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首富真相(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 > 黄光裕唱衰苏宁,张近东说做输了我送给你

黄光裕唱衰苏宁,张近东说做输了我送给你

  黄光裕唱衰苏宁,张近东说做输了我送给你

  国美并购永乐后,无疑和苏宁成为最大的“敌人”。但两军尚未短兵相接,已经是唾沫横飞、恶语相向了。

  就在国美永乐宣布合并的第3天,关于大批永乐员工投奔苏宁而去的消息就开始满天飞了。黄光裕怀疑是苏宁乘机炒作,并在7月3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直斥对方此举“太过分”。

  另外,苏宁某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苏宁的净资产为24亿多,大于国美,而苏宁180多亿的市值甚至是国美和永乐市值的总和。他说:“从传统的强者并购弱者的观点上来看,国美虽有并购的**却没有并购的资本,苏宁虽有并购的能力却没有并购的**。”

  陈晓对此反唇相讥:“我们听到苏宁的一些话,说我们有**无能力,实际上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还是相当有限的,否则我们一些企业就不会去海外资本市场上市了。同时,企业发展必然有其规律,从海外的跨国公司发展历程来看,企业并购是整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需品。假如有些企业连这样的一些基本规律都看不清楚,或者说不敢尝试的话,那么它的发展前景肯定就会有缺陷。而国美和永乐这两家企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经历了很多次的并购,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在行业之中比任何竞争对手都要成熟得多。所谓市值,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弱者在无奈之下找到的一些支撑点。”

  陈晓对苏宁的市值也提出了质疑:“关于市值的问题,它的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市盈率。香港资本市场和美国资本市场、伦敦的资本市场、日本资本市场,基本上在同一个水平上,也就是说它已经和国际接轨。而国内的资本市场是A股市场,在市盈率这个标准上和国际接轨还有很大的距离。像我们国内的一些百货行业,主要还是一些国有资本,经营状况我想大家都应该有所了解,但它在资本市场上反映出来的市盈率奇高,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差距十分巨大,也充分说明我们这个资本市场还是不够成熟的。成熟的资本市场和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不可同日而语,如果用国内资本市场的市盈率标准去衡量的话,一定会产生偏颇。而企业真正的价值是企业本身内在的价值,包括盈利能力、品牌影响力、消费者满意度和它的持续发展能力。”

  而黄光裕更是直接唱衰苏宁:“苏宁这个企业股价的估值应该是虚高,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讲它是被高估了,是脱离事实的。”

  陈晓也对苏宁想把总部迁到上海一事进行了质疑:“假如苏宁有一天真的能够把总部迁到上海来,未来有可能创造出一片天地,但很可惜它现在还在南京。它真的能从南京迁到上海来吗?首先,南京总部的高层是不是愿意过来?或者上海这样的环境是否能够让他们适应?会不会造**员流失?其次,一旦总部迁到上海,它还会像原来那样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吗?它的总部会不会形成?我认为它更多地还是在炒作一个概念,但实施起来会很难。”

  一石激起千层浪。黄光裕和陈晓发表此番言论的第4天,苏宁电器从2006年7月31日的48元跌到43.5元,跌幅5.33%。黄光裕的一句话,竟然让苏宁市值数天内“蒸发”10几个亿,这让苏宁高层难耐其火。甚至外表温和如张近东者,也不禁埋怨道:“到底谁更咄咄逼人?这个在业内是有公论的。以光裕和陈总这样的身份和地位,怎么能对媒体说出那样不负责任的话?”而苏宁总裁孙为民则愤怒地指责黄光裕:“他向世人撒了个弥天大谎!”并扬言黄光裕此举已经对苏宁品牌和信誉造成了不良影响,不排除诉诸法律。

  业内人士指出,黄光裕已经把收购苏宁的野心付诸实际行动,此举无异于吹响了收购苏宁的战斗号角。其实,黄光裕对苏陌垂涎”已久,之所以没有更早下手,是因为他觉得当时不划算。他对笔者解释:“我相信苏宁也应该很明白,拿他现在的价格来跟我们谈,我们肯定不干。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就违背了合并的原则--因为合并是要对企业的实力、管理能力、费率等等综合进行评估,并不是仅仅对一个股价进行评估。但是不按现在这个价格,他们的股东也可能不干。”但黄光裕对苏宁的**一直没有断绝,他相信“虚高的股票价格”必然会从最高点跌下来。

  没有打不败的对手,只因为你没有找准对方的死穴。有并购专家指出,黄光裕之所以如此张扬,是自恃看准了苏宁的弱点所在,这可能就是它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这位并购专家认为,黄光裕很可能采取的手段是:先抛开张近东,伺机打压苏宁的股价,然后乘虚而入,直接搞掂其他机构投资者,回头再与张近东摊牌,逼其就范。因为基金这类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因其持有巨额的筹码而带来的话语权和市场号召力,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一只股票的命运。

  张近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承认苏宁目前较为分散的资本结构,“表面上看起来是存在其他方式收购的可能”,但他对国美却持一种近乎“蔑视”的态度,认为国美没有收购苏宁的能力,他说:“无论他们通过哪种方式都做不到--因为流通股东对苏宁的信心是很足的,他们中间很多都是3年、5年乃至10年的长期投资,我们对他们的坚持充满信心;我们的净资产要大于国美;企业管理是非家族式的;我们刚刚拿到了国开行的贷款,资金实力也大于同行。我们并非不具备收购能力,只是选择了自身扩张的发展模式。”张近东自己后来透露,当时他曾当面对黄光裕撂下了狠话:“如果苏宁做不过国美,我把它白送给你!”

  黄光裕对苏宁从国开行贷款的行为同样嗤之以鼻,他对笔者说:“通过商务部的协调,国开行针对国内家电零售行业提供了500亿的贷款,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它要求的贷款模式不符合零售行业的模式,它有很多的条件,包括钱是封闭式的专款专用,而且这笔贷款7年之内不能充分使用的话,看似4点几的利息,实际上可能要高于我们正常的贷款利息。我们认为拿这种钱付出的代价是不符合企业利益的。我们原来申请了150亿,后来批了20亿,但我们一直根本没有去拿。”黄光裕甚至质疑:“现在苏宁为什么要去拿这笔钱?是碰到什么难事了?还是为了赶在这个时候做一个炒作?我们这个企业从来不向银行去贷款。”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首席分析师曹平璘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国美并购永乐,意味着并购时代的到来,扩张模式由自开门店转向收购兼并方式。也会对苏宁造成一定压力,但短期来看不会对苏宁的经营业绩产生实质影响。如果合并成功,苏宁也会效仿国美,采取这种模式快速抢占市场、巩固行业地位。”

  而有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基金对苏宁电器的分歧一直以来就很大--看好的很看好、不看好的从来不买。”从2006年6月22日至8月9日,股价从58元下跌至43.48元,跌幅达25%,这不排除昔日的拥趸者开始“背叛”苏模尤其7月26日、8月3日,近5%的跌幅及近期放大的成交量,让外界越来越怀疑基金们在出货。

  也许,黄光裕的时机正慢慢显现。但他是否真像对手所说的是“有**却无能力”?我们不得而知。有并购专家指出:新经济时代,什么都有可能。如果国美与永乐整合不成功,黄光裕一不小心也可能会倒在张近东的怀里。后来黄光裕的出事,则让这种可能性徒增。商战激烈,双方形势瞬息万变。

  而对比黄光裕和张近东两人的性格,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人研究了2005年苏宁年报之后撰文,说苏宁70%以上盈利来自“其他收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大家对国美的抱怨,苏宁实际上一个也没落下。中国家电连锁发展到今天仍然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一切都是行业共性问题,包括国美、苏宁等都有责任。但为什么大家更愿意把责任归咎于国美?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光裕太过直率霸道,更容易得罪人;而张近东则显得儒雅温和,更容易赢得好感。在处理和供应商关系上,张近东比黄光裕聪明,有效地利用了性格中温和的一面。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