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坚韧不拔:戴高乐 > 第四章 初露锋芒

第四章 初露锋芒

  潜心研究有名堂,五年成果放亮光:

  初露锋芒遭人嫉,痛苦磨难又备尝。

  夏尔·戴高乐与伊冯娜·旺德鲁结婚不久,就辞去了波兰军事学院的职务,于1921年10 月1日到圣西尔士官学校教书去了。这时戴高乐已经31岁了,可在他的军事生涯中还没有什么显著的成就。他想:像他这样的年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已经征服了半个古代世界,拿破仑已经当了好多年将军,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奥什已经有四年当大元帅的历史可以回顾,而此时,他戴高乐自己得以发挥军事才能的机会太少了。然而,他深感时运正在向他招手,他决心在现有的岗位上,勤奋工作,潜心钻研,在军事科学方面作出自己的奉献。

  戴高乐性格刚强,办事认真,他的倔强的性格与人不好相处,几乎使他周围的人难以忍受。他的这种为人熟知的性格是在圣西尔士官学校以及后来在法**事学院里定型的。正是在这两所学校里,他那演说家的才能初露锋芒。他讲战史和战术,娓娓动听,滔滔不绝,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后来,这种说服力竟把伦敦电台变成了他的作战武器。此外,他滑稽的摹仿,他那熟练的手势,后来通过电视荧屏使他获得几百万张选票,当选第五共和国总统。

  1921年12 月8日,戴高乐夫妇生了一个男孩,婴儿有点早产。他们以贝当元帅的名字给他取名菲利普。后来他们又生了两个孩子,曾经表示不喜欢军人生活的伊冯娜?戴高乐已经逐渐习惯了,她除了精心地抚养孩子外,还在家里为丈夫安排了一个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圣西尔军校的年轻教官,一般都要准备参加法**事学院的入学考试。因此,人们预料,这位年轻的教师,为了更好地为国效劳,会再会当一次学生,不出人们所料,夏尔?戴高乐于1922年11 月考入了军事学院,他在军事学院学习期间,结交了几个朋友,但是他们的友谊都没有经受住法国沦陷的严峻考验。其中有一个叫乔治?皮克的,1940年在叙利亚同戴高乐对立,后来又在阿尔及尔和巴黎反对他。另一个叫布里社的,后来当上了维希政府的陆军部长,于1945年被戴高乐政府缺席判处死刑。还有一个叫卢斯托诺?拉科,他先支持维希政权,后来见抗战快胜利了又倒向戴高乐,是个反复无常的投机分子。

  且说戴高乐一进入军事学院,就与院长穆瓦朗上校格格不入,因为这位院长的战术思想基本上是静止不变的,是形式主义的。穆瓦朗上校认为一个司令官的职责就是订出最详尽的计划,并且不管情况如何都要坚持按计划行动。可是锋芒毕露的戴高乐却拒绝接受这种先验论。穆瓦朗上校还自以为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认为炮火的威力有利于防御,而使发动进攻的代价惨重。然而戴高乐却深信,大战的真正教训是,下一场战争将是坦克战,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意味着战争将是运动战。结业时,戴高乐考完笔试后,还得通过战术实地考核。他立意借这次考核说明他是正确的,而穆瓦朗则是错误的。

  1924年6 月17日,戴高乐在最后一次演习中受命指挥“蓝军”。他率领高度机动的地面部队,进行了一次闪电式的进攻,打得“敌人”狼狈不堪,彻底推翻了穆瓦朗的消极防御理论。更使院长难堪的是,戴高乐拒不回答穆瓦朗上校向他提出的一个问题。而让战术演习中的一名下属去回答。穆瓦朗怒不可遏,大声斥责道:“戴高乐,我问的是你!”戴高乐泰然自若地答道:“上校,你已经把指挥一个军的任务交给我了。如果除此之外我还得承担属于我下属的任务,那我就顾不上考虑怎样完成我的使命了。杀鸡焉用牛刀!”戴高乐说完,又对部下命令道:夏托伊厄,请你回答上校的问题。”

  经过这次事件,戴高乐名扬全校,当然也就围绕着他的结业考试的评分问题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军事学院的学生毕业离校时,分别按“优秀”、“良好”,“尚好”三个等级进行评定。评委会认为,戴高乐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军官,他部非凡的记忆力,渊博的知识,果断的作风和迅速判断形势的能力,无不令人赞叹。但是,多数委员认为他难以共事,自命不凡,不听批评,甚至不愿与人商讨问题,这使他的优点大为逊色,因此,大多数委员坚决表示最多只能给他评三等,最后经过副院长迪菲厄将军给委员们反复做工作,才给戴高乐评了个二等。

  夏尔·戴高乐的毕业成绩报告单是院长穆瓦朗上校签署的。结尾部分写着这样的评语“是一位理解力强、富有学识而又严肃认真的军人,才华出众,精明能干,颇堪造就。遗憾的是过分自信,好对他人意见吹毛求疵,而且举止俨然像个流亡的国王,大大损害了上述无可否认的优秀品质。”

  戴高乐听到这一消息暴跳如雷。他大声骂道:“军事学院那些狗娘养的!我不当上校长就不回这个鬼地方,你们瞧着吧,总有一天我会给它来个大翻个!”学校评定的等次,对学员的分配至关重要。如果戴高乐评上“优秀”,他就会被调到向往已久的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局,把他研究的战术和战略思想付诸实践。没有去成这个局,使他闷闷不乐。如果加上他在德国遭受监禁的磋跎岁月,这已是他军人生涯中所遭受的第二次挫折了。最后他被派到运输供应局去工作。戴高乐认为,这是对他那不受欢迎的独立精神的一种侮辱性的惩罚。

  军事学院的评判虽然伤了戴高乐的自尊心,但丝毫也没有影响他继续发奋自强,他被派往美因兹军区后勤部,虽不遂心愿,但这件事却从两个方面得到了补偿:这使他有机会在自由的条件下重新研究德国的军情和国情;同时也使他有机会根据机械化战争的观点就创建机动装甲部队进行深入的探讨,机械化战争的观点最初是埃斯蒂安将军的,但是戴高乐上尉在被俘期间又独立地发展了这个观点。从离开军事学院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之后,戴高乐一直利用余暇时间核对和改写他的狱中笔记,其成果就是他的第一部著作《敌人内部的倾轧》于1924年出版了。这是戴高乐第一个值得纪念的成就。戴高乐的传记作家布赖恩?克罗泽就此写道:“假如他在写成这本书以前就离开了人世,索绕在他的亲友心头的他,将是一个看法很怪、不一定有多大前程的年轻人。可是,如果在这本书出版以后,死神夺去了他的生命,他的名字就会使人想起一个目光敏锐、切中时弊的军事思想家。”

  《敌人内部的倾轧》是一部思想严谨、分析深刻的军事著作。戴高乐认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民族和国家,而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戴高乐通过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亲身体验和经历,特别他在德国身系日圄的遭遇,对德国的国情、军情和民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说,德国人对超人,较普遍地存有崇拜思想。戴高乐选择对尼采的崇拜作例子,他在书中写道:

  “札拉图斯拉所要求看到的超人的特殊性格、权力意志、嗜好冒险以及目中无人,在那些喜怒无常、居心险恶的德国人看来,就是他们应该达到的理想。他们随心所欲地自称是这种令人生畏的尼采式的杰出人物,他们一味追逐自身的荣誉,却又坚信是在为大家谋利,他们恣意役使‘成群奴隶’,却又对他们极端蔑视,他们在人类的苦难面前决不止步,反而称道人们受苦不但是必不可少,而且是正合我意。”

  在书中,戴高乐还就德国人和法国人的性格、情趣作了比较。他认为,德国人“生性好高务远,狂热扩张个人权力以至不惜任何代价,而且对人类经验、常识和法制的约束根本不屑一顾”;而法国则是他一贯梦寐以求的思想境界。他写道:“在具有法国情调的花园中,没有一棵大树想以自己的浓荫窒息其他树木;花坛都是按几何图形建造而成;池塘无另增瀑布的分外之想;塑像也不求独占人们的赞赏。花园里有时会发出一声长叹。也许这是出自这样一种感情:园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如果独自存在的话可能会更加明媚动人。但是,这样一来必然有损于整体,而漫步园中的人看到花园里井然有序,永葆优美的和谐,自会感到十分欣慰。”

  在这本由五个章节组成的书中,分别揭露了德意志帝**事当局对民权的蚕食政策,从中找出了德国在1918年末崩溃的深刻原因。关于1914年9月,冯?克劳克将军拒绝服从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的命令问题,戴高乐上尉写道:“在战争中,除了情况规定的战略以外,没有其他的战略;对军人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可以普遍采用的体系,而决定的只有情况和性格。”

  《敌人内部的倾轧》一书的出版,大大提高厂戴高乐上尉的声誉。

  1925年10月,贝当元帅下令委任戴高乐为他的幕僚,这时,贝当已是最高军事会议副主席和作为三军首脑的法军总监了。被大战拖得精疲力竭的法国,正力图维护对德胜利的成果。虽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结束多年,但欧美列强,勾心斗角,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贝当急需调一些年轻有为的军官辅佐他。

  根据凡尔赛和约,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莱茵区由协约国占领并实现非军事化;大幅度削减德国武装力量;并且允许法国保持一支巨大优势的军队。为了预防德**国主义势力再起,就在凡尔赛和约签订那天,1919年6 月28日,法、英、美三国订立了防御条约,规定一旦德国发动侵略,英美将援助法国,可是美国参议院不仅全盘拒绝接受凡尔赛和约,而且拒不批准三国防御条约。于是英国政府也撤销了对法国的承诺。这样,在凡尔赛达成的解决方案,一下子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柱,而根据凡尔赛和约创建的国际联盟,失去了一个主要发起国,这也表明,英法协约并未给欧洲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

  法国人遭此挫折,只得另谋出路。在以后数年中,陆续与比利时和东欧小国建立了一个防御联盟体系。为了向德国显示战胜国的权威,1923年1 月11 日,法国和比利时的军队开进鲁尔盆地。作为强权政治中的一着,占领鲁尔地区的行动成败参半,但失败是主要的,教训极为深刻,1923年,法国获得的战争赔款比前一年几乎毫无增加,而付出的占领费用却远远超出了所得到的物资的价值。至于企图在鲁尔和莱茵两区怂恿分裂主义运动的秘而不宣的目的,也基本上没有达到。诚然到1923年底,柏林新上台的斯特来斯曼内阁不再企图逃避赔款,而且果真同意恢复支付,但那时德国马克已不如印钞票的那张纸值钱了。实际上,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蔓延到了法国,法郎贬值大约20%。而使法国人更加喘不过气来的是。普安卡雷政府不得不增税20%以弥补东征鲁尔的耗费。

  1924年4月的道威斯计划虽说坚持要求赔款,却贷给德国人大量黄金,以帮助他们支付和复苏。在此情况下,普安卡雷政府辞职了。这就是夏尔?戴高乐到法军总参谋部供职的政治背景。

  戴高乐作为贝当当帅的幕僚,来到总部所执行的第一项任务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这项任务是就工事和要塞在法国国防中的作用问题写一篇研究报告。几个月前,戴高乐在《法兰西军事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国战争原则的方向》的文章,比较直言不讳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现在,作为司令部的官方理论家,他奉命给静止防御的理论寻找历史根据。他不同意以静止防御作为机械化战争的一个样板。后来的马奇诺防线就是根据这种静止防御的理论建立起来的。虽然他对这项任务不感兴趣,但他还是像往常那样,迅速而出色地在一个月内完成了,他的报告以《法国设防城镇的历史作用》为题仍发表在《法兰西军事评论》上,日期是1925年12 月1日,尽管戴高乐认为提醒公众注意法国边防上的薄弱环节是他的职责所在,但是他清楚地看到,最高军事会议以为沿边界建立一条永久性防线将会力防御入侵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这显然是危险的,他认为加强国防最重要的是提高军队指战员的素质,加强装备,建立一支现代机械化的部队。

  贝当元帅对戴高乐上尉的工作感到满意,他认为军事学院对戴高乐的结业评定是不公正的,现在到了该给他平反的时候了。一天,元帅对新上任的军事学院院长埃兰将军说:“我越想越觉得给戴高乐评分这件事就像乱断公案一样荒谬。”这位新院长是个颇有眼光的阿尔萨斯人,他和戴高乐一样,也是法国第一个认识到机械化战争巨大潜力的军界要人巴蒂斯特?埃斯蒂安将军的门徒。

  在菲利普·贝当元帅的命令下,军事学院组织了一轮讲座,由戴高乐主讲,讲座由贝当主持。像这样的事,的确闻所未闻,其意图是非常清楚的。一个小小的上尉,竟然应邀回校讲学,单是这一点就不寻常。更何况他居然选择领袖人物的品格作为讲座的主题,这简直是蓄意侮辱。法军总监贝当元帅竟决定亲临主持,这就使得整个场面带上权威的印记。在1927年4月7日开讲那一天,在军事学院犹如一颗炸弹轰然爆炸。教授们聚集在圆形会堂附近的办公室里。贝当在埃兰将军的陪同下抵达,戴高乐也来了,但独立一厢。教授们竟相后退给元帅闪开一条路,元帅却让戴高乐先行。这简直像演戏一样。戴高乐全身戎装。圆形会堂座无虚席。戴高乐登上讲台,馒条斯理地摘下军帽放在桌上,又将佩剑置干一侧,从容不迫地摘下了他那副白手套,滔滔不绝他讲起来。

  夏尔?戴高乐上尉第一讲的题目是《战争行动与领袖人物》。戴高乐笔挺地站着,口若悬河,开始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他不用讲稿,大量引用了古往今来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作家的警句。许多人为之倾倒,但也有许多人感到恼火。不少听讲的人暗自发问:戴高乐所精心描绘的具备各种美德的理想领袖究竟指的是谁呢?

  戴高乐第二讲的题目是《领袖人物的性格和纪律的含义》。其中有一段话,许多人认为他是指桑骂槐。因为他赞颂了诸如佩利西埃将军和利奥泰这样一些人物。前者在塞瓦斯托彼尔包围战中,接到拿破仑三世的电报连看都没有看就装在口袋里,虽然违背了命令,却为法国打赢了一场战争,井为他自己赢得了公爵的爵位和元帅的官杖;后者于1914年置上级指令于不顾,反而为法国保住了海外殖民地摩洛哥。

  戴高乐第三讲的题目是《威望》。在这一讲里,他又提到领袖人物的品质。他说:“事实上,有些人几乎从初生之时起,就具有权威的气质,这种气质视之不能清楚见其形,但其影响则往往令人惊讶不已。”接着讲的是他后来收进《剑刃》一书的一段“名言”。

  “首先一点,无神秘感就无威望可言,因为过于熟悉就不能产主尊敬。主在仆前非英雄,神屠深庙方显威。因此,无论是运筹规划,还是处事和思维的方法,都要令人捉摸不透,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打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跃跃欲试。这并不是说,应该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对下属不理不睬,令人无法接近。恰恰相反,要想征服人心,就要体察人情,使人人都觉得自己受到器重。但是在这样做时,对人们决不能过于迁就,而必须保留某些随时可以抛出来的惊人秘密。这样,大家的信任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办事就无往而不胜了。”

  戴高乐上尉在军事学院的这番讲演,虽说是在“权威”的命令下进行的,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以致整个三部曲也显得很平淡,有些话令人费解。那些奉命出席的听讲者,在听完第一讲后感到愤慨,第二讲后怒不可遏,现在则显出一副对整个讲演十分厌烦的样子。戴高乐的朋友沙文上尉建议把这些讲演汇集成册,发给立志从军的青年人,对此,只有少数人点头表示同意。另外,戴高乐获得贝当元帅的批准,还到巴黎大学等非军事院校去讲演。戴高乐的传记作者拉古都尔说:“在军队内部凡是能说会道的人自然都会遇到这样一堵不信任的厚墙,夏尔?戴高乐要绕着它前进。”由于利用元帅办公室的优越地位,他还得以在非军人听众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若在索邦大学的巨大阶梯教室里重复他的讲演,若参加的听众是些作家、教授、政治家和法兰西研究院的学者,这对“廉洁”中学校长的儿子,对约瑟芬?马约的孙子来说,无疑是心灵上的最大满足。他的成功要比他的同辈军官显得格外突出。

  经过这次轮番讲演之后,戴高乐出尽了风头,1927年晋升为少校,并被派在驻守在特雷夫的轻步兵第十九营担任营长。根据惯例,这种精锐部队的营长,只有当过轻步兵的优秀军官充任。步兵总监马泰将军为了培养这位新少校而违背了传统,他曾对夏尔?戴高乐的一位知己说,“我派去的那个人是一位未来的大元帅!”

  1928至1929 年之交,凛冽的寒风横扫着德国占领区,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5 度。一场流感袭击了整个地区,这是1918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仅是驻莱茵区的法军就有143 人丧生,戴高乐营也死了30多人。公众舆论为之哗然,愤怒的国会要求予以追究。经过调查,戴高乐少校对士兵照顾周到,管理出色,在得知一名无亲无故的士兵死亡时,还坚持亲自为那位年轻的士兵服丧。因而戴高乐被免予处分。

  对戴高乐和他的夫人来说,这是又一个凄惨的冬天。痛苦的阴影笼罩着全家。戴高乐一家迁到特里尔时,第三个孩子即将出世。有一天,离预产期还有几个星期,戴高乐夫人被汽车撞倒,虽未受伤,却深受惊吓。之后,伊冯娜?戴高乐生了个不健全的女孩,是个白痴,取名安娜。戴高乐夫人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只要安娜能和别的女孩一样,我和夏尔甘愿舍弃一切,健康、财产、升迁,前程,所有的一切!”

  在这以后,欧洲风云变幻,形势趋向紧张。戴高乐少校1928年底在写给友人纳香的信中描绘了十年后给欧洲带来祸害的那次危机。他写道:“事态的迅猛发展,正摧毁着欧洲仅存的几个公认的和平屏障。吞并显然即将到来。德国将使用武力或通过条约重占割让给波兰的领土。尔后,德国将向我国要求阿尔萨斯。”面对着法国萎靡不振的绥靖气氛,戴高乐忧心忡忡。他在1929年6月 20日给纳香的第二封信中写道:“现在当个军人可真是活受罪!但又不得不当。过不了几年,他们将紧曳我们的军服后摆,央求我们拯救国家?到那时,首先出来央求的是那些群氓。”

  1931年底,戴高乐回到巴黎休假期间,把他的第二部书稿整理就绪,准备出版。翌年,《剑刃》一书问世。戴高乐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他的皙学观念,同时给他自己描绘了一个英雄形象。他通篇引经据典,文体十分高雅,有些典故使那些法国历史知识不如戴高乐渊博的读者难以理解,书中明确指出,领袖人物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履行职责,以及对个人野心应予以何种限制。在当时国际危机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他呼吁要强化军队的

  建设,并主张如果发生全国性危机,军队领导人物应当挺身而出,挑起治理国家和领导人民战胜危机的重担。

  然而,事与愿违,国家政局日益败坏,国际风云动荡不已。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