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皇太后的心腹:李莲英 > 第二部分 13、讨好光绪

13、讨好光绪

  慈禧在轿中举目望去,见那吴永中30岁上下,中等身材,不胖,虽然穿着官服,却可以看出他是个斜肩,也就是一肩高一肩低。从外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文弱书生,但透着精明能干。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个吴永是能干的,等两宫进入怀来县城之后,进入县衙休息,各王公大臣也都各有住所。可是对带去的散兵游勇一律不许进城,都在城外各乡村安置,但供应粮米刍料齐全。对各王公大臣都能设筵招待,供应自如,实非易事。由于不准散兵游勇入城,故而城内秩序如常,毫无惊扰。

  这个吴永想得很周到,他见慈禧、皇后都未带御寒的衣物,再往前行,天气越来越冷,西北风越来越大,没有御寒的衣物哪行。便将他的眷属的较好的棉、夹衣贡奉,让他的太太亲自送了过去。到了这步天地,真是雨中送伞,雪中送炭,慈禧心中感激,想起了当年吴棠奉献的300两白银,差不了多少。这300两白银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慈禧的父亲惠征,在安徽候补时,穷困潦倒,病死在那儿。多亏同僚们你帮3两、他帮5两,买了一具棺木,雇了一只小船,护丧回京。因为无钱,所以十分拮据。慈禧小名兰儿,她居长,尚有一弟一妹。这回舟泊清江,恰好清江知县吴棠,闻知有一位副将奔丧回籍,这位副将与吴棠有旧谊,便派人送去溥仪300两。哪知那副将船只开走了,去人错送在兰儿的船上,后来吴棠得知送错了,因他与惠征也有一面之识,便将错就错地过去了。谁知后来的高官厚禄,都是这300两银子的报酬。当时,兰儿曾对妹妹蓉儿说道:

  “日后吾姊妹二人如有一人得志,不要忘了吴大令的厚德。”

  后来,慈禧成了太后,便把吴棠从知府升巡抚,由巡抚升总督,越有人参,吴棠升的官越大。总之,都是这300两银子的功劳。

  如今,慈禧和光绪皇帝的皇后,受了吴永送来的衣裳,不但受了,而且还穿了。慈禧穿汉人的衣裳,说来恐怕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当晚,慈禧召见了吴永。说道:

  “吴卿辛苦了。”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居然能见到太后,并受到太后的嘉慰褒奖,这在大清朝不说,也是少见的。当下,吴永连忙叩头道:

  “臣乃驽骀之才,治下又是山野小县,供奉实属不周,还望老佛爷见谅。”

  慈禧见吴永回答得很得体,非常高兴,说道:

  “卿家平身,起来说话。”

  吴永又叩头谢恩后,方才立起身来,侍立一旁。

  慈禧因为吃了一杯应口的饭菜,又喝上了香茶,心情很好。便问道:“吴爱卿原籍哪里,是何出身?”吴永躬身答道:“臣启奏太后,臣原籍乃浙江人氏,两榜进士出身,放任知县。臣之外祖父乃是两江总督曾国藩。”慈禧一听吴永是曾国藩的孙婿,想起了当年如若不是曾国藩,那长毛捻匪不知何时能平。现在如有这个老成持重的大臣,也不至于闹到今天这个地步,因而对吴永不由产生了爱屋及乌之感,加上吴永招待得又颇为周到,因而益加器重。当下说道:“爱卿,这县中之事你先交与县丞代管,明天你往西路各州县开办传驿,赴前站后先当皇差,征调粮食供应,总揽行营一切事务。”

  “臣谨遵懿旨。”

  吴永第二天便到前面各州县催促一切供奉去了。

  没过几天,慈禧复又降旨,吴永以知府留于直隶候补,并且先换顶戴花翎。在慈禧回銮以后,又把吴永升任广东道台。这是后话。

  怀来虽好,但慈禧不能在这儿久住。一是这儿离北京太远,二是这个山城也不能永久供应这几千人马的费用,三则天下勤王之兵也不便到这儿来,来了也无法供应。于是,慈禧决定西行,次日便进入了怀安县境。当晚宿在左卫城中樊家大院,由于有从怀来带的粮米,供应便不那么困难了。休息一夜,又沿洪塘河西行。这时,慈禧已不乘坐驼轿了,因为怀来县城中有两乘小轿,被吴永换成黄绫围子,让慈禧和光绪坐了。西行途中,准备到北九仓(即后来太平庄)打尖用膳。

  接到“滚单”(通知)前来接驾的怀安县知县张良暹赶到北九仓。派手下三班衙役,沿街挨户搜寻粮食,并杀猪宰羊,置办筵席。

  不大一会儿,只见尘头起处,十几匹马奔驰而来。跑在最前边的人拉长了嗓门,高声喊道:

  “太后、皇上驾到!”

  张良暹慌忙带了大小官吏跪在道旁迎候,等到銮舆(就是在怀来县用小轿改装成的)离近了,他拉长了声调连报名:

  “怀安知县臣张良暹跪接皇太后、皇上圣驾——”

  李莲英在轿旁传慈禧太后的口谕:

  “平身!前头带路!”

  张良暹连忙叩头谢恩,他可不敢坐轿也不敢骑马了,只是“呱嗒呱嗒”用两条腿在前边跑着带路。这时,轿、驼轿、车辆、马匹、队伍陆续进了北九仓。慈禧一行进了张家大院,由于离北京远了,估摸洋兵是不会追来了,又有地方官接驾,慈禧痛定思痛,回想离开北京以来,这四五天的情景滋味,不由悲从中来,便放声大哭起来。

  慈禧突然地大哭,把随行的王公大臣载漪、载勋、奕匡、刚毅、桂样等人都吓傻了,因为不知道老佛爷为什么哭,就黑压压地跪了一地,谁也不敢说个什么。

  还是李莲英摸透慈禧的脾气,近前劝道:

  “老佛爷,自古吉人天相,这话一点不假。老佛爷坐车到了贯市,车不能走啦,就有李姓族长送来了驼轿;到了怀来,圣驾刚刚过了河,山洪就大至,洋鬼子就是来了也过不了河;如今这张县令又出几十里接驾,后边一定还有大批地方官到来,这不是你老人家的福吗?咱们那老祖宗打江山时,不也是多次遇险吗?这叫否极泰来,老佛爷应该高兴才是。”

  李莲英的话说到了慈禧的心坎上,她才慢慢收住了哭,命众王公大臣到外边休息,载漪、奕匡等人,方敢起身退出。早有人送来净面水,献上香茶。

  慈禧一路上是口干舌燥,一喝这香茶真是沁人心肺。三杯茶过后,那股虚劲下去,肚子又诉起苦来,骨碌骨碌作响,饥肠难耐,忙命传膳。不一会儿,十几道香喷喷的凉、热菜肴和黄灿灿的油炸糕端了上来,慈禧一见眉开眼笑,也顾不得什么仪式,也不怕有人下毒了,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太后和光绪一桌席。光绪一则是惦念,不知北京城现在是个什么样了,当年咸丰十年,只英法联军进京,就把圆明园给烧了,还死了好多人;这一回是八国联军,听说老毛子(俄国)净吃人肉,跟生蕃一样,他们到了北京不知道要糟踏个什么样呢;二是想起了珍妃的惨死,她打入冷宫是因为自己,被推入八角琉璃井,还是为了自己,故而面对珍馐佳肴,实在难以下咽,手中举着筷子,不禁掉下汨来。

  李莲英看出了光绪的心思,表面是打哈哈,实际是说讽刺话让光绪听。他说道:

  “皇上又想起珍妃不是,人死了还能复活吗?您就不用再想她啦,请老佛爷再给皇上选一个吧!”

  慈禧一听李莲英又提起珍妃,不由得又皱起了眉头。李莲英便不再往下说啦,光绪也就勉强吃了一些。

  慈禧酒足饭饱之后,心里塌实了,不用再担心洋兵追来,感到这几天来的疲劳也有所缓解,就端起水烟袋吸着水烟,在院子绕圈子散步消食。这时,村子里鸡不叫,狗不咬,寂静异常。原来这北九仓村里的鸡狗,都让慈禧的扈驾官兵们,像饿狼一样给杀光吃光了,可是慈禧不知道哇,她反而一阵高兴,说道:

  “这个地方真好,鸡不叫,狗不咬,真是个太平庄。”

  因为这是慈禧太后的御口亲封,从此,北九仓就改叫太平庄了。

  再说,这张家大院的隔壁,住着一户姓冀的人家,这家只父女二人过日子,姑娘名叫冀妮子,今年芳龄二八,长得十分俊秀。鲜嫩的脸蛋儿,像花瓣似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又明又亮,高鼻梁,樱桃小口,说起话来悦耳动听。前晌听说要来兵,人们纷纷钻到深山里逃难,冀妮子因为爹爹病倒在炕上,没人伺候,便留了下来在家照顾爹爹。

  可是这些兵来了之后,只是找吃的,并不抢男霸女。到了她家一看,只把两只下蛋的鸡抓走了,没抢别的东西。后来,她听说张家大院里住的就是慈禧太后、皇上和娘娘。她生在山村,长在山村,只听人说北京城如何高大,皇宫内院如何如何好,当娘娘的长得如何俊,她出于好奇心,她老想看一看太后、皇上和娘娘是个啥样子,可是她又怕兵。转而一想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这会儿不看,一辈子也甭再想了。况且刚才来的那些拿刀拿枪的,也不那么横眉竖眼的。她壮了壮胆子便悄悄地来到紧靠张家大院的茅厕里,可是墙高人矮,只听见那边院里的人,都是一色的京腔,十分好听,就是看不见人。

  怎么办呢?她搬来两块石头垫在脚下,踮起脚尖,把十只尖尖的手指扒在了墙头上,用足了力气朝上跳——

  哪知这时,正在张家大院里不紧不慢散步的慈禧,抬起头来,看见了墙头上扒着的秀手。若是在皇宫内院见到这种情形,早就传旨把那扒墙头之人,抓进来毙于杖下了,也许今天吃得痛快,心里高兴,便尖声尖气地惊叫了一声:

  “好一双凤爪!”

  李莲英是最会看慈禧的脸色的,当下,凑过去嘻嘻一笑说道:

  “老佛爷可真是好眼力!这可是深山里的俊鸟!”

  “去察访察访,把这个贵人给皇上定为妃子。”慈禧吩咐道。

  “嗻!奴才谨遵老佛爷懿旨。”李莲英应命而去。

  再说冀妮子,听见一个女人和一个像女人又不像女人口气的人在说话,他们似乎看见了自己的手指,吓得她也不敢偷看皇上、太后是个什么样了,就蹑手蹑脚地退出了茅厕,跑回到屋里,心里就像揣上了一只小兔子,不住地怦怦乱跳。

  再说,李莲英让怀安县知县张良暹领着,来到冀妮子家,就把慈禧太后的懿旨宣渎了,冀家父女一听,就如五雷轰顶一般,这真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顿时惊呆了。

  过了好一会儿,冀老汉才清醒过来,他强支病体,爬下炕来,跪在地上哀求道:

  “老爷,穷山村的丫头,只见过石头,没见过别的,见识少,缺礼教,一个又疯又野的庄稼丫头,琴棋书画样样不懂,伺候不了太后、皇上啊!……”

  张良暹说道:

  “看你这份庄稼气,别不识抬举啦。皇太后亲自选中的贵人,这还错得了,这也是你们家的福气,咱们县的莫大荣幸,真是皇恩浩荡,别人家求还求不上哪!快谢恩吧!”

  李莲英也拉着长声阴阳怪气地说:

  “冀老头,张县令的话一点不假,这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美事,快望诏谢恩吧!”

  李莲英和张良暹回去交旨去了,冀妮子和她爹都哭成了一团。

  且说,李莲英回去,禀报了慈禧,说道:

  “老佛爷,妃子已经选好啦!”

  慈禧笑道:

  “还是你会办事,快去告诉给皇上吧!”

  “蹚!奴才这就去告知皇上。”李莲英为什么给光绪选妃这么痛快呢?一是慈禧有谕,他自然要讨慈禧的欢心,是不违背的;二是推珍妃下井虽是慈禧太后的口谕,但是他命令崔玉贵执行的,他如若讲讲情,珍妃就许死不了。这下把光绪得罪了,光绪岂能不怀恨于他,有朝一日慈禧归政,或者慈禧死了,这笔账光绪是一定要和他李莲英算的,如今给皇上选上一个妃子,这个妃子如若得宠,一定忘不了自己的好处。有她在皇上面前多说几句好话,皇上也许就不追究自己了。这是李莲英给自己留的退身之路。他笑嘻嘻地来到光绪跟前,下跪道:“奴才给皇上贺喜!”李莲英这话把光绪闹蒙了,光绪说道:“如今国家危在旦夕,宗社不保,太后和朕蒙尘在外,愁有万千,喜从何来。莫非那些攻北京的洋鬼子,被我军队打退了不成?”

  李莲英说道:

  “回皇上,不是洋人的事,是奴才奉了太后老佛爷的懿旨,给皇上选得一个妃子,这岂不是大喜之事,奴才一来向皇上报喜,二则向皇上请赏。”

  李莲英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光绪给哄欢喜啦,哪知光绪却眉头紧皱,一口拒绝道:

  “国难当头,我不纳妃!”

  说起这位光绪皇帝来,虽然他坐了34年帝位,但绝大部分时间是当傀儡的。他自己当政不过三几年,但他并不是一个昏天黑地、荒淫无道的皇帝,而是愿意把国家治好的。只不过守旧派死保慈禧,才把国家弄得口益衰落,当他听李莲英说慈禧要给他选妃,心中说道:太后呀太后,国家危急到了什么时候;你还有心办这些闲不要紧的事儿。不过他不敢说出口来,才愤愤地说了“国难当头,我不纳妃”的话。

  李莲英一边起身,一边阴阳怪气地说:

  “皇上,老佛爷的懿旨,谁敢违呀!我劝你还是听了吧!”说完径自复旨去了。

  这儿李莲英留了一手,他没有向慈禧禀奏光绪不同意纳妃之事,只是说已经告知皇上了。慈禧则以为光绪断无不听之理,接着便命李莲英送去定婚的聘礼,聘礼是一把七星宝剑,李莲英还告诉怀安县令张良暹,要他给冀贵人修建行宫,等日后皇上回京,再择吉日迎娶。张良暹自然照办。

  第二天,慈禧带着光绪等人又向西逃去。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初六日,慈禧才带了光绪自西安回銮。慈禧回到北京,又过上了餐餐都是一百多道菜的奢侈糜烂生活,早把上官锦对她的告诫和她亲自选定的冀妮子忘得一干二净了。可是因为冀妮子是钦定的妃子,无人敢娶,而光绪皇帝呢,根本就不承认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妃子。以致这位冀贵人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直到忧郁成疾,到了50岁上便死了,埋葬在冀家坟边。慈禧太后的一句话,便断送了一位少女的青春。这是后话。

  次日,继续向西行进,这时慈禧传旨,径赴宣化府。正行之间,忽然前边探路人员前来奏报,说前边数里远的地方,尘土大起,有一彪人马如飞而来,不知是何方人马,请旨定夺。

  慈禧闻报大惊,说道:

  “这却怎好?仅凭这点人马如何抵敌,就是跑也跑不脱了,这却怎生是好?”说到这儿不由叹口气道:

  “这不是才离龙潭,又人虎穴了吗?”说着不由掉下泪来。

  光绪到底是个男子,他沉思了一会儿说道:

  “臣儿以为很可能是接驾的人马,不大可能是洋兵,他们又不会飞,决不会走到我们前边。亲爸爸莫若派人前去打探一下,弄清楚是什么人后再作定夺。”

  慈禧本嫌光绪多开口,可是转而一想,不这么办还有什么办法呢?于是问道:

  “哪个前去打探打探?”

  这时,许多王公大臣都似惊弓之鸟,漏网之鱼,早已把胆都吓破了,谁还敢出头,因而个个低头不语。慈禧不由心中动怒,你们枉吃皇家的俸禄,到了关键时刻,一个替我分忧的也没有。她本想责骂他们,可是一想,这正是用人之际,如若责骂他们,他们赌气一走,剩下我母子二人,在这荒山野岭之中,那可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只好把气忍了下来。

  这时,只见一家王爷迈步近前,屈膝跪倒在地,口中说道:

  “老佛爷,奴才不才,愿意前去打探来者是何路人马。”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