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皇太后的心腹:李莲英 > 第一部分 4、净身入宫

4、净身入宫

  李莲英被毕五毕快刀选中之后,挂上挡子,拣了个日子就净身了。所谓拣日子,就是在三天前不让你吃饭,先让喝水,净身的头一天,连水也不让喝了,这主要是为了让你把肚里腾空了,好不解或少解大小手。一早起来,毕快刀让李莲英洗了澡,然后领着下了地窑子,里边什么也没有,就是一张光板床,毕快刀让李莲英躺在上边。

  李莲英睁眼一看,吓了一大跳,原来房顶上有一个滑轮,滑轮上拴着绳子,绳子上拴着一把锃明耀眼的刀子,那刀子慢慢地往下走。李莲英知道这刀是用来割小便的,便双眼紧紧地盯着那把刀,心里扑通扑通乱跳,可那刀向下走着走着离他还有五六尺远不动了,当他正在纳闷的时候,猛地觉得下边一凉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原来房顶上那把刀是吸引注意力的,毕快刀趁李莲英不备的时候,一刀把他的生殖器齐根割了下来,先下好鹅翅管子,然后再上了止药。

  在那个时候净身手术是残酷的,一是没有麻药;二是没有消毒药,只是把刀子在火上烧一烧就算了。一根根筋脉都通着心啊,能不疼吗?所以,李莲英就疼得昏过去了。为什么要在小便口上插鹅翅管子呢?不然,肉芽子长死了,就撒不出尿来啦,还得动第二回刀。割完以后,不能让伤口很快结疤,要经过100天,让它偎脓长肉,所以要常换药。说实在的,哪里是药啊!不过就是涂着白蜡、香油、花椒粉的棉纸儿。换一次药就疼个半死。

  毕五不光给人净身刀快,就是拉人刀子也够快的,敲竹杠的办法也很多。每当李万芝去看孙子时,毕快刀就跟李万芝讲:要想孩子入宫以后有好差使做,就得多花钱,买通宫内主事的太监,从中打通关节,疏通好了才行。经过毕快刀的劝说,李万芝想,为了家庭免祸给孩子净身已经花了钱,决不能半途而废,不过他终是经常在外边跑的人,既要给孩子办了事,达到进了宫有个好差使的目的,还不能过多地破费钱,于是对毕快刀说道:

  “毕掌柜,咱们都是做买卖的,凡是能办到的,我一定尽量去办,不怕老兄你笑话,我也是个小本生意,没有多少钱,一切只有多麻烦毕掌柜多费心劳神了。等孩子长大了,决不忘了你的大恩大德呀!”

  毕五心中暗骂:真他妈的抠门,你抠我也不会让你省了钱,我还指着你这钱买一条路呢。别看毕五心里这么想,却满脸带笑地说:

  “是呀!老兄的话说得很对,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现在孩子小,咱们当亲戚走,等孩子大了,有了出息,我还得托他的福呢。不过咱们又把话说回来,办事跑腿好说,腿在我身上长着,拿起来就走,嘴和舌头在一块,张嘴就说,可衙门里的事,不花钱恐怕还是不行。因为大堂上不长谷子高粱,没钱是办不了事的,不过我想法儿尽量给老兄省着也就是了。”又想了一下,他说道:

  “我再说一句,老兄的钱我一定花在孩子身上,如若我毕老五沾上一分,那就叫我断子绝孙。”

  这话算说到家啦,李万芝不能再说别的啦,只有说:

  “老哥,你言重了,兄弟我还信不过你吗?你就多费心吧!我也就不说客气话啦。今天没带多少钱,以后我决亏不了你老哥。”

  此后,李万芝每隔半月20天的就去看孙子一趟。李莲英慢慢地也恢复了。毕快刀见他聪明伶俐,料到他进宫之后,十有八九要出人头地,那时自己也有光可沾,不止眼下得一笔赏钱的事,故而在这一批童监中,毕快刀对李莲英格外高看一眼。

  转眼的工夫到了8月,中秋节的前一天、李万芝又给毕快刀送去了节礼,并想顺便把孙子接到家去过节,说来也巧,恰好安德海奉了大总管刘多生之命,也到毕家来送礼。这位安德海虽然不是大内总管,但他因为帮助咸丰皇帝登基有功,很得咸丰皇帝的宠幸。安德海老家是直隶南皮县,从他爷爷那一辈逃荒到了青县汤庄子,因而算青县人,青县和大城毗邻。

  经过毕五毕快刀的介绍,李万芝认识了安德海。李万芝是个走南闯北的人,一听是安德海,知道他是当今万岁的红人,如何肯放过这个机会,李万芝和安德海还认了同乡。认同乡也不过是想托个人情,当下便把孙子李莲英新近净了身,入宫后求他给安置个好差使,委婉地说了过去。

  安德海也不是傻子,李万芝一开口,安德海就明白了,不过他虽然在咸丰皇帝那儿红,但还不是总管,或者一个宫的总监,对分配童监上哪儿去,他是做不了主的,不过他可以活动,哪个总管和总监也得让他三分。况且他知道人情是不会白做的,李万芝总会给自己一些好处的,再说这时宫里太监们拉帮结伙、结党营私已经十分严重,将来这个小童监入了宫,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或许还有用得着他的时候。不过这时候的安德海还没有想到将来他自己会有那么大的势力,便慷慨地答应下来。

  过了3月,就是9月,这时李万芝已摸着信,童监在冬至以前入宫。李万芝便给儿子李玉捎信,叫他到北京来、李玉到了北京,随同李万芝到了毕家结算了一下账目,花了不到200两银子,然后又托毕快刀转送给安德海20两银子。安德海接了人家的银子,不能不替人家周旋出力。可是这种小事皇上不管,便去找他的“兰儿”姐姐,这时的“兰儿”已经是懿妃了,当年的兰儿,比一个一般宫女得到皇上的宠幸,并一步一步地从宫女升为贵人,贵人升为懿嫔,懿嫔升为懿妃,全是安德海为她效的力,才有了今天的地位。所以安德海就想起她来,便抽空到储秀宫悄悄地和懿妃说了。

  这位懿妃,可不是一般的女流,为人机灵聪明,智谋出众。她当宫女时,为了向上爬,看中安德海是咸丰皇帝的贴身太监,便认了安德海这个“弟弟”,才升到了懿嫔。可是她知道距离皇后的宝座还差得很远,还有妃、贵妃压在自己的头上。为了抓住和讨好咸丰皇帝,取得宠信,她深知光凭自己的本事是办不到的,光有安德海也不行。因为安德海很难离开皇上,必须还得有在皇上身边,又能随时离开皇上,给自己通风报信的人才行,那样自己才能掌握皇上的动静,投其所好,因机施为,自己说出话来在皇上心中才占地位。

  也是她的福运相通,恰好在这年3月,她生了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这是咸丰的第一个儿子,把个咸丰皇帝乐坏了,第二天便晋封那拉氏为懿妃。从此,她更加得到咸丰皇帝的宠爱。这时她在嫔妃之中是最红的一个,便是皇后钮祜禄氏也没有这懿妃红火。不过咸丰皇帝对皇后虽不宠幸,但却非常尊敬,因为这位皇后非常端庄稳重。

  安德海见了懿妃把李莲英的事说了,求她和刘多生说说,懿妃点头。

  那么刘多生是个什么人呢?原来他是三大殿的掌管玉玺的首领太监,近来被升为总管太监兼储秀宫的首领太监。他原名刘印成,咸丰让他来兼储秀宫首领太监,不用说是为了让那拉懿妃办事更方便一些。那拉懿妃明白,刘多生也明白。

  如今懿妃向刘多生讲明,一是要让李莲英入宫,二是要分到储秀宫里来。刘多生连连答应,刘多生也不是傻子,他心想,懿妃居住深宫为何知道外边的事,指名要一个小太监不说,还一定要分到储秀宫,这里边一定有人打通关节。可是能和那拉懿妃说上话的,只有安德海,于是便派人把安德海叫来。

  安德海在皇上那儿那么红,为什么刘多生还敢派人叫他呢?论红数安德海,可是论地位还是刘多生,因为他是总管太监,又跟安德海的师傅黄承恩是同代人,所以安德海也得称刘多生为师傅。安德海来到,行礼之后,站立一旁,问道:

  “刘师傅把我叫来有什么吩咐?”

  刘多生神秘地一笑说道:

  “德海呀,我是看着你长大的,咱爷们有什么话不好说,还值得劳动主子,这不显得咱爷们远了吗?李莲英的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安德海是个精明人,一听就知道刘多生挑了眼啦。自己虽然在皇上那儿红,可是没有刘多生的势力大,各宫之内差不多都有刘多生的亲信,如若惹恼了他,不但李莲英的事办不成,就是今后有事也会诸多掣肘,那就麻烦多了。于是“噗哧”一笑说道:

  “刘师傅,是这回子事:我有个老乡,净了身啦,到宫里想着找个好差使,刘师傅您知道,我一个小孩子家哪能办了那么大的事呢?”其实安德海当时20岁啦,哪里还是小孩子,他不过为了让刘多生爱听才这么说。

  安德海接着又说道:

  “我本来是找您老人家禀告,求您老人家想法的。可是偏偏您老人家不在,又被懿主子看见了,问我来干什么?我想这件事瞒着主子也不好,就向主子回了,恰好万岁爷又找我,我就赶紧着回养心殿去了。我正想伺候完了万岁爷,再来找您老人家,不想到劳动您老人家来了。”

  刘多生听出了安德海这话是三分真七分假,可他,是皇上和懿妃的红人,得罪不起。现在懿妃有了一个儿子,将来当皇太后是十拿九稳的了,得罪了他也就是得罪了懿妃。他说清这件事也就算啦。于是抿了一口茶说道:

  “德海呀!咱爷儿俩有话好说,这孩子你见过了没有,在主子跟前当差,比不得烧水、喂马的,有个脑袋就行。我得过一过目,不然的话,把事办砸了,咱爷儿俩都不好看。”

  安德海也不是傻子,一听便知道这是刘多生想弄点钱,便笑道:

  “刘师傅说得极是,待徒弟告诉毕老五,让李莲英的爷爷也见见您老人家。好让他们知道,多亏了您老人家费心,才办成了这件事的。”

  刘多生这方面的经验比安德海多,知道这是安德海让那边准备钱去了,便点头道:

  “好,就这么办吧!不过要抓紧,时间不多了。”

  9月中旬的一天,在毕快刀家,刘多生和李万芝、李玉见面了。刘多生顶戴袍褂,摆出了一副大总管的架子,见了李家父子,大模大样,装腔作势。

  李万芝虽然在北京多年,也见过一些世面,不过和皇宫内院首领太监打交道,他还是头一次,再者这是求人家的事,俗话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所以李万芝父子二人毕恭毕敬地光“总管老爷”也不知叫了多少声,好话说了若干遍,后来总算认了同乡(刘多生也是大城人)。李万芝又拿出了20两银子,请刘多生帮忙。刘多生一见了银子,那说话的口气立时改了,脸上也出现了笑容,满口答应说:

  “这件事包在我的身上,一切都好说。”

  李万芝立刻叫李莲英过来磕头谢恩。

  其实这件事刘多生也做不了主,皇上也不大管,有时管有时就不管,都交给皇后去办。可不论谁办,一般都先由内务府训练。训练好了皇上先挑,再是皇后以及各嫔妃,等皇宫内各处挑完了,余下的分到各王府里去。

  一年外边要向宫里送童监100人,以补充宫中的缺额。清朝咸丰年间,太监还是比较少的,有2300人,而明末崇祯年间有太监9万人。清顺治鉴于明朝的宦官积弊,废除了司礼监、御用监、尚衣监、兵仗局等13个衙门,减为9000人。到了乾隆时期,有太监2866人。嘉庆时期,有2638人。光绪时就不足2000人了。

  为什么宫里要那么多太监呢?俗话说得好,皇宫的房子9999间半。乾隆时有宫监机构127处。嘉庆时有宫监机构102处。咸丰时有63处。比如宫,就有荣仁宫、永寿宫、承乾宫、翊坤宫、钟翠宫、储秀宫、延禧宫、启祥宫、永和宫、长春宫、咸福宫、毓庆宫、斋宫等13宫。这些宫的太监,专司陈设、洒扫、坐更等。

  其他如各门、各殿、各处就不一一例举了。每年都要清出一部分年老体弱、身体有病、不会办事的,加上责罚以致死亡减员,这就需要补充新的人员。

  转眼到了9月下旬,毕快刀接到内务府的传话,叫抓紧准备,按时将挑选好的童监送入宫中。毕快刀给准备送入宫的童监每人发了一套新的靴帽袍褂。李莲英装扮起来,倒是显得精神,人也俊俏了许多,在这40名即将送入宫中的小太监当中,他算是拔尖出头的一个。

  10月初,内务府来人到了毕家,按着名单,把准备选送的这些小太监,挨个儿上上下下地检查了一遍,检查合格后就把他们带走了。到了内务府,由慎刑司再遂个验看,派专人进行训练,不过没有课本,只是口头讲授。如称呼、磕头、请安、问好、下跪、斟茶、端水、摆膳、传话、回话等等,都有一定的程式。等训练得差不多了,给这些小太监都换上统一的蓝灰长衫、青色的坎肩儿。

  清代的太监和官员一样,是有严格的品级区别的。如二品官衔是红顶,蟒袍的补子是仙鹤;三品是正蓝顶,补子是凤凰;四品是镍蓝顶,补子是孔雀;五品是亮白顶,补子是鹭鸶;六品是镍白顶,补于是黄鹂;七品是金顶,八品是金顶带寿字,补子都是鹌鹑。无品级和上差的太监都穿紫色绸缎袍,前后补子上绣的是蟠龙花和五蝠捧寿。其他人员都穿蓝布长袍和紫色布袍,袍褂前后无补子。

  太监的服色分灰、蓝、紫、茶、驼五色。春天是灰蓝色,夏天是茶驼色,秋冬是蓝灰色,诞辰穿绛紫色,忌辰穿青紫色。服装形式分靴、袍、小褂、大褂、衬衫(无袖)、马褂、坎肩、叉裤、凉带、腿带等。只有总管和首领可以穿马褂,其他不论有无品级的太监,不能穿马褂,一律穿坎肩。靴子都是青色,总管首领太监穿长筒靴,其他太监穿角靴。

  不过这些复杂的服饰都是李莲英升了二品太监以后才有的。顺治年间,太监无官衔品级。康熙六十一年,才规定五品衔总管一名。到雍正元年又规定总管内务府为三品衙门,大总管为四品衔,其他为六品、七品、八品衔。只有李莲英,代表慈禧太后到天津阅兵,被提为二品衔,赐红顶戴,赏穿黄龙马褂。

  再说李莲英他们这伙童监,规规矩矩地排好队,由刑慎司的官员送往宫内。他们从午门旁边的便门进宫。这是李莲英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这么高大宏伟的建筑。西直门的城墙虽高,但只是一道墙,一个门洞子,上边的城门楼子那瓦是灰色的。这儿却是黄琉璃瓦、绿琉璃瓦的,十分好看。这里的殿宇金碧辉煌,好不气派,比村西的大庙阔气多了。李莲英觉得在这儿当差,比在村西大庙里当小和尚阔气多了,在这儿穿的是新衣,戴的是新帽,村西大庙里的小和尚,一年到头穿破袍子,还左一个补钉,右一个补钉的。

  不知不觉来到一座宫前,门额上有三个大字:“翊坤宫”。实际上这三个字是满汉合璧,不过李莲英不认识满文罢了。刑慎司的官员们低声让李莲英他们在丹墀下排成一行跪了下来,并吩咐要低头屏息,不许交头接耳,不许说话,不许左顾右盼,等候挑选。

  过了约有半个时辰,只见一群衣帽整洁的宫娥、太监,张着伞簇拥着一个宫装华贵的妇人出来。李莲英终究不是老实学生,虽然低着头,仍然偷眼向上望去,只见一个不足30岁的旗装妇人,穿着黄缎子银花长衫,梳着旗头,脚踏高底鞋子,在椅子上坐了下来。她就是皇后钮祜禄氏。皇后坐下后,刘多生一个牌一个牌地递给皇后。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