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因评传 > 三、无神论与命定论

三、无神论与命定论

  (一)无神论倾向

  刘因的一些诗文中表现出明显的无神论思想倾向。如:碣石来海际,西南奄全燕。

  中有学仙台,燕平欲升天。

  燕平骨已朽,遗台犹相传。

  虽复生青松,岁久摧为烟。??使无不足信,信有亦可怜。

  大块如洪炉,金石难久坚。

  天地会有尽,何物为神仙?①诗中对燕平学仙成神这一迷信传说取明确的否定态度,进而,他想追寻世界的起源问题,但觉得假设为"无"或归结为"有"都不尽妥当。他认为,大自然就像个大洪炉,一切都在这个洪炉里销铄生成。发展变化。。连天地都有穷尽的时候,至于说什么神仙就更加荒诞不经了。中国哲学,从荀子、王充,到张载、朱熹,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刘因的思想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

  对于自然界的形成和变化原因,刘因有时拿"万物相为用"加以解释:有大如天地,日夜常乾乾。

  有小如缕蚁,营营谁使然???万物相为用,错综盈两间。??森然气分内,既有不可镌。

  蝮蛇谁宥之,生生亦能延。

  安有人道尊,湮灭独不传?

  乾乾以为师,余者一听天。全诗立意在于为"君子终日乾乾"的人生观进行论证。他把天地间的一切都看成是生生不息、相互为用的。认为万物的生灭是个自然的过程,并非有什么造物主的有意安排。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刘禹锡、邵雍等对他的影响。它们与神学目的论是对立的。

  刘因还曾明确地对所谓鬼神的灵妙作用给予否定。如说:"龙祠岳庙尽冠巾,雨露何关土木身"②中国神庙中的神像全系人身,它们是民间的雕塑家们依照现实生活中人的样子塑造的,龙王祠、山神庙等等都是如此。旧时老百姓常向这些神像祈雨求福,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刘因对此不以为然,他虽然承认"天",但绝不承认风雨等自然现象与这些泥塑木雕的"神"有关,而认为风雹雨露等全是天地自然造化本身的事。在鬼神迷信相当普遍的古代,刘因的这种自然主义态度还是比较清醒的。

  他还对秦皇汉武等帝王迷信神仙追求长生的行为进行嘲讽,如:千古谁传海上山,坐令人主厌尘寰。

  蓬莱果有神仙在,应悔虚名落世间。朝游易水侧,步上燕台荒。

  燕王好神仙,不见金银堂。

  江山古神器,海色围苍茫。

  ① 五古(燕平学仙台),《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九七① 五古《有大如天地》,《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

  ② 七绝(写真诗卷),(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一二① 七绝《仙人图》,(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一一。

  哀哉王风颓,日化争夺场。刘因曾对许多自然问题发生兴趣,提出独特的见解或疑问。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前日中秋节,今宵月方圆。

  人间欢赏竟③,此际吾独观。

  吾观意有在,高歌问青天:苍苍非正色,而况此婵娟?

  去我当远近,相值果正偏?

  径圆知几许,附丽或空悬?

  既疑纨扇如,复昧左右旋。

  有食定何物,中黑胡为然?这里显然有屈原《天问》的影子。他关于月亮的问题提得很好,但限于当时的自然科学水平,却不能做出满意的正确的回答。全诗最后只是以幻想结尾:何当凌倒景,迫视如弄丸。

  一法万古惑,如生天地先。

  吾观意在此,余光何足怜。

  刘因还有一篇奇文《告峨山龙揪文》,是为祷雨而作。开篇说:一邦之望,有峨惟山。山之精深,聚而渊泉。

  山川惟形,有神栖之,云雷雨露,神实司之。今是邦之凶旱极矣,岂神之灵坐视而不恤哉?这是说,峨山有神,主管着云雷雨露,但现在天大旱,神竟然坐视不管。这与前文讲的"雨露何关土木身"的意思正相矛盾。但刘因毕竟还有一些清醒的认识,说:盖雨汤之数出于天,非神之所得而专也;雨旸之咎由于人,非神之所得而释也。是以使神涵蓄灵润、虽欲发之而不得也。就意味着,天数、人孽,神都无可奈何,对于水旱灾害也就无能为力。既然如此,那还何必求神降雨呢?刘因接着提出他的想法:虽然,山川之神,受命于天而主佑下民者也。今欲佑之而不得矣,则当为之请命于天。昭昭在上,安有不从?由是言之,神虽欲无责,乌得而无责也?②这里,他有条件地接受了世俗迷信,并且纳鬼神于封建纲常系统,虽然讲得一本正经,毕竟是荒唐无稽的。不过,刘因自有他的高明之处:文章接着把山川之神和淫昏之鬼相区别,认为对前者应崇信,对后者应屏黜,并把这看作是关系到。"人情世教"的大事。如致祷于正神而得雨,便能收到正面的良好社会效果;不然,则将使邪惑之俗愈演愈烈。他说:且小民至愚,穷且极矣,而无所归诚,则惟淫昏之鬼是求。夫淫昏之鬼,乃神之所当屏黜;而下民之衷,亦神之所当诱相也。今气运已穷矣,穷则必通。或天降之雨,则小民必归功于淫昏之鬼,而感信愈笃,孰能禁之?今是邦之大夫致祷于神,则是祷其所当祷矣。既祷其所当祷,而当祷之神能随其② 《和拟古》之四,《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四六。

  ③ "竟",畿辅本作"景",据四部本、四库本《静修集》改。

  ① 五古(八月十六日望),(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四。

  ② 《告峨山龙湫文》,(静修先生集)卷五,页八六。

  ① 《告峨山龙湫文》,《静修先生集》卷五,页八六。

  ② 《告峨山龙湫文》,《静修先生集》卷五,页八六。

  祷而应之以雨,使既足而又周浃焉,庶小民之愚,知天地之间,自有名山大川之正神,实能阖辟阴阳而神妙造化,而境内吏民之所当敬修其坛壝,洁其牲币而事之,而向之所谓淫昏之鬼者,真不足信也。如是,则人情世教,或自此而变之,则神之惠又不但一雨而已矣。如其不然,则是云雷之泽,神其不司之;旱干之虐,神实不恤之;天命之职,可怠而旷之;邪惑之俗,可助而成之。又何望焉,又何望焉?敢告。从该文的宗旨说,当然还是祈神降雨,其世界观无疑属于唯心主义有神论。不过,他将"山川之正神"与"淫昏之鬼"相区别,甚至对神也进行教训,毕竟表现了他的特识。而且,这种崇信上天及正神的思想,在早期儒家创始人那里,本就以神道设教的形式存在;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许多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如荀子、王充、范缜、张载等,在阐述其无神论思想时,也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神道设教的成分。刘因这里所云,也是从对民众的教化和对民俗的引导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论证的。其理论价值固然不高,但透过它,对于把握那个时代的思想水平则有一定认识意义。刘因还写过一篇颇具浓重神话色彩的诗:苍星彗明河,三月丽朱方。

  两月忽散落,一月留中央。

  下有五星连,西近东少张。

  仰而东北隅,流星坠彩芒。

  谁令月有瘿,飘摇及吾窗。

  须臾日东生,有星环四方。

  一星当日中,伫视摇晶光。

  自北忽西旋,老阳已榆桑。

  西北云一丝,翠晕扬清芳。

  嫩云生碧薛,得句声琅琅。

  俄见云有鱼,其大丈许长。

  火绳纷绕之,昂然欲飞扬。

  呼友与共观,此境已茫茫。

  《灵枢》梦为病,《周官》梦为祥。

  寤言礼诸闼,庸俟智者详。这种迷离悦恍的情景,可以同今人宣称看到飞碟的情况相媲美。这些情景,究竟是刘因亲眼所见又故意闪烁其词,还是梦中的幻觉,疑信参半,我们似不必深究,从中至少可以表明刘因对自然现象的关切。刘因还在诗题下注明了时间:"丁丑五月二十八日"。丁丑即至元十四年(1277)。看来刘因的态度还是颇为郑重其事的。如果把这首诗看作是记实之作,那么,可以说它是七百多年前的一次"不明飞行物"的观察记录。当今世界上有不少人执著地从事UFO 研究,相信在地球之外一定有高级智能生命存在,并坚信人类终将揭开飞碟之谜。刘因此诗,当会使他们发生兴趣吧。

  ① 《告峨山龙湫文》,《静修先生集》卷五,页八六~八七。

  ① 五古《晨起书事》,《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一。

  (二)命定论因素

  刘因常常论及"命"的问题。中国哲人关于"命"的讨论由来已久。孔子疑天但信命;墨子崇天但非命。《庄子》总括出"莫为"、"或使"两种观点,以为"或使则实(拘泥),莫为则虚(虚无)"①。此虽主要是讲天地万物变化的原因,但也可以引申指人的福贵贫贱。生死寿夭等问题。盂子说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②,可属于"莫为"论;而其徒万章提问中说的"天与之,谆谆然命之"③,则属于"或使"论。至于"命",有的讲成天定,有的讲成节遇,有的讲成气禀,还有正命、非正命、随命、遭命等说法。限于历史条件,古人对于命的问题,没有也不可能做出科学的回答。刘因也是如此。他常常表现得比较矛盾,有时持自然论,有时又讲前定论;有时持偶然论,有时又讲必然论。他有诗道:二气日交感,变态何纷坛。清浊与厚薄,赋与定难钧。

  世运如四时,类聚仍群分。

  升降与夺间,今古亦难伦。

  天道自悠远,百年寓此身。

  未来不可见,既往有未闻。

  愚旨或贵寿,贤者或贱屯。

  龙亢岂无悔,蠖屈岂不伸?

  君自不知此,何云诘羲文!这是以气禀说为根据,用偶然论来解释人事,认为贤愚与贵贱寿夭没有必然联系,近于王充的观点。可是,就在这同一篇诗中,也掺入了一些因果报应论的意思,该诗之第二首说:邈哉开辟初,造化惟阴阳。

  错然入形化,一受不可忘。

  稻梁固为爱,豺狼非故殃。

  物理本对待,生气常相将。

  孔圣岂无后,暴秦不可长。

  鬼神祸福机,昭昭亦可量。

  桃啮李树死,城焚池鱼伤。

  外来非我取,生意自洋洋。

  君何不思此,徒欲问穹苍?②这里用"阴阳"、"对待"来解释遭遇,按其逻辑,应该说,有善必有恶,有福必有祸,一切都是"阴阳对待不相无"的,不可求也不可逃。这近于必然论。但是,必然论与偶然论从来就是孪生姐妹,换一个角度就常向对方转化。刘因也是如此,"桃啮李死"二句正是说的这个意思。而孔圣暴秦四句则是退一步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固然都是必然的,其何时出现又有一定偶然性,但毕竟善常有善报,恶终有恶报。这样,他最终承认了福善祸淫,因果报应。刘因的这种混乱想法,反映了古人面对人生问题而无法科学解释所产生的困惑。

  刘因的因果报应思想,在一些酬应之作中表现得更明显。他在为一位友① 《庄子·则阳》。

  ② 《盂子·万章》上。

  ③ 《孟子·万章》上。

  ① 五古《答乐天问》三首之一,《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六。

  人送行的文章中说:"凡事有智数之所不能测者,必有一定之天存乎其间。"认为这位曾患人以为无望的重病的友人竟然康复并得官,是由于其先人的隐德而获得的好报。①。

  在另一篇为人写的碑铭中,先说:"其名位赫著,子孙蕾衍,则宜必有发之者。"叙述墓主事迹后,又发感慨道:"呜呼!当大变故,夫人之与气运而升降者,以人视之,非必尽有所以致之者;而其予夺之间,又未必尽得其平也,疑若一出于偶然而已。抑不知人之所见者,以一世为终始,固不能如天之所见者之久且远也。予固知孙氏之有以发之者也。"①这里,将他曾经坚持过的偶然论也否定了,而完全倒向了因果报应论--而且是佛教的三世因果报应论。

  此类思想,在他的一些诗中也一再提到。如:扰扰推迁里,谁知不偶然。

  要从人力外,推见事机先。

  青白天公眼,低昂造物权。

  俗情谩悲喜,倚伏有他年。世事恶盈应有数,天心拨乱岂无人!这样,一切似乎都是前定的了。

  刘因还流露过天人感应思想,如:开眼昭昭天,无形有痛痒。??乃知天地间,感应如影响。有时,刘因甚至对"天命"表示虔诚信仰:天命无私义理公,此身承奉有余恭。

  人心可信难尽合,亲令何由敢勇从。①当然,话又得说回来,刘因的这种"信仰"说不上多么坚定,而是常常摇摆不定。他在为一位九十老翁庆寿赋诗的序中说,这位老人生值乱时("金源贞祐迄于壬辰"),居于乱地("河之南北、兵凶相仍"),居然都平安地闯了过来,"九十而康强",他深为感慨道:夫天地气运坏乱若是,而人物生乎是气之中,乃所谓命也,将何木以逃之哉?而老人居南北之冲,乃若与世变不相与也,岂气禀之异,虽天地之运亦不得而夺之耶?抑存之深而积之久者,有以胜之耶?或偶然那?是固不可得而知之矣。这里,遭遇说、气禀说、报应论、偶然论都提到了,究竟相信什么呢?他也拿不定主意了。

  刘因思想中的确有许多混乱,但公平他说,他对于"命"毕竟是清醒的。

  他有诗道:"人因遇困方言命"③。既然"命"只是人们在遭遇困难时才言说,那岂不是说,讲命只是人在逆境中的一种自我安慰罢了。按照这个逻辑可以推知,刘因在诗文中虽然也讲了不少"命",但只能说这是他生活遭遇困厄的一种反映,而心底里他并不真相信。

  ① 《送翟良佐序》,《静修先生集》卷二,页三一。

  ① 《中顺大夫彰德路总管浑源孙公先茔碑铭》,《静修先生集》卷四,页② 五律《偶书》,《静修先生集》卷八,页一四六。

  ③ 七律《登中山城》,《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七四。

  ④ 五古《偶书》,《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一。

  ① 七绝《天命》,《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三三。

  ② 《都山老人九十诗序》,《静修先生集》卷二,页三三。

  ③ 七律《付阿山诵》,《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八七。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