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皇太后的心腹:李莲英 > 第二部分 15、狡狯圆通

15、狡狯圆通

  林炳臣见李莲英沉吟不语,以为李莲英不想管这件事,便用了激将法,说道:

  “常言说,‘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你这成了名的人,恐怕不能只护三村吧,护三县、护三省都能护得了,总不会撒手不管吧?”

  李莲英虽然权势通天,对人尖酸,但是对老乡还不那么刻薄。林炳臣虽然年岁大,辈数却比李莲英小。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一个村的,又给他赶过车,这叫熟人了,加上他也想管这件事,便笑道:

  “你不用激我,走,咱们去看看去!”说着便同林炳臣一起来到县衙。

  刘林立见李莲英真的自己来了,但不知结果是什么样的,急忙跪在地上,叩头道:

  “卑职刘林立,拜见总管大人!卑职一时不慎,做错了事,求求总管大人,看在同乡份上,在太后老佛爷面前美言几句,救得晚生性命,我没齿不忘大恩。”

  李莲英做事是个极仔细的人,他带去的人虽然都是自己的心腹,但仍然用眼向他们看了看,示意让他们退出去。当然这些人都是知趣的,便悄悄地退了出去。

  李莲英说道:

  “起来吧!说起来都是世交,都不是外人,你有什么事,尽管说吧!咱家一定给你做主。”

  刘林立听了,好像遇了大赦一般,急忙叩了头起来,请李莲英正坐,自己在下坐相陪,然后说道:

  “世叔,是这么档子事。小侄接到滚单,便连忙准备。世叔知道,在这偏僻小县,不少东西,要出去几百里购买。东西买回来就不够好,加上天降大雨,小侄以为老佛爷不会冒雨启驾,故而未按时接驾。小侄得知太后老佛爷闻此异常震怒,前站督办岑老爷,不肯饶恕,定要严办。因此,恐怕小侄性命难保。请求老世叔念在同乡、念在世谊的份上,救小侄性命,则晚生全家世世代代不忘大恩大德。”

  李莲英一想,原来是这么点儿事,救他一命何妨,不仅可以在家乡父老面前买好儿,更要紧的是煞一煞岑春煊的威风。你要责备他吗?我偏要让他受到老佛爷的夸奖。当下说道:

  “好啦,好啦,不必说啦,不就这么点儿事吗?快随我去见太后老佛爷!”

  对李莲英这话,刘林立还是摸不到底,因为李莲英没有明确表示,保他平安无事,不过从李莲英的神态和语气中,没有什么为难之处。他和李莲英虽是老乡,但过往甚少,他摸不清李莲英的脾气,不过丑媳妇怕见婆婆也不行,让去就去吧!当下便战战兢兢地跟随李莲英向慈禧的临时行宫走去。

  到了行宫之后,刘林立立即匍匐在地,不敢抬头,嘴里一声接一声地说:

  “微臣有罪,微臣有罪。”

  慈禧一见华阴县令来了,想起了道路颠簸之苦,立即怒火上升,满脸杀气,正要传旨说:“来人哪!把这个狗官推出斩了。”

  没等慈禧开口,李莲英急忙走近前说道:

  “启奏老佛爷,据奴才查知,这华阴县连年荒旱,已整整三年,奴才打听过了,刘知县是个深察民情、爱惜百姓的好官,他因没有东西孝敬老佛爷,自觉无颜面见天颜,才来迟了,请求老佛爷宽恕。”

  李莲英说着又向前凑了几步,附在慈禧太后的耳边说:

  “銮驾刚刚进入陕西,杀一个知县倒是小事,可是这华阴县,连年荒旱,刘知县深知百姓疾苦,廉洁奉公,很得民心。如若杀了他,恐怕黎民百姓说老佛爷不能明察秋毫,请老佛爷三思而定夺。依奴才之见,还是安抚人心为好。”

  李莲英的话,对慈禧来说,简直就是灵丹妙药,本来已经气得发青的脸,听了李莲英的话以后,脸色立即平和下来。便说道:

  “既然是这么回事,那就传我的话,先安抚黎民百姓,休养生息,刘知县廉洁奉公,理应嘉奖,不过我们尚在途中,以后再议吧!”

  刘林立听了,真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便鸡啄米似地叩头谢恩。

  这一来,把岑春煊可气坏了,他干瞪眼没有办法,只好忍了。

  刘林立为了感谢李莲英救命之恩,光世叔不知叫了多少,还送了很多的银子。

  甄道梅和刘林立都是知县,都是因为供奉预备的过早而致霉坏变质,但一个受到嘉奖,而另一个却被逼得服毒自尽。这位李大总管李莲英的手眼,他在慈禧心目中的地位,便可想而知了。

  西安有两院,分南院,北院。南院为陕西巡抚衙门,但房屋不如北院陕甘总督衙门之宽大豪华。北院有房屋数百间,分为若干院落,所以慈禧和光绪皇帝同住北院,由董福祥部管带五人轮流值班护卫。由于京中大臣陆续赶到,每天上朝的官员,渐渐增至百余人。江苏学政瞿鸿玑任满来到长安,命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一些太监也从北京陆续到来。

  过蒲州府时,慈禧忽然降旨,着革去庄亲王载勋的爵位。到西安后,在辛丑年(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三日,又降旨“赐帛”。什么叫“赐帛”呀?根据清朝制度规定,亲王犯了死罪,不是斩首,而是给他八尺白绫,令其自缢而死,名为“赐帛”,就是保全尸首的意思。

  为什么慈禧要这么办呢?因为奕匡和李鸿章在北京与洋人议和,所订的十二款条约的第二款第一项,即为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的祸首诸臣。载勋是上了名单的,所以特“赐帛”自尽,嗣后又降旨革去端郡王载漪的王爵、辅国公载澜的公爵,发往新疆充军,永远监禁,永不减免。又降旨革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刑部尚书赵舒翘之职。除刚毅已在途中病故外,对赵舒翘着岑春煊监视自尽。

  这些人都是随驾西逃的,留在北京的也逃脱不了,除了大学士徐桐已故不问外,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永煜均革职正法。毓贤已做甘肃巡抚,也奉旨自尽。

  这些都是奕匡、李鸿章和洋人交涉的结果。这条款不一一列举,只其中几条就可以看出丧权辱国到什么程度。

  “……

  六、偿外人公私损失四万万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息四厘;

  七、各国使馆划界驻兵,界内不许华人杂居;

  八、大沽炮台及京津间军备,尽行撤去;

  ……”

  从以上这些条款中,可以看出丧权辱国的程度。而慈禧呢?自到西安之后,自觉距敌已远,内顾无忧,已至安全地带。一方面电令李鸿章、奕匡不惜任何代价,力求早日缔结和约;一方面不顾各省天灾频仍,兵连祸结,只求继续偏安陕中,养尊处优。令将南漕之米,改以半数折价,交纳现银,半数在徐州起运,由陆路运送西安。慈禧在陕驻跸年余,每日自清晨到日暮,在安东郊道上,“车辚辚,马萧萧”,但见运粮、运银的大车络绎不绝。本来关中丰收1年,可以食用3年,但己亥以还,大旱3年,民多菜色。长安道上,饿殍载道。慈禧之弟桂祥家雇了一个女仆,自言家有良田200余亩,至今家中也无粮可食,只好与人为佣,只是为了吃饭,并不计较其他。一个富有之家尚且如此,哪知贫苦人家,不就是只有死路一条吗!

  慈禧住在深宅大院的行宫之中,耳不聪,目不明,自然不关心平民百姓的生命。那些王公大臣呢?也同样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在义和拳初起时,那些支持过义和拳的王公大臣杀的杀了,死的死了,贬的贬了,只便宜了一个人。谁呀?李莲英!他是和端王一个鼻孔出气的人,护驾出走时,害怕是不必说了,后来议和告成,李莲英仍害怕洋人像对待端王载漪那样,指名要自己。后来,听说洋人索办的名单上,并没有自己,庆亲王奕匡又密函相告,力保无事,这位李总管逃了法网不说,经过这次磨难,他的权势更大了。

  再说,慈禧逃到西安之后,稍事休息了几天。她知道距敌已远,料无妨碍,为了收买和争取人心,便降旨奖赏随驾来陕的有功人员,李莲英的嗣子李成武,是随从护卫,升到二品花翎顶戴、副将衔;其献饼的侄儿李福仁,外号“眼扒”的,以及一群纨绔子弟17人,都个个受了赏。另外尚有一人,姓崔名福来。自慈禧出逃以来,他一直跟随在后,当时人心惶惶,自身尚且难保,谁也无心过问他从何来,便糊里糊涂地一直跟到西安,直到这次清点人数才清点出来。

  崔福来是个什么人?是怎么来的呢?他是二总管崔玉贵的侄儿,这崔玉贵是河间崔张吉村人(解放后划归大城)。当时虽然不是一个县,但离着很近,早年因家境贫寒,崔玉贵便割了老公,经韩来玉援引入宫,当上内廷太监。他为人虽然也阴险、狡诈,但较之李莲英来说,那就差得多了。用当地的庄稼话来说,就是旱地里的萝卜——差的粗。不过他看出了一个门道,挨着大树好乘凉,于是便紧紧抱住李莲英这个粗腿不放。李莲英让他上东他不上西,让他打狗他不骂鸡。这样,崔玉贵便成了李莲英的得力助手和忠实走狗,李莲英当上大总管后,便在慈禧面前,保管崔玉贵当上二总管。

  由于崔玉贵和李莲英既是同乡,又很友好的这种特殊关系,所以有些想打通李莲英这个关系的人,便先找崔玉贵,借此,崔玉贵也弄到很多财产。虽然与李莲英相差甚远,但也相当可观了,他在北京拥有外宅,并效仿安德海也娶了老婆,成了富翁。

  崔玉贵的侄子崔福来,自幼就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抽,无所不会,就差偷鸡、摸狗、拔烟袋、端鸡笼了。把钱花完了就找他叔去要。崔玉贵由于这钱来的容易,崔福来要他就给。

  在清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下旬,正当崔玉贵随同慈禧、李莲英逃离北京这一天,崔福来到了北京,看到北京人心惶惶,乱成一团,崔福来便想找崔玉贵讨点银子赶回老家去。当他见到他婶娘以后,他婶娘告诉他:

  “你叔父已经跟随慈禧太后跑了,听说洋兵可厉害啦,黄头发,蓝眼珠,净吃人肉,才把太后老佛爷吓跑了。一来你叔叔没法带我,听说宫里把好多嫔妃都扔下了;二来是家里没人了也不行,让人家抢了怎么办,我只好舍命留下。你快跑吧!免得让洋人逮住吃了。”

  崔福来一听也吓傻了,不敢久留,还是逃命要紧,向他婶娘要了点银钱,也随着大队出了西直门。到了颐和园附近一打听,才知道慈禧一行人向西北方向逃去,崔福来撒鸭子便追,到了第二天,崔福来才追上叔叔崔玉贵。

  崔玉贵也不敢做主,便和李莲英商量怎么办?李莲英想了想说:

  “现在人心惶惶,谁也顾不上谁,老佛爷也不知道落个什么结果,叫他先跟着吧,等以后再说。”

  崔福来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了扈驾人员了。到了西安以后,在清点人数时,才禀报了慈禧太后。慈禧怒道:

  “一个没有职称的,竟然敢临近圣驾,如有一差二错咋办?”

  李莲英忙过去笑着说:

  “老佛爷不必动怒,奴才知道这件事,我见他名字吉利,又是二总管的侄子,奴才便做主让他跟来了。老佛爷,离开北京,辗转数月,抵达西安;一路上千辛万苦,风餐露宿,身无小恙,平平安安,崔福来跟在后边,正是给老佛爷催福来了。”

  经李莲英花言巧语地这么一周旋,慈禧果然回心转意,她咂了咂滋味,觉得有些道理,不由随口说道:

  “崔福来,崔福来,倒真是个逢凶化吉的好名字。”说到这儿,慈禧猛地想起了一件事。在山西太原起程后,路过韩信岭时,由于山高坡陡路滑,在爬坡时马仰车覆,幸得李莲英用身子挡住了慈禧,才使得慈禧没有滚到山涧之中,免遭粉身碎骨之祸。慈禧想到这儿,不由转怒为喜,说道:“玉贵呀!把福来叫来,我看看他,赏给他个官做。”

  慈禧这么一说,弄得在跟前的几个御前大臣,不知说什么好。心想,就是从北京到西安跟着走了这么一趟,一点功劳没有,就是因为名字好,便可以做官。可是,他们知道这是崔玉贵的侄儿,又是李莲英保荐的,倘若多口,得罪了李、崔二位总管,那还了得,只好装聋作哑,缄口不语。

  这时,崔玉贵把崔福来带来了,崔福来由于跟了这两三个月,崔玉贵又教了教,当随崔玉贵叩头行礼时,幸而还好没有出错。

  慈禧让崔福来抬起头来,慈禧一看这个人长得还不猥琐,仪表尚可,就说道:

  “好,为了让你给我催福,就赏你一个七品知县吧!等以后再提拔你。”

  一介平民,无功无德无才,平白地升为知县,这是崔福来做梦也没想到的,不过受赏之后,要叩头谢恩这一点崔福来还是知道的,当下便叩头谢恩。头是叩了,可是这‘谢恩’二字,“谢”了七八个,那“恩”字也没说出口来。原来,这崔福来是个结巴嘴,说句文话便叫“口吃”,他一高兴,心里一激动便“谢”起来没完了。

  也是崔福来运气好,正赶上慈禧高兴,不但没有怪罪,反而面带笑容说道:

  “念你口齿不灵,不堪充任知县,你还是甭去了,不过一路之上,你为我催福而来,我赐封你为‘引路侯’吧!”

  就这样,崔福来中点力气没费,就弄了个“引路侯”的官衔,并授予四品花翎顶戴。虽说有职无权,倒也轻闲自在,还能和知府平起平坐,知州、知县以下的官儿,见了他还得下跪。由于崔福来有这么个关系,那些想走崔玉贵、李莲英门路的人,便巴结崔福来,他也捞了一些银子,在家里买了二百多亩地,盖了一大片房,成了当地一个有名的人家。所以,当时人们说:

  “浪当人,浪当命,当个浪当官。”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慈禧办事一切凭其好恶出发,只要让她高兴了,升官发财就是一句话。曾国藩为清廷出生入死,才封了个侯爵,李鸿章才封了个伯爵,而崔福来就是因为名字好,再加上李莲英的周旋,不费一力、不费一枪地也弄了个侯爵,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李莲英的作用。

  不过也有倒霉的,慈禧和李莲英闲谈,说起北京积蓄的金银财宝都被日本人抢走了,不由流露出惋惜之意,又痛恨这些王公大臣无能,不能与己分忧。

  李莲英一看发财的机会来了,便说道:

  “老佛爷,以奴才看来,丢去了的就让它丢了吧,不必再去想它。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西隅’。在北京丢了,我们不会从别处找回来吗?”

  经李莲英这么一说,慈禧就明白了。不过她还有一点顾虑,说道:

  “话虽如此,不过有些人说老百姓很困难了,又要偿还外债,必然会引起许多闲言闲浯,引得人心烦。”

  李莲英嘻嘻一笑说道:

  “老佛爷,您老人家这么圣明,怎么会连这么点儿事也忘怀了呢?咱们不向那穷百姓要啊!向有钱的人要。那些有钱的人家有钱缺官,咱们就给他官,不过他给钱。这样既不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双方还都满意,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慈禧点头道:

  “对,是这么档子事,我让这些洋鬼子闹的,竟有些颠三倒四了,就这么办吧!”

  普天之下,想做官的人不少,想用钱买官的也大有人在。潼关就有一个官儿,姓施名祥,字惠民,只嫌他这个官小,总想弄个大官儿当当,至少是个道台,也好光宗耀祖,抖一抖威风。可是这陕西远离北京,无法打通这个内线关系,可以说是干着急没有办法,说句文话,就是不能如愿以偿。

  这回,慈禧从山西太原迁到陕西西安,潼关是必经之路,施惠民闻知大喜过望。心想,慈禧太后路过这儿,大内总管李莲英也必然要从这儿过,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古语说,就是天赐良机,活该我施惠民官运亨通,便打叠起精神准备在李莲英面前大献殷勤。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