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永行刘永好首富长青 > 第四章 分流:家族企业现代化嬗变(3)

第四章 分流:家族企业现代化嬗变(3)

  第四章 分流:家族企业现代化嬗变(3)

  虽然辞职分先后,可刘氏家业是兄弟四人共同创造的,彼此都付出了极大的辛苦和智慧。时至今日,兄弟四人没有一个能说清楚,当初凑起1000元时各自的出资比例,因为大家凑钱时根本没想到以后能分到钱。当时亲情远远高于利益,大家不分彼此,一派其乐融融。没人计较位置、没人在意名利,兄弟四人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似的家族企业。

  在四兄弟中,老大刘永言是决策核心,起到了一言定乾坤的作用——1983年夏天,决定扩展业务养鹌鹑就是他的主意;而当兄弟四人在1984年遭到一次重大挫折时,也是老大铁了心要搞下去,才使灰心丧气的弟弟们恢复了信心和勇气。老二刘永行精于技术和管理,是经营的主心骨。老四刘永好则能说会道,后来主要负责跑供销和对外宣传。但在创业时期,老三陈育新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最大的,他几乎一个人扛起了创业初期的巨大风险和繁重劳动。

  那时,刘永言和刘永好都在成都工作,刘永行则在新津县城上班,孵化工作只能由陈育新停薪留职操办。刘氏产业的诞生地就是陈育新乡下的家中,他把整个家当全部押了上去。也正因此,希望集团的雏型命名为“育新良种场”,陈育新任场长兼法定代表人,刘永行任副场长。

  第一次分红,兄弟几个每人分得了180元,刘永行于是买了一辆80元的旧自行车。刘永行腿脚不便,自行车成了他代步的工具。但没过几天,他却把自行车送给了三弟陈育新用。

  刘永行认为三弟的损失太大了,心里非常过意不去:“这一次创业遭遇重大挫折,使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沉重的压力,三弟为了事业把自家的房子都搭上了,分的那点钱怎能弥补他家的损失呢?”

  把事业放在利益的前面

  兄弟几个互相关心,对自己却极为自律。

  刚开始养鹌鹑的实验在刘永行家进行,夫妻俩每天都要捡蛋和记录蛋的个数,但一家人却没有任何人吃一个自己养育出来的鹌鹑蛋。

  那时刘永行的儿子才几岁,有时想吃蛋,他都不让,宁肯让妻子上街去买鸡蛋给儿子吃。养鹌鹑收入的钱全部用于场里的投资,刘永行从来不私自花这笔钱。

  刘永行虽然对良种场里的东西公私分明,但对自家的东西却总爱“假私济公”。那时,夫妻两人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不过70多块钱,但全家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一点钱,却被刘永行几乎全部用来购买有关动物营养方面的书籍了。

  刘永行的无私有时到了极端的地步:他把自己的书架改装成养殖鹌鹑的笼架,并毫不犹豫地送给了到他家来请教的养殖户;他甚至拿出了家里的棉被来给电孵化作保温用,而在他自家的床上,垫的却是一捆捆稻草。

  等企业规模慢慢变大以后,刘永行愈发严以律己。他在厂里规定,任何职工和家属在购买饲料时不得有“走后门”的行为。

  一次,来厂里买鹌鹑饲料的客户排队长达一二里,刘永行的妹妹也挤在中间。她一看这么多人,也知道二哥“不通人情”,就跑去找二嫂郑彦初帮忙,二嫂没想太多,亲自带着妹妹去找人开后门买饲料。但饲料刚称好,就被刘永行发现了,他竟然一点情面也不给,当着众人的面就严厉喝斥自己的妻子,非得让她把称好的饲料倒掉。郑彦初气得大哭,转身跑了回去,晚上也赌气不做饭。晚上,刘永行回到家里,有点像做错事的孩子,乖乖地把饭菜做好,并对妻子好言相劝:“不是我故意给你难堪,厂里订的纪律,我们不带头执行,还怎么去管别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