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张謇

一六

  张之洞、魏光焘见状,未敢将折稿呈进。

  7月,张謇闻悉商部尚书载振等有赞成立宪之意,“北方殊有动机”,以为“原动力须加火以热之”,除为张、魏二督修改奏稿外,还加紧组织编译刊印《宪法义解》、《日本宪法》、《日本议会史》等书,分送各方面重要人士,更以《日本宪法》12册托人秘密送入皇宫。从张謇代撰的奏稿和为上述新书所写序文,可以看出他们对君主立宪的基本认识。

  1、为挽救国家危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政体。

  2、中国与日本国情相近,立宪应以日本宪法为蓝本。

  3、中国立宪后,君权不会削弱。

  4、立宪步骤。

  (1)召告天下,宣誓立宪。

  (2)派遣亲贵王公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3)按照日本早期宪法章程办理立宪事宜。

  《日本宪法》传入宫中,慈禧阅后,召见大臣说:“日本有宪法,于国家甚好”。枢臣相顾,不知所对,唯唯而已。事后,瞿鸿禨赶快派人赴沪选购宪法书籍。

  1905年,随着日胜俄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内立宪舆论日益高涨。张謇为抵制美货事件再致袁世凯一函说:“日处高而危,宜准公理以求众辅。以百人辅,不若千;千人辅,不若万;万人不若亿与兆。

  自非有所见,为公进此一言也。且公但执牛耳一呼,各省殆无不响应者。安上全下,不朽盛业,公独无意乎?及时不图,他日他人,构此伟业,公不自惜乎?”

  张謇深知袁世凯其人政治野心很大,因此始于义理,终之利害,理之所存,利之所在,袁世凯是不会坐视“他日他人,构此伟业”的。由于全国立宪高潮已经形成,清廷不敢公然违背民意,袁世凯的态度也不再含糊,但却巧妙地将张謇逼上前台:“各国立宪之初,必有英绝领袖者作为学说,倡导国民。公夙学高才,义无多让。鄙人不敏、愿为前驱。”张謇于是与袁世凯结成联盟,极力向清廷鼓吹立宪,一北一南,在朝在野,遥相呼应,使立宪运动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1906年9月1日,清廷在举国一致压力下,颁布预备立宪活动。

  1906年,是立宪派最具光彩的一年,张謇上下串联,八方奔走,促使立宪运动节节高涨,不断取得富有成效的信誉。

  宪政大局已定,清廷谕令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9月24日上午,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从北京正阳门车站启程时遇炸,未能成行。当晚十时,张謇便得知这一消息,此时谋杀者已死,身份不明,他认为“此必反对立宪人所为也。如此,则立宪尤不可缓”,立即拟电慰问端方,并请“奏而明诏,以消异志”。他估计谋炸五大臣的必是宣扬种族主义的革命者所为,不过他认为这种革命不是好事情,“不若立宪可以安上全下,国犹可图”。

  3个月后,五大臣人员略加调整,终于出洋考察了。洋大臣回到上海时,张謇专程前来与载泽端方戴鸿慈等商谈,并发起商、学两界公宴为他们洗尘。同时,他还为载、端起草了《为立宪致各省督抚电》,以扩大此次考察的影响。

  出洋大臣返京后,立即向慈禧多次奏请立宪。慈禧基本同意后,正式颁布上谕,宣布“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实行预备立宪,预备期则看“民智”程度,才能决定正式立宪时间。这实际显示了清廷仍在玩弄拖延手法,没有立宪诚意。立宪派和各省实力派决心进一步组织起来,建立预备立宪公会,发动全国各界人士向清廷施加压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