的人,就是把改过看作最荣耀;最不高尚的人,只不过依仗奸邪最终也不悔改罢了。

  【简析】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曾国藩说:“言有尤,行有悔,虽圣贤者不免。”他认为,贤与不肖不在于悔过之速慢,而在于改过之勇怯,悔而能改者则贤,则光明,悔而不改者则不肖,更不会光明了。志不立,过不改,欲求无忝①所生,难矣。

  【注释】①忝:(tian)惭愧。

  【译文】志向不树立,过错不改正,想要求得无愧人生,难啊!

  【简析】将改过与立志联系起来,增强了改过的急迫感,赐予改过在人生中更高的位置。

  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一关,寸心则异常安乐;省得多少胶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失,就要自己承认它,改掉它而没有一点吝惜的心理,这是最困难的事了。那些豪杰之所以成为豪杰,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就是在这些地方光明磊落,这是一般人所无法比及的。果真能通过这道关口,就会心神安定,怡然自乐;同时,也减少了许多麻烦,减少了许多遮遮掩掩的丑态。

  【简析】知过就要悔过,悔过就要改过,改过是对待错误的关键一着。豪杰、圣贤在改过的关头都要磊落,才不妄称豪杰、圣贤。不过,事实上被人所称的豪杰、圣贤,真正勇于改过也非尽人都能做到。

  余近以居位太高,虚名太大,不得闻规谏之言为虑。若九弟果能随事规谏,又得一二严惮之友,时以正言相劝勖①。内有直弟,外有畏友;庶几其免于大戾乎!居高位者,何人不败于自是?何人不败于恶闻正言哉?

  【注释】①勖:(xu)勉励。

  【译文】我近来由于身居高位,虚浮的名声太大,所以不能听到那些规劝谏议的话。如果九弟果真能及时地针对一些事情对我进行规劝,提出谏议,又能够交到一二个令人敬畏的朋友,时常对我进行正言相劝。这样,家里有直率的弟弟,外面又有可敬畏的朋友,这样大概就可以避免犯大错误了吧。身居高位的人,有哪一个不是因为自以为是而导致失败的呢?又有哪一个不是因为不愿听正直的话而失败的呢?

  【简析】盼望内有直弟,外有畏友,以免于大戾。这是曾国藩日记中的自白,身居高位后仍然谦谨的心声写照。人言曾国藩诚笃,这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写册而不日日改过,则此册直盗名之具也,亦既不克痛湔旧习,何必写册!

  【译文】天天写日记,却不天天改过,这样的日记只不过是盗名的工具。既然不能痛改前非,何必要写日记呢?

  【简析】曾国藩写日记之初衷就是督促自省改过,然而在一段时间内,却出现了只写日记并未改过的情形。他痛恨自己又犯糊涂了,于是自我痛批了一顿。

  倭仁也在这则日记后批道:“既知名心为累,当如大敌克之。”

  省己图新

  易之道,当随时变易,以处中当变,而守此不变,则贞而吝矣。

  【译文】易学的原理,当是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化,当事情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变化,如果死守不变,必将悔恨。

  【简析】从唯物主义角度看,运动是绝对的。从《易》道角度看,变是绝对的。我国古代哲学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事物变化的理论,为儒家倡导省己图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凡中心不可有所恃,人有所恃,则达于面貌。只宜抑然自下,一味言忠信,行笃敬,庶几可以遮护旧失,整顿新机。否则,人皆厌薄之矣。

  【译文】大凡人的心中不能有所依凭,人若有所依凭,就会表现在面孔上。只适宜将心性朝下抑制,全力讲忠诚信义的话,做笃实谨慎的事,或许可以弥补自己固有的缺失,焕发新的生机。否则,世人都会厌弃鄙薄他了。

  【简析】就人的道德修炼来说,应以不变促变。不变者,忠信笃敬之德也;变者,人的去旧更新也。以忠信笃敬之德帮助活生生的人去旧更新,这种德就是恩德了。

  岳王①复生,或可换孱兵之筋骨,孔子复生,难遽变营队之习气,虽语涉谐谑,实痛切之言也。今欲图谋大局,万众一心,自须别开生面,崭新日月。

  【注释】①岳王:姓岳名飞,字鹏举,1103-1142年,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

  【译文】岳飞复生,或许可以改换孱弱士卒的筋骨,孔子复生,却难以很快改变军营中的习气,这话虽然与谐谑有些相近,其实是句痛切的言语。当今要图谋大局,万众一心,自当别开生面,焕然一新。

  【简析】曾国藩深感无论文臣还是武将,由于清朝统治数百年,使他们养尊处优,造成如今积习难改,沉疴难医,即便岳王复生、孔子重现,一时也无以为济。为此,曾国藩图谋别开生面,崭新日月,自己培养一大批幕僚和将领,开创一个新局面来。从此反求诸己,切实做去,安知大堑之后无大伸之日耶?

  【译文】从此以后多从自身检查,切实去做,怎么知道在经历大挫折之后没有大伸展的时候呢?

  【简析】为迎接一个全新局面的到来,曾国藩一方面培养一批新人,一方面严律于己,切实做去。他鼓励沅弟,大堑之后必有大伸之日。事实证明了这个预言。

  欲学为文,当扫荡一副旧习,赤地新立。将前此所业荡然若丧其所有,乃始别有一番文境。

  【译文】要学习写文章,就应当将过去的习气完全扫除,在空白地方重新树立,将先前所研习的全部涤荡得毫无存留,才能开始进入文章的新境地。

  【简析】学习为文,也应涤旧图新,才别有一番文境。曾国藩在古文写作中,多数篇章都新意迭出,像《原才》、《召诲》、《求阙斋记》、《君子慎独论》等,读了都有耳目一震之感。

  洗除日月晻昧①卑污之见,矫然直趋广大光明之域,视人世之浮荣微利,若蝇蚋②之触于目而不留,不忧所如不耦③,而忧节概之少贬,不耻冻馁在室,而耻德不被于生民。

  【注释】①崦昧:昏暗。晻(an)②蚋:(rui)一种类似于蚊子的昆虫,吸食人畜的血液。③耦:(ou)两人并耕。

  【译文】清除往日琐屑卑污的念头,昂首挺胸直奔广大光明的境地,将人世间的浮荣微利,看作是苍蝇蚊虫萦绕在眼前,而不愿意多看。丝毫不去担忧所追求的不能如愿,而只惧怕为人的气节稍遭贬斥,不以为在家挨冻受饿是大辱,而认定道德不能感化百姓才是奇耻。

  【简析】克己图新的落脚点是敦促自己向前看,向前进,树立一往无前的宏志,以道德巨人为目标。至于浮荣微利、挨冻受饿,绝不可能成为自己向前看向前进的绊脚石。

  余自十月初一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

  【译文】我自十月初一起记日记,心中总想改过自新。

  【简析】写日记也纳入省己图新的蓝图之中。利用日记这种手段来完成省己改过这个前提,实现重新做人这个结果,几十年如一日,怎不会成为君子、接近圣人呢?

  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

  【译文】我时时自悔自己的言行,可总不能改过自新。

  【简析】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的确很高,无论怎样诚恳地自悔,笃实地改过,总还觉得自己是满身污秽,没有洗涤干净。这显然是一种君子的品格,因为君子从来都没有自满之时。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务使息息静极,使此生意不息。

  【译文】从前的种种恶习,好比在昨天已经死去;以后种种美德,好比从今日破土生发,在这关节眼儿,务必使自己气息极端安静,使自己的生机毫不消退。

  【简析】如若将全世界名人的格言都展出来比赛,曾国藩的这幅格言一定夺魁。之所以如此断言,不是说这幅格言所写出的文字如何工整,比譬如何贴切,而是说这幅格言所展示的内心世界无比光明磊落,所揭示的思维轨迹听来铿锵有声。原来,这正是一个即将脱胎换骨的东方小子的宣言:“涤生”了。

  慎独为贵

  所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①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注释】①懔:(lin)危惧。

  【译文】所谓“独”,是君子和小人都能感受到的。小人认为自己是独自一人,便产生非分的想法,非分的想法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肆意妄为,从而做出欺骗他人的坏事。君子担忧独处时不能把握住自己,便生出真诚的想法,积聚真诚就会处事谨慎,从而自省的工夫愈加缜密。君子和小人都是独处,两者的差距却可以从这里得到评论。

  【简析】曾子创“慎独”的修身之说,提出“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明明德第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