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坚韧不拔:戴高乐 > 第六章 德国剑出鞘

第六章 德国剑出鞘

  侈谈和平诡计多,扩军备战紧敲锣;

  法英受骗搞绥靖,引火烧身遭战祸。

  虽说戴高乐多次呼吁“加强国防,警惕德**国主义的重新崛起!”但是法国当权派,无论军界和政界,都无动于衷。法国外长白里安说:“只要我担任外长,大炮就去它的吧!”可是国际形势使他的“高尚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经济衰退波及全欧,希特勒上台后咄咄逼人,只要不是神经错乱的人都认为战争越来越逼近了。即使这样,在法国还到处流行着这样一句宽慰人心的滥调:“法**队是世界上最精锐的军队,何必庸人自扰!”

  在战后法**队的组织中,最高军事机构是军事委员会,由陆军部长担任主席。军队没有总司令,指挥权由兼任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总监和总参谋长共同掌握。军事委员会本身包括全体元帅,在大战期间指挥过一个军或一个集团军的将军,马克西姆?魏刚将军说:“这种选择方法保证了军事委员会的称职。”事实上这种领导班子的组成助长了军事委员会的思想僵化。魏刚的看法只说明,他没有从亲身经历的法**事惨败中吸取任何教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界的三位显赫人物是霞飞,福煦和贝当,他们都是法国元帅。霞飞在战后曾短时担任设防区研究委员会主席,于1922年辞职。福煦担任协约**事委员会主席,负责实施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这项任务是他的主要职责。他虽然出席军事委员的会议,但在审议问题时没有特别权力。福煦和霞飞都年逾古稀,他们对法**事组织和政策的影响不久就越来越小了。贝当却不然,他比他们两人小五岁,精力特别充沛。在整个20年代,直到1931 年2 月,他一直任总监兼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到他放弃这两项职务时,已经75岁,但他仍担任着其他重要职务,仍把着权力不放。他的陈旧的军事理论和僵化的思想体系,为法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唯一值得这些老将们夸耀的是,他们用巨额军事投资建造了一条马奇诺防线。这条防线受尽嘲讽。这条耗资25亿法郎的防线,并没有真正起到军事屏障的作用,正如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威廉·夏伊勒所指出的:“马奇诺防线的麻烦在于设立的地点不对。

  ??德国人从最早的部落时代起,就采取的入侵法国的标准路线??是穿过比利时。这条路线最短,最好走,因为这条路沿途平坦,没有需要渡过的大河流。德国人在1914年又采取了这条路线。”

  法国把几十亿法郎花在马奇诺防线上,而不发展空军,这看来很奇怪,也许他们认为,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还没有建立有组织的空军。法国人被一种虚假的安全感所麻痹,听任他们的空军老化、削弱。1928年,空军成为一个独立的军种,还设立了空军部和总参谋部,但是组织上的这种变化并没有使空军的建设取得很大的成果。地面的对空防务的情况更糟。到了1930年,还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几百门高射炮。翌年,设立了空防总监的新职,

  第一任空防总监不是别人,正是75岁的贝当。他刚辞去陆军总监的职务就担任了此职,一直担任到1934 年。他在1932年给军事委员会的一封信中反映了他的特别狭隘的思想。他写道:

  “如果我有200 架战斗机来防御敌人的进攻,有200架强大的轰炸机进行报复,每架载两吨炸弹,航程1000公里,到了那一天,和平就有了保证。”已故英国将军、军事著作家富勒说,马奇诺防线是“一面盾牌,它缺乏一把剑”,而“法国野战军是一把扫帚柄”。

  空军甚至是更差劲的工具。这句评语讲得很尖刻,但却是对法**队公正的评价。诚然,这支军队多年来号称是“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但却远远不能满足法国国防的需要。

  与法国统治集团麻木不仁的情况相反,希特勒上台后加紧扩军备战,准备侵略扩张。他的具体目标和方法是他早在《我的奋斗》中就十分露骨和十分详尽地规定了的。现在希特勒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以宣传裁军与和平的方法来迷惑德国在欧洲的敌手,同时睁大眼睛寻找他们集体甲胄中的弱点。1933年5 月17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了“和平演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漂亮的演说之一,是欺骗宣传的杰作。它不仅深深地打动了德国人民的心,使他们团结在他的周围,而且在国外造成了一种使人有好感的印象。就在希特勒发表演说的前一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刚刚向44个国家的元首发出了一封动人的信件,概述了美国在裁军与和平方面的计划和希望,呼吁废除一切进攻性的武器——轰炸机、坦克、机动重炮。希特勒很快地响应了美国总统的呼吁,并且加以充分的利用,希特勒说,他的政府对罗斯福总统的呼吁表示热烈的欢迎,德国愿意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也愿意解散它的全部军队,销毁它现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邻国和有武装的国家也这样做的话。他还强调,德国不想进攻别国,只想谋求安全,愿意同任何国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这篇演说,还有不少温和的辞句和热爱和平的表白,使得忧心忡忡的世界感到又惊又喜。给人的印象是:德国不要战争,战争是“疯狂透顶的事”。它会“造成现有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崩溃”。纳粹德国并不希望把其他国家的人民“德国化”。但是,其中有一个警告。德国要求同其他国家享有平等待遇,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如果得不到平等待遇,德国宁可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然而在西方世界同声庆贺希特勒出乎意料的讲道理的时候,这个警告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这个性格暴躁的纳粹独裁者口中说出来的,竟不是如许多人所预料的蛮横威胁,而是甜言蜜语,全世界都给迷住了。伦敦《泰晤士报》认为,希特勒的平等待遇的要求是“驳不倒的”。法国一些报刊也认为,希特勒已响应了罗斯福总统的呼吁,这个姿态使惶惶不安的世界有了新的希望。

  但是,希特勒的警告并不是空口说说而已。当10月初看到协约国坚持要在八年之后才肯把它们的军备降低到德国水平的时候,就在10 月14日希特勒突然宣布,由于其他大国在日内瓦不肯给予德国平等待遇,德国立即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与此同时,他采取了其他三个步聚,即解散国会,宣布他将把他退出日内瓦会议的决定交付全国公民投票来认可,最后命令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将军向军队发出秘密指示,如果国际联盟采取制裁行动,就要抵抗武装进攻。

  为了肢解协约国,以便将来更好地收拾法国及对其盟国各个击破,希特勒突然对波兰表示“亲善”,宣布用直接谈判的手段来解决德波两国共同有关的问题,并且“为了巩固欧洲和平,在相互的关系中放弃使用武力”。由于诱使波兰人同他进行直接谈判,他就能绕过国联并且削弱它的权威。这样也就能够破坏法国在东欧的联盟关系,而在这种联盟关系中,波兰是个重要的堡垒。

  1934年1 月26 日,也就是希特勒在他执政第一周年纪念日出席国会开幕式的前四天,在德国的诱使下,波兰即开始逐步脱离自1919年复国以来的保护人——法国,而越来越接近纳粹德国。这是一条导致它在“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远远没有满期之前就亡国的道路。

  希特勒口头上奢谈和平,但暗中却加紧准备战争。按照凡尔赛条约的规定,战后德国的军备,必须取消普鲁士的军训制度,解散军官学校,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德**队“只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织之”,即实行雇佣兵役制度。不许德国进行战争动员,限定其陆军不能超过十万人,其任务是维持国内秩序和巡查边界。同时规定这支军队不能拥有空军,不能使用坦克和重炮。德国的海军只能拥有36艘军舰,不能配备主力舰,最大的舰只不得超过16000 吨,并规定禁止使用潜水艇。最后还规走莱茵河沿岸不能成为德国的军事区,而且还分别由国联占领5 年,10年和15年。

  希特勒在其执政的头几年中,以“砸烂凡尔赛和约的锁链,恢复德国人民的荣誉与自由”,“保卫德国的边界”和“维护和平”等口号来欺骗人民。他侈谈德国人民的“平等权利”,煽动群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情绪,为其侵略扩张服务。正如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1937年12 月10日所讲的:“政治就是一种赌博。历来赌博是怎样赢钱的呢?就是要下大的赌注。这完全和买彩票一样。谁买彩票买得最多,谁中头彩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有人问我们,40年计划难道不是战争计划吗?我就这样回答:“是的,是这样的计划!”希特勒分子就是这样,把德国人民的命运视为多数人受害、少数人获利的彩票赌局。戈培尔野蛮地声称:“只要我们,纳粹政府和后台老板能赢,我们就准备把全体人民去作赌注——战争就是这场赌博的最残酷的结局。”

  为了打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军事限制,早在1934年,希特勒就命令陆军要在同年10 月1 日以前,把它的兵力增加到原来的两倍,从10 万人增加到30万人。还准备公开下令征兵和公开否认凡尔赛和约,海军也得到警告,要加速建造两艘26000吨的巡洋战舰,这两艘战舰后来命名为“夏恩霍尔斯特”号和“格奈斯瑙”号。凡尔赛和约所禁止建造的潜水艇,也早在芬兰、荷兰和西班牙偷偷建造。作为民用航空部长的戈林也在忙着建立空军。他令制造商们搞军用飞机的设计,对军用飞机驾驶员的训练在航空体育协会的伪装下早已加紧进行了。到了1935年2 月16 日,希特勒公布了一项惊人的法令:实施普遍军役制,并规定为和平时期建立12 个军和36 个师的军队,大约50万人。德国的航空工业也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32 年才生产36架飞机,到1935 年已上升到3183架了。这样一来,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军事限制被希特勒彻底打破了。

  希特勒扩军备战的步伐是惊人的。

  1939 年9 月1日他供称:“我致力于德国国防的重建工作已6 年有余。在此期间,为建军而支出的费用在900 亿马克以上。”每年平均151 亿马克。在、933 年到1938 年的6年中,德**事预算的开支和军事生产分别增加了9 倍。军费开支占同期国家预算的3/5。

  1939 年建成位于德国西部边界的长500公里,包括16000 个军事设施的齐格菲防线。

  1939 年,德国生产了8295架飞机。这一年,德国的军人生产比英、法两国的总和还多一倍。希特勒对大规模扩充军备的目的是直言不讳的。他说:“从原则上来说,我不是为了不打仗才建立国防军的。我一向部有打仗的决心。迟早我总要解决这一问题,”

  面对纳粹德国扩军备战的疯狂行动,法国、英国和国际联盟理事会,除了发出空洞的警告外,没有采取任何实际的惩罚行动。然而,希特勒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他认定,现在又该来弹弹他那爱好“和平”的调子了,借以麻痹法国、英国和美国,以便乘他们缺乏准备时,打它个措手不及。此外,他还想看看是否能在联合起来对付他的大国中间钻个空子,借以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

  1935年5 月21日晚上,希特勒又在国会发表了一篇“和平”演说。宣称德国不要战争,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是令人极端憎恶的,德国所希求的只是在对大家都公正的基础上的和平谅解。他说:“过去300年中欧洲大陆上所流的血,跟这些事件对各国所产生的后果,颇不相称。到头来法国仍旧是法国,德国仍旧是德国,波兰仍旧是波兰,而意大利仍旧是意大利。帝王的野心、政治**、爱国偏见,造成了大量流血??如果这些国家仅仅把它们的牺牲的一小部分用在比较明智的目的上,成就无疑会更大而且更永久。”

  希特勒继续在和平问题上大做文章。他反复宣称,德国没有领土野心,德国已和波兰缔结了一个互不侵犯协定,“我们要无条件地信守这个协定,我们承认波兰是一个伟大而具有民族意识的民族国土”。至于奥地利,希特勒说,德国既不打算也不希望干涉奥地利的内政,更不想并吞奥地利或者把它合并。为了表示“和平诚意”,希特勒在演讲结束时还讲了一段冠冕堂皇的话:“不论是谁,要在欧洲点起战火,除了混乱外不能希望得到别的任何东西。但是,我们坚决相信,在我们的时代里实现的将是西方的复兴,而不是西方的衰亡。德国可能对这项伟大的工作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希望和不可动摇的信念。”

  希特勒的和平宣传果然发生了效应。英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伦敦《泰晤士报》欣喜若狂,并为此发表评论说,“这篇演说结果证明是合理的、直爽的和全面的。凡是本着公正态度来看这篇演说的人,谁也不能怀疑,希恃勒先生所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张完全可以构成彻底解决德国问题的基础——一个自由平等和强大的德国,来代替16年前强迫它接受和平的战败的德国。”法**政界的一些显要人物们,也在为希特勒大唱赞歌,他们认为这篇演说“是一篇诚挚而经过周密考虑的由衷之言”,并以此对戴高乐等人加强国防的建议大加谴责,说什么“何必庸人自扰!你看人家希特勒不是一再声明不要战争渴望和平吗?我们实在不应再搞劳民伤财的备战了!”

  但是,就在希特勒发表了这篇动人的“和平”演说九个月之后,1936年3 月7日,希特勒命令三营国防军,以奇袭行动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两个小时后,希特勒在国会宣布,由于法国和俄国签订了互助协定,罗逸诺公约已经失效。德国人民为了维护他们边界的安全和保障他们的防务的根本权利,德国政府已从今天起重新确立了德国在非军事区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主权!这时,600名议员,像机器人一样倏地站起来,右臂向上伸出作纳粹式敬礼,口中高呼“万岁”!

  希特勒进占莱茵兰的这一冒险行动,却吓坏了德国的将军们。陆军首脑勃洛姆堡在约德尔和大多数高级军官的支持下,要求撤回已经越过莱茵河的三营军队,正如约德尔在纽伦堡作证时所说的,“以我们当时的处境来说,法国的掩护部队本来是可以把我们打得落花流水的。”但是,希特勒相信法国人不会进军,断然拒绝了态度动摇的总司令部的一切撤退的建议。即使这样,希特勒的心里也是敲小鼓的。他私下对施密特博士说:“进军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兰,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资利用的那点点军事力量,即使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但在一些动摇不定的将军们面前希特勒却夸口说:“如果不是我,而是别人当德国的领导人,会发生什么情况?随便你们说,他都会吓破胆的。我不得不说谎,但是我的无可动摇的顽强和惊人的沉着,挽救了我们。”

  的确,希特勒此举,不仅得到了犹豫不定的法国人的帮助,而且还得到法国的因循苟安的英国盟友的帮助。法国外交部长皮埃尔·艾蒂尔·佛兰亭3月11日飞往伦敦,请求英国政府支持法国在菜茵兰采取军事上的对抗行动,他的请求被婉言谢绝。英国不愿冒引起战争的危险,虽然盟国对德国占有压倒的军事优势。然而,根据罗迦诺公约的规定,法国是有权对德军进入这个非军事区采取军事行动的,而且根据这个条约,英国是有义务以它自己的武装部队来支持法国的。伦敦会谈的没有结果,向希特勒证实,他最近的冒险又侥幸得逞了。

  希特勒在莱茵兰的冒险成功给他带来的胜利,其重要性超过了当时所能想象的程度。在国内,这个胜利加强了他的声望和权力,达到了过去德国统治者从未达到过的高度。这个胜利确定了他凌驾于他的将领们之上的地位和权威,因为他们曾在一个成败关键时刻踌躇动摇,而他却保持着坚定。这个胜利告诉他们,在对外关系甚至军事问题上,他的判断比他们来得高明。他们曾经担心法国会作战;希特勒则判断法国不会出兵。最后,而且是最重要的,莱茵兰的占领,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军事行动,却为希特勒日后在欧洲寻找侵略的新机会打开了道路,因为欧洲不但由于三营德军驰越莱茵河桥而吓破了胆,而且它的战略形势也因此而无可挽回地改变了。

  对法国来说,这是未日的开始。关于这一点,戴高乐早就预料到了。首先,法国在东方的盟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突然面临这样一个事实:法国不愿战斗来反对德国侵略,以维护法国政府自己曾费了很大的劲才建立起来的安全体系。但是,问题还不止于此,这些东方盟国开始了解到,即使法国不是那么因循苟安,由于德国拼命地在法德边界后面建筑一道西壁防线,法国也很快就会无法给予它们很多援助。它们知道,这条堡垒防线的建立,很快就会改变欧洲的战略形势而对它们不利,法国有100个师,尚且不敢去击退三营德军,那未在德**队攻击东方时,它们就更难指望法国愿意让它的青年人流血牺牲来袭击难以攻破的德国工事了。

  在希特勒出兵占领莱茵兰不久,1936年5 月5 日,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开进阿比西尼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7 月4 日国际联盟正式屈服,取消了对意大利的制裁。两星期后,7 月16日,佛朗哥在西班牙发动了军事反叛,内战爆发。这件事使得法国的边界上有了第三个不友好的法西斯国家。

  10 月25日,德、意在柏林签订了一个秘密议定书,规定了德国和意大利在外交方面的共同政策。这样一来,希特勒不仅一手打破了凡尔赛和约的桎梏,靠了虚声恫吓而占领了菜茵兰,而且完全打破了最初的孤立状态,现在已有了墨索里尼和佛朗哥作为忠实的盟友,又使波兰脱离了法国的影响。希特勒在军事上和外交上的这些成就,进一步刺激了他的侵略胃口,他决心用武力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希特勒发狂地叫嚷:要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要获得1200万德国人!

  十年前,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就已经说过,德国必须在东方有生存空间,必须用武力取得它。不过,那时他只是一个戳默无闻的鼓动者。现在,他是国家元首,三军最高统帅,他命令最高统帅部和外交部具体谋划进攻的日期和准备工作。为了便于推行他的侵略扩张计划,希特勒作为国家元首,现在又亲自接管了勃洛姆堡总司令的职务,并取消原来的战争部,新设了武装部最高统帅部,陆海空三军都隶属其下,由希特勒直接指挥。他要向他的祖国——奥地利开刀了。

  早在1934年7 月25日,也就是希特勒夺权一年半以后,他指示在维也纳的纳粹匪徒,暗杀了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如今,事隔四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纳粹德国羽毛丰满,德意修好结盟,英法进一步暴露了当权者眼光短浅、软弱无能。希特勒认为,现在实现他侵占奥地利的“奥托”计划是十拿九稳的了。经过和他的同僚们谋划,他决定先把奥地利总理库特?冯?许士尼格博士骗到伯希特斯加登会谈,胁迫他写卖身契,宣布德奥合并,放弃奥地利独立,否则就大兵压境,用武力取之。

  1938年2 月20日,希恃勒在国会发表演说,他狂妄地宣布道:“有1000多万日耳曼人住在同我们边界接壤的两个国家里??一个世界大国不能忍受它的旁边的同族弟兄遭受残酷的折磨。保护这些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政治上和精神上自由的日耳曼人民,是德国的职责。”这是直率而公开的通知:今后解决700万奥地利人和300 万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的前途,是第三帝国的事情,是他希特勒的事情。四天后,2 月24日,许士尼格在向奥地利联邦议会发表的一篇演说中答复了希特勒。他强调说,奥地利已经让步到了“我们必须停止而不能再退”的极限了。他在结束演说时发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号召:“红——白——红(奥地利国旗的颜色),誓死效忠!”

  希特勒闻讯勃然大怒。决定要对奥地利实行军事占领,并要许士尼格立即辞职,而且必须在西小时内任命纳粹分子赛斯一英夸特为总理,与此同时,又指示暴徒们在维也纳街头捣乱,狂呼:“吊死许士尼格!希特勒万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以“应奥地利临时政府的紧急请求,于3月11日派军队维持秩序”的名义,武装占领了奥地利,实现了希特勒梦寐以求的目标。

  在希特勒武装侵占奥地利的紧急关头,法国、大不列颠和国际联盟又采取什么行动来制止德国对一个和平邻邦的侵略呢?什么都没有。当时法国又处在没有政府的状态中。3月10 日,星期四,夏当总理和他的内阁辞职了。直到13日德奥合并已经宣布后,才有了莱翁?勃鲁姆组成的法国政府。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戴高乐“加强国防”和“制止希待勒侵略”的建议,仍然没有引起法国权贵们的注意。

  英国呢?在2月20日,就是许士尼格在伯希特斯加登屈服后的一个星期,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演说称,“在伯希特斯加登所发生的,只才过是两位政治家商定了改善他们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措施??很难认为,一个国家已为另一个国家的利益而放弃了它的独立,”甚至当英国政府闹清希特勒的军队正源源不断地开入奥地利的时候,也只是发表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强烈抗议”。

  希特勒侵占奥地利后,大肆鼓吹他的“大胆的领导才能”,强调只有他一人才能作出军事上和外交政策方面的决定,陆军的作用仅仅是提供武力或者武力威胁而已;希特勒在强行占领莱茵兰和武装吞并奥地利之后,胃口越来越大,立即转向他的下一个目标——捷克斯洛伐克,着手实施他的“绿色方案”,欲知希特勒在侵占捷克时,戴高乐的祖国法国和它的盟国英国采取什么态度,且看下文分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