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皇太后的心腹:李莲英 > 第一部分 20、刁难李鸿章

20、刁难李鸿章

  醇王奕譞和李莲英休息了两天,便临场校阅,醇王在前,李莲英随侍在后,当由李鸿章传出军令,饬海军会操。舰队排列而至,或分或合,或纵或横。映入醇王的眼帘中,只觉得整齐错落,煞是好看,阅毕,竭力褒奖,李鸿章得意地捻须微笑。

  第四天,李鸿章又引导奕譞、李莲英巡视北洋海口。这位醇亲王见大海无边无沿,如果翻了船那就非死不可,不敢乘坐军舰,只让李莲英前去巡视一番,李莲英便借机装模作样大显威风。

  到了巡视完毕,该启程回京之时,醇亲王奕譞板着脸,不加可否。李鸿章在晚上密见李莲英,问道:

  “李总管,这次来津阅兵,太后有何懿旨,需要办点什么?”

  李莲英见李鸿章已经自来就范,这才说道:

  “咱家来时,太后曾有口谕,前者所抽海军经费,用来修建颐和园,尚嫌不足。太后之意,要中堂大人设法,再抓紧筹一些,弥补建园所需。”

  李鸿章知道目前海军经费不足,只摆了个架子,实在难与外人抗衡,但是不能说半个不字,只好点头答应。

  为了取得这两位钦差的欢心,李鸿章在醇王奕譞和李莲英临行之前,不惜花费重金,又从海军军费中抽出了白银20万两。用10万送给了醇王爷,另10万偷偷地给了李莲英。李莲英十分谨慎,背着醇王,偷偷地把这笔款子留在了天津,让人备办砖瓦木料,运回故里,营造庄园。

  这两位钦差得了李鸿章的厚礼,自然在慈禧太后那里替李鸿章说好话。特别是李莲英在慈禧那儿保奏了李鸿章答应再筹措一些银子,为修建颐和园之用,再就是把李鸿章所办的海军说得天花乱坠,似乎这支海军已无敌于天下了。

  对海军办得如何,慈禧是不那么关心的,对李鸿章答应修建颐和园的经费立即筹措的话,听了十分高兴,对李莲英的“才干”倍加赞许,从此宠幸益加。

  总管太监刘多生,目睹慈禧太后对李莲英的格外宠爱,担心自己一时不慎,难免落个不幸的结局。这次,李莲英随醇王天津阅兵,赏给了二品顶戴,还赏穿了黄马褂,这些东西穿戴上就摘不下来了,刘多生便以年岁大了为由,奏请出宫,到白云观去做道人。果然一请就准,接着就把李莲英升了二品顶戴花翎,内廷大总管职衔。从此,李莲英就被人称之为“九千岁”了。

  李莲英这一次阅兵,虽然大出了风头,受到了慈禧的进一步信任,但朝野人士纷纷议论,担心走唐朝覆辙,开太监监军之例。别人不过在背后议沦,谁也不敢向慈禧太后上奏,独有御史朱一新,凭着一股忠心,忧心忡忡,遂冒着生命危险,上疏慈禧太后弹劾李莲英。那奏章是:

  乃年夏巡阅海军之役,太监李莲英随至天津。道路哗传,士庶皆愕,意深官或别有不得已之苦衷,匪外廷所谕。然宗藩至戚,阅军大典,而令刑余之辈厕乎其间,其将何以诘戎兵崇体制。况作于凉,其弊尢贪,唐毛监军,岂其本意,积渐者然也。圣朝法制修明,万元虑此。而涓涓弗塞,流弊难言,杜渐防微,亦宜垂意。从古阉宦,巧于逢迎而昧于大义,引援党类,拨弄语言,使宫闱之内,疑贰渐生。而彼得受其小忠小信之为。皇上明目达聪,岂跬步之地而敢受其欺。顾事每或于细微,情易溺于近习,侍御仆从,罔非正人,辨之亦早辨也。

  朱一新这封奏疏一上,李莲英大怒。便跪在慈禧面前哭诉说:

  “奴才是奉太后明谕,跟随醇亲王一起去天津的,幸亏李鸿章不是丁宝桢,奴才才完成了太后交给的差使。如果没有醇王爷同往,朱一新再在天津,奴才的脑袋非搬家不可。还是恳请太后,今后别再派奴才这样的差使了。”

  李莲英这种不将军而将军的做法,使慈禧大怒,便扳起面孔令朱一新重新复奏,并问“苦衷”二字何指?

  朱一新奏道:

  “臣所谓不得已苦衷者,意以亲藩远涉,内侍随行,借以示体恤,昭慎重也。顾在朝廷为曲体,在臣庶则为创见。风闻北洋大臣以座船迎王,王弗之,而太监乘之。至骇人观听,一不谨慎,流弊遂已至斯,臣所为不能已于言也。”

  朱一新指出了具体事实,到了这个时候,慈禧当然不能一意庇护李莲英,不能不做出一副“公事公办”的面孔来。便召醇亲王奕譞当面质问有没有像朱一新说的这件事?

  醇亲王深知慈禧太后手段毒辣残忍,就是恭亲王奕欣都斗不过她,自己这两下子还不是白给。如果承认了这件事,李莲英弄个不凉不热的处分,自己和李莲英结下了冤仇,就是后患无穷。于是跪下答道:

  “启奏太后,臣不知此事。”

  奕譞这一句话不要紧,可把朱一新送到狗肉柜子上去了。慈禧抓住了有柄的烧饼,便责了朱一新一个妄奏不实之罪,要将朱一新推出午门问斩。

  恭亲王奕欣实在看不过,明知朱一新冤枉,只好硬着头皮奏道:

  “臣启太后:朱一新虽属妄言,但身居言官之职,为防微杜渐起见,奏了一本,并非恶意攻击。如处以极刑,恐伤天下之心,愿太后念其耿直,从轻发落。”

  醇王也知道朱一新是冤枉的,自己方才已经昧着良心说了谎言,如若再坐视不救,亦必为京中官员背后唾骂,于是也跟着求情。

  接着惇王、孚王以及文祥,宝鋆等军机大臣、御前大臣都出来保本。

  慈禧也明知朱一新是冤枉的,不过为了杀鸡给猴看,也就是说,谁要敢于参奏我的心腹,或者动其一根毫毛,就要和朱一新落个同样下场。把朱一新深切痛责并降旨革职回籍,永不叙用。这就给李莲英干预朝政、玩弄权术大开了方便之门。难怪李莲英后来对人提到这件事时,就大言不惭地说:

  “天津海口观兵这一趟,吾可是名利双收。可是光知道背书本、呆头呆脑的御史朱一新,却弄了个赖蛤蟆过门坎,蹾屁股抢脸,被革职回家抱娃子去了。”

  前边说过李鸿章见到密谕,说李莲英来天津阅兵,为什么这么毕恭毕敬,表面上是醇王爷的规格高,而实际上却是对李莲英极尽奉承之能事呢?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可不是偶然的。

  说起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来,可以说是晚清一代重臣、老臣,在汉员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了。可是这位曾侯爷只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围剿捻军中立下了功勋,和外国人打交道上却不甚出名。而这位李鸿章李伯爷呢?就不然了,不仅有军功而且和外国人多次打交道,所以在朝中和他所管辖的范围之内,僚属百姓哪一个不晓得这位李中堂的厉害,又哪一个不是未见先怕三分呢?可是在同治年间,他先被安德海在葬母的时候,给了个不大不小的难看,让他当领纸,可是只扔了两万银子却没丢人。

  但是,在光绪初年,这个统帅三军、驰骋疆场、手握军政大权的李鸿章李伯爷,却被他的同姓本家极有权势的太监李莲英给治了个服服帖帖,不得不五体投地地拜倒在李莲英的脚下,恐怕这也是在李鸿章一生中最感到耻辱的事情之一了。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光绪初年,李鸿章已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了。可李莲英呢,还不过是大内副总管。李鸿章只知道慈禧太后很宠信他,可是并不知道这位李副总管的厉害,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有一次,慈禧太后降旨,召李鸿章即刻进京议事。

  李鸿章接到谕旨以后,马上带了几个随员,匆匆离开天津星夜赶赴北京,一路之上披星戴月,风尘仆仆。可是到了北京之后,由于没有给李莲英送礼,李莲英便故意给他过不去,命令看守宫门的侍卫,不准他觐见太后,无论他怎样说,怎样解释,说如何紧急,要面见太后,那守门的侍卫只是冷冷一笑,置之不理。

  一连3天,见不到慈禧太后,只急得李鸿章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来回团团乱转,无可奈何,只好去找在京的一些与自己不错的王公大臣。可是这些王公大臣都摇头,表示爱莫能助,有人给他指了一条明路,惟一的一条办法,就是去找大内副总管李莲英。

  可是这位李副总管偏偏又不肯相见,无论说多少好话,那看门人一概挡驾。一晃3天见不到太后,李鸿章是又气又怕,只气得他浑身直打哆嗦,嘴里不说,肚子里却在骂街。顿足捶胸,也无济于事,可他又怕慈禧太后怪罪下来,责他一个“抗旨不遵”的罪名。

  再说慈禧太后降下谕旨以后,过了几天,她正在养心殿与恭亲王奕欣议事之时,忽然想起了这件事,心中生疑,便问恭亲王奕欣道:

  “谕旨下了好几天了,按说李鸿章应当来了,为什么不准时到京,就是有病不能来,也应该有个奏折呀?”

  李鸿章已到恭王府求过恭王,恭王奕欣不敢明奏。于是便绕着弯子说道:

  “李鸿章在3天之前就到了,臣在午门之外见过他。如今还没觐见太后,大概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吧!”

  听恭王这么一说,慈禧太后心里就明白了个七八成。于是不再询问,提笔写了一道懿旨,交与养心殿的首领太监,要他立即传李鸿章进见。这位首领太监不敢直接去传李鸿章,而是手捧懿旨去见李莲英。

  李莲英见慈禧太后御笔亲书,降旨召李鸿章进殿。他考虑如果再加以阻拦,那就是和慈禧太后过不去了,于是马上派了一个小太监去告诉守门侍卫,让李鸿章进来。

  李鸿章心里这个气劲儿就不用提啦,心想,你不过是一个四品太监,竟敢如此捉弄我这国家柱石的老臣。少时我见了太后,先狠狠地奏你一本,叫你也知道知道我李鸿章不是好惹的。

  李鸿章进了养心殿,叩拜之后还没有开口,慈禧太后就怒气冲冲地向李鸿章问道:

  “李鸿章,谕旨已发了好几天,为什么你不按谕旨规定的时间来京回话?”

  李鸿章觉得诉冤的时候到了,便负屈地说道:

  “太后,为臣实在委屈,是副总管太监李莲英不准臣进入宫门,臣在宫门外已候了3天,就是进不来。”

  谁知慈禧太后听李鸿章这么一诉说,不仅没气了,反而用开玩笑的口吻说道:

  “算啦,算啦,不用再说啦,不怪我说你,怨你的腰包没掏够。”

  李鸿章的委屈没诉成,反受到慈禧的奚落与嘲笑,而且还没法再往下诉说,真是又气又恼,羞愧难当,哭笑不得,无言答对。

  在奏对之后,李鸿章离开北京,返回天津,一路之上,为这件事他是越想越有气。心想,我李鸿章为朝廷效过力,卖过命,打长毛,剿捻匪,南征北战,驰骋疆场,出生入死,渴饮刀头血,困卧马鞍心,立下了10大汗马功劳,才被封为肃毅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可谓名扬海内。你他妈的李莲英算个什么东西,刑余之辈。不过是在慈禧太后那儿供她驱使的一条阉狗,竟然让我受了这份窝囊气,真算把人丢到家了。想到这儿,他想起丁宝桢来,当年丁宝桢不过是一个二品巡抚,竟然找了慈禧太后的第一红人安德海的一个岔子,把安德海给杀了。这一下子轰动了朝野,清直之名,大大地超过了曾侯爷、我和左宗棠,慈禧太后不但没敢怪罪丁宝桢,而且把他提升为总督。丁宝桢敢做的,我为什么不敢做,大不了丢了花翎顶戴,就是那样也可以落一个清直之名,比让人家在背后戳脊梁骨好得多,也可消我心头之恨。

  可是怎样才能杀了李莲英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必须杀之有名,方才不被人说是挟嫌报复,必须让慈禧太后找不到自己的错处方好,为这件事他可动了脑筋。

  这位李鸿章李伯爷乃多才多智之人,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是仍然仿照当年丁宝桢杀安德海的“违背祖制,私自出京”的罪名。过去慈禧不能杀丁宝桢,今天你就不能杀我李鸿章,当下命幕僚给李莲英写了一封极为诚恳的信,大意是请李莲英来津门相会,略叙友情,以消除北京的误会。派了一个能言善语十分精悍,而又十分可靠之人拿了自己的名片前往。

  为什么李鸿章不亲自动笔,而令幕僚动笔,这不是他摆架子,而是另有打算,这里不作多表。

  再说,李莲英接到李鸿章的书信之后,见到信中语言诚恳,以为是李鸿章真心要结交自己。心想,你李鸿章总算认识我了,你既来请我也好。我便去天津,相机捞上一把。于是便向慈禧太后请假,把李鸿章李中堂来信相邀,要去天津相会之事,说了一遍。

  慈禧太后一想,李鸿章这次丢了面子,心里未必舒服,让李莲英天津圆圆场也好。于是嘱咐道:

  “到了天津一定要客气些,要让李鸿章下来台,转过脸来,我们大清国有很多事还仰仗他支持哪!你要快去快回。”

  李莲英谢过恩走了。但这个慈禧太后毕竟不是一般女人,她仔细一想,李鸿章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人物,不是那种窝囊废,这次来北京吃了李莲英的闭门羹,可以说是栽了跟头,在我这里又没能诉冤,这口气还没出来,怎么反倒邀请李莲英去天津相会呢?他若有心找好,在北京有多少好找不了,哪一个王爷不给他搭桥帮忙?却偏偏邀请李莲英去天津,这其中难免有诈!李莲英此次天津之行,恐怕要再演出个安德海第二来。倘若李莲英再有个三长两短,叫我还依靠谁?不行,决不能让李莲英再去送死。于是又马上派人拿着她的手谕,去追赶李莲英,叫他务必回来。

  这时,李莲英的轿车已到了通州,他正准备弃岸登舟。他的船只虽然没有安德海当年的太平船上插着龙凤旌旗,但也是找了一只全新的大坐船,也有护卫保护,也带了十几个小太监。正当他刚刚迈步登舟的时候,由内务府派来的专差赶到了,连声呼唤:

  “李总管,李总管!太后有旨!”

  李莲英听说太后有旨,急忙停下身来,把懿旨就接过来啦。李莲英接旨可不像那些文武大臣那样要摆香案、三跪九叩地行大礼接旨那么费事,他是伸手接过来就行。当他一看那手谕上没有多少字,只是草草写了几个字:见谕速回。并没说有什么事。李莲英不知慈禧太后的用意,心中老大的不快。可是,这是慈禧太后的亲笔手谕,他不能不听,也不敢不听,只好怏怏而回。

  慈禧太后一见李莲荚回来了,心里悬着的这块石头才落了地,没等李莲英问,就说道:

  “你能安然无恙地回来,我就放了心啦。这次李中堂邀你去天津,我担心弄出个三长两短来,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我才派人把你追了回来。”

  李莲英经过慈禧太后这么一点,方才明白,犹如大梦初醒一般,他越想越觉得后怕,差一点又走了安德海的老路。他暗骂自己混蛋,便赶紧趴在地上给慈禧太后磕头,说道:

  “太后圣明之极,多亏太后救了奴才一命,特此谢恩。”可是李莲英转而一想,你李鸿章也太狠啦,我不过想弄你几个钱,并没把你怎么样,你竟然下这样的毒手,看来不给你一点儿厉害,你不知道马王爷是三只眼。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