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四、蓄泄兼筹、瞻前顾后

  中国治水自古就有蓄泄之争。相传鲧用堵塞的办法治理洪水,搅乱了五行,受到了惩罚;鲧的儿子禹改用疏导的办法.将水送入大海,获得了成功。1950年淮河大水之后,毛泽东作出了根治淮河的指示,周恩来具体过问治淮之事。在周恩来主持的治淮会议上,也发生了蓄泄之争。周恩来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水原则。

  大地接受的降雨量是不均衡的,河流输送的径流量也是不均衡的。这在全世界都如此。在我国,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更加显著。干旱时滴水贵如油,水涝时良田成汪洋.单纯地蓄水或单纯地泄水,都是片面的,都不能全面达到除害兴利的要求.1950年11月3日,周恩来说,淮河是一下大水,一下干旱。水量不多,但山洪很多,到平原水的流动又慢,因此调节水量很重要。在蓄泄兼筹的原则下,周恩来还具体指出,上游蓄水,中游蓄泄并重,下游以泄水为主.“大跃进”期间,淮河流域个别地方领导怀疑蓄泄兼筹的原则,片面强调蓄水灌溉,不注意排水,甚至层层堵水,造成了淮河流域严重的涝碱灾害和地区间的水利纠纷.1962年7000人大会之后,周恩来严厉批评了只蓄不排的错误做法。他说,我问过医生,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可以,但如果一天不排尿,就会中毒。土地也是这样,怎能只蓄不排呢?

  蓄泄兼筹是针对治淮提出来的,也同样适用于其它河流的治理。1951年1月12日,周恩来在比较我国古今的治水理论时指出:“宣传中国水少了,就是个新理论和新常识的问题。中国水少了,并不是自然水少了,而是可用之水少了,无力蓄水以致用,只能泄水少生灾.”〔1〕1972年11月,周恩来针对治理海河工程提出要鲧禹结合,光鲧不对,光当禹也不行,只强调留不对,不留也不行,走和留不能只强调一面。周恩来还认为蓄泄兼筹要因地制宜.1960年5月,周恩来视察贵州.针对贵州省的地理条件,周恩来主张以蓄水为主。他说,要蓄水,把水蓄起来,不让它流走。你们小高原的水,南面流到广西,东面流到湖南,西边流到四川。你们把这些水留下来,可以造林,气候就会改变,旱灾就会减少。

  在治水活动中,存在着搞大工程和一般农田水利建设的矛盾。大工程搞多了,就会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影响一般农田水利建设的安排,还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的当前利益。如果忽视大工程的建设,则会影响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会影响人民的长远利益。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周恩来的思想是瞻前顾后。

  1953年8月20日,周恩来在186次政务会议上,肯定了3年来根治淮河、荆江分洪、修官厅水库、引黄济卫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同时指出,政务会议经常讨论大工程,着重搞大工程,而对一般的农田水利工程注意得不够。周恩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几万万人的眼前利益还是农田水利,搞大工程时间很长,长远的利益应与眼前的利益相结合。有时眼前顾得多了就影响长远;有时顾了长远就与现实脱节.他还说,大工程要搞,但不能冒进、贪多。现在要建设,就要按比例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内还是多搞小的农田水利工程。工业还未大发展,基础以上的东西不宜多搞。周恩来这种瞻前顾后、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的思想,不仅对指导治水,而且对指导整个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恩来经济文选》第86页。

  2007/09/10

  四、蓄泄兼筹、瞻前顾后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