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叶适评传 > 二万物之动"起于二气之争"

  二万物之动"起于二气之争"

  万物皆动,原因何在?这是叶适着重探讨的问题。在论述八卦为八物时,叶适就已经指出,八物是"一气之所役,阴阳之所分",并且不断地"相摩相荡,鼓舞阅辟,设而两之",这是说八物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互相摩荡,有开有合而产生的;他又说:"因八物而两之,而后有义,义立而后有用"(《易》,《水心别集》卷五);"因而两之而变生焉。故夫两者所以明变,而六者所以为两也"(同上),这都是说物之"两"是发生"变"的原因,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而不是其他。

  叶适认为"凡物皆两",就是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他说:道原于一而成于两。古之言道者必以两。凡物之形,阴、阳,刚、柔,逆、顺,向、背,奇、偶,离、合,经、纬,纪、纲,皆两也。夫岂惟此,凡天下之可言者,皆两也,非一也。一物无不然,而况万物;万物皆然,而况其相禅之无穷者乎!交错纷坛,若见若闻,是谓人文。(《中庸》,《水心别集》卷七)

  这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两,而且永远一分为两,没有也永远不会有绝对单一的东西,一切事物的形状、性质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组成的,这种"交错纷坛"的状况,就叫做"人文"。这种"一分为两","所以通行于万物之间,无所不可,而无以累之,传之于万世而不可易"(同上),是普遍的,又是永恒的。

  叶适在论述"凡物皆两"的同时,反对了两种错误的偏向,这两种偏向从不同方面否定了"一分为两",否定了事物的矛盾性。一种偏向是:"天下不知其为两也久矣,而各执其一以自遂"(同上),只见一面,不见对面,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这种片面性的思维方法的结果是"天道穷而人文乱"(同上)。另一种偏向是:"及其为两也,则又形具而机不运,迹滞而神不化"(同上),虽看到两面,却不见两面的联系,把两面机械地割裂开来,而看不到两面的推移转化、相反相成的关系。叶适对以上两种偏向的批评,进一步阐明了他的凡物皆一分为两的思想,表明了"一"与"两"之间的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这是他对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所作出的贡献。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凡物皆一分为两的思想,是他在《进卷》中论述的,到了晚年,在《习学记言序目》中坚持这一思想,因此是他一贯的思想。在批评《老子》一书中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说法时,叶适指出:夫天地以大用付与阴阳,阴阳之气运而成四时,杀此生波,岂天地有不仁哉:(《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五)

  又说:且天长地久,自古而然,未有知其所由来者,岂以其不自生而后能长生哉???飘风骤雨,非天地之意也;若其陵肆发达,起于二气之争,至于过甚,亦有天地所不能止者矣。(同上)

  这就是说,万物的生成及其运动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的运动、斗争的结果,这是自然而然并且是自古而然的,并没有任何主宰者的意志,也不存在天地"不仁"的问题。显然,叶适的辩证法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与道学、心学从天地万物之外去寻找运动变化的原因是根本对立的。

  但是,叶适"凡物皆两"的观点没有贯彻到底。例如,他评论《易传·系辞》中"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著名论断时,就违背了"凡物皆两"的思想。

  他说:"一阴一阳,氤氲渺微,至难明也。"又说:"道者,阳而不阴之谓也,一阴一阳,非所以谓道也。"(同上,卷四)这样,就把"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辩证法命题否定了,从而使自己在理论上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