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三、分清缓急、标本兼治

  虽然把治水作为基本工作,放在优先的位置上,但建国初期战争尚未结束,国家正在草创,河流失修是普遍现象。如果对一切河流全,面铺开进行治理,如果毕其功于一役,急于根治,仍为人力、物力、财力所不允许。对此,周恩来的思想是分清缓急,标本兼治。

  在分清缓急的思想指导下,决定先治理淮河和兴修官厅水库。为什么要最先治理淮河?第一,淮河水患严重,亟待救治。1950年11月3日,周恩来说:“有人说为什么不治长江、黄河、汉水?原因是淮灾最急,而要治黄也不是那么容易,要有更大的计划,不是一年内勘测得清楚的。”〔1〕其次,淮河流域是盛产粮麦之地。这里的人民在战争期间,响应党的号召,上去那么多人,流了那么多血,出了那么多的烈士,我们应该支援他们。在北方首先修建官厅水库,主要是为了治理威胁首都安全的永定河。周恩来说:“华北的永定河,实际上是‘无定’的。清朝的皇帝封它为‘永定’,它还是时常泛滥。不去治它,只是封它,有什么用?”。〔2〕立国之初的治水,由于分清了缓急,才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顺利解决了最急迫的淮河水患和永定河水患。“大跃进”期间,不分轻重缓急,到处大办水利,严重超过人力、物力、财力所能承受的限度,教训极为深刻。1961年7月4日,周恩来指出,治水虽是好事,一下子做多了是被动的.1950年到1960年度就是搞多了,结果到现在全部完成的还很少。

  在经济建设上,周恩来历来重视把理想和现实、战略和战术、目标和步骤结合起来,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这体现在治水上的原则就是标本兼治。周恩来反对只治标而不治本的狭隘做法,“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要把几条主要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修治好。”〔2〕周恩来也反对不讲治标只图治本的急躁行为。1950年11月3日,周恩来说,淮河应该根治。但治本的计划又不能一下便全部弄出来,不能等到明年才动工,必须今年就开始动工。因此要标本兼施,治标又治本。周恩来还具体指出,1951年先在不妨碍治本的方向中来治淮,主要的还是治标.他又说,淮河不可能明年便全面开工,人才、器材、勘测等准备工作都不够.要买某些器材,也不能一下就买到。例如苏北明年有5项工程要动手做,又要开入海水道,人力便感不足。因此明年只能做一部分,分期来完成。人才、技术、器材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我们要加紧进行,但只能分期完成.治淮的过程只能是由有灾到少灾,由少灾到无灾,一步一步来。后来对黄河、长江的治理,周恩来也强调标本兼治。1958年4月24日,周恩来说,讲起1954年长江洪水,大家总是有点谈虎色变,总是希望快一点进行长江的根治。有了荆江分洪之后,洪水威胁仍然存在。搞三峡,那是比较远了,那么就搞丹江口。

  周恩来善于把毛泽东的意图具体化。标本兼治就是对毛泽东根治淮河战略意图的具体化。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根治水患需要通过一个一个的具体步骤,需要一部分一部分地解决。企图一步登天,一夜之间就达到根治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只能是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但如果孤立地对待治水的每一个具体步骤、每一个局部,就会脱离根治的大方向.周恩来通过标本兼治的命题,深刻地揭示了本存在于标之中、标不能脱离本的标本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如何根治水患的具体途径。

  【参考文献】

  〔1〕《周恩来经济文选》第81页。

  〔2〕《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4页。

  2007/09/10

  三、分清缓急、标本兼治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