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基评传 > 中 篇思想创制与郁离华章 第五章兼融儒道、和会朱陆的思想渊源

中 篇思想创制与郁离华章 第五章兼融儒道、和会朱陆的思想渊源

  出处进退,是刘基政治军事生涯的关健。元朝大厦将倾,是像张介福、倪瓒、徐舫等人隐遁于山泽水滨,还是甘冒贰臣之不韪,佐命朱元璋成就帝业?刘基选择了后者,他何以作出这一抉择?尤其是好友徐舫挖苦讥刺也不为所动①,这固然与孙炎的执意相邀有关,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不同的人生态度,由于家庭、社会环境、个性秉赋等方面的原因,每个人受其影响的程度不一,继承、取舍的对象不同,而走上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显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刘基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体。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肯定现实人生的价值。虽然强调君臣之别、父子之分、长幼之序,有"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①的说法,但自产生时起,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②,"君以民存,亦以民亡"③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因此,同是笃信儒学的士人,由于取舍儒学思想的内容有别,往往对其思想的影响也差异迥然。道家及道教形似消极遁世,而与儒学思想判若天壤、泾渭分明,但道家的悲观厌世是因"至德之世"不可求,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产生的。老、庄思想,形似高蹈远慕,羽化登仙,其实则充盈着对人生的肯定和热望,体现着心灵解放的人格理想和对个性的张扬。因此,儒、道之间,只不过儒家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强调在社会中、群体中实现人的价值,修齐治平,内圣开外王;而道家注重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人的独立和自由。道家理论是对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开拓。因此,儒、道又神韵相通,进可懦、退可道。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它认为人的生存只不过是为了永生的准备而已,着目于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现实世界、现实人生是苦海,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乖隔颇多。自三教形成以后,不同的封建皇帝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不同,三教的位次也经常发生变化,并从北魏时起便逐渐形成了对三教宗旨、地位进行商兑的"三教论衡"制度。北周建德四年(575)"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①唐高祖则以诏令的方式规定"老先、次孔、末后释宗"②的位次。武则天时期,因佛教对其夺取政权起了特殊的作用,且专作《大云经》为女皇登极提供理论根据,而推尊佛教。尽管儒家在唐代地位式微,但由于其已深深融入到人们的行为观念及统治阶段的治国政策之中,其作用仍是不可置喙的。这种"论衡"制度事实上更加剧了三教之间的冲突,而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尤深,以至于出现了"三武灭佛"的极端行为。佛教要消弥"华夷之辨"而形成的民族心理隔膜,不得不主动与中国固有文化认同。同时,"三教论衡"制度,也使儒道暴露了思辨性不足的弱点,因此,宋、元时代,① [明]尹守衡:《明史窃·诚意伯世家》:"初基与宋濂、章溢、叶琛同赴召,舟泝桐江而西。桐庐徐舫,基友也,冠黄冠,服白鹿皮裘,腰绾青丝绳,立于江浒揖基而笑,基亟延舫入舟中,四人竞与谈谑,甚欢,舫语数侵基,基不答,四人各取冠服服之,欲与载同行,舫觉之,竟辞去。"① 《荀子·致士》,《二十二子》本。

  ② 《尚书·五子之歌》,《十三经注疏》本。

  ③ 《礼记·缁衣》,《十三经注疏》本。

  ① [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五《武帝纪上》,中华书局1971 年版。② [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慧乘传》,《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版。三教逐渐融合。理学的产生便是伴着三教融合的过程而实现的。朱熹便承润于华严,陆九渊则有得于禅。道家思想对儒学的渗透不及佛教,但道教的先天图、河图洛书、太极图,宋代理学家也时常论及,道家关于夭地万物生成的理论也为理学所汲取。三教之间互相融摄,为后世学者兼容众说创造了条件。当然,融合、汲取并没有完全泯灭各自固有的特点,对刘基影响尤大的是儒、道的学术思想。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