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基评传 > 三、定鼎分歧

三、定鼎分歧

  明代定鼎何处?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议定过程。最初曾有种种设想。有人建议建都关中,因其地势险固,为金城天府之国;有人认为洛阳是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又有人认为汴梁、北平为宋、元旧京,可省民力。朱元璋则认为长安、洛阳、汴梁都处于北方,而供给力役全依江南,不甚合适,北平虽为旧都,但仍需更作,平定之初,民未甦息,也不宜考虑。金陵据长江天堑,为江南形胜之地,因此,当时建都金陵,群臣意见较为一致。金陵虽为六朝古都,但是"六朝折数不久"②,始终是朱元璋的一块心病。洪武二年(1369)九月,朱元璋提出在金陵以外,另以临濠为中都,仿古代两京之制。但这仅是表象,其实质在于"深意迁都",③理由是"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①显然这一理由仅是聊以虚饰的文辞,根本原因是临濠为朱元璋的故里,当时临濠是河南行省安丰路所属的府治。如营建中都,工程之浩繁可以想见,与所谓"平定之初,民未甦息"的择都宗旨正相违背,因此,刘基便犯颜直谏,置朱元璋的乡曲观念于不顾,而直陈道:"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轻也。"②从当时诸方面情势看,刘基的建议基本正确。

  首先,他将建都与北元军的存在联系在一起,提出边围之虞,堪称卓识。当时,明王朝的新贵们仍沉浸在加冕晋爵的欢愉之中,忙于择都建宫,刘基所言,无异于一帖清凉之剂。当时"元都虽失,元主在遁,元臣拥兵各边,磨牙吮血,与我为难,未尝斯须相忘。太祖既得天下,二十年中,与元兵相终始。"③元朝的军队实力犹存,尤其有能征贯战、韬勇兼具的扩廓帖木儿统率,确有南下之虞。其后徐达陇右受挫,伤生数万,正说明刘基这一建白的正确。如果兴建中都,耗靡人力财力,北部边患就会受到轻漠。

  其次,从经济方面看,金陵虽偏于东南,但处于中国最富庶地区的中心,正所谓"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④建都金陵"四方舟运悉由大江至"③ 《明吏》卷九十四《刑法二》。

  ① 朱元璋在与徐达等私下晤谈时曾表露其心迹。《明太祖实录》卷十四:"上退朝谓左相国徐达等曰:'卿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乱。"立国之初是朱元璋在公开场合谈论休养生息次数最多,不同意刘基"振以法令"的时候,看似矛盾,其实正是"猛烈之治、宽仁之诏,相辅而行"的表现。② 刘辰:《国初事迹》。

  ③ 刘辰:《国初事迹》。对此《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九载:洪武六年二月丁丑:"礼部奏制中都城隍神主,主用丹漆,字涂以金,旁饰以龙文,如京师城隍之制。尚书陶凯因奏:'他日合祭,以何主居上?'上曰:'从朕所都为上。若他日迁都中都,则先中都之主。'"①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

  ②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传》。

  ③ 《明事断略》《故元遣兵》条,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 [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八十五《都邑之建》,四库全书本。

  ⑤,运输十分便捷。况且金陵与临濠相距不远,营建中都并无太大的意义。但是,朱元璋当时并没有采纳刘基的建议。洪武二年(1369)九月即"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焉。"①但最终在刘基去世之时(洪武八年四月)亲自撰写祝文,到中都圜丘祭告天地,被迫"检制其心",罪已息民②,"罢营中都"③,九月"迁凤阳府治于临濠新城"。④连续六年的营建,靡费极大⑤,最终罢建,足资证明刘基的建议是"逆耳"忠言。

  除此之外,朱元璋与刘基在任相人选问题上也有分歧,朱元璋没有采纳刘基的建议,任用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相。但结果杨宪因怙宠,汪广洋因巽懦,胡惟庸因大逆,无一在朱元璋的刀斧之下得以幸免。这固然因为等领枢要的丞相是朱元璋建立高度集权统治的障碍,但胡惟庸等人的恣肆专行,缺乏任相的才操,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的重要因素。

  总之,刘基后半生辅助朱元璋,为其"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⑥,贡献甚多。但是朱、刘二人政治、军事思想和策略等方面的殊异也很明显。大致是,明王朝建立前,朱元璋采纳刘基的建议较多,而明初的政治制度、治国方略则主要是朱元璋政治思想的体现,刘基等人虽然敷陈王道、忠诚格慎,但经过朱元璋"审而用之",往往见纳不多。

  就朱、刘所见相左的内容而言,孰是孰非不可一概而论。如刘基对韩林儿乃至红巾军的态度,从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朱明王朝的建立方面来认识,虽不无道理,但缺乏全面的政治考虑,客观上加速了朱元璋皇权观念的膨胀,为政宽猛的次第也尚需一议,且宽政的内涵也欠明晰。但是择都、论相及临终前关于为政以宽的规谏,都显示了刘基的卓识和谠直。朱元璋未能纳其嘉言,营造中都的靡费当可计量,但因任相失当而引起的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最终导致暴虐政治的形成,群臣噤若寒蝉,言路梗塞,这才是朱元璋为政的最大失误。

  还应特别指出的是,朱、刘异致的原因固然颇为复杂,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点是两人的学问根底有别。人们的思想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实践,并指导着实践,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成果,大多是以书本为载体而得以流传的,因此,成熟的思想还必须通过饱饫博览,借鉴、获取前人的知识经验而形成,因此,一个杰出的思想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学问家;刘基之所以比朱元璋更富有远见卓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刘基淹贯博洽、学究天人,是一个著名的学问家。而朱元璋幼时即孤无所依,曾遊食四方,鲜有库序门塾的经历,其后虽然好学敏求,刘基、宋濂等人"敷陈王道",渐熟文墨,⑤ [明]皇甫录:《皇明纪略》,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

  ② 《御制文集》卷十七《中都告祭天地祝文》:"今为凤阳,于此建都,土木之工既兴,役重伤人,当该有司,叠生奸弊,愈觉尤甚。此臣之罪有不可免者。然今功将完成,戴罪谨告,惟上帝后土鉴之。"③ 《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

  ④ 《明太祖实录》卷一○一。

  ⑤ 《明太祖实录》卷八十三:"洪武六年六月辛已。中都皇城成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墙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城楼台基俱高五尺九分,午门东南、西南角楼台基与城楼台基同玄武门城楼台基,高五尺九寸五分。其东北、西北角楼台基亦与城楼台基同。御道踏级文用九龙四凤,云朵丹陛,前御道文用龙凤海马海水云朵,城河霸砖脚五尺,以生铁鎔灌之。"⑥ 《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

  但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学问家。朱、刘二人的思想、实践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学问深浅差异所致。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