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皇太后的心腹:李莲英 > 第一部分 28、结拜袁世凯

28、结拜袁世凯

  光绪皇帝大婚,慈禧太后归政,朝中倒也无事。隔了一年,醇亲王病殁。在醇王患病期间,慈禧太后多次率光绪帝到醇王邸问疾。一则是醇王福晋,本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子,是她向咸丰帝提出把她妹妹蓉儿嫁与醇王的,二则这位醇王为人谦恭礼让,始终忠心慈禧太后,自从恭王奕欣罢职之后,这位醇王便接任为军机大臣领班,一切政务,都随时请示慈禧太后,不敢独断专行,更不多口,三则当年李莲英陪同醇王巡阅海军时,被御史朱一新参了一本,并道出了事实,李莲英非常担心,慈禧也不得不摆出一副严肃面孔,当着廷臣询问醇王奕譞,有无此事。奕譞知道李莲英是慈禧的心上人儿,得罪不得,便含糊其词地奏道:

  “臣不知此事。”

  这本是一问三不知的话儿,并没说无有此事,慈禧便抓住了这句话的由头,把朱一新降职,朱一新落了一个回家抱娃子。李莲英明白这是醇王奕譞袒护了自己,为此李莲英在慈禧太后面前也常说醇王的好话,故而慈禧太后对这位醇王格外亲信,格外优待。

  这位醇亲王奕譞是傻子无能吗?不是。在道光皇帝9个儿子中,除一二三子早殇,四子继位(即咸丰)皇帝外,其余五子被封为世袭罔替亲王爵位的只有二人,即恭王奕欣和醇王奕譞,可是在他二人中始终一帆风顺、保持着荣贵、没遭过贬谪的,也只有奕譞一人。

  为什么这样呢?是不是因为他的福晋是慈禧的妹妹,而被慈禧高看一眼呢?虽然有点也不都是这个原因。因为慈禧做事心狠手辣,不过倒是与他的福晋有关。醇王的这个福晋,虽然是慈禧的妹妹,但二人性格大不相同,这位叶赫那拉福晋比醇王早死几年,她在临终之前嘱咐光绪:

  “只要慈禧肯管事,你就什么事也不要做主。等她死了以后,你再自己做主,我在时你吃不着大苦。我不在了,你阿妈和你六伯(指奕欣)也帮不了你的忙。她(指慈禧)做事太狠太毒。”事实果然像她所预料的那样。

  光绪一入继大统,醇王福晋就劝醇王辞去一切职务,在她患病之时,她又嘱咐醇王:

  “现在她(指慈禧)与六哥时有龃龉,总有一天六哥要被她免了职,必然要让你来代替。你记着无论什么事,都不要自己做主,凑合上几许就告病,这样既可以保证皇上(指光绪)安全,你也可以保住终身。”

  这位醇王就是这样做的,在政治方面,利用所有机会表示自己的谦退,在慈禧不能不破格优待的情况下,也并不是风平浪静的。王公大臣中有妒忌他的人,慈禧也在猜疑他、防范他。例如清光绪八年,法帝国主义侵略越南,清政府软弱无能,慈禧借题发挥,把恭亲王奕欣从军机处撵了出去,改用了礼亲王世铎等,并让军机处遇到紧急事件,须和奕譞商议办理。

  当然奕譞遇到优遇时,总是要再三固辞,甚至会流涕坚辞。于是,慈禧便下了一道意味深长的指示说:

  “自垂帘以来,揆度时势不能不用亲藩进参机务,谕令奕譞与军机大臣会商事件,本专指军国重事,非概令与闻。”

  不过在大面上,不仔细观察还是真看不出来,奕譞死后,慈禧表示极为痛惜,定称号曰皇帝本生考,予谥四贤。丧葬一切,典礼特崇,可是在谕中却有“不可过事奢侈,改伤王生时恭俭盛德”。

  光绪帝虽然名为亲政,凡事仍须秉报慈禧,不能做主,就是这样慈禧还不放心,密令皇后和李莲英暗中监视光绪的活动,免遭同治的覆辙。

  清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在正月间,就饬王公大臣预备,祝遐典礼,仿照康熙、乾隆的故例,着各省将军、督统,先期派员来京,庆祝圣母老佛爷万寿。一面饬内务府督率工役,自大内至颐和园,搭盖灯棚,点缀景物,并要沿途建设经坛,由喇嘛僧众,唪诵寿生真经。颐和园内,还要建大牌楼,做圣母老佛爷万寿纪念。

  内务府内库款支绌,急得团团转,明知无钱,可是不办又不行,便给李莲英送了1万银子,请示办法,内务府的意思让他向慈禧太后讲一讲,能省一点便省一点。

  哪知李莲英听说之后,连连摇头,说道:

  “打了老佛爷的兴头,谁吃得住,不行,不行!”

  内务府官员一再哀求,请李莲英代为设法,李莲英把小眼一转悠,来了主意,低言数语,内务府大臣听了,觉得这也是个办法。就这样办了。什么办法呢?就是要大小臣吏,各捐月俸的四分之一。这一手竟然有效,一共凑了二百多万两,庆祝万寿富富有余,内务府算是渡过了这一难关。其中西安将军荣禄,除捐银之外,还额外献了许多金银珍宝,当然另外还有送给李莲英的一笔数目不小的银子,慈禧太后一见大喜,立既命令召回叙用。

  大家都知道荣禄本是慈禧太后的功臣,当年热河回跸,全仗荣禄护驾,才得以安全回京,对“辛酉政变”可以说是立了大功的人,他为什么外任西安,就此闲散的职任呢?

  原来,荣禄护驾回宫之后,慈禧为了记他大功,就擢升荣禄为内务府总管。宫廷得自由出入,每有要事,慈禧也常与之商量。清同治皇帝宾天时,荣禄尚入直宫中,很邀宠眷。到了清光绪六年,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密奏皇太后,劾荣禄有浊乱宫禁的罪状,慈禧太后如何肯信。慈安太后道:

  “查一下便明白了。”

  慈禧只好同意派人暗中侦察,果然事出有因。这位有胆有识的荣大臣,竟在某妃房中效力竭忠。后被慈禧太后亲自撞见。以慈安太后之见,本要将荣禄以秽乱宫闱之罪立即赐死。还是李莲英暗中为荣禄在慈禧太后面前说情,说他和安德海都是立过大功的人,安德海已死不能复生,还是留荣禄一命为好,也好鼓励为太后效忠的人。

  慈禧虽然恨荣禄胡来,但一有李莲英讲情,二者她也想起了荣禄的功劳,只是怒气不息,便把荣禄革去官职,驱逐出京。

  慈安太后崩逝后,慈禧又想起了荣禄,疑是慈安设计陷害来折断自己的膀臂。但因荣禄的罪名太重,又是自己处置的,她既不愿改错,也不便贸然起用,所以荣禄失官数年。

  慈禧的心意如何瞒得过李莲英,当即通告了荣禄,荣禄上折自责,请求戴罪立功,以观后效。慈禧太后果然把荣禄超擢为西安将军。这次又是李莲英向荣禄打了招呼,荣禄又不是傻子,自然大力奉献。慈禧见喜,便把荣禄召进京来,再任步军统领。荣禄自然格外小心,格外谨慎,在预备祝寿期内,当然尽心竭力。

  慈禧由于心情愉快,复降恩旨,把瑾、珍二嫔晋封为妃。此外贵人等亦照例递升。对宗室外藩,中外文武大臣,都施恩加封,官上加官,爵上晋爵。满拟届了寿期,做一场普天同庆的旷典,谁料想到了5月,朝鲜又起了祸端,弄得中日开衅,战云陡起,清军连战连败,慈禧太后懊丧异常,不得不另降懿旨,罢除庆贺。到了寿期,只在排云殿受贺。

  这时,朝鲜国大乱,日本派兵干涉。大清国驻朝鲜的使臣袁世凯,飞电李鸿章,请求派兵增援。

  这位袁世凯就是大名鼎鼎的逼迫清帝退位、覆灭大清王朝、又一心想恢复帝制、当洪宪皇帝的那个袁世凯。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所以人们都叫他袁项城。又因为他当中华民国总统时,制的银币(银元)上都有他一颗光秃秃、肥头大耳的人头像,所以人们也称其为“袁大头”。他生于清咸丰九年,宗祖袁甲三、父亲袁保庆,在咸丰、同治年间都是不小的官。别看他不是科举出身,念的书也不多,长得相貌也不出众,可是在12岁上就小有名气了。

  清同治八年,侠士张汶祥,刺死了两江总督马新贻。清廷因事关重大,先派了漕运总督张之万,后来又派了刑部尚书郑敦谨和因剿太平天国有功、封为侯爵、继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先后审理此案。当时袁世凯的父亲袁保庆,身为道员兼任新兵营帮办,他与藩司孙衣言,都主张对张汶祥用刑,可是将军魁玉和臬司梅启照不主张用刑,郑敦谨、曾国藩到后,让孙衣言、袁保庆参与会审。孙衣言以为替马新贻说话的机会到了,便去找袁保庆统一口径。偏巧袁保庆不在,只袁世凯看门,当孙衣言兴冲冲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袁世凯笑着说:

  “世伯,小侄说句不知进退的话,以小侄之见,这是郑、曾二公用这个办法来堵你们二人的嘴,结果是不会用刑,也不会咬出任何人来,仍是张汶祥一人之事罢了。”

  孙衣言对袁世凯的话将信将疑,但仍与袁保庆力争,结果正像袁世凯说的那样,把孙衣言、袁保庆二人熬得精疲力尽,仍然是没有对张汶祥动刑。这个震动全国的案子,就这样不了了之,以致孙衣言叹道:

  “我枉自读书为官40余年,看事还不如一个孩子。”

  从此这个12岁的袁世凯在一些官员当中就有了些名气。学士段靖川,也说他非同凡响。

  袁世凯喜欢读书,但并不像祖父、父亲那样依靠科举捞取功名,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向上爬。他认为那样太慢,便到山东投靠了淮军统领吴长庆,任营务处帮办。后来吴长庆调驻朝鲜,因法越事起,吴长庆又调驻金州。继任总领吴兆有,闻知朝鲜宫内乱起,急召总兵张光前商议,张光前推举一人,说袁世凯智勇深沉,定有妙计,应邀他解决这个问题。这时袁世凯已捐得同知衔。

  吴兆有便召袁世凯商议,袁世凯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可急速发兵,捣入朝鲜宫内,除了乱党,救出朝王,再作计较。”

  吴兆有道:

  “闻得宫内有日本兵守卫,恐怕不易攻入。”

  袁世凯道:

  “几个日本兵怕他什么?”

  吴兆有依言派兵攻占了王宫,救出了朝鲜国王和世子。可是日本不肯善罢甘休,后来李鸿章与日使伊藤博文订了两条协议总算没打起来。这时,袁世凯已改任驻朝鲜通商大臣。

  到了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袁世凯由朝鲜回国,到北京禀报军情,见了李鸿章,极陈利害。大意是:要监督朝鲜,代操政柄,免得日本人觊觎。李鸿章极为赏识但心中却是决计持重,不愿轻动,反教袁世凯敛才就范,休露锋芒。袁世凯无可奈何,叹息而去。

  这次中日甲午战争,海陆两军都被日本兵杀败,最后以赔款而告结束。袁世凯听说日本人要杀他,就不敢再回朝鲜,遂在北京闲住。这个时候袁世凯在北京还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小人物,一个小小的五品同知,在北京根本算不上什么官,当然李莲英不会认识他。

  不过,袁世凯是一个不甘居人下之人,而且很会钻营,他到处活动,拼命想与上层出名的人接近,以求平步青云,飞黄腾达。说来也巧,终于被他打听到他的结拜兄弟阮忠枢,在李莲英家当老师教馆的消息,心中甚为高兴。他知道通过阮忠枢定然能够见到李大总管,只要见到李大总管就不愁没有官做。

  袁世凯结识阮忠枢,那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袁世凯还没有做官,他从河南到了上海,托人谋事未成,便又从上海奔山东投奔他伯父的好友吴长庆。这年是清光绪八年,在途中巧遇阮忠枢去北京候试,二人结伴同行。相处数日,语言十分投机,到了济南分手时,二人依依不舍,便结拜为兄弟。阮忠枢见袁世凯囊中羞涩,便帮了袁世凯一笔数目可观的银子,从而成为挚友。

  此时此刻,袁世凯追忆往日情谊,他想,若找到阮忠枢帮忙,拜见李莲英该不是很难的事情。于是便前往拜会。

  再说,阮忠枢自从那年(光绪八年)和袁世凯分手之后,即往北京候试。他本来文才不错,中了举才来会试的,但没能考中进士。为了下科再考,便留在北京。偏巧那时李莲英正要为他妹妹聘请一名教馆先生来家教读。教这样的馆,可以说是几乎不影响自己读书,阮忠枢便应聘到了李府。赵树宜虽然文才不低,但总是秀才底子,比起举人来就差多了,加上阮忠枢为人比赵树宜灵活得多,无论从文才还是从世故方面,都很得到李莲英的赏识,故而十多年来阮忠枢一直在李府教馆。

  袁世凯来到李府,言说要见阮忠枢,当下门人报了进去。阮忠枢听说是多年不见的好友袁世凯来访,便亲自出来迎接,请入书房。二人落座之后,共叙阔别之情,谈到近况,袁世凯便借机把话题转到请求阮忠枢帮忙,拜见李莲英李大总管的事上来。

  阮忠枢见袁世凯心情迫切,他想,多年未见的好友求到自己的名下,碍于情面,不能不答应,再说如果不应也显得自己在李府没有地位。于是他慨然应诺,表示一定要促成此事,不过时间他不能定,要探探李莲英的口气,再做商定。

  因为李莲英一有功夫总是要到馆中和赵树宜或阮忠枢谈一会儿,甚至在一起小酌。故而时隔不久,趁李莲英来书房之机,阮忠枢对李莲英说:

  “李总管,我有一句话,说出来不知肯不肯赏脸。”

  李莲英笑道:

  “先生你说这话可就见外了,只要我能办到的,我一定努力去办。先生是不是不甘书房沉寂清闲,想到官场中走一走?”

  阮忠枢见李莲英没拒绝自己的请求,便笑道:

  “那倒不是,中枢不才,只想在科第上争一个高低上下。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袁世凯,他曾任驻朝鲜通商大臣。从朝鲜回国后,闲居北京,他想求见李大总管,托我转告。”

  李莲英笑道:

  “既然是阮先生的好友,那他就是我的好友,焉有不见之理,不过近两天没功夫。”他想了想说:

  “在大后天晚上吧!我在家里恭候。”

  阮忠枢没想到李莲英会这么痛快,喜出望外,便通知了袁世凯,叫他准备着。

  原来李莲英听阮忠枢说袁世凯是袁甲三的孙子,他虽不认识袁世凯,但对袁甲三以及他的儿子保恒、保龄,侄子保庆、保中这些人有的认识,有的知道他们的名望,知道袁甲三虽然没有曾国藩曾侯爷、李鸿章李伯爵的势力,但是知交还是不少的,在朝中和藩臣中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决定接见。

  到了那天晚上,袁世凯被阮忠枢带到李府花厅,拜见了李莲英。当然阮忠枢也在座。李莲英、袁世凯二人言来语去,气味相投,谈得很是投机,真可以说是一见如故。

  从此二人来往日渐密切,李莲英还在府中时常不断地招待袁世凯,视为上宾,席间又常请阮忠枢作陪。袁世凯便借机大献殷勤,千方百计地讨李莲英喜欢,阮忠枢也在一旁帮衬。没过多久,李莲英便和袁世凯结为金兰好友,李莲英比袁世凯大11岁,年长为兄,袁世凯年幼为弟。

  既然成了李莲英的换帖弟兄,袁世凯再进李府的大门便方便多了,可谓推门便进。袁世凯既然抱上了这个台柱子,自然是紧紧不放。在外面他大肆吹嘘,很快便从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脱颖而出,不少人以结识袁世凯为荣。当然这些人是为了借袁世凯这个阶梯,好走李莲英的路子,而袁世凯呢,则想借这些人壮自己的声威。

  袁世凯果然很快出了名,又经李莲英介绍拜庆亲王奕匡为师,后来又结识了荣禄、康有为等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