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因评传 > 四、所谓"恋金"。"哀宋"情绪

四、所谓"恋金"。"哀宋"情绪

  谈到刘因的政治态度,不能不涉及他对金和宋的态度。

  刘因曾两次辞官,许多诗文中又有浓重的恬退情调,前代一些学者,便据此强调他不肯仕元的气节,夸张他的"恋金"、"哀宋"情绪,有意把刘因说成是个民族主义的思想家。这是需要讨论的。

  ③ 《坟·灯下漫笔》,《鲁迅选集》第2 卷,第44 页。

  ④ 当代著名相声艺术家。语言大师侯宝林说:"我一辈于是个顺民,对 社会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一不要打仗,二不要搞运动,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的意思也不敢要求小康,只要求温饱。"(引自朱健:《手按(圣经)而下发抖--解读'一户侯'》,载《读书》1993 年第6 期。 侯先生的话传达出了"普通人"的心声。

  (一)所谓"恋金"情绪

  刘因对于金朝的人和事,有时的确很怀恋。前文提到,刘因的祖辈三世仕金,其祖父一代曾比较兴旺发达。祖母的娘家姓陈,与金皇室有较密切的关系。陈家有园林,叫陈氏庄,"金章宗每游猎,必宿其家"。刘因有诗对此有所追述:陈氏园林千户封,晴楼水阁围春风。

  翠华当年此驻跸,太平天子长杨宫。遗憾的是,好景不长。随着贞祐金主南渡,这座园林也为之废毁:浮云南去繁华歇,回首梁园亦灰灭。

  渊明乱后独归来,欲传龙山想愁绝。刘因自注:"渊明,谓先父。龙山,指盂嘉事。"孟嘉是陶渊明的外祖父,陶集中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刘因诗的意思是说,刘因之父刘述只身回到故乡后,曾想给其外祖父作传记(既然用"欲"字,想来这篇传并没写成)。诗中接着写了刘因自己当时之所见:今我独行寻故基,前日家憧白发垂。

  相看不用吞声哭,试赋宗周黍离离。刘因家的日子是因贞桔逃难而中落的,这座园林的兴废可说就是陈家。刘家盛衰史的缩影。当刘因面对废毁的园林故基和满头白发的旧日家憧,不禁悲从中来,借赋《诗经》中"悯周室之颠覆"的(黍离》诗,与家憧互相安慰。这首诗中,固然有悲悯金国灭亡的成分,但悲叹自身的比重实在更大。

  刘因还写过一首七律《登中山城》,自注说:"予曾伯祖奉议府君,贞枯初充节中山,而举族没焉。"这诗显然是悼念这位曾伯祖的。诗中写道:黄金一夕冷如镔,刘项萧然恐未真。

  世事恶盈应有数,天心拨乱岂无人。

  陵迂谷变横流地,卵覆巢倾死节臣。

  毛髦诸孙生气在,九泉精爽慎犹新。"毛髦"意指青年人,当是刘因自谓。诗里虽有悲悼之情,但并不消沉,而是表达了对家道中兴的期望。

  此类写"陵谷变浮云,家世如残局"②的诗还有一些。不赘。此外,刘因还写过一些流露出"哀金"情绪的作品。如有的针对流落到民间的金朝皇家遗物(如字。画、墨、砚等艺术品)而抒发感慨:金源马坊全盛日,四十万匹如秦川。

  天教劫火留此幅,玉花浮动青连钱。

  英灵无复汗石马,悲鸣真似位金仙。

  只今回首望甘泉,汾水繁华雁影边。.奇探竟随辙迹尽,兀坐宛在骅骝先。

  人间若有穆天子,我诗当作祈招篇。①① 七古《陈氏庄》,《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二四。

  ② 七古《陈氏庄》,《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二四。

  ③ 七古《陈氏庄》,《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二四。

  ① 七律《登中山城》,《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七四。

  ② 《和归园田居》之五,《静修先生集》卷一二,页二四二。

  ① 七古《金太子允恭唐人马),《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二四。

  黑龙江头气郁葱,武元射龙江水中。

  江声怒号久不泻,破墨挥洒余神功。

  天人与竹皆真龙,墨竹以来凡马空。

  人间只有墨君堂,何曾梦到琼华官。

  瑶光楼前月如练,倒影自有河山雄。

  金源大定始全盛,时以汉文当世宗。

  兴陵为父明昌子,乐事孰与东宫同。

  文采不随焦土尽,风节直与幽兰崇。

  百年图籍有萧相,一代英雄惟蔡公。

  策书纷纷少颜色,空山夜哭遗山翁。

  我亦飘零感白发,哀歌对此吟双蓬。

  秋声萧萧来晚风,极目海角天无穷。这两首诗都是就流落到民间的金太子允恭的绘画作品而发的。允恭是金世宗的次子,一度立为皇太子,但早死。(金史》说他"体貌雄伟,孝友谨厚"。其子(完颜璟)继皇帝位,即章宗,明昌是其年号。金世宗(完颜雍)在位二十九年(年号大定),是金朝的全盛时期,但也是金朝盛极而衰的时期。此后便萎靡不振,苦撑了四十几年,终于亡国。刘因在该诗自注中提到记载这段史实的《金实录》和允恭这幅画流落民间的过程:"汴亡,张蔡公(张柔)以《金实录》归,遗山(元好问)尝就公誊录。此轴亦蔡公得于汴之中秘者。公之子仲仁持以求予诗,故终篇记之。"①这表明,刘因是在看到允恭的绘画,联想到金朝的盛衰史,不禁勾起对自家身世的感伤,才写出了这篇诗作。同一题目还有两首七绝:墨竹犹堪验一班,金源文物记当年。

  博山烟暖春闱静,却笑承乾嗜好偏。

  手泽明昌秘阁收,当年缇袭为谁留?

  露盘流尽金人泪,应恨翔鸾不解愁。明昌是金章宗完颜璟的年号。章宗是世宗之孙,允恭之子。允恭早亡,他继世宗即皇帝位。史学家说,金章宗在金朝皇帝中是汉文化修养最高的人,他酷爱诗词,诗作甚多,还是书法绘画的爱好者。在刘因看来,允恭、章宗的文才固然值得称道,但国家没有治理好,毕竟是为政者的最大失误。

  刘因还有一些诗是就前代的遗事遗迹而发。如:闰辽承宋统,此志亦雄哉。

  置县名犹在,因山势已摧。

  百年元魏史,千古汝南哀。·华表鹤应有,悲风海上来。①秋声浩荡动晓云,感慨悲歌气尚存。

  洒落规模余显德,承平文物记金源。

  生存华屋今焦土,忠孝遗风自一门。

  自发相逢几人在,苍烟乔木易黄昏。上述这些与金朝有关的诗,或追怀,② 七古(金太子允恭墨竹),《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二七。

  ① 七古《金太子允恭墨竹),《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二八。

  ② 七绝《金太子允恭墨竹》,《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一九。

  ① 五律《过奉先》,《静修先生集》卷八.页一四八。

  ② 七律《七月九日往雄州》,《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六四。

  或慨叹,或惋惜,感情都比较浓重,的确有较浓的"恋金"情绪。

  (二)所谓"哀宋"情绪

  刘因也写有一些以宋史为题材的诗文,其情调与前述以金史为题材的诗文大有不同。如:试听阴山敕勒歌,朔风悲壮动山河。

  南楼烟月无多景,缓步微吟奈尔何?

  物理兴衰不可常,每从气韵见文章。

  谁知万古中天月,只办南楼一夜凉。刘因自注:"理宗自题绝句其上,有'并作南楼一夜凉'之句。'才到天中万国明',宋大祖月诗也。"刘因的诗是就宋理宗的一幅自题诗的画而写。宋理宗赵昀是南宋的第五代君主。南宋自高宗起就缺少"开国气象",此时,已过了近百年,"积弱"的状态更为严重。刘因这首诗从"文气"的强弱来论"国运"的盛衰,以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诗,还是有气魄的,而到了南宋后期,连宋理宗的诗也写得那么纤弱。这表明,南宋大势已去,不足以和北方的强敌相抗衡了。如果说上面的诗还比较含蓄的话,在另一些诗中,则对于南宋的苟且偷安的传统政策提出直接的批评,如:己未天王自出师,眼前兴废想当时。

  临江酾酒男儿事,谁向深宫正赋诗?己未指公元1259 年(宋理宗开庆元年,元宪宗九年)。是年,元宪宗(蒙哥)亲自统兵大举伐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语出苏拭《赤壁赋》,这里以曹操借指蒙哥,"固一世之雄也"。可悲的是,面对蒙军的巨大军事压力,宋理宗竟然还在"深宫赋诗",岂不太有些醉生梦死了吗!

  又如:当年一线魏瓠穿,直到横流破国年。

  草满金陵谁种下?天津桥畔听啼鹃。

  卧榻而今又属谁?江南回首见旌旗。

  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

  唱彻芙蓉花正开,新声又听采茶哀。

  秋风叶落踏歌起,已觉江南席卷来。第一首写宋朝的亡国早在立国之初就已种下远因;第二首写赵宋王朝终于未逃脱灭亡的厄运,正如当年后周的被取代一样;第三首写遭受亡国之痛的江南人民的悲哀。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批判和对江南人民的同情。

  对于北宋的沦亡,刘因也曾作过评论: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刘因认为,赵匡胤立国之初曾积藏金帛,谋求北伐,还算是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可惜儿孙们却没有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继承遗志,以致幽燕之地始终未能收复,边境空虚,良将乏人。开③ 七绝《宋理宗南楼风月横披》二首,《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一八。① 七绝《题宋理宗诗卷后》,《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二六。

  ① 七绝(书事)五首之一、二、五,《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二二。② 七律《白沟》,《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七三。

  国宰相赵普虽自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却没有经营四方。统一字内之志(赵曾谏太祖取燕);真宗时期与金人签订的"擅渊之盟",号称"换来百年和平",其实是以民脂民膏买和平。苟且偷安、步步退让的国策终于导致靖康之祸,使得界河也从起初的白沟南移到后来的江淮了,这个责任如果只归罪于做了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年号"宣和")那是有失公平的。全诗抓住几件典型事例,以高屋建瓴之势,纵论北宋王朝"虚外实内"政策之失,堪称史家大手笔!

  此类诗还有不少,如:五季风烟惨昼霾,渠儿有志亦雄哉!

  累朝禅策皆虚器,千古黄袍又厉阶。

  文物汉唐今己尽,史编南北更堪哀。

  荒坟一品知何处,犹遣石麟草半埋。①干戈天亦厌纷纷,豪圣千年共几君?

  太祖无心亦徒说,吾儿有志更谁云?

  悲歌莫管千秋后,王气应无一品坟。

  今古区区等如此,五陵哀雁入秋云。这两首诗都是刘因针对赵宋先茔而发出的王朝兴废、人世沧桑的感慨。

  前人论及这些诗,常归结为"哀宋"之作。什么叫"哀宋"呢?如果说是指宋朝的下场可悲,那是符合实际的;如果理解成刘因为宋朝的灭亡而悲哀,那就既讲不通,也不符合刘因的思想实际。当今有的学者,也受到此说的影响,说这些诗反映了刘因"对故国的怀念",表达了"遗民思想"。①试问,刘因生为元人,其祖辈是金朝的臣民,三十一岁时南宋灭亡,他怎么可能以宋为"故国",自视为宋的"遗民"呢?

  ① 七律《过东安赵宋先茔》,《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七三。

  ② 七律《过东安》,《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七四。

  ① 如武安国等著:《元诗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版。

  (三)评价

  咏史"是旧时代文人墨客经常采用的形式,或臧否人物,或评判得失,或引出教训,或抒写怀抱,大多是"置身事外,平情论事之作"②也有时结合自己的身世,古今交融,直接抒情。刘因的咏史诗题材广泛,不仅有针对金、宋的,还有针对唐。五代的(如五绝《白乐天琵琶行图》、《李贺醉吟图》),魏晋的(如七绝《铜雀瓦砚》、《梁甫吟》),秦汉的(如七律《读汉高帝纪》、《五古《明妃曲》),商周的(如五绝《商方爵》、七绝《豳风图》),以至更古的(如七绝《尧民图》。《许由弃瓢图》)。对于它们,贵在作出具体分析,如果宠统他说它们有什么"恋"。"哀"情绪,岂不荒唐?

  刘因的咏史诗中,以金史、宋史为题材的比重最大。但二者在表现上实有所不同。咏金史的,大多结合自己的身世,追怀惋惜的情感居多;咏宋史的,大多都不联系自己,批评谴责的成分较重。这就更可说明,那种刻意从刘因诗文中寻找对宋朝的"故国之思"、"遗民情绪"的说法是难于成立的。当然,在刘因咏宋史的诗中,有的的确感情比较沉重。如:北风初起易水寒,北风再起吹江于。

  北风三起白雁来,寒气直薄朱崖山。

  乾坤噫气三百年,一风扫地无留残。

  万里江湖想滞洒,位看春水雁来还。北风三起,喻辽、金、蒙古对宋的军事威胁;白雁,喻元丞相伯颜;崖山,陆秀夫负赵昺投海死所。赵宋王朝从立国至灭亡约三百年,一直未摆脱"积弱"的局面,最终还是在敌国的武力进攻下灭亡。这个结局是多么可悲!又如:越鸟群飞朔漠滨,气机千古见真纯。

  绝干风景今如此,故国园林亦暮春。

  精卫有情衔太华,杜鹃无血到天津。

  声声解堕金铜泪,未信吴儿是木人。海南鸟,喻南宋亡后被迫北上的士大夫;吴儿指江南人民,全诗曲折地抒写了江南人民的亡国之痛。

  前文提到,刘因对元蒙政权的态度,前后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青少年时期,他对元蒙积极拥护;中年以后,他对元蒙逐渐失望,恬退情绪增长,汉民族情绪也有所增强。这种不同,在他的诗作中必然有所反映。前引的两首诗中,就蕴含着作者对于汉人失国的难言的隐痛。它们并不是怀念宋朝(对于刘因来说,宋朝有什么可怀念的)。但是,汉人政权是如此衰败,汉族人民遭受着如此深重的苦难,这对于一个汉民族意识逐渐苏醒的知识分子怎能不深深地感到痛苦!但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又只能把这种痛苦埋藏在心底。偶尔有所表露,也是含蓄。曲折而压抑的。

  刘因一生,对于具体政权的态度虽然前后有所不同,但是,他对人民的同情,对政治的关注,对民生疾苦的关切都是一贯的。用"民族"的尺度去衡量,他是个矛盾的人物;用"人民"的标准去评判,应该说,他确实是一个有着一片爱心的人。

  刘因既不是文天祥式的反元民族志士,也不是岳飞式的爱国主义者,他② 全祖望:《书文靖(渡江赋)后》,转引自《宋元学案·静修学案》附 录。① 七古《白雁行》,《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二八。

  ② 七律《海南鸟》.《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八三。

  是从士人(具有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的一般理想的情操出发,希望统一,憧憬和平,批评统治者的贪在和不仁,同情人民的苦难和不幸。因此,刘因的政治思想与其说是民族的,不如说是士人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