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坚韧不拔:戴高乐 > 第五章 忧心忡忡

第五章 忧心忡忡

  经济令人大沮丧,官场角逐且疯狂;

  抵御外侮无人问,风雨欲来急断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国的国际地位虽有所上升,但政治、经济情况仍令人焦心。从1924年到1926 年的两年时间里,法郎与英镑的比价从70:1下跌到240:1,一再使那些对之错寄希望的人感到沮丧。为了解决经济难题,安德烈?塔迪厄等人曾设想通过实行英美的选举制度来复兴共和国的经济,并竭力寻求公众对他这一计划的支持。大约与此同时,夏尔·戴高乐也在致力于研究在建立防务体系中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在为法国日益恶化的政治经济情况大伤脑筋。

  夏尔·戴高乐从地中海东部地区返国后,在贝当元帅主持的最高国防委员会里担任秘书一职。他接受的第一桩差事是与伊冯少校合作,撰写“驻地中海东部地区部队的历史”。这次,他又受命就战时动员和组织国家人力与物力问题作一研究。戴高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23年就曾起草过一项议案,但经过长达五年之久的唇枪舌剑之后却不了了之。正如戴高乐的评论家所指出的,经济问题对他虽不是特长,但他在30年代受命所写的那篇研究文章倒不乏真知的见。该文刊登在1934 年1 月1日的《法兰西军事评论》上,题目是《海外的经济动员》。

  戴高乐认为,面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特别是德国的重新崛起,法国首先要稳定经济,井使之发展,此外还必须尽速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国防军。为了更好地动员群众和发挥国力,他主张既采取墨索里尼的强制措施又采用美国的自由体制。他说:“法西斯政权使执政当局得以不受限制地、随心所欲地利用现有资源所能提供的一切条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人人按照要求遵守纪律;领袖通过个人的作用强使各部门紧密合作;最后,在人民中保持一种随时可以迸发出来的高昂情绪??所有这一切对于巩固国防极为有利。”

  戴高乐又说,如果按照法国的具体情况实行美国的那套方法,就有可能使法国那样一个受到潜在的外部敌人威胁的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但是,法国的政府机构过于臃肿,而且效率极低,他在《法兰西军事评论》上发表的这篇文章,目的在于引起一场公开讨论,如果可能的话,唤起公众舆论支持通过一项战时动员法。这篇文章向公众透露了他为最高国防委员会所完成的那项正式任务的内容。该任务是起草一个行动纲领,一俟上述法案获得通过,即可付诸实施。可是,事隔一年半之久,一项新的议案才提交国民议会。直到1938年3 月22 日才付诸表决。等到参议院批准成为法律时,已是慕尼黑会议那年的7 月11日了。这时,希特勒上台已经五年,距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也只有一年零一个月。

  戴高乐的一些传记作者普遍指出:这五年是夏尔·戴高乐幻想破灭的五年,是法国灾难重重的五年。全国陷入了厌倦、消沉、悲观失望的情绪中。政权极度不稳。赖伐尔于1931年和1932 年先后组成的两届内阁,是第三共和国的第七十九和第八十届政府。爱德华?达拉第于1934 年1 月执政九天,他的政府是第八十七届。到1940年法国崩溃之夜又有十一届政府相继执政。贝当元帅在法国战败后应召出山,组成了创纪录的第九十九届政府,最后埋葬了第三共和国。

  就在这个时候,位于莱茵河彼岸的日耳曼人正正挣脱凡尔赛和约的枷锁,而它的宿敌法国和英国都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在1932年4 月举行的第二轮总统选举中,暴戾疯狂的国家社会党取得了1300 万张选票,为阿道夫?希特勒上台铺平了道路。第二年1月,希特勒登上了总理的宝座,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相对和平时期。这个和平只是前后两次世界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它实际上是下一次世界战争的准备时期。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的所谓“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列强完成了一次对世界的重新瓜分。这个划分是和当时的实力对比相适应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很快地发生了变化,它们在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被打破,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再次提上日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分割势力范围、分享利益和分割殖民地,是以分割者的经济、金融和军事的实力为依据的。

  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德国实力的迅速恢复。德国虽然因为战败而被严重地削弱了,但它还是一个欧洲大国,拥有6000多万人口,有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经济潜力。但是,单靠德国本身的力量,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实力是不可能的。德国的再度崛起是和美、英垄断资本的扶持分不开的。大量的外国资本,德国巨大的工业潜力,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德国帝国主义很快东山再起,回到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头几年,由于战争的影响,加上大量的赔款负担,德国经济处于严重危机。凡尔赛对德和约,不仅剥夺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而且还重新划分了德国的疆界,使德国丧失了1/8的领土、1/10 的人口、65%的铁矿、45%的煤矿、大部分的海外投资、商船和海军舰队。德国还必须交付1320 亿马克的巨额战争赔款。特别是1923 年1月,法国和比利时占领了德国的煤铁基地鲁尔以后,德国的经济陷入了瘫痪状态,工业生产水平降到战前的40%,工厂成批倒闭,全国60%以上的工人处于失业状态,通货膨胀极为严重,劳动人民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德国帝国主义决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更不会长期容忍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和地主,从战败的第一天起,就下定了复仇的决心,随时准备伺机再起,夺回失去的殖民地,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同时,美英等国资产阶级担心德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会被革命浪潮冲垮,于是对德国进行大力扶持。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各怀鬼胎,他们既相互争夺,又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美英统治阶级所以扶持德国,主要是企图利用德国作为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工具。美国想利用德国来牵制英、法;英国则推行它传统的保持欧洲均势的政策,扶持德国去牵制它在欧洲大陆上的主要对手法国。同时,它们还利用德国的经济困难,把德国变成美、英垄断资本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和推销商品的市场,控制德国经济,剥削德国人民。此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反动目的,就是妄图阻止德国革命,井把德国变成反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反动堡垒。

  1920年1月,美国驻德国占领军总司令亨利?艾伦在日记中就这样写道:德国是最能成功地击败布尔什维主义的国家,德国到俄国领土上去扩张,能长期把德国人引向东方,从而可以缓和他们同西欧关系的紧张气氛。艾伦的这番心里话说出了美、英扶持德国的重要的政治原因。

  美国垄断财团对德**国主义的扶持是多方面的,特别是“道威斯计划”起了重要作用。这个计划是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协约国赔款委员会所属的一个专家委员会提出来的,于1924年8月在伦敦会议上通过。“道成斯计划”为外国资本(其中70%是美国资本)进入德国打开了大门。除了根据计划向德国提供的八亿马克贷款外,大量的外国资本通过购置德国企业股票

  等方式流入德国。据统计,在1924—1932年间,投入德国的外国资本达318亿多马克,而这期间德国支付的赔款只有114 亿多马克,在偿还贷款方面交付了78亿多马克。德国利用这些资本恢复了信贷制度和商品流通,恢复了生产,更新了工业设备,实现了主要工业部门的现代化。德国很快地恢复和发展了自己的重工业,首先是冶金工业和军事工业,重建和加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

  美、英垄断资本还在技术、装备、燃料和原料方面支持德国。从20年代起,美英垄断资本就开始帮助德国获得提炼人造汽油和人造橡胶的先进技术。

  1933 年2 月1日,美**人托拉斯杜邦·德·尼·摩尔公司,不顾凡尔赛和约关于禁止德国输入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的规定,同德国缔结了一项出售军人的协定,把飞机发动机和战斗机出售给德国。不久,英国的维克斯一阿姆斯特朗公司也同德国签订了出售军火的合同。英国及其自治领向德国提供了它所急需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合金等战略物资;美国向德国大量供应石油;德国需要的生铁、废铁、铁矿石也是英、法等国提供的。

  在美、英垄断资本的支持下,德国的经济从1925年起就开始迅速发展,并以比英国快得多的速度增长。在1921 年至1929年间,德国工业生产平均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长,而英国在同一时期的年增长率只有1.7%。到1927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达到战前的水平。

  1929年德国的工业总产值以及钢、铁、铝、电力等的生产已经超过英法,跃唇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与此同时,德国资本的集中和垄断有了很大的发展,蒂森、克虏伯、法本等一小撮垄断巨头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对德国重新军国主义化和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德国统治阶级在逐渐恢复经济实力的同时,还竭力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他们要求归还德国的殖民地,修改德国的东部边界,废除赔款和取消对德国的军备限制等。德国对东方邻国怀有侵略野心,它借口保护国外日耳曼人的权利,阴谋把日耳曼人聚居的地区合并到德国,并为进一步侵略制造借口。德国外长斯特莱斯曼声称,德国对外政策的一个目的是“保护在国外的

  日耳曼人,保护生活在外国桎梏下的一二千万同胞,改变我们的东部边界——收回但泽、波兰走廊和修改我们的东部边界”。

  1925年,他还说,争取归还和获得新的殖民地是德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国政策的迫切任务”。1924 年8月,德国政府正式向战胜国提出下列要求:接纳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给予行政院常任理事席位,解除德国的战争责任,给德国殖民地委任统治权,修改凡尔赛和约有关军备条款等。

  1925年10月,在瑞士罗迦诺召开的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会议,对助长德国的扩张野心也起了很坏的作用。在这次会议上,德、法、比、英、意草签了莱茵保障公约,规定各方单独地或集体地维持德法、德比边界的领土现状,三国保证互不侵犯和互不进行战争,遇到争端通过调解和仲裁解决。但是罗迦诺会议不顾法、波、捷三国的要求,拒绝对德国东部边界的现状提出相应的保证。这表明,罗迦诺会议向德国敞开了向东方邻国和苏联侵略扩张的大门。会议还决定让德国加入国联。

  1926年9月,国联第七届大会根据罗迦诺协定,通过关于接纳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和关于给予行政院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决定。这样,德国就在政治上取得了和战胜国平等的权利。罗迦诺会议是帝国主义列强企图在凡尔赛和约的基础上调解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在政治上纵容德国向东方扩张的会议。这次会议是德**国主义复活的里程碑。

  德国加入国联以后,关于修改凡尔赛和约的喧嚣越来越高。德国统治阶级的各种代表人物及其喉舌开动宣传机器为归还德国殖民地大肆鼓噪。战前的各种殖民主义组织又重新复活,并产生了一些新的殖民主义协会。1930年5 月26日,在一次德国银行代表和金融界、工业界大亨的会议上,制定了一个名为《关于德国殖民地问题的主要原则》的文件,叫嚣“必须致力于德国独立自主的殖民活动”,还说“不能认为凡尔赛和平条约关于不许德国参与解决殖民地问题的状况是一成不变的。??德国有权利在殖民地活动和独立自主地开发不发达的海外国家”。德国对殖民地的要求,不能不加剧它同两个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和法国的利害冲突。

  德**国主义在恢复经济实力的同时,还采取种种手段重整军备。它不顾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变相地保存了总参谋部的班底,在各种“俱乐部”、“民间组织”的名义下,为建立空军和扩充陆、海军作准备。它秘密地或公开地储存了大量有战争经验的军官,作为扩充军队的骨干,并非法地组织和训练非正规的军队,以作为战时扩军的基础。到1930年,德国的军队和半军事部队已达37.4 万人。在军事装备方面,早在1922年,德国国防部就和克虏伯公司签订了一项研制大炮和坦克的协定。

  1928—1929年间,德国开始秘密地建造飞机、装甲车和坦克。到1929年底,德国已有12 个飞机制造厂,6个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在研制坦克方面也取得了成果。它还秘密地在西班牙等国建造潜艇和其他军舰,并积极从事军用化学、人造汽油等方面的研究。

  面对着德**国主义的重新崛起,戴高乐少校忧心忡忡,他与一些与自己见识相同的人努力唤起法国公众舆论警惕日益增长的外来危险,竭力主张建立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以便抵御即将临头的、来自莱茵河波岸的进攻。但是在军内军外,阻力很大,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在这个期间,戴高乐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到星期一晚上,他就到离蒙帕纳斯大街不远的迪梅尼尔酒家同几个朋友聚餐。参加这个小小聚餐会的并非全是军人。他们的当然主席是埃米尔·梅那上校。这位上校在1932年与戴高乐初次会面时,已年过八旬,但仍然精神焕发,妙趣横生。尽管两人年龄很不相当,但却情投意合,一见如故。在当时面临德**国主义新的挑战的情况下,两人都主张唤醒国民的国防意识,尽快建立一支十万人的机械部队。戴高乐准备把他们讨论的意见写成一本书,但梅耶却表示异议说:“不,那样太慢了。书可以后出。眼下写一篇文章就满不错啦,但必须是一篇爆炸性的文章。至于题目嘛,戴高乐今晚提到过,就叫‘建立职业军’吧!”

  1933年5 月10日,戴高乐的文章发表在《政治与议会评论》上,那时,希特勒已上台三个多月了。戴高乐和他那几个知己曾对这篇文章寄予莫大希望,但结果却使他们大夫所望。文章除了使军界统治阶层大为恼火而外,影响微乎其微。有人警告戴高乐,他必须作出抉择,或者珍惜自己的前程,或者沿着他所选择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戴高乐不怕威胁,他把唤醒民众的使命

  看得重于他的军人前程。在他看来,要打动那些控制着法**事机器的顽固派,仅仅一篇文章是不够的,得写一本书,并进行一番个人的游说活动。在那一年的后半年,戴高乐一有余暇,就致力于完善和充实他那篇文章的观点。一年后,即1934年5 月,他的书问世了,题目和那篇文章一样:《建立职业军》,但是,这本书和他以前的著作一样,引起的反响不大,在法国只销售了750本。

  戴高乐在这本书中,一开头就描绘了法国的地形,令人信服地指出与比利时接壤的法国边界是个明显的薄弱环节。正如他所说的,英国和美国由于海洋阻隔,难以进攻;德国的权力中心和工业中心十分分散,不易一举摧毁;西班牙有比利牛斯山为屏障;而意大利则受到阿尔卑斯山的保护。相比之下,法国的心脏巴黎却对任何来犯之敌敞开着大门,因为巴黎周围的平原开阔平坦,不易防守。戴高乐说,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可靠的防御措施不是构筑要塞,而是建立一支由十万人组成的分编成六个机动装甲师的精悍的职业军。六年之后,德**队用事实说明他们懂得并且乐于接受戴高乐的建议,而法国最高统帅部却对此熟视无睹。

  国际问题评论家布赖恩说,戴高乐之所以值得大加赞扬,并不是因为他发明了前人已经开创的一种战术,而是因为他具有远见卓识,能够抛弃旧观念,接受新思想,预见到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拥有最精锐的装甲部队的一方将取得胜利,并不顾别人的不理解或者敌意,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坚持建立机械化部队的主张。

  如果1934年担任陆军部长的贝当还是当年的贝当的话,可以想象法国以后十年的历史就会大不相同。

  20多年前,贝当和军界的同僚在上刺刀冲锋和火炮威力孰优孰劣的问题上曾进行过激烈的争论,那时的贝当有独立性格,能接受新思想,并敢于提出新建议。

  1934年的贝当已是78岁的人了,尽管身体还很健壮,并给偶尔会见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的思想早已僵化,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而且接受新思想的能力也日益减弱。当年的贝当在戴高乐心目中是位英雄,以后的贝当成了民族的不可饶恕的千古罪人。

  菲利普·贝当任陆军部长期间,在提高法军抗击德军的能力方面毫无作为,而此时德军却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并准备大举进攻法国。起初,贝当倒确实想让戴高乐充任他的幕僚,但他身边的那些人进言劝阻,使他改变了主意。法国问题专家克罗泽说:“本来,凭着贝当的声望,加上戴高乐才能出众,精力过人,富有远见,在杜梅尔格执政期间,是可以大有建树的,但结果却一无所成。”

  当时戴高乐上校既无权,又无势,只能不停地进行游说。1934年6月,他结识了一个名叫让?奥比坦的年轻人。此人在权势人物中间交往甚广,他把戴高乐介绍给两位政治家,一个叫加斯东?帕莱夫斯基,一个叫保罗·雷诺。帕莱夫斯基后来成了忠实的戴派元老。而雷诺呢,以后的事实证明,他是坚决而又雄辩地为戴高乐的主张辩护的一位议员。后来他在法国处于崩溃之际出任总理。戴高乐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认为保罗·雷诺先主特别适合于这项工作。他的智慧足以通晓事理,他的才能足以动员舆论,他的勇敢足以使他坚持到底。此外,他虽然已是遐迩皆知的人物,仍然使人感到他还有更远大的前程。我见了他,说服了他,并从此和他合作。”

  当时,在国民议会中充斥着一种对国防满足现状和漠不关心的情绪,因此国民议会对戴高乐的观点持敌视态度。

  1934年6 月15 日,大约就在戴高乐结识奥比坦和雷诺的前后,国民议会就防务问题进行辩论,虽然爱德华?达拉第政府已在那年2月的骚乱中倒台,但达拉第依然左右了这次辩论。在此之前,他已四度出任陆军部长,后来又在1936 年至1940年重任此职,他的激进社会党追随者喜欢称他为“沃克吕兹公牛”。他看起来是个强有力的人物,并对担任陆军部长一职非常感兴趣。但他却把精力耗费在执行一项软弱的绥靖政策上,主张采取防御性战略,鼓吹构筑要塞工事,即马奇诺防线。

  直到将近一年之后的1935年3 月15日,当国民议会就一项把服役期延长到两年的法案进行辩论时,雷诺才找到机会为戴高乐的观点进行辩护。前财政部长雷诺宣称,他将投票赞成这一法案,条件是议会通过他起草的一项修正案,建议最迟在1940年4 月15日之前建立起一个装甲军。如果这一建议得以实现,那么,德军在那年入侵时就会遭到强有力的阻击,而不至沿法国北部平原长驱直入,所向披靡。雷诺身材矮小,长着一双机智的眼睛。他是一位雄辩的演说家。他对议员们说:“止我们假设,明天德国就宣战,比利时遭到侵略。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先例的。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立即支援比利时,帮助它守住东部边界,那么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历史的悲剧也许会重演,比利时军队可能被迫朝海岸退却。那样,我们就不得不保卫法国北部无险可守的长达350公里的边界。在坐的哪一位能同意不经一战就眼看着我们最富饶的省份再遭侵略,我们的祖国再受肢解呢?不建立这个装甲军,我们就会丧失一切!”

  雷诺虽然振臂高呼,但响应者寥寥无几,当时法国政界、军界一些领导人,目光短浅,害怕战争;他们对德国法西斯头子一味迁就,妄图将祸水东引。他们错误地认为,退让就可以求和,妥协就可避免战争。但是,与他们的愿望相反,欧洲正愈来愈迅速地走向战争。根据凡尔赛和约,1935年1月,萨尔区举行公民投票后,归还德国。这一来希特勒胃口愈来愈大。于是,正式宣布废除和约中有关限制德**备的条款,重新实行了征兵制,而且宣布德**队将增加到36个师。这是3月间的事情。到了秋天,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大为震惊,这也暴露了法国人和英国人的软弱无能。事到如今,要使欧洲这两个独裁者住手,已经不可能了。正是:

  德国重新崛起,

  英美输血打气;

  纳粹疯狂扩张,

  矛头首指西方!

  欲知希特勒下一步如何动作,且看下文分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