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蓄泄兼筹鲧禹结合──处理蓄水与泄水的关系

  鲧和禹都是传说中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荡荡,漫山遍野,“下民其忧”。帝尧到处访求能冶水的人,群臣推荐用鲧治水。鲧采用水来上挡的办法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死于治水任上。禹继审了父亲鲧的治水事业,改而采取疏导的办法,薄衣食,卑宫室,陆行乘车,水行乘船,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披日月,“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一传说表明中国治水自古就有蓄泄之争。

  一九五○年六月至七月,豫皖交界地区连降暴雨,百年未有。史、洪、淮、淠数河洪水并涨,水头高达丈余,皖北一半以上的地区被洪水吞没。由于水势凶猛,灾民们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毛泽东为此落了泪,提出了根治淮河的伟大号召,并由周恩来具体过问治淮之事。如何根治淮河?在周恩来亲自参加的八月至九月的治淮会议上、河南、安徽力主排水泄洪,而江苏则极力反对,蓄泄之争,十分激烈。

  大地接受的降雨量是不均衡的,河流输送的径流量也是不均衡的。这在全世界都如此。在我国,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更加显著。干旱时滴水贵如油,水涝时良田成汪洋。蓄水对预防旱灾,对兴灌溉与舟楫之利是十分重要的;泄水则对防洪排涝是十分重要的。单纯地蓄水或单纯地泄水,都是片面的,都不能全面达到除害兴利的要求。为解决蓄泄之争,周恩来反复召集各单位负责干部讨论、协商,开大会解决问题达六次之多,会下还与同志个别谈话,征求意见。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周恩来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原则。他说,淮河是一下大水,一下干旱。水量不多,但山洪很多,到平原水的流动又慢,因此调节水量很重要。在蓄泄兼筹的原则下,还做出了淮河上游以蓄洪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中游蓄泄并重,下游则开辟入海水道的重大决策。由于指导原则和决策的正确,到一九五一年七月底,根治淮河的第一期工程胜利完成,结束了淮河“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悲惨的历史,达到了“大雨减灾,小雨免灾”的初步目的,并为淮河流域水利资源的全面开发打下了基础。

  二十年后,周恩来总结治理海河的经验教训,提出鲧禹结合,进一步丰富了蓄泄兼筹的治水方针。

  一九六三年八月上旬,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脉的东侧,不少地方旬内暴雨日数有五、六天,有的地方连降暴雨四、五天,旬雨量普遍超过三百毫米,安阳至保定一线在六百毫米以上,河北的赞皇达一千一百八十七毫米,邯郸一千零三十四毫米,河北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洪灾。一九六四年,河北很多地方从四月份开始下雨直到十月初,有的地方下十多场雨,大部分地方下四十多场雨,沧县和衡水两个专区平均降雨一千至一千三百毫米,加上客水流入,造成部分县大面积积水,出现了严重的涝灾。河水连继两年的洪灾、涝灾之后,开了大中八条入海口,遇大洪水时可分路排水入海。但是,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初,河北又出现了连年干旱,连白洋淀都干了。一九七二年春夏之交,因干旱,天津出现了供水告急。对此,周恩来说:水天天需要,须臾不可少,须臾不可多。他提出,治水要鲧禹结合起来才好,光当鲧不对,光当禹也不行;走和留不能只强调一面,只强调留不对,不留也不行。在周恩来过问下,抗旱防涝,推动了华北农业的发展。

  蓄泄之争,不仅在建国初期的淮河治理上有反映,而且多反映到全国水利建设的指导方针上。周恩来总是坚决地站出来纠正片面性,始终坚持蓄泄兼筹的方针。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年的“大跃进”时期,淮河流域的一些领导,面对治淮的初步胜利,头脑发热,否定了蓄泄兼筹的方针,片面强调群众修水渠,节节拦水,不讲排水。他们把群众遍地修渠,在沟里一节节把木拦住,叫“葡萄串”;在地面上一片片拦住水,叫“满天星”。这种做法被概括为“蓄、小、群”(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治水方针,由于得到毛泽东的肯定,在报刊上广为宣传,在全国大力推行,并把持不同意见者戴上“排、大、国”的帽子进行批判斗争,引起了极大的思想混乱。推行“蓄、小、群”为主的方针,结果,在黄淮海平原造成严重的涝碱灾害和排水纠纷。

  一九六二年“七千人大会”上,大家对“蓄、小、群”意见很大。二月九日,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厅主持召开了解决水利纠纷问题会议。会上,他责成有关负责人亲自到淮河流域现场查勘,听取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并向他汇报。

  后来,在有关的省委书记参加的会议上,他重申了蓄泄兼筹的方针,形象而深刻地说:“我问过医生,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可以,但如果一天不排尿,就会中毒。土地也是这样,怎能只蓄不排呢?”“文化大革命”动乱中,“蓄、小、群”的“三主方针”被再次提出。

  红卫兵还以钱正英没有执行毛主席支持的“蓄、小、群”的“三主方针”为由,对钱正英进行批判。对此,周恩来说:“这不是钱正英的问题,”“我们当时没有经验,都有责任。”同时,周恩来还从根本上指出:“排(到大海)、大(型)、国(家办)与蓄(水)、小(型)、群(众办),这两句话不能绝对讲,不能只要这不要那”。周恩来的努力,不仅保证了钱正英站出来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而且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再次澄清了对蓄泄关系的认识。

  2007/09/10

  蓄泄兼筹鲧禹结合──处理蓄水与泄水的关系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