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基评传 > 二、以道事君的君臣论

二、以道事君的君臣论

  君、臣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有着特别的地位。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君权与神权交织在一起,君主以人格化的上帝--"天"的代表的身份,垄断了与"天"相交通的特权。如周召公说:"惟王受命",又说:"我受天命"。③君以"垂世济民"的身份,操诸着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生杀予夺的大权。在周代以前,君和国还具有相同的含义,是国家、社稷的化身。臣是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不可或缺的助手,常以"股肱"喻之。④君离不开臣,臣是君权的延③ 《感时述事》其七,《文集》卷十三。

  ④ 《感时述事》其七,《文集》卷十三。

  ① 《文集》卷十三。

  ① 《感时述事》其六,《文集》卷十三。

  ② 这两种思想均见诸于同时创作的《感时述事十首》组诗之中。

  ③ 《尚书·召诰》,《十三经注疏》本。

  ④ 如《左传·哀公六年》载:"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十三经注疏》本)。伸,即管子所谓"守本任,治分职。"⑤臣是沟通君、民的中介,即王符所谓"圣王之逮百官也,皆以承天治地,收养万民者也。"⑥君、臣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君拥有制约臣的绝对权威,如所谓"夫非其行而诛其身,君之于臣也。"①乃至"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②臣子们的职责仅是"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③虽然也常以礼义等道德原则、法制规范来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但往往收效甚微。于是臣便用"譬称以喻之"、"曲得所谓焉"④等方式进谏,乃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强行进谏,即所谓"尸谏"。荀子认为当"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的时候,臣要敢于"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⑤孟子甚至提出可以废黜昏庸君主,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⑥这样的改元更化不是"篡逆"而是"从道"之举。这种以制度、道德规范来制约君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则自然地推演出"汤武革命"的合理性,直接为王朝更迭创造理论依据。但是无论是"抗君之命"还是易位弑君、圣人革命,在正统思想家看来都是权宜之举,是唯有圣人才能完成的非常行为,朱熹谓之,"权非体道者不能用"。因此,就君臣关系的主体来看,君主臣辅,君尊臣卑、明辨君臣之分是主流。

  刘基生活于元、明更迭之际。明王朝的建立主要不是以"解民倒悬"、救民于水火为旗帜,而主要是以农民起义的形式,以驱除鞑虏为旗号。因此,儒家传统的明辨夷夏的政治观念对于这次王朝更替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毕竟这是一次臣民驱逐君主的行为,是对传统君臣关系的悖离。刘基甘冒贰臣之不韪,原因很复杂,详后论及,其中,与其"以道事君"的君臣论不无关系。

  刘基的君臣理论具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具有"常"的一面。如,他论君臣关系:晋平公作琴,大弦与小弦同,师旷调之,终日不能成声,公怪之。师旷曰:"夫琴大弦为君,小弦为臣。大小异能,合而成声。无相夺伦,阴阳乃和。今君同之,失其统矣。夫岂瞽师之所能调哉?"①君臣是相互统一的整体,但有大小尊卑之分。如果君臣同列,便"失其统矣。"当然,他一般忠奉的是为邦知本的"明主"②,能使"晻暖寒谷照春阳,枯根发茁畅幽藏"③的"圣人"。但是,即使当君主有悖君臣之礼时,同样要敬奉如常:"君虽失礼,臣不可以不尽其敬。"④他的诗歌中屡有怀君之作,⑤ 《管子》卷二一《明法解第六十七》,四部备要本。

  ⑥ 《潜夫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

  ① 《韩非子》卷第十五《难一第三十六》,《二十二子》本。

  ② 《韩非子》卷第二十《忠孝第五十》。

  ③ 《韩非子》卷第二十《忠孝第五十》。

  ④ 《荀子·非相》。

  ⑤ 《荀子·臣道》。

  ⑥ 《孟子·万章下》。

  ① 《郁离子·省敌·琴弦》,《文集》卷三。

  ② 《圣人出》,《文集》卷十。

  ③ 《咏史》其十二,《文集》卷十二。

  ④ 《春秋明经·公朝于王所仲孙羯会晋韩不信云云城成周》,《文集》卷十九。如《上山采靡芜》、《塘上行》、《昔昔盐》、《双燕离》等四首,魏源认为是"借伉俪离合之情以喻君臣也。"⑤他理想中的政治也是天、圣、王合而为一,君主法天则地,具有无上的权威,臣民们只有顶礼膜拜,呼称万岁。他赋诗道:白日出东陆,垂光曜中天。大哉至阳德,荡荡无颇偏。坐今惨烈化滋润,顷刻枯槁回鲜妍。圣人法天道,神化参玄微。春朝著典礼,上下同光晖。垂衣向明物自育,帝力皥皥无人知。春天和,春日丽,但愿宇宙长如春,圣明天子千万岁。①讴歌圣王、期盼帝业垂久--这是刘基仕途通达时的心志。因此,他刚赴江西任高安县丞时便作《官箴》自勉:维天生民,皥蚩蚩。有欲罔制,乃豹乃螭。爰立之君,载作之师。式养式教,毋泪秉彝。嗟尔司牧,代君抚绥。②不但对君主产生的合理性进行了说明,而且"君"为"民"师,"臣""代君抚绥",是君命的执行者,"君禄我食,君令我施。"③君权的至上性毋庸置啄。

  当他受到构陷打击、仁途困厄之时,也只能发出"楚国皆浊,屈原独清,行吟泽畔,哀哉不平"④的浩叹,并未对君主的地位提出疑问。乃至朝中倾轧,太子亟欲谋取帝位,刘基也认为是自私乏德的行为,作诗嘲讽:王子乔,乃是髭王之子,皇王之孙。深宫洞房不称意,却驾白鹤寻轩辕。虹蜺为旆云为旛,飘然乘风上昆仑,王子乔,去何之?朝发旸谷暮崦嵫六龙九凤相追随。穆王西上不得王母诀,胡为元气独尔私?王子乔,去不还。后稷功业委如山,犹有九鼎知神奸。王城日夕生茆营,尔独胡为白云间?王子乔,空长叹!①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为夺取皇位,致使孛罗帖木儿两次犯阙,皇太子战败,逃奔冀宁,并企图仿效唐肃宗在灵武的故事,自立为帝。②魏源认为此诗便是"刺其(爱猷识理达腊)弃君父而图自私也。"③当为确论。

  第二,具有"权"的一面。刘基虽然没有先秦时期皇权观念尚未完全巩固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孟子等人那样激烈的易位弑君之论,但是,宋元以来,君权进一步被强化,宋代的理学家们虽然也曾有过变革之论。如张载认为"凡变法须是通。"④朱熹也说"世人徒知秦废古法,三代自此不复。不知后世果生圣人,必须别有规模,不用前人硬本子。"⑤但他们是在充分肯定君主地位的前提下提出的通变观。如二程认为先圣后圣"同条而共贯"①,"变"当在遵奉"圣人之训"、"先王之治"的前提之下。"君为臣纲"在宋代已成定⑤ 详见魏默深评点本《刘文成公诗钞》。

  ① 《春日行》、《文集》卷十。

  ② 《文集》卷八。

  ③ 《官箴》,《文集》卷八。

  ④ 《浊漉篇》,《文集》卷十。

  ① 《王子乔》,《文集》卷十。

  ② 见《元史》卷四七《顺帝纪》,卷二○七《叛臣传》等。

  ③ 《刘文成公诗钞》魏源评语,清夜斋抄本。

  ④ 《横渠易说·系辞上》,四库全书本。

  ⑤ 《朱子语类》卷一三四。

  ① 《二程遗书·论十事札子》。

  谳,君臣关系成了无需讨论的问题。而刘基直接继承了先秦儒家"事道不事君"的思想,对君臣关系又重新展开了讨论。曰:外臣之来望国,受其命同而所行异,《春秋》因其得失而予夺之也。夫以道事君者,忠之大也。仲孙、高子皆齐大夫,仲孙之来名为省难,高子之来名曰谋鲁,其受命而来也,皆非有定难安危一定之辞也??仲尼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谓之以礼,则不可为私也,谓之以忠则不以趋走承顺为恭而以责难陈善为敬也,然则仲孙、高子之得失岂不昭昭矣乎。②这是对鲁闵公元年、二年的两件事而发的。仲孙,即仲孙湫。《公羊》、《谷梁》传均认为仲孙即庆父,系之于齐,是"外之也"。对事情的经过二传均无详载。《左传》则认为仲孙本为齐人,到鲁省难,回国后对齐侯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而祸难不完,鲁国便会灭亡。而次年庆父让卜在武闱杀害了闵公,鲁国的祸难果然又起。刘基采用了《左传》的记载。"高子来盟"③一事《左传》不载,而据《公羊传》载鲁国在庄公、子般、闵公死后,齐"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立僖公而城鲁,??鲁人至今以为美谈。犹曰:'望高子也'"。刘基分析仲孙、高子的忠君之异,在于仲孙既知鲁国罪人所在,便应"劝其君共行天讨。"①免使巨奸稔恶无所忌惮,而不应该幸灾养患。齐桓公遣使高子,率领南阳兵甲至鲁,目的是侵略。但高子不然君命,协助安定鲁国。刘基肯定高子而否定仲孙,因为高子之为是出于"与其取鲁而失天下之心,孰若安鲁以昭吾君之令德国哉"②的目的。因此,刘基所说的"以道事君"、"权而合宜"还是从根本上维护了君主的利益,客观上起到了百姓免遭即发之祸的作用。但是高子的"权而合宜"之举,是以公然不从君命的形式出现的。根据高子所为,一方面他帮助鲁国整肃纲纪:"鲁未有君,我是以定公子申之位;鲁难未已,我是以有鹿门吏门之城。"③另一方面又安抚百姓,"鲁民未安,我是以和其不协而为之盟。"④民本思想是其忠而有"权"的又一重要因素。

  可见,刘基的"以道事君"思想虽然是与维护君权是根本一致的,但对于宋代理学家们的绝对王权观念来说毋宁是一种进步。这种"道"的内涵一旦带有时代潮流的含义,贰臣便不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君权的神圣光环,在"道"的掩映之下,也就失去了炫目的色彩。

  这种"以道事君"的权变之论。在整个**集权的时代几无嗣响,但是迄止明末清初,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对君权发出了诘难。傅山曰:"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①黄宗羲则揭露了君主一旦获取王位,便"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因而得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②的惊世之论。他们挥弹着遗黎之泪,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其中刘基等人的"以道事君"之论便是傅、黄等人思想形成的不可或缺② 《春秋明经·齐仲孙来齐高子来盟》,《文集》卷十九。

  ③ 《春秋经·闵公二年》,《十三经注疏》本。

  ① 《春秋明经·齐仲孙来齐高子来盟》,《文集》卷十九。

  ② 《春秋明经·齐仲孙来齐高子来盟》,《文集》卷十九。

  ③ 《春秋明经·齐仲孙来齐高子来盟》,《文集》卷十九。

  ④ 《春秋明经·齐仲孙来齐高子来盟》,《文集》卷十九。

  ① [清]傅山:《霜红龛集·读老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年影印本。②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四部备要本。

  的中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