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坚韧不拔:戴高乐 > 第二章 立志从军

第二章 立志从军

  四分五裂国势衰,热血沸腾心潮来;

  立志从军报祖国,来年迎春花盛开。

  戴高乐从小受父母影响,笃信宗教,他当时曾在校刊上撰文捍卫神父,年轻的戴高乐已属于那些主张在凶悍者面前决不后退的人。他对有些人指控教皇的士兵唆使青年抛开祖国的事业,义愤填膺。因此,他引用了德维拉尔元帅对路易十四说的一句话:“当我是军队首脑时,我从未见过比属于教会组织的士兵更积极,更雷厉风行,更英勇无畏的士兵。”

  夏尔·戴高乐14岁左右就有志于军事,他十分认真地培养自己的记忆力。他热爱文学,爱读雨果、罗斯丹、萨曼等人的作品。他在家里演出了亚历山大诗体短剧《著名的相会》。当时,观看的人从中发现,“威慑”的理论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已经萌芽,发现他对武力和计谋的颂扬令人担忧。这些无疑是不成熟的追求权势欲表现出的言论和感想。他的父亲见此情况担忧他说:“夏尔这孩子很聪明,但想入非非??天哪!我宁愿他有三个情妇,也不愿看到他丧失宗教的信仰!”

  跟随戴高乐23年的奥利维埃·吉夏尔说,“夏尔·戴高乐对宗教的信仰是无懈可击的。然而是军事思想培育了这颗伟大的心灵,造就了这位巨人。”许多材料说明,戴高乐所以决定从军,主要是受“复仇主义和爱国思想所驱使”。法国在被普鲁士打败后的25年间,整个法国热爱军队,把它比作一切希望所在的“圣约柜”。人民应征人伍,热血青年云集于圣西尔军校。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当时曾大声疾呼:“如果人类社会里有人人都赞赏的神圣东西,那就是军队。”当时法国政治派别林立,政局不稳,在动荡不安的共和国内,军队成了“正统派的避风港”,这是诗人保罗?戴鲁莱德的观点。夏尔的父亲亨利?戴高乐在家中向孩子们朗诵了这位诗人的诗篇:

  在四分五裂的法兰西,

  哪个法国人把这作为座右铭:

  人人为大家,大家为国家?

  答案是——士兵。

  保罗·戴鲁莱德大约在1885年向士兵,向愿意“在各派角斗中放下武器、恢复秩序、重建民族大团结,把国家从外来威胁中解放出来”的人发出了呼吁。

  当时,军队和官方的文职人员。政治家组成的法兰西之间的蜜月结束了,无论从报刊上还是在大学里,开始了反对军国主义的漫长的历程,个人主义者、人道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都嘲笑复仇,“不再为阿尔萨斯一洛林沦陷而悲伤”。就在这种情况下,戴高乐还是要立志从军。他所以如此,主要从父亲书库中找到了根据:

  法国作家朱尔·勒梅特尔说:“军队捍卫着有形的东西——边疆,无形的东西——祖国,即主根于人民之中的法兰西。”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法盖说:“军队是祖国的灵魂,即祖国本身。”

  夏尔·莫拉斯说:“没有国王,军队便是各派力量统一的唯一因素,它具有稳定和统一两大优点。”

  但是,进圣西尔军校,对于1909年的这位年轻人来说,再也不像他童年时代梦想的那样简单,那样容易了。他的许多同学都犹豫不决,自暴自弃。戴高乐后来在《法国和它的军队》一书中回忆说,“1900年到1911 年,圣西尔军校的考生从1895 人减少到871人,”面对着这种形势,戴高乐意志坚定,他坚持认为:“军队是座堡垒,它将决定一切。如果堡垒倒塌,只有依靠它本身才能把漏洞补上。在这动荡的四分五裂的国度里,如果有复兴的希望,这个希望必将通过军队并且首先在军队里产生。”

  戴高乐还认为,投考圣西尔军校,就可以回避家庭向他提出这样尖锐的问题:选择共和还是国王?他曾转弯抹角地回答:法兰西,他将到军队中去寻找这个法兰西。他的好友奥利维埃?吉夏尔说:戴高乐“在军队里不为理论问题所干扰,他努力生活在融洽和为伟大目标——战争进行准备的紧张气氛之中。”

  1909年,戴高乐虽被圣西尔军校所录取,但按国防部的规定,新生入校前必须先当一年兵,戴高乐的这一年是在驻阿拉斯的第三十三步兵团九连度过的。他不喜欢这种生活,日复一日的军事操练和削土豆皮之类的杂务,使人腻味透了。他唯一可以寻求慰藉的地方是坐落在古修道院里的阿拉斯市立图书馆,那里存有僧侣们精心收藏的图书。有人问他的连长德蒂尼上尉,为什么不把戴高乐提升为中士,上尉答道:“我怎么能把这样的小伙子升为中士?他只有当上大元帅才会称心如意哩!”

  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早就选定了军人这一职业,但直到进了圣西尔军校他才感到如鱼得水,由于他个子高大,又勤奋好学,在圣西尔颇引人注目,平常同学们很少称呼他的名字,都叫他“大公鸡”、“大夏尔”。除了关于他身材的绰号外,还有一个取笑他的大鼻子的绰号——“西哈诺”。因为戴高乐喜欢罗斯丹的作品中的“西哈诺”,所以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不悦。有一次,大家还开他的玩笑,让他站在桌子上背诵了一段《西哈诺》。1912年,他曾装扮成小丑,表演了一个杂技节目。还有一次,在圣西尔为庆祝“胜利日”而组织的歌舞演出中,他扮演了“乡下的未婚夫”。为了启发同学们的爱国精神,夏尔?戴高乐还向同学们发表了多次即席讲演,在这些谈话中,他迫溯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年代日期,记忆力令人惊异。他在练习本上摘录了维克托?雨果的一段话:“风格简洁,思想精确,遇事果断。”显然他是严格地以此为座右铭的。

  1912年10 月1日,夏尔·戴高乐从圣西尔毕业,军衔是少尉。按照学校的规定,学生毕业后可以任选一个团供职。夏尔?戴高乐选中了自己当年见习士兵生活一年的第三十三步兵团。于是,他回到了阿拉斯。那时,团长已经易人,新任团长为后来当了元帅的菲利普?贝当上校。一天,贝当团长在斯卡贝河岸上给他手下的军官们讲解人力的重要性,他的观点在当时的总参谋部里算是“先进的”,因为大部分人仍然认为刺刀比枪炮优越。贝当在讲到孔代王于的一次演习时,年轻的戴高乐立即打断了他的话头,指出蒂雷纳元帅是用炮火压倒孔代而拯救了阿拉斯的。这个下级军官的插话,引起了团长的好感。贝当挽起了戴高乐的胳臂,离开了其他军官,和他讨论起孔代和蒂雷纳两人各自的长处。这是他首次受到贝当的青睐。这种交往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高级军官和一位有才华的年轻门徒之间的友谊。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德军人侵法国时,由于各自的立场。态度截然不同,他们分道扬镳了。

  1913年10 月,戴高乐晋升中尉,那年他已经23岁。那时,戴高乐手下的士兵们多是北方人,有加来海峡省的矿工,有来自塔尔德努瓦、蒂埃拉舍和瓦兰西昂努瓦等地区的农民。他们粗扩强悍,自尊心强,吃苦耐劳,喜怒之情常常猛烈地迸发出来。这样的人倒使戴高乐十分中意,官兵关系非常融洽,在一股强烈的复仇情绪的支配下,战士们在加紧训练,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

  当时,欧洲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战争。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的斗争愈演愈烈。英法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里,由于技术装备的落后和资本大量输出,经济发展几乎陷于停滞状态,美、德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却由于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采取大规模的垄断组织形式,向新兴工业部门进行大量投资,较快地提高了自己的工业水平。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的比重迅速改变了,到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国的工业生产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而德国则在欧洲首屈一指,日本的工业生产的绝对数字虽然还较低,但在发展速度上却超过了其他许多国家。

  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新的力量对比,同历史上形成的殖民地、市场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已极不相称,1900年,英国占有3271 万平方公里土地,3.67 亿人口;法国占有1098 万平方公里土地,5000 多万人口;俄国则吞井了相邻亚洲各国的1728万平方公里土地,2500 多万人口,英、法,俄三国占有了最广大的殖民地势力范围。连荷、比、西、葡等欧洲小国,也占有了674 万平方公里土地,6500多万人口,远远超过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美、德、日三国殖民地总和。这种状况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不能容忍的。在世界还未被它们瓜分完毕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冲突,还可能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的”土地来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在世界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它

  们的冲突就只能通过剧烈的军事较量来获得解决。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到了20世纪初,德法矛盾已十分尖锐。法国人渴望收复阿尔萨斯一洛林,而德国人希望攫取更多的法国殖民地。双方都在加紧备战。尽管1900年以后军事预算直线增长,法国的武器装备仍远远落后于德国。德国的军费为法国的两倍。法国普安卡雷政府只得大量增加军队所需的武器装备。到1912年,三年之内军队的机枪增加两倍多,野战炮增加了三分之一强。1914年,法国拥有136架正规作战的飞机。这就部分地改变了装备落后的状态。然而,法**队在人数方面仍然落后。德国刚刚将自己的现役军队增加到85万人,法国可以立即动用的士兵只有54万人。为了缩小差距,法国必须改变征兵法令并将服务期限延长至三年。

  20世纪初年,国际风云变幻,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展开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军事冲突和局部战争连年不断。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激烈冲突,导致用战争手段来打击对手,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萨拉热窝事件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这次军事演习是把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人的。这件事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愤怒,他们认为这次军事演习是对塞尔维亚的挑衅,认为斐迪南的野心是企图扩大奥匈帝国的版图,强化奥匈帝国的统治,阻挠和扼杀塞尔维亚的民族运动,在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军人团体“黑手会”的组织下,几名塞尔维亚青年于6月28日在萨拉热窝街头刺杀了斐迪南。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立刻被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利用为挑起冲突、实现它们的侵略野心的借口。德皇威兼二世闻讯后疯狂叫嚷:“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接着就是一个月的紧张的幕后外交活动。德国极力怂恿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动进攻,保证给予支持;俄、法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则玩弄狡猾的外交伎俩,向德国表示要尽一切力量防止战争的发生,但私下却加紧备战。蓄谋已久的一场大战就这样爆发了。德国企图从英、法手中夺取殖民地,从俄国手中夺取乌克兰、波兰及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并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俄国则企图占领君士但丁堡和黑海海峡,夺取加里西亚,进而削弱德奥的实力。英国企图击溃经济上和军事上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德国,夺取德国的殖民地以及土耳其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法国企图粉碎德国的大陆霸权,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夺取德国富产煤铁的萨尔区。日本帝国主义则想夺取德国在东方的殖民地,奴役中国及远东各国人民。帝国主义列强正是想在一场大规模的浴血混战中,凭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实现和平时期所未

  能达到的目标。

  为了迅速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奥匈帝国于1914年 7 月28 日对塞正式宣战。7 月30 日,俄国下令总动员。8 月1 日,法。德也几乎同时下令动员。同日,德国借口俄国拒绝取消总动员令而对俄宣战。8 月2日,德国向比利时提出最后通碟,要求让德军通过比境,遭到比利时拒绝。8 月3 日,德国对法宣战,8 月4日,德军入侵比利时。同日夜,英国借口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宣布英、德处于战争状态。一场以欧洲力主要战场的帝国主义大厮杀就这样开始了。

  1914年战争爆发后,戴高乐所在的第二步兵师三十三团一营被调到距他的出生地里尔不远的北部边界。九年以前,他15岁时。曾被一个怪梦搅得心神不安——他梦见法德战争在1914 年爆发,他在一次战役中,于8 月15 日阵亡。结果,梦中的事,除了阵亡的结局之外都应验了,8 月15日,夏尔?戴高乐在比利时境内马斯河上的迪南附近第一次参加战斗,并且负了伤。自从他在少年时期得到那个预兆之后,他一直以为那一天就是他的未日。据他早期传记作者说,戴高乐这时感到他的生命已不再属于自己,他的余生属于尚待揭晓的某种命运。

  在德军入侵比利时之后,在法国边界便展开了一系列激烈战斗,史称边境之战。根据国防部《第十七号计划》,法军总司令霞飞于8月8 日发布了第一号命令,规定了法军的作战方案。按照这个命令,法国第一、第二集团军于14日向东北进攻,攻入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头四天,法军进展顺利。面对法军进攻,德军第六、第七集团军边战边退。法国人重新进入40多年前失去的地方,为收复失地感到庆幸。然而他们不知道,德国第六、第七集团军组成的左纵队的主要任务是防御,这个退却是按照计划进行的。就在法军开始进攻的第二天,8月15日,德军以优势兵力突然向迪南杀来,企图夺取那里的渡桥,因此在马斯河畔展开激战,战斗的第一天,夏尔?戴高乐就在迪南负伤了,经过多次较量,法军第十七号计划和霞飞第一号命令遭到破产。法国不仅进攻阿尔萨斯—洛林没有得逞,相反,自己的边境被德军突破,法军被迫向南大撤退。而德军则侵入法国领土,向其心脏地区长驱直入,在此期间,法国的损失相当严重,法国最富裕的北部沦为德国占领区,法军阵亡总数达38万,受伤、被俘和夫踪的达60万,战前受过训练的军官80%死亡和受伤。德军伤亡人数虽比法军少些,但其速决战略的失败,则是其战争前途的凶兆。

  夏尔·戴高乐经过三个月的治疗休养,于11月底重返前线。他所在的三十三团,经过激烈的战事,兵员大减。戴高乐重返部队后,勇敢机智,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侦察任务。

  1915 年 1月20日,在第二师发布的一道表彰令中,关于戴高乐有这样一段话:“在异常危险的情况下执行了一系列对敌军阵地的侦察任务,带回了有价值的情报。”

  以后戴高乐在战斗中又负过两次伤。1915年,西线德军处于战略防御,部署了200 万军队,法英联军方面有300 万大军,仍以法军为主。德军战线的努瓦荣突出部,离巴黎不到100公里,严重威胁着法国首都。联军企图削平这个突出部,迫使德军撤退。1915 年春,法英军队先后在香摈和阿杜瓦地区发动进攻,戴高乐参加了这一战役,并于3 月15日负了伤。香摈战役规模很大,由法军第四。第二两个集团军共37 个师担任主攻,配备有两千多门炮;第三集团军在马恩河右岸策应。这一战役持续了将近半年。9 月20日至25日,法军连续炮轰六天,向德军阵地倾泻300 万发左右的炮弹。25 日,步兵发起突击。头两天,占领德军第一道防线,俘虏25000人,但以后进攻连续受阻,伤亡达15 万人,被迫于11 月6 日停止进攻。

  1915 年9 月4 日,戴高乐的伤势刚刚痊愈就被提升为上尉。10月30日,他受命指挥三十三团第十连。他的部下是来自北方的矿工,团长是布多尔上校。团长对这位下属的勇敢精神印象非常深刻。戴高乐对全连每个士兵的战斗经历及秉性脾气都了如指掌。来到这个连队刚刚三个月,他就要求把他的连队派往激战的凡尔登前线,布多尔上校同意了。他记下了决定中的下面这句话:“鉴于局势严重,而且由于此项任务极端重要,我认为唯有戴高乐上尉才能胜任。”

  凡尔登战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

  1916年一开始,德军总参谋长法尔根汉就在西线集中兵力,决定选择法国的凡尔登作为进攻的目标。他之所以选在凡尔登,是因为这个地方是协约国西线的突出部分,对深入法比的德军有很大的威胁。同时,凡尔登是法国著名要塞,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如果凡尔登失守,将给法**民的士气以沉重打击,因此,法尔恨汉估计,法国为了保卫凡尔登,必将投入它的全部力量;他认为这次进攻从军事上来说,将成为“碾碎法军的磨盘”。从1916年1月开始,德国就已着手进攻凡尔登的周密准备。德国皇太子亲统德军精锐部队,企图通过凡尔登战役,达到大量歼灭法军的战略目的。

  然而,法军总司令霞飞认为,凡尔登要塞已经过时,于1915年将其各炮台弃置不用,而代之以战壕、掩护体、土木障碍和铁丝网等野战工事。部署的军队远远不敷防御之用。在得到德军准备进攻的情报之后,又没有给予应有重视,因此法军处于明显的劣势,在开战前,法国驻凡尔登的兵力只有4个师10万人,270 门大炮;而德军进攻的部队有10 个师27 万人,1000 门大炮。

  2 月21日,德军以猛烈的炮击拉开了凡尔登大战的帷幕。从早晨7 点15分开始,持续到下午4 点45分,集中了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猛轰,把这一小块地方的战壕完全摧毁,把森林烧光,山头削平,整个法军防线笼罩在浓烟烈火之中。据当时的记载说:“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猛烈的炮火。”与此同时,德国的飞机也对法国的铁路进行了轰炸。当天晚上,德军以六个步兵师在马斯河东岸宽仅十公里的前线上开始向南推进。

  2月25日,占有重要地位的都蒙炮台由于完全没有设防,被德军占领。法军阵线被切成数段,与后方的交通也全部断绝,这样,凡尔登的命运和整个法国战线的防御体系均处于千钧一发的危险境地。为此,法国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急忙增派援军,并委任第二集团军司令亨利·菲利普·贝当为凡尔登地区的司令官。贝当已经60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没有打过仗,担任过军事教官和团长。战争开始后迅速由团长晋升到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受到霞飞和卡斯得诺的赏识。贝当受命后,于25日夜里来到凡尔登。他给前线部队划定了一条督战线,要求士兵用一切手段顶住德军进攻,不许退过这条线。并立即组织抢修道路,组建了一支9000人的运输队,每昼

  夜有6000 辆汽车到达凡尔登,平均每14秒有一辆汽车通过。因此,法国人称这条公路为“圣路”。当时法军提出决不让德军通过凡尔登的口号,而德军则决心要攻占凡尔登,于是双方反复冲杀,形成拉锯战,戴高乐所在的部队,就是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被调在凡尔登前线的。他们虽然英勇冲杀,坚守阵地,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了。

  1916年3 月2日,德军重炮猛轰戴高乐军阵地。突然间,有人高喊“援军来了!”戴高乐上尉颇受鼓舞,转过身去,看见一群戴着法军蓝色钢盔的士兵。这些钢盔刚才还戴在阵亡了的法军士兵头上,现在却戴在打死他们的德国人头上了。戴高乐恍然大悟,知道受骗了,马上命令全连上刺刀冲锋。几乎就在同一瞬间,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大腿,他昏倒在地。布多尔上校眼见他中弹倒下,遍体鲜血,以为戴高乐上尉死了,战斗结束后就写信通知他的双亲,说夏尔已经阵亡了。贝当将军接到报告后,立即“追授”这位年轻的上尉一枚最高荣誉十字勋章,并写了下面这段话:

  “指挥该连的戴高乐上尉素以其在德智训练方面的优异成绩著称,是日,其所在营遭敌猛烈炮击,伤亡惨重,同时敌人又从四面向其连队逼近。该员率部勇猛出击,与敌展开激烈肉搏,这是不违背其军人荣誉感的唯一抉择。该员在激战中以身殉国,不愧为在各方面均无与伦比的军官。”

  其实,戴高乐并没有死,他负伤晕倒在地后,被德国人俘虏了。他经受了两年零八个月的囚犯生活。起初,他被关在弗里德贝格的战俘临时收容所,他刚刚恢复健康,就开始挖地道。并通过地道逃到了荒郊。可是他个子高,躲不住,又被逮住了。第二次尝试也失败了,因为他愉来的德国制服短得几乎连肘部和膝盖都遮盖不住。第三次试图逃跑也未成功。此后,戴高乐被转押到因戈尔施塔特的惩罚营。他在那里结识了其他一些逃跑未遂的勇敢人物,如雷米?鲁尔,此人后来成了《时报》的专栏作家,经常撰文支持戴高乐;贝尔热一莱弗罗尔,未来的戴高乐著作出版商;卡特鲁少校,他在1940年任法属印度支那总督,他最早响应了戴高乐将军对全体法国国民的号召。第九号城堡关押了200多名军官,有法国人,还有英国人和俄国人。俄**官中有一个23岁的年轻人。他结实、漂亮、傲慢不逊,名叫图哈切夫斯基,后来成为苏联红军元帅。

  两年零八个月的德国监狱生活,的确令人沮丧,但对戴高乐来说却非虚度。他以德文报纸当材料,精通了德语。他又自告奋勇给难友们讲授战略学,在讲课中他高度赞扬坦克的出现在军事上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同时,他还作了大量的笔记,这些笔记后来构成他的第一部著作《敌人内部的倾轧》的基础。

  关于戴高乐在狱中的表现,他的同狱难友雷米·鲁尔写道:“这位冷漠的年轻人有坚强的意志,他善于克制自己的精神危机和感情冲动。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法国人的沉着、理智、自我克制的优点,司汤达活着的话,一定喜欢这种性格。”

  非人的囚犯生活,更加磨练了夏尔·戴高乐的坚强意志。他在日记上曾经这样写道,“这场战争后的好多年里,人们将会感到害怕和耻辱??但是他们的心灵丝毫不会改变。恐怖将被忘掉。人人都将歌颂自己的光荣业绩。夙怨之火将再次被点燃,人们将再次交战,并在上帝和人类面前大声发誓:他们对流血不负责。让我们想一想吧!法兰西的前途将通过我们的劳动来创造。”

  1918年11 月11 日的停战,终于使他重获自由。欲知戴高乐出狱后的情况,且看下文分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