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因评传 > 二、先 世

二、先 世

  刘因出生在一个"不治产业"的中下等儒生家庭。这个家庭与它所处的时代一样,也经历了一个由颠沛流离到相对安宁的过程。

  刘因的先辈"世为儒家",最远能考知他的五世祖名琮,但生平不详。

  高祖和曾祖作过金朝的下级官吏。高祖名昉,为敦武校尉临洮府录事判官;曾祖名误,字德善,为奉议大夫中山府录事。还有一位并曾祖,名子英,业进士,早逝。

  刘因祖辈的事迹,它书未见记载,惟《静修集》(四库全书本、三贤集本)中有《先世行实》六条,有简略的记述。

  关于高祖刘昉《先世行实》写道:尝夜坐庑下,见一人盗厨中大釜(锅),识其为乡里子,呼之语曰:"吾家口众,明日何以为具?"盗弃釜而走,止之日:"若走,即使人执汝!姑于此以待。"乃取钱,称釜之值与之。且使置釜于灶所,竟不言。及卒,盗来哭,且以事告人曰:"吾不言,没翁之德。"尝为吏部掾,每为选人给纸札,曰:"纸礼亦细事□□□□□"(原文此处缺五字),乡人号为刘佛子①看来,他是个秉性宽厚、乐善好施的人。

  关于曾祖刘俣,只写到他好礼:为政有声。每罢归,望容城北门猴子下车,凡长一岁者,无贵贱皆拜。①关于祖父,刘因的记述稍详。他名秉善,字文卿。"少读书,气豪迈,以义雄乡里。"刘秉善虽然没有官职,但却得与金皇族联姻。刘因的一个姑姑(名桂)"适金皇族完颜氏,世袭千户侯。"祖母娘家姓陈,陈家有园林,名陈氏庄,刘因有诗道:"陈氏园林千户封,晴楼水阁围春风。翠华当年此驻跸,太平天子长杨宫。"诗后自注:"陈氏,先父之外家也。金章宗每游猎,必宿其家。"②身为平民的陈家何以能有此殊荣(接待金朝皇帝),未见记载,但由此至少可以推知,当年的陈家是颇为阔绰的。刘秉善能为陈家之婿,想来也非等闲之辈。

  只是,刘家的这种荣耀并没有维持多久,刘秉善生当金国末年,中年遭逢"贞祐之变"(金宣宗迫于蒙古的军事压力,于贞祐年间[1214]南渡,迁都于汴京)。关于当时的时局,刘因曾写道:金源贞祐(1213),迄于壬辰(1232),河之南北,郡县尽废,兵凶相仍,生意殆尽。而先儒所谓天下萧然,洪水之祸盖不至此者,惟是时足以当之。又说:金崇庆(金卫绍王年号,公元1212 年)末,河朔大乱,凡二十余年,数千里间,人民杀戮几尽。其存以户口计,千百不一余。??其存焉者,又多转徙南北,寒饥路隅,甚至髡钳黥(原文作鲸,据文意改)的于臧获之间者,皆是也。贞祐之变是金国历史上的大事变,也是刘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它打碎了金朝皇室"太平天子"的迷梦,也使与皇家有一定关系的刘家饱受离① 《先世行实》,三贤集本《静修集》卷四。

  ② 《静修先生集》(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初版)卷七,页一二四。以下所引《静修先生集》除另注明版本者外,皆指此本。

  ① 《都山老人九十诗序》,《静修先生集》卷二,页三三。

  ② 《武强尉孙君墓志铭》,《静修先生集》卷四,页七六。

  乱之若。

  在这次动乱中,刘因的祖父秉善被乡豪"以国命推为万人长",但并未提到他对蒙古军或"草寇"有什么抵抗行动。刘因的另一位曾伯祖"奉议府君"(未提及名字),"贞祐初,死节中山,而举族没焉。"③动乱中,刘秉善"举家南徙","逃避河南"(是住在汴京,还是住在其他城邑,不详),生活一落千丈。虽说刘因的一位叔祖秉德(字国宝)于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进士及第",并被委任为州县官职及下级朝官,但在政局混乱中,这些官职多是虚衔,为时也不会长,刘家的日子也是动荡不安的。

  此时的金王朝,上下衰靡,风雨飘摇。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九年(1232,岁壬辰),蒙古军队长驱汴京,哀宗求和,蒙古不允。幸赖军民英勇抵抗,才得以暂时保全。但此时的汴京已是一座孤城,粮食奇缺,金政权走投无路,竟置局"括粟",向困顿不堪的居民强征粮米。加以疾病流行,死者无算,汴京城内,竟至"人相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壬辰之变"。金主于次年(1233)弃汴京而迁蔡州。

  在这次事变中,刘因的叔祖国宝"殁于京师之厄"(资料有缺,具体死因不详)。刘因的祖父没有追随金皇室迁蔡州,而是于王辰年"举家北归"。归途中,行至河北安平,二位老人不幸染病相继去世(秉善六月六日卒,年五十二;陈氏六月九日卒)。

  关于祖父,刘因在《先世行实》中还追记到下面一些事迹:弟秉德登科后,每教之日:"科举无用学,特,国家设此以取人耳。有志于学者,岂可如是而已?"养孤侄如己出,有外姻之无托者,皆为扰育,不使失所。其子自他所归,遇里中一妪,揖之。召而责曰:"彼年长,虽贱,亦人也。"乃延妪上坐,使再拜。其严类如此。看来,刘秉善也继承了好礼。乐善的家风,且对于什么是真学问有一定认识。

  关于叔祖秉德,刘因的记述也较详,除上文提到的以外,还记述到他的官职:登兴定二年进士第。释褐(指初授官)泾州浸阳县主簿,改滕州膝县尹,迁中书省令史。未几,改司农主事,寻授枢密院经历,终于奉直大夫、郑州防御判官。①这一串官职表明,他是被调来调去,迁徙不定。进而写到他的性格:君性安静恬退,与物无竞。为学不喜作词章。贞祐间,避地河南,隐于豫州之许封山。从学者惟孔文振。茂林修竹,清泉怪石,终岁无人,惟琴书在侧。②刘因还记述了他叔祖的两件事:为省掾时,其一省郎暴怒,以灯击其仆,偶中君之首。君瞑目端坐,神色不动。其人谢之。曰:"偶尔,何谢焉。"①尝燕居,僮仆鼓躁相垢置,以谓无人。俄而风动帘起,见君坐于堂中,③ 七律《登中山城》注,《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七四。

  ① 《先世行实》,三贤集本《静修集》卷四。

  ② 《先世行实》,三贤集本《静修集》卷四。

  ① 《先世行实》,三贤集本《静修集》卷四。

  众皆惶恐,往谢罪。君瞑日端坐,少间,开目顾之日:"若辈何在此耶?"众乃具以罪状自陈。君徐曰:"曲直有在,何至于斗!"戒匆复然。其宽裕类如此。②由此看来,他叔祖是个性格恬退,举止安详,对人宽容的人。

  关于祖辈的上述事迹,刘因只能是得自传闻,但它们对于刘因思想性格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② 《先世行实》,三贤集本《静修集》卷四。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