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皇太后的心腹:李莲英 > 第一部分 13、乘机讨官

13、乘机讨官

  慈禧听皇上说没向慈安太后说,心里好受了许多,又问:

  “你六叔怎么说?”

  同治想了想说:

  “六叔的意思,仿佛是他一个人做不了主,要让大家来一起商量。”

  问到这个地步,算是一切都弄清了,慈禧太后知道再为安德海开脱是困难了,她现在惟一的希望就是萨德洪和纳尔苏能把安德海救出来,那时再为定夺。于是叹了一口气说道:

  “小安子是立过大功的人,东太后和你六叔都清楚,所以我方另眼看待,谁知他的福命就这么一点儿大。这叫自作孽不可活,我心里一点儿也没什么。你回去睡吧!明儿上书房,不要跟师傅们谈这件事。”

  同治答应着,跪安后退出。

  同治是走了,但慈禧的心情,仍然不能平静下来,她一会儿骂丁宝桢狗咬耗子多管闲事,一会儿骂奕欣眼里没她。

  李莲英一边给慈禧太后捶背,一边劝道:

  “太后一身关系社稷安危,不应为了安总管气坏了玉体。”约过了有半小时,李莲英见慈禧太后的脸上平和了。气喘也小了,便开口说道:

  “这事也怨安总管太招摇了,闻听人说他一出都门,口口声声,说奉太后懿旨,着令各州县督抚报效巨款,所以才闹出这桩案情。如若他肯听太后的嘱咐,也不致出现这种事情。”

  慈禧太后咬牙道:

  “这个小安子也太狂了,他也该死。不过鬼子六不应自作主张。”

  正在絮语之间,忽然宫监来报,荣寿公主求见。这位荣寿公主,便是恭王奕欣的女儿,她为文宗所喜爱,文宗崩后,慈禧太后因为自己没有女儿,又因恭王帮她发动政变有功,认她为干女儿,入侍宫中,封她为荣寿公主,宫中称她为大公主。李莲英与恭王密谈所说的大公主,就是指她。

  李莲英回宫以后,见慈禧的口风已有松动,即派人密递消息,叫她前来恳求。慈禧虽然气儿刚刚下去,听说荣寿公主到来,立即又来了气,说道:

  “叫她进来!”

  荣寿公主进见,请过了安,立在一旁。

  慈禧太后气愤愤地说道:

  “你父亲做得好事!”

  荣寿公主佯作不解地说:

  “皇额娘,我爹爹怎么啦?”

  李莲英故作提醒似地说道:

  “便是为安总管的事情,大公主应亦好晓得了。”

  公主忙作醒悟之状,向慈禧跪下,叩头说道:

  “臣女在宫侍奉,未悉外情,今日方有宫人传说。臣女即回谒臣父,据称安总管招摇太甚,巡抚丁宝桢,飞章入奏,适值圣母欠安,恐圣母劳神,不敢禀白,所以才奏明皇上,召见军机大臣,遵照祖制办理的。”

  慈禧本来气已小了,不过为了警告奕欣,下次不得如此才故意又提起此事,便说道:

  “你总是为父辩护。”

  荣寿公主再次磕头乞恩,慈禧太后道:“这次姑且开恩赦免。你回去告知你父,下次再有事情瞒我,休得道我无情。”

  荣寿公主谢恩道:

  “多谢母后开恩,臣女这就回邸禀告臣父,使他知恩。”说罢谢恩退出。

  慈禧太后左思右想,这件事慈安太后不能不知道,一定是皇儿、鬼子六和东太后串通好了来谋害我,便又欲往钟翠宫找慈安太后论理。李莲英劝道:

  “太后圣度汪洋,恭王爷处尚且恩泽,难道还要与东太后争论短长么?倘若她一口咬定不知,岂非自找无趣。有心何争今日,不如从长计议。”

  慈禧太后见李莲英伶牙俐齿,语语中意,又觉得虽然失去了安德海,但李莲英也可以帮自己的忙,而且又制服了奕欣,心情似乎宽慰了许多。

  李莲英见要官的机会到了,便开口问道:

  “太后,安总管已经去了,以后由谁来带领奴才们伺候主子呢?”

  一则是慈禧太后的烦恼并没完全消失,没有闲心去思考这些事;二则是她多日来患病,身体欠佳,又加连日为安德海的事怄气心烦,很想休息休息;三则慈禧没有猜透李莲英的用意,就随口说:

  “这是以后的事,慢慢再说吧!”

  李莲英一见自己的打算没有得逞,不由心中不快。心说,你不是不让我欢喜吗?那你也甭想高兴,你不是心里发烦吗?那好,我让你烦上加烦,看谁来伺候你。他从慈禧的寝宫出来,走到院中,先是一溜歪斜,步履不稳,接着“扑通”一声,倒在地上。院中的几个小太监连忙过去、问道:

  “李公公怎么样了。李公公怎么样了?”

  可是连连高声问询,李莲英并不回答,低头一看,见李莲英口吐白沫,双口紧闭,一些小太监和宫女们知道什么,一个个的都慌了神,赶紧去禀报慈禧太后,慈禧听了很觉奇怪,说道:

  “方才在屋里还好好的,怎么才出去就病了。”说着来到院中。

  果不其然,只见李莲英紧闭双目,口吐白沫,四脚拉叉地躺在地上,呼之不应。就问那些小太监们怎么回事,一个小太监说:

  “李公公从寝宫出来,就摇摇晃晃,东倒西歪的,脚下不稳,奴才们正要去扶,他便倒下了。”那小太监一面禀报他看到的情形,一面为自己辩解着。

  一则是慈禧没有料到李莲英会对她来这一手;二则,别看这位慈禧太后足智多谋,聪明过人,但她却没见过人猝然病倒了是个什么样子。才死了一个安德海,又病倒一个李莲英,这可真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啊!她既心里发烦又觉得在凉地下躺着十分可怜,就命几个小太监把李莲英背到他的居室里,随后又派人叫来御医给李莲英诊脉。

  这位御医姓吉,来到李莲英的房中,见李莲英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用手摸了摸李莲英的额头和身上,并不发烧,拨着眼皮看了看瞳孔,并无红赤和散光现象,拉过手腕诊了诊脉,六脉平和,又见面色正常。当医生的讲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可是李莲英不能说话,这闻自然就没了。那么问呢?只好问旁边的小太监,又不能看舌苔。

  吉太医心想,这位李公公没病呀!他刚要开口。忽然又一想,不行,那么一说,我这饭碗就算砸了。李公公的病是慈禧太后派人叫来的,李公公的病是慈禧太后亲眼所见,我说他没病,这不显得我的医道太不高明了吗?不行,我得说他有病。

  为什么吉太医这么想呢?外边人以为在太医院伺候皇上、娘娘,是件美差使,其实他们的苦处更大,太医院官员,是雅流官儿,做到首脑,不过五品顶戴,下边的就更低了,六七八品的都有。最低的每个月才几两银子,除了吃饭外剩不了几个钱。可是每天还得给皇上、娘娘们诊脉,不论有病没病,这叫诊“平安脉”。无论给皇上、娘娘、嫔妃还是公主看病,都得放下帐子,患者从里边伸出手来,医生跪在地下诊脉。诊完了脉,要写出病案,即寸关尺的浮沉迟数来,说明是什么病,再开方,开出方子,还得录个副方,转交军机大臣等看过,方能用药。

  比如同治皇上病了,发烧4天之后,太医李德立和庄守和二人定为是天花(实际是天花与杨梅疮并发),写下的脉案是:

  天花3日,脉沉细,口渴,腰疼,懊恼。4日不得大解,颈项稠密,色紫滞干艳,证属重险。

  用的药是:芦根、元参、蝉衣、桔梗、牛蒡子,以及金银花等。

  写完后,交给荣禄,荣禄再交给御前大臣伯彦纳莫诂。再录个副方转交军机大臣恭王奕欣来看,原方递进长春宫,转上慈禧太后批阅后,方可用药。

  当然李莲英是一个普通太监,无需这么麻烦了。但他是慈禧太后的红人,这是尽人皆知的,所以吉太医不敢说李莲英没病了。便拟了脉案,说是虚火上炎,饮食不周所致,拟了消食化气,通便泻火的方子吃了下去。当然这药是吃下去的少,吐了的多。

  到第二天早上,李莲英仍然装病卧床不起,慈禧太后先派人来看,然后又亲自来看他。李莲英装着要起来,可是又起不来,他在枕头上叩头,说:

  “多谢太后来看奴才,奴习就是粉身碎骨,也报答不过太后的恩深似海来。不过奴才头晕得很,三天两天不一定好得了,奴才想请假回去休息几天。”

  慈禧太后这回可真动了心,她心上的两个人,安德海已死不能复生。倘若这个再死了,可就没有知心人啦,于是点头道:

  “那也好,家去休息几天就休息几天。要好生地养着。”又命人赏了李莲英50两银子,作为养病之用,还命几个小太监弄一顶小轿送他家去,这时李莲英的父母住在文津阁街酒醋局胡同。

  过了六七天。李莲英也没有回宫。慈禧太后可沉不住气了,她每日终朝无心无绪,心里总是觉得空荡荡的,先前在安德海南下采办龙衣之时,她也有这个感觉,不过有李莲英厮混着,还好一点。现在总觉得心里烦,因为一连走了3个人,就是安德海、庆儿、李莲英。安德海、庆儿是回不来了,所以她在一天上午,口传懿旨,说下午要去看李莲英。

  再说李莲英到了家,虽然不装病了,但是不敢出门,他怕人看见。这天一家子正吃午饭,一个小太监跑到李莲英家传旨,说慈禧太后要来。这一下子李莲英一家子慌了手脚,饭也吃不下去了,不知太后忽然驾临为了何故。就是诡计多端的李莲英也很害怕,他猜不出慈禧在什么地方看出了他的破绽,只好硬着头皮准备接驾。

  慈禧太后一到,李莲英全家大小跪在大门外边迎驾,慈禧进到屋里,一家人又赶紧请安问好。一是李莲英对全家进行了嘱咐,所以还没大的漏洞;二是慈禧的心全在李莲英的病上,对别的方面并不在意。

  慈禧太后见李莲英不像有病的样子,便问:

  “怎么样啦?还是回到宫里请御医调治吧!小安子已不在人世了,你又不在我身边,这怎么行呢?”

  李莲英赶快跪在地上磕头谢恩,并说道:

  “托主子的福,奴才的病好多了,奴才深感主子的关怀,奴才遵旨,这就回宫去孝顺太后,多多地效力来报答主子。”

  就在李莲英回到宫廷大内的那天晚上,慈禧太后让李莲英陪着她说闲话。慈禧太后说:

  “小李子呀,以后咱娘儿们还得多长点心眼,把耳朵放长着点,他们既然敢杀小安子,不知什么时候把刀子放桂你的脖子上,别等死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子事。”

  对慈禧太后这话是什么意思,李莲英没有弄清楚,不敢答话,只是咂摸话的味儿。可是慈禧太后似乎不想要他回答什么,而是继续说道:

  “你是我看着长大的,眼下你的本事也不比小安子差多少,以后还是咱娘儿们靠紧点,相依为命吧!”

  这回李莲英总算听出点味儿来了,他灵机一动,心想我何不趁机再摸摸底细,于是接口说道:

  “太后太看重奴才了,奴才可没有安公公的本事,恐怕伺候不好你老人家呢?”

  慈禧似乎不理会李莲英说些什么,实际上她在下午见到李莲英没病时,心里就明白了,今天晚上的说闲话,就是为了解决这件事,所以她并不理会李莲英说些什么,而是在呷了一口茶后,接着说:

  “皇上还没有归政,在这大清朝的皇室里,并不风平浪静,我本想把你晋升为内廷大总管,可是一则你的年岁还小,职位也较低;二则太后、亲王、大臣等人,动不动就抬出祖宗家法挟制人。迟早总有一天,我要把祖宗家法全推翻了,我要我行我素,不管什么人全得听我的。”

  她喘了一口气,又呷了一口茶继续说道:

  “不过目前还不行,因为挟制我的人太多。小李子,只好暂时委屈你了,暂且当个副总管吧!”

  李莲英听了,虽然没能当上大总管,但毕竟还是向上爬了一步,由六品顶戴换成四品顶戴,当然满心高兴。赶快趴在地上叩头,说道:

  “多谢主子恩典。”

  慈禧太后说道:

  “算啦,这是咱娘儿们的心腹话,不必这么客套,以后咱们跟他们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这时刘多生虽然是陈人(即老人的意思),又是大总管太监,但比起李莲英这个副总管来就差多了。李莲英的神通广大,很快就被称为安德海第二。实际上比较起来,他比安德海能干得多,也坏得多。安德海与李莲英比较,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安德海只会一套把戏,那就是惯于背地里在慈禧那儿使坏;而李莲英则不然了,他敢于当着你的面,在慈禧面前说你的短处,等把慈禧的火架起来了,他又敢于当面替你讲情解围,保你过关,叫你摸不清他那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因此不少人对李莲英是既恨,又怕,还得敬他三分。

  到了清光绪七年,慈安太后死后,慈禧太后在朝政上更加独断专行,说一不二。可是她不出宫闱,不察民情,不知外面情形,只凭下面一报,下边说的到底对不对,慈禧有时就拿不定主意,往往和李莲英商量,李莲英便借此机会为慈禧出谋划策,干预朝政。有的事还真办对了,尤其是在为慈禧聚敛金银财宝上,花样既多,又让人说不出话来,这也就进一步取得了慈禧的宠信,成了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监,无怪人背后称他为九千岁。

  光阴似箭,又过一年,天津地方闹了一桩教案,险些又与外国开战。教案之起,由来已非一日,清康熙初年,天主教极盛一时,这是因康熙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笃信天主教,她的“教父”是德国人,华名叫作汤若望。

  到了清雍正元年,闽浙总督满保上疏说;

  “各省起天主教堂,邪教偏行,人心渐被煽惑。……请严加禁饬。”

  雍正准了满保的奏请,严禁洋人传教。

  清道光二十四年订立的《中法条约》,允许外人传教,从而信教的人渐渐又多了,这些人被称为“教民”。有些不法之徒,依仗教堂的势力。欺压良民百姓,造成了民教相仇,而洋人势力又大,故而没有一个地方官听见“教案”二字不头痛的。

  就在曾国藩任直隶总督的时候,天津发生了“教案”。原因是天津不断失迷小孩,经知县刘杰派人寻访,抓住了两个拐子手。名叫武兰珍、安三,安三是教民,武兰珍虽非教民,但迷药是从天津天主堂里领来的。

  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向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提出交涉,可是丰大业腰挂两把手枪找到崇厚,蛮不讲理,拍桌子,摔茶碗,大骂不止。

  在丰大业离开三口通商衙门时,也是冤家路窄,正遇天津知县刘杰去向崇厚回话,丰大业拔出手枪向刘杰就放,但没有打上刘杰,却打死了刘杰的一个从人。老百姓大怒,纷纷上前拳打脚踢将丰大业打死,并号召了上万的人,烧了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六七座教堂和慈仁堂,杀死了七八名外国人。崇厚和天津府、县都弹压不住。崇厚无奈上奏朝廷,慈禧太后与奕欣商议后,派曾国藩去津解决。这时曾国藩除了目疾之外,还有晕眩的病。

  曾国藩到了天津,法使罗淑亚要天津知县刘杰、天津知府张光藻、神机营总兵陈国瑞三人给丰大业抵命。祟厚怕洋人,提出照准,曾国藩不同意,认为有伤国体。

  不但外臣不一致,就是朝中意见也不一致,这样的大事,慈禧怕再引起像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的事,所以特意召开御前会议,奉召的一共19个人,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亲贵、第二是重臣、第三是近臣、第四是御前大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