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基评传 > 三、以义为利的义利观

三、以义为利的义利观

  义与利是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义、利之辨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全部过程。朱熹甚至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③古代的义利观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重义轻利派,以孔、孟、荀、董仲舒、程、朱等为主要代表;利以生义派,以管仲、司马迁、王充、李觏等为主要代表;义利合一派,以墨家为主要代表;义利并重派,以商鞅、韩非、李贽等为主要代表;义利俱轻派,以老庄、隋唐佛学为主要代表,而影响最大的、代表中国古代文化一种基本特色的是重义轻利派。刘基也基本秉承了重义轻利的思想传统,而又有新变。他说:大夫为国而不知以义为利,未有不受其咎者矣。①又说:不仁不智,无礼无义,非独夫而何哉?以千乘之君而身为独夫,其亡也非不幸。??以千乘之君而身为独夫,其亡也非不幸矣。??诸侯徇利而失国乃其自取之也。夫有国家而以利徇人未有不失之矣。??呜呼,利之能亡人国若是哉,??灭人之国其罪易见,而贪利以失国其罪难明。②这种表达形式与正宗儒学基本相似。如孔子曰:"义以为上。"③孟子曰:"先义而后利"。④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⑤宋代理学家虽然曾将义、利的命题化为天、人欲之辨,但并不摒弃功利,仅是以义制利而已。⑥但由于一句"存天理,灭人欲",给人以完全摈落利欲的客观印象,使儒家传统的义利观受到了普遍的訾诃。

  但是"以义为利"与正统儒学又有一定的区别。就其学术思想渊源来看,刘基一方面自蒙童之时就研习濂洛之学,受理学熏染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深受永嘉学风濡染,因此,既明道又计功,既探幽发微于儒家精义,又精通经济实用之学。明代彭泽曾曰:"我朝一代文明之盛,经济之学,莫盛于刘诚意、宋学士。"①刘基决不是笃守经论,妄为谬悠之说的迂阔儒生,而是既有道德文章留传后世,又有辅弼兴邦的勋业见诸青史的义、利兼修的杰出人物。他的"以义为利"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断弃利欲,而与墨家所谓"义,利也。"②义利合一的思想又有相通之处。这主要是因为:首先,传统的义利之辨是重要的政治、伦理学命题,而尤以伦理学为主,③ [宋]朱熹:《与延平李先生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十四,四部丛刊本。① 《春秋明经·取汶阳田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文集》卷二十。

  ② 《春秋明经·晋人执虞公》,《文集》卷十九。

  ③ 《论语·阳货》。

  ④ 《孟子·尽心上》。

  ⑤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⑥ 如程颐辨利之善恶,曰:"夫利,和义者善也,其害义者不善也。"(《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249 页)朱熹也承认饮食男女为无理,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男女者,天理也;要求美色,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① 引自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曹月川端》,中华书局1985 年本。② 《墨子·经上第四十》,《二十二子》本。

  而刘基的义利观则主要讨论的是政治学的内容,与德治、仁政的思想密切相关。

  这种区别的核心是义利的主体问题。在孔子那里,既指普遍意义上的人,如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③,"放于利而行,多怨。"④但又特指君主和统治者,如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⑤从董仲舒到宋代理学家论辩义利更侧重于伦理学的内含,讨论的主要是一般意义上人们的道德原则与经济利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舍弃、鄙视人们的物质利益、生活的本能欲求,无疑是偏颇之论,但如果主要就统治者或君主的义利而言,义礼便被涂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这种"义"就具有关诸社稷、国家及全社会公民根本利益的含义,而"利"往往便是指君主或统治者个人的一己私利,因此"以义为利",免致"贪利失国"便抑制了统治者的私利。这与其治国以利民为先的德治思想完全吻合。因此,同是重义轻利,理学家们往往是就所谓学绝道丧、民心横奔、利欲日炽的现象而言的,而刘基则主要是有感于君主的放利而行、徇情纵欲、荒淫无道,他的义利之论,基本都是就君主、大夫而言的。

  其次,倡生民之利,反对贪利无度。

  《中庸》曰:"义者,宜也。"这与孔子的本意是基本一致的。刘基"以义为利"也不是摒弃"利"的存在,而是要强调"义"与"利"的统一,趋利应适度,度便是束缚在"义"的范围内,反对为利害义。他对为生民谋利是推许的、提倡的。曰"先王之禁非奄其利而私之也,将育而蕃之以足民用也。"①而不是与民争食,与民争利。为了生民之利,还提出要善于做"天地之盗",做到"春而种,秋而收,逐其时而利其生。"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国君如果贪利忘义,则亡国之时,指日可待。他记述道: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曰:"无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①刘基借助于景睢之口,说明了一国之君应施利于民,不可贪为己有。这种生民之利最主要表现为农耕活动。他说:"耕,国之本也。"妨害农耕便是不仁不义。卫懿公见牴牛而悦,因此,"牧牛者皆释耕而教牴。"②不久卫懿公便被狄所灭。这种不顾生民之利的行为是有悖于仁义道德的。因此,刘基的义、利之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说教,而是具有民本精神的社会政治观念。③ 《论语·里仁》。

  ④ 《论语·里仁》。

  ⑤ 《论语·尧曰》。

  ① 《郁离子·羹藿·重禁》,《文集》卷四。

  ② 《郁离子·天地之盗》,《文集》卷三。

  ① 《郁离子·灵丘丈人·云梦田》,《文集》卷二。

  ② 《郁离子·灵丘丈人·好禽谏》,《文集》卷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