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皇太后的心腹:李莲英 > 第一部分 3、通关“挂挡子”

3、通关“挂挡子”

  李万芝爷儿俩带了李莲英返回皮货庄,由于心情沉重,一路上默默无言。李莲英虽然聪明伶俐,但他毕竟是个7岁的孩子,对入佛门、皇门的话还理解不了,只是觉得那骆驼很好玩,高大的个子,长长的脖子,脊背上两个大肉疙瘩像马鞍子一样,不是腿才好了,他真想爬上去玩玩。

  李万芝本来就相信神灵,信神也就自然相信命运。那拉骆驼的对李莲英的疮说保好,竟然好了,那么这命运的话,也一定错不了,这就给李万芝父子俩从心灵上套上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锁。

  李莲英的爷爷李万芝,本来打算要把孙儿留在北京念书,可是由于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占了南京,自立为天王,还派了林凤祥、吉文元、李开芳三员大将,带了3万人马,经安徽,入湖北,经河南,转山西,进入直隶,从临潼关直下深州、饶阳、进攻天津直扑北京。告急的文书雪片似地飞进皇宫,弄得咸丰皇帝坐卧不安,加上太平军派出细作在北京活动,更引起清廷统治者的恐慌。北京开始戒严,查户口,防止太平军的细作掩入,而且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不安。

  李万芝怕出了意外,便给李莲英父子打点了盘费吃食,让他们先行回家,并告诉儿子李玉孩子的事考虑考虑再说,到12岁还有4年呢,也不必着急。李玉点头答应,可是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让孩子出家当和尚不如进宫当太监好,从来没听说过哪个当和尚的家里发了财,而入宫当太监的光咱们河问府就不知道出了多少个财主,少的有一两顷地,三五顷的主儿也不少。

  李万芝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是个细心人,不肯冒冒失失地做事,便点头道:

  “好。让我想想,你回到家和你娘还有孩子他娘,也都合计一下,看他们怎么个说法,那时再定不迟。”

  李玉一想也好,便点头答应。李莲英可舍不得离开爷爷,他拉着爷爷的手,难舍难离,小嘴一口一个爷爷地叫着,闹得李万芝老头子也忍不住心酸落泪。

  再说李莲英随同父亲李玉回到老家李贾村,李莲英的人面疮让拉骆驼的给治好了,这事像飞也似地传开了。可是在北京相面的事儿也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李贾村。当然这是李玉告诉了李莲英的奶奶和他娘,由奶奶和他娘说出去的。

  拉骆驼的给李莲英相面的话,既引起全村人的猜测,也引起全村人的议论。有的人说:这孩子的长相就和别人不一样,小小的年纪,心眼特别多,能说会道,鬼头鬼脸,一落生就长了两个牙,就跟相面的说的那样,犯天星、铁苗扫帚星这话一点不假。将来还不定把李家扫个什么样子呢?这些人是相信相面灵验的。

  可也有人说:算卦、相面八面风,两头截,又说你不好,又说你好,不论他们怎么说。就是为了胡弄钱,把钱骗了去,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他早放在耳门子后头了,不说邪乎点儿,谁肯上当受骗给他钱呢?当然这些人是不信相面、算卦这一套的了。

  还有人说信它也好,不信也好,当然要看结果。不过还是小心没大差错,与其信其无,不如信其有,万一人家给相对了,又教给破法,这儿硬是不听,事到临头后悔也就晚了。这些人是虽然不大相信,但是还是认为信着点儿好。

  李莲英的奶奶和他娘本来就相信神佛有灵,既然信神也就信命了。她们原本就断不了初一烧香,十五拜佛,四月十八到庙里烧香上大供,六月二十四上供祭礼关老爷(就是关羽)。有人给李莲英他奶奶出了个主意,让他到村西大庙里舍上500钱,求老和尚给记上个名,压在佛前的供桌上,再往庙里讨回一双筷子一个碗来,这样李莲英就算庙里的人了。李莲英他奶奶和他娘认为这个法子不错,孩子既不离开自己,又可免了全家的灾难,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就照人们教的办了。

  这里说上几句闲话,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家家信奉关老爷呢?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与毛宗岗批注的《三国演义》有关;更主要的是大清皇上的提倡。据传说康熙皇帝一天夜晚在圆明园赏月,见万里无云,只有头上一块云彩随着康熙游动,康熙到东它就到东,康熙到西它就到西。康熙不由得觉着奇怪,便仰脸问道:

  “空中何神?”

  不想空中应道:

  “三弟云长!”

  “三弟在哪里?”康熙又问道。

  “镇守辽阳!”

  康熙问跟随的太监听见天空有神说话了没有?那些老实的,不知皇上的用意,便老老实实地答应:

  “不曾听到”。

  而那些乖巧的,便顺着康熙的口风说道:

  “奴才们只听到天空中有人说话,但不知道天上回答的是些什么。”

  康熙皇帝便把上述的对话说了,这么一来,一传十,十传百,闹得尽人皆知康熙皇上是刘备传世,有关老爷保着,大清江山从此可以天下太平,万无一失。还有大臣上本奏请:关云长既为当今御弟,理应加封,再称为“公”或者“武圣”就不够了。

  于是康熙加封关羽为“关圣帝君”,并传旨命家家供奉。经过康熙这么一提倡,关羽的身价猛增,不要说农村的愚夫愚妇,就是一些读书人也相信了,比如蒲松龄的《聊斋》中,就多次出现过“关圣帝君”的字样。

  关于对李莲英的议论归议论,孩子8岁了,总不能让他成天价满村乱跑,何况他娘早就主张让李莲英上学。于是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春天,他被送到村塾里去读书。李莲英这孩子就是与别的孩子不一样,聪明过人,虽然没有过目成诵,一目十行的本事,却也在一年之中念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名贤集》、《千字文》、《三言杂字》、《弟子规》等书籍,不仅念了,而且背了个滚瓜烂熟。在李莲英当了大内总管之后,这《三字经》和《名贤集》帮了他不小的忙。到了第二年先生又给他开了《论语》。

  由于北伐的太平军被清军打败,北京又平安无事了。一些有钱的人家又恢复了花天酒地的生活。李万芝也趁过年之机,回家看看,并商讨李莲英的事,到底是入佛门,还是入皇门,或者听天由命。实际上这是决定李莲英命运的一行。

  他大哥李万芬、二哥万芳、叔伯弟兄万通、万声,老哥五个凑在一起,既算是老弟兄们在一起亲热亲热,也就便着商量李莲英的事。乡村里没什么好吃的,好在过年,自家宰的猪,有猪耳朵、口条、猪蹄、心、肝、肺、大小肠,凑合七八样,再打上二斤老白干就行了。

  几杯酒下肚之后,先讲了些北京的新闻,然后自然而然地把话题转到了李莲英身上。他大哥李万芬喝了一口酒,擦了擦嘴说:

  “老三哪!咱们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都各自顶着门户过日子了,办事就得替一家老小着想,给英泰相面的事,好也罢,坏也罢,我们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二哥李万芳虽然过继出去了,但总是亲兄弟,便接着大哥的话茬说:

  “是呀!大哥的话可是肺腑之言,如果不是亲兄弟,谁也不肯说这一针见血的话啊!老三你可不能再犹豫了。”

  李万通、李万声虽然说得不如李万芬、李万芳直接,但也委婉说出应该相信拉骆驼人的话。就是不应验,也不过舍出一个孩子,家里还有仨呢、倘若不听,若真的应验了,来一个人亡家败那可就划不来了。

  其实他们说的这些话,在李万芝心里转了也不止100次200次了,舍孩子的这个想法他是早已定了,就是在入佛门还是入皇门这一点上他拿不定主意,才和弟兄们商量。他从北京回来后,一家人也正式商量过这件事,看法和李万芬他们的看法差不多。不过,李万芬他们不光为兄弟李万芝打算,也为自己打算,自己和他家太近了,万一李莲英这个铁苗扫帚星的扫帚苗长了一点。连自己也扫上,那就不是光万芝一家人亡家败,而是全族遭殃了,就是李万芳、万通、万声也都有同感。如今见李万芝只喝酒不说话,还以为他是犹豫不决,便说:

  “老三,你别糊涂着个心眼了,在庙里压上个名,拿双筷子拿个碗,那是个人胡弄个人,当不了事。万一出了事,那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李万芝说:

  “大哥二哥,让孩子离开家,这件事我早想通了,不过就是还有一件事拿不定主意,提出来大伙合计合计。出家当和尚是受一辈子穷,吃一辈子苦,说是修个来世,这个来世谁看见了,不过可不会给家里招惹是非;若是送去进宫当太监呢?当然也会和当和尚一样,是断子绝孙的事。如果能熬得管上点事,家里就会沾光,咱这方圆百里之内当太监发家的就不少。可是话又说回来,进了宫,可不比给个财主家扛小活。好,我干,你是东家,我是伙计;不好,咱们吹灯拔蜡散伙,你东我西,谁也不欠谁什么。可皇上家不行呀!万一孩子做错了事,轻则非打即罚,听说皇上家打死个太监,就跟捏杀个小鸡一样。再重了不仅孩子倒霉,怕的是家族也受株连。英泰这孩子又好惹事出点子,所以才拿不定主意。”

  听了李万芝的话,李万芬老哥几个觉着也是这么个理儿,便都不说话了。这会儿谁也不端那酒杯了,更不要说动筷了,都拿着烟袋,吧唧吧唧地抽旱烟,只抽得屋里烟雾弥漫,一会儿拧个疙瘩,一会儿又散了开来,只有那烟锅里的火亮,不时地一闪一灭,一灭一闪地亮着。沉默了一会,还是李万芬先开了口,看来他是在权衡了利弊之后才开口说话的,他说:

  “老三,你说的这话有道理,不过话又说回来,家里不能呆了,这佛门、皇门总得入一个,可是入了佛门就保险吗?前年太平天国北伐大将林凤祥北伐的时候,问军师钱江,北伐应当躲避什么?钱江说:‘你是遇僧而败’。”

  “结果林凤祥认为是和尚要捣自己的乱,于是见庙就烧,见和尚就杀。而结果林凤祥是败在僧格林沁这个‘僧’的手里,并不是和尚这个僧。依我看人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入了皇门虽有风险,但是有出头之日,老三你就甭犹豫了。”

  有道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李万芝拿不定主意的就是这一点。如今被大哥李万芬说开了。便不再犹豫了。

  再说李莲英自从爷爷李万芝从北京回来之后,全家说的是他入佛门、皇门的话;全村说的也是他入佛门、皇门的话;就是李莲英的小同学,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还有年节放了假之后,小伙伴们凑在一起,说的也是他——李莲英入佛门、皇门的话。

  皇门是个什么样子,李莲英没见过,只听人说过皇上家有权有势;可是佛门他见过。村西大庙里的和尚,不要说小和尚,就是老和尚也不许吃肉,成年累月地吃粗粮,很难吃到一顿白面。除非过四月十八和正月十五开庙门,才有人到庙里上供,老和尚吃不完了,才让小和尚吃一点儿。所以他偷偷地对奶奶说,愿意到北京去当老公,不愿意到村西大庙里去当小和尚。

  李莲英和家里人想到一块去了,这就好说多了,也就很快定下来啦。转眼之间,已到了仲春二月,天气渐暖,春风拂面,李万芝已提前回京给孙子安置打点去了。所以李莲英进京还是他爹李玉送去。

  不过,这次和上一次进京不同,那一次是看病,急急忙忙地走了,也不管什么好日子不好日子。而这次呢?就好比举人进京赶考一样,求取功名去了,所以要拣一个长行的黄道吉日。俗话说得好,出门的饺子进门的面,在河北省有个老习惯,出门的时候要包饺子吃。李莲英家在李贾村虽然不算首户,但也是数得着的人家,况且这次出门,又是出长门,三年五载十年八年都不一定能回来一趟,今后一家人谁能见着谁见不着,那谁也说不上。常言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不要说他娘曹氏早就撑不住了,止不住热泪直流,只是不敢出声,脸上还要强带笑容。因为这是儿子出门。不能哭哭啼啼的。他奶奶更是心疼这个孙子,一边流着泪,一边给李莲英碗里夹饺子,劝他多吃点儿,还一边嘱咐他,等进了皇宫做事要长心眼,不要贪玩,要小心勤快,要遵守规矩,只有把皇上伺候好了,讨了皇上的喜欢,才有出头之日等等。李莲英只是点头答应。

  也别怪李莲英的奶奶、妈妈难过。才9岁的孩子,还是需要人照看的时候,却送去伺候人,家里的大人能放心吗?何况去的是皇宫内院,进去之后,虽然不说是与世隔绝,但也差不了多少。她们只有根据自己想象到的,多嘱咐几句罢了。走的时候,李贾村的人差不多都来送行了。比送他爷爷李万芝进京的人还多,李万芬,李万芳免不了也要嘱咐一番,这才洒泪而别。

  据说在清代进宫当太监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经内务府批准,送进净事房,交由慎刑司去净身的。通常这种净身方法称为宫刑。用这种办法的多是用于被人拐骗来的孩子,或者人贩子买来,卖给净事房的;也有些是穷苦人家因养活不起,又无钱托人净身,自己送进去的。

  另一种是由个人花钱,请人做净身手术,养好后再送进宫去。再花钱通过人说情,入宫后还可能得个好差使。其实左右也离不开内务府和刑慎司。

  当时在北京做这种生意的只有两家:一家姓毕,住在南长街会计司胡同;另一家姓刘,住在地安门内方砖胡同,便是有名的“小刀刘家”。安德海就是由小刀刘给扫的茬,并由小刀刘给安德海活动才入宫的。

  刘家和毕家每年一般分春秋两季选送四五十名童监入宫,他们可以从中赚得一笔大钱。有的童监入宫以前和他们认亲,以后还当亲戚走动,尤其是那些被拐骗被买来的童监,有的离家太远,有的根本不知道家在哪,更是把他们这儿当家了,这又可以使他们捞到一大笔钱。

  他们还特别喜欢选送童监,因为童监入宫后,多数是留在后妃宫中使用,如果这个童监机灵,讨得后妃们喜欢,有出息的以后就可以得到提拔重用,对他们净身入宫之恩还会给予重礼酬报。

  李莲英的爷爷李万芝,为了让孙子少受点儿痛苦,决定自己花一笔钱,找人给孙子净身。经过托人,打通了关节,是和毕家联系的。在那儿“挂挡子”,“挂挡子”就是报名。这毕家当家人叫毕五、绰号‘毕快刀’。毕快刀打听到李家在西直门外有皮货庄,心中暗喜,认为发财的机会到了,他提出了条件,要李家把孩子领来,他看看再定。

  到了二月中旬的一天,李莲英被爷爷和爹领着来到南长街会计胡同毕快刀家。割老公就割老公呗,为什么还要看看呢?因为宫里接收童监时,检查得很严,傻的不行,丑的不行,五官不端正不行,脸上有疤拉麻子的不行,秃子不行,说话口齿不清、结巴嘴的也不行。如果验不上,他不管人家孩子废了不废,他是赔了钱的,故而坚持一定先看人。

  等李莲英来到毕快刀家,毕快刀一见李莲英,虽然不是头等人材,也够上上中流儿,口齿流利,人又很机伶,毕快刀就乐了。认为有钱可赚,便表示可以收下,很快就可以给李莲英净身。因为净身后要有一段休养恢复时间,把身子养好了,才能在冬天进宫,不过要先交200两银子,包括手术费、药费,饭费、靴帽袍卦费用等等。李万芝虽然疼钱,但为让孙子少受罪,便一一答应了。

  毕快刀最后又提出,要立下一张生死文书。毕快刀说:

  “老哥,我做这活计,脊十年还没失过手,可是话又说回来,万里还有个一呢?还是立个字据好。”于是立了一张生死与毕家无关的生死文书,李家父子二人,在上边签字画押。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