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张謇

一九

  §第十四章 服膺共和

  1911年5月,清廷宣布“皇族内阁”名单和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全国舆论哗然,抗议浪潮高涨。张謇面对大厦将倾的局势,试图对清政府进行仁至义尽的最后挽救,眼见清廷病入膏肓,决心亲自赴京直谏控制最高权力的摄政王载沣,顺便请求清廷批准他的中美合作投资计划。

  6月26日,张謇抵京,北京车站气氛热烈,王公大臣及六部九卿均有代表或子弟盛情欢迎。

  7月1日,摄政王载沣召见张謇。双方交流了戊戌以后的张謇辞官创办实业的情况。张謇除请求批准绅商组团赴美报聘和中美合作投资银行、航运业外,坦诚地向这位先帝的胞弟陈述了自己对时政的看法:第一是各省灾患迭起,民生疾苦,朝廷须知民情民隐,咨议局为沟通上下之机关,朝廷必须尽快恩准召开国会,议决此等大事;第二是商业金融的困难,商业衰败,金融业太死,朝廷要尽力设法振作商业,放活金融;第三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交流要增强加多,特别是民间的往来要增加,以避免他国疑忌等等。这些建议虽有重要价值,但无补于已经一触即发的危急局势。

  6月29日,张謇赴东北考察。

  张謇考察东三省结束,于8月12日回到了上海。

  尽管四川等省保路风潮已席卷全省,形成不可遏止的全民抗议斗争,张謇仍不放弃赴美报聘计划。他到上海的第二天,就与友人商谈中美合办银行、航运的办法,并与赵凤昌研究在上海设立商务总会报聘事务所的事项。这时候,大生纱厂在湖北开办的纱、布、麻、丝四厂已更名大维公司,正在火速筹建。张謇又偕刘厚生等赴武汉参加大维纱厂的开工典礼。

  张謇一行于10月4日到达武汉。三天后,大生资本集团在这个长江中游工商口岸的第一个轻工企业——大维纱厂正式开工。张謇主持了庆典活动,又出席了频繁的应酬宴会,以扩大自己在湖北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10月10日,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被捕就义,武昌全城戒严,张謇此时才感到事态严重,第二天,宵禁解除,晚上8时,张謇登船离开武昌,在他向朋友们挥手告别的时候,看见武昌草湖门一带火光四起,绵延数十丈,随着火光的跳动,似乎还隐约听到远处传来沉沉的炮声和枪声。

  张謇没有想到,就是这堆篝火,指挥武昌各路新军,一举攻克武昌重镇,在中国大地上成立了第一个革命政府。

  在此历史转折关头,张謇彷徨了。他怕社会的激烈动荡不仅会影响自己正在走向欣欣向荣的实业发展,而且战火的蔓延会引起国家的分崩离析,甚至“外人乘机生衅”。于是他便试图以武昌起义为筹码,逼迫清廷“改组内阁,宣布立宪”。

  1911年10月11日,张謇抵达安庆,本来是应安徽巡抚朱家宝之约讨论治淮事宜,但安庆新军已经不稳,竟“无暇更说导淮事矣”。15日,张謇到江宁,立即找铁良和两江总督张人骏,要求他们“援鄂”,扑灭武昌起义。但是铁、张二人拒绝。17日,他赶到苏州,与江苏巡抚程德全商议后,与雷奋等人在旅馆里撰写了《鲁抚孙宝琦苏抚程德全奏请改组内阁宣布立宪疏》。疏稿提出:革命起义,已是“止无可止,防不胜防论者俞谓缓急之图必须标本兼治,治标之法,曰剿曰抚,治本之法,不外国民好恶,实行宪政”。这是他借革命压清廷实行君主立宪的最后一搏。但他已经怀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绝望心情。10月21日,又以江苏咨议局名义“致电内阁,请宣布立宪,开国会”。

  武昌起义震动了全国,震动了世界,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有十四个省份相继宣布独立。革命的浪潮迅猛发展,使张謇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最后不得不接受革命的洗礼。

  在杭州、苏州立宪派联络部分官兵兵不血刃便脱离清廷宣布独立。张謇的友人汤寿潜、程德全也分别被民众推举为浙江、江苏的都督,他们的行动对于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张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张謇对革命和革命党人的印象发生了改变:革命并非毁灭一切,他仅仅否定了本来已经失去生命力的清朝专制制度。

  革命党并非偏激狭隘,好走极端的“乱党”,他们只是用强硬的方式将不肯退出历史舞台的清朝推翻。大势所趋,人心思变。因此,他怀着惆怅和喜悦交织的心情,转向革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