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张謇

一八

  请愿速开国会的目的在争取民主,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深得广大人民的支持。12月中旬,16省咨议局代表齐集上海,代表总数50余人。16省代表在预备立宪公会事务所集会,推举福建省咨议局副议长刘崇佑为主席,并组成33人的国会请愿代表团,定名为“咨议局请愿联合会”,代表团定于29日、30日出发,启程前,张謇设宴饯行,并作《送十六省议员诣阙上书序》,以壮行色。张謇还连夜改定《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

  《送十六省议员诣阙上书序》,主要是向请愿代表进言。他认为现在的中国已是“无形之亡国”,国家的形式还存在,人民已处在危亡状态。立宪的作用,就是让人民有参政权利,使之共负国家责任。他谆谆告诫代表牢记“国之兴亡,匹夫有责”之言,“秩然秉礼,输诚而请”,竭尽所能,向政府输诚,即使政府最终拒绝了人民的请愿,未能挽救国家的危亡,人民也就对国家对后代问心无愧。给代表们很大鼓舞。

  《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主要是向皇室,特别是向总揽朝政的醇亲王载沣提出忠告。意见书要求他将原定9年的预备立宪期缩短,议“定以宣统三年召集国会”。未到期以前,设“大政咨询”,并召开“临时国会”。同时,又请求“从速建设责任内阁”,特别说明“责任内阁”代皇帝承担内政、外交责任,使皇帝“安于泰山”。最后,还对都察院限制士民上书,给予针锋相对的批驳,奉劝清廷不要执迷不悟,将爱国志士逼向革命党人的阵营。

  请愿代表们于1月抵京,正式向都察院呈递了由福建代表林长民起草,经张謇修订的请愿书《各省议员请速开议会折》,要求在1年之内召开国会,向一些王公大臣分别递交了请愿书副本,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赞助。请愿书虽由都察院转呈朝廷,但多数大臣特别是摄政王载沣对此反感,只有少数赞成立宪,势孤力单,未敢力争,表面上对请愿代表优礼相待,上谕夸奖代表“具见爱国热忱,朝廷深为嘉悦”,结果却不了了之。

  第一次国会请愿流产后,请愿代表即连续商议再次请愿事宜,拟组织“请愿即开国会同志会”,总部设京,各省设分会。各省绅商学各界团体或个人凡加入同志会者,约定1910年5月一面上书督抚,请其代奏,一面各举代表来京。根据各省代表原在沪决议,草拟咨议局联合会章程,定于每年六月开常会,设报馆出版日报,加强舆论宣传。

  1910年3月16日,江省咨议局开会,在张謇主持下通过了速开国会的决议,5月,各省社团、商会、学会及华侨商学分别派出代表,陆续到京,联合各省咨议局代表,共同发起第二次国会请愿活动。

  他们以原请愿团为基础,重新组成了有其他代表参加的国会请愿代表团,并推定孙洪伊等10人为领衔代表。

  6月16日,第二次国会请愿活动正式开始,10个团体同时向都察院呈递了请愿书。各省入京请愿代表150余人,在请愿书上签名的号称30余万人。

  这次请愿的声势浩大,上书措辞直切,使载沣为首的清廷疑虑重重,但仍拒绝了提前召开国会,并严厉地告诫请愿团体代表:惟兹事体大,宜有秩序,宣谕甚明,毋得再渎请。”立宪派对于再次碰壁,早有思想准备,正如张謇所说:“设不得请,至于三、至于四、至于无尽。”为了表示请愿的决心,他们很快又发动了第三次国会请愿。

  10月3日,朝廷点染新政色彩的御用机构资政院举办开院典礼,政王载沣致祝词。由于立宪派骨干活动其间,资政院也成为向清廷争取民主权力的重要讲坛。各省请愿代表团与资政院民选议员里应外合,他们再次向载沣上书,游说王公大臣,陈述提出召开国会的理由。10月26日,资政院正式通过速开国会的决议。各省督抚也联名奏请立即召开国会。清廷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于11月初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由9年改为5年,预备宣统五年开设议院,并预行组织内阁。张謇对此结果已感满足,中止了原定北上活动的计划。但国会请愿团却深感不满,继续要求立即召开国会。清廷恼羞成怒,驱逐了请愿代表,并逮捕了天津学界同志会会长温世霖。第三次国会请愿活动彻底失败。

  张謇得此噩耗,垂头丧气,不禁感叹说:亟求立宪,非以救亡;立宪国之亡,其人民受祸或轻于专制国之亡耳。呜呼!世人知余言之痛耶!”这时候的张謇在怨愤满族亲贵“天下军国事飘瓦当儿戏”之余,也痛切地感到清王朝已是“绝弦不能调,死灰不能燃”,尽管当时的形势已成“山雨欲来”之势,但他似已感到无能为力了。便又忙起组织赴美报聘和中美合办银行、航运业等实业来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