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皇太后的心腹:李莲英 > 第一部分 26、道士宫廷行

26、道士宫廷行

  大太监刘多生,比安德海、李莲英入宫早得多。李莲英入宫,还是通过安德海送给刘多生20两银子才入宫的。刘多生这个人不同于安德海,也不同于李莲英。安德海仗势欺人,所以太监们都叫他“狼羔子”,意思是他想咬谁就咬谁,六亲不认;叫李莲英是“笑面虎”,意思是表面跟你笑眯眯,可是却有吃你的心,令人防不胜防。

  而对刘多生呢?因为他想得特别周到,轻易不用恶语伤人,而是背后算计你,或者借刀杀人,所以太监们都叫他“阴刘”。由于他想得多,算得细,安德海、李莲英也不敢轻易碰他。安德海死后,李莲英在慈禧那里日见得宠,刘多生自知年事已高,智力减退,斗不过李莲英,假如自己一旦失宠,被李莲英在慈禧那儿踹上一脚,轻则落个赶出宫去,重则责打一顿,弄个不死不活,让你活着受罪,那可是自找苦吃。于是,在李莲英被赏穿黄马褂,以二品顶戴随同醇亲王奕譞到天津海口阅兵以后,自知到了时候了,趁着和李莲英还没掰面子,便向慈禧太后请求出宫养老。

  他的请求被慈禧立即批准。不过,慈禧对刘多生还真不错,问他出宫以后上哪儿去,刘多生说,他要到北京西便门外白云观出家当老道。慈禧说:

  “很好,你在宫里效力多年,很不容易,赏你白银500两,以后可以到宫里来玩。”

  刘多生磕头谢恩,出宫后到白云观拜方丈张宗璿为师(法号耕云),取法名刘诚印、道名素方道人。张宗璿死后,刘诚印便和高云溪同白云观的第26代方丈。从龙门派创出龙门分支霍山派。

  这道教始创于东汉末年。张道陵自称天师,凡人道者需捐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信奉老子。到了唐朝虽然佛、道两教并行,但到了唐玄宗时。因为相信张果老和叶法善故而道教较佛教为盛,但分为数支。到了元代,因邱处机帮助元朝奠定基业,而邱处机是从道教“正一”派中分出来的,称为全真教派,从此以后,道教多为全真道派,而正一派就逐渐衰落。

  刘诚印(刘多生)这一派也属于全真派,从此太监信奉道教也有了宗派。刘诚印不愧人称“阴刘”,他想的点子就是多在他当了方丈以后,为了扩大道教的声势和影响,他曾先后募捐2。1万两白银,在白云观传戒之次。受戒者竟达到1100人。不少年老的太监去受了戒,当了道士。

  当太监的为什么老了甘愿受戒去当道土呢?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童年被拐骗来的,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家乡住处,当了一般太监,没有多少积蓄,老了无家可奔;二是因家境贫寒卖给了人贩子,又转卖到宫里来的。这两种太监都属于无家可归的人。还有一种虽然有家,也知道家在哪里,但他的家庭受到封建伦理的束缚,认为家里出了太监不光彩,是个家丑,死后不许入坟,所以自己也不愿回家,社会上也认为他们不男不女是下贱人,这是太监入寺院的重要原因。

  可是这近3000名太监中,除少数被升为首领太监以外,多数人仍然过着贫困的奴隶生活,也就是会说话的牲畜。而且更可怕的是,一旦年老体衰,丧失服役能力后,就要被逐出宫外。他们在社会上既无谋生能力。又无安身之地,这寺院便成了他们安身养命之所。就连慈禧太后身边的四大权监安德海、李莲英、刘诚印、崔玉贵,除了安德海早死,李莲英攫取了大量资财,并过继了四个儿子有家可归以外,刘诚印、崔玉贵二人,一到晚年出宫以后,也只得以寺院存身,死后也得埋在异井他乡(李莲英埋在北京西郊恩济庄,崔玉贵、刘诚印埋在金山宝藏寺),仅据恩济庄、立马关帝庙、金山宝藏寺、岫云观、玄真观等16个太监寺院的统计,就有太监的坟墓3336座。

  为了防老,太监们在年轻之时,大都积蓄资财,或购置田地,或拜师做徒弟,或向庙中施舍,以备晚年有个栖身的地方,免得老了以后,无依无靠,流落街头,死后连尸骨都无人掩埋。

  刘诚印(刘多生)知道在太监中募化,离了李莲英是不行的,便找到李莲英,说明自己的打算——要在太监中募化一些银子。一是把白云观修得更壮丽一些,以招徕香客;二是再给观中置一些庄田,以为观中香火和道众生活之用。

  李莲英并不是傻子,他知道刘诚印讲的这些虽都是客观现实,但刘诚印此举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为了取得白云观的方丈席位。论顺序排辈刘诚印和高云溪都是张耕云的弟子,但高云溪是师兄,刘诚印虽然比高云溪年岁大,但佛教也好,道教也好,都以入门先后为序,先入门都为师兄,后入门者为师弟。高云溪理所当然的要成为白云观第26代方丈。

  刘诚印在宫里也是支使人惯了,不愿居于人下。可是国有国法,庙有庙规,水大漫不过桥去。再说自己入观不久,懂得经法不多,也难以成为住持,又想与高云溪并驾齐驱,既不低于高云溪,也不超过他去。不过,他对这一章隐而不言,只说了前述两点道理。

  李莲英是大滑头,虽然看出来了,却装作不知,满口应承,说道:

  “师傅这件事托付给我,那是信得过我,我一定尽力去办,而且要使你老人家满意。”

  为什么李莲英答应的这么痛快呢?是他真的慷慨仗义吗?不是。他是另有原因:一是李莲英要做个样子让他的徒子徒孙们看,怎么样,我是刘多生的徒弟,他年老出宫没势了,可我仍然尊敬他;二则他们始终没有掰面子,仍要维护这个关系;三则他不过只说一句话,并不要他向外拿钱,而且还可以从中克扣一些银子,何乐而不为呢!这便是李莲英一口承诺的主要原因。据《晚清生活见闻》一书介绍,清同治十年募化银子五千多两,受戒者三百多人;光绪八年募化银子七千多两,受戒者五百多人;清光绪十年募银九千多两,受戒者五百多人。当然与李莲英的帮忙分不开,不过这个数目是白云观收到的数目,但实际上绝不止这些,只是没人敢查问罢了。

  刘诚印由于募了这么多的银子,使高云溪认识到刘诚印(刘多生)虽然出宫了,但仍有后台,而且这个后台是很硬的,便让了一步,与刘诚印二人同为白云观的第26代方丈,由刘诚印主管对外交涉联系事宜。

  同时,高云溪也认识到,没有靠山是不行的,便想方设法与李莲英套近乎,当然拉关系的这个人还离不开刘诚印。经过刘诚印的周旋,李莲英自然又得到许多好处,竟与高云溪结为异姓兄弟。刘诚印因与李莲英有师徒之谊,不便参与。高云溪年长为兄,从此二人交情日深,过从甚密。

  高云溪与李莲英结拜,除了找靠山以外,还有另一个所图,就是想要在慈禧太后身上作文章。如若把慈禧劝说活动了,成为白云观的施主,那便成了天字第一号的施主,所得就不是三五百两的啦。

  原来,慈禧太后非常迷信。一向信奉神灵,经常烧香拜佛。她以为她能有今日,除了生来福大命大以外,还靠神灵保佑,一生中才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在安徽运送父亲的灵柩返京途中,如果光靠一些人送的溥仪再省吃俭用,恐怕也到不了北京,可偏偏巧遇吴宗稀里糊涂地送来300两银子,才把这个难关渡过了。

  选秀女入宫,本来是要受一辈子苦的,可偏偏遇上多情多义的安德海帮了她的忙,伺候上咸丰皇上不说,三宫六院这么多人谁也生不出儿子来,偏偏她生了个儿子,这还不是神佛的保佑、菩萨的恩赐吗?

  咸丰皇帝龙驭上宾之后,肃顺专权不说?还派了荣禄监视她。不想,荣禄不但不监视她,还成了她的耳目,协助她拿了肃顺,使她达到垂帘听政,总揽了国家大权,这也应该说是神佛显灵。

  她更希望神佛菩萨保佑她长生不老,对这一点李莲英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了求得慈禧的欢心,让她听着爱听,听着痛快,一有机会就向她讲述求仙修道,长生不老的办法,什么张果老活到八百多岁,陈搏一睡就是18年。什么在东北铁岭县,出了个济小唐,他不但成了仙,还会降妖,离城25里有个大台山,到现在还有济小唐成仙的仙人洞。有人见他在洞里坐着不吃东西也不动,可是又见到他在山上游玩,再跑到洞里看时,见济小唐仍在在洞里坐着……

  对李莲英这种绘声绘色的描述,不由慈禧太后不信。因为《唐书》中有《张果传》,《宋史》中也有陈搏,而济小唐则发生在爱新觉罗氏的发祥地满洲。那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事,也不过三百多年,而且这个传说流传得很广泛,慈禧也不是第一次听说。于是,她说道:

  “神仙是有,可是有几个人能遇得上呢?有仙人遇不上也是枉然。”

  李莲英说道:

  “老佛爷说得很对,仙人哪能任何人都随意见到呢?古话说得好:‘真人不露面,露面不真人。’又说;‘心诚则灵’。老佛爷只要有真心,就可能感动得神仙下凡。”

  李莲英说得慈禧直点头,使她除了信奉佛、菩萨、喇嘛教和萨满教以外,又开始信道教了。什么是萨满教呢?萨满教是满族信奉的一种原始色彩比较浓厚的宗教。它既无经文教义,也不像别的教那样,有固定的戒律。在坤宁宫的西暖阁里,供着关羽(即关云长,俗称关老爷)的神像。

  由于李莲英的宣传,使慈禧信上了道教。李莲英和高云溪结为异姓兄弟之后,高云溪正想借李莲英这个阶梯,得以入宫觐见慈禧。而李莲英也想到这是一举两得,左右逢源之举,把高云溪引见给慈禧太后,高云溪不会亏了自己;而高云溪也是个聪明人,一定能把慈禧应酬得高高兴兴,慈禧太后也会进一步信任自己。

  于是李莲英便找了一个慈禧太后高兴的日子,向慈禧面奏,说白云观的老方丈高云溪道德高深,深通道家之奥,熟悉长生不老之术,有意面觐老佛爷,陈奏长生之道。

  慈禧目前大权在握。权和钱都不是她关心的,她惟一想的是如何长生不老,至少也得长命百岁。如今听李莲英说高云溪通晓长生之术,当下便准其所奏,让高云溪进宫觐见。

  李莲英派人通知了高云溪,自己在东华门外接着,嘱咐了高云溪见了慈禧太后,应注意的事项,然后带了高云溪入宫。

  好个高云溪,不愧是个识多见广之人,身为一介平民,初次见了慈禧太后,居然一点不慌,先打稽首,行道家之礼,然后不跪参拜,行君臣之礼,口称:

  “老佛爷万寿无疆,与天同寿。”

  慈禧举目望时,只见那高云溪身着降紫八卦仙衣,头戴黄杨木道冠,足穿白袜云鞋,银须白发,面色红润,身材魁梧,手执百拂尘,好一副仙风道骨,潇洒至极,真有一副神仙之貌。慈禧太后一见甚喜,便命赐座。

  高云溪谢恩后坐在矮凳之上。慈禧问他多大年纪,高云溪谢道:“多承老佛爷下问,小道贱长75岁了。”慈禧又问他如何修炼得如此强健。高云溪谢道:“小道别无所长,只是记得几句:

  暮宿苍梧,朝游蓬岛,朗吟飞过洞庭边,岳阳楼酒醉,借玉山作枕,容我高眠。出入无踪,往来无定,半是疯狂半是癫。随身用提篮背剑,货卖云烟,人间,飘荡多年,曾东华第一筵。推倒玉搂,种吾杏树,黄河放浅,栽我金莲。摔碎珊瑚,翻身北海,稽首虚皇玉座前。无难事,要功成八百,行满三千。”

  高云溪这首《沁园春》本是沌阳子吕洞宾所作,慈禧太后虽然读书不少,但这首词却还未曾读过。当时除了李莲英和几个宫女、太监外,并无词臣在侧,所以慈禧听了觉得深奥得很,可是,她乃怕人说自己知识浅陋,便不懂装懂,连声说道:

  “好词,好词。”又问道:

  “人怎样才能长生?”

  高云溪说道:

  “老佛爷,要长生不难,但也很难,今小道有诗一首,请老佛爷熟记:

  二十四神清,三千功行成。

  云烟笼地轴,星月遍空明。

  玉子何须种,金丹岂用耕?

  个中玄妙诀,谁道不长生?”

  慈禧太后听了高云溪的这几句似诗非诗、似偈非偈的话语,觉得高云溪的道行果然高深,但是她解不开,只知道“金丹”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想当年孙猴子孙悟空,跑到老君府里把老君炼的“丹”,像吃炒豆一样,一把一把地抓来吃,结果炼就万年不坏之躯,可是怎样才能得到“金丹”呢?这种好奇心,又促使她继续发问:

  “怎样才能炼出‘金丹’来呢?”

  高云溪见自己打的这些闷葫芦,已使慈禧入了自己的彀中,不由心中暗喜。但他不动声色,只打稽首说道:

  “老佛爷聪明睿智,细细参悟,自会明白,仙机不可泄露,尽在于参悟。且人人自有‘金丹’在,小道有草诗一首,愿老佛爷详细参悟:

  铁牛耕地种金钱,石刻儿童把线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江山。

  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指天。

  休道此玄玄未尽,此玄玄内更无玄。”

  高云溪东拉西扯地胡诌了一气,把个慈禧太后诌得摸不清头脑,可是她自作聪明惯了,不懂也要装懂,于是点头道:

  “高道长果然玄机深奥,让人听了之后,受益不浅。”

  李莲英也怕高云溪诌得太多露了馅,那样于他也不好。便说道:

  “老佛爷聪明智慧过人,自然是一听就懂,高道长道行高深,浯带玄机,自然需要参详,我看老佛爷也有些累了,不如以后在老佛爷不忙的时候,另行宣召入宫,探讨玄理,老佛爷以为如何?”

  经李莲英这么一说,慈禧果然感到有些倦意,便点头道:

  “也好,小李子,你陪高道长在外边赐宴。”

  高云溪也很知趣,连忙叩头谢恩,又说道:

  “小道乃世外之人,别无长物,有一点东西,献与老佛爷,祝老佛爷与天地同寿。”说着向李莲英看了一眼,李莲英喊了一声:

  “来啊!”

  早有一个小太监捧着一个金漆托盘,托盘中铺着一块红绸子,上边立着一个白玉雕成的老君,有一尺多高,雕工精细,栩栩如生,那玉石老君笑眯眯地捧着一部《道德经》。

  高云溪接了过来,又跑下手托漆盘高举过顶,口中说道:

  “祝老佛爷像老君一样,与天地同寿。”

  慈禧是清官不爱财,越多越好,如今又见高云溪献上了一尊白玉老君,更加高兴,便说道:

  “又让你破费了。”她转脸对李莲英道:

  “他们这出家人的东西,来之不易,咱们应该收吗?”

  李莲英知趣地说道:

  “老佛爷,他们这是走千家串万户募化来的,这是成千上万的人给老佛爷添福添寿,东西虽然不太值钱,但这是代表整个道教的一片孝心,应该收下。”

  “好,那就收下吧!回头取1000两银子,作为我的布施,让他们替我在老君面前,多烧几炷香。”

  “嗻!奴才这就去办。”

  高云溪又谢了布施。从此高云溪时常到宫中来,很快取得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宠信。又经过李莲英在慈禧太后面前美言,到了清光绪十八年,慈禧便封高云溪为“中国道教的总司”,并可随时进出宫廷,远远超出了王公大臣之上。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