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张謇

  10月初,由丁立钧领衔,翰林院35人联名上《请罪李鸿章公折》,张謇以自己熟悉朝鲜事务原因单独上《推原祸始,防患未来,请去北洋折》。张謇的奏折围绕朝鲜问题的由来,对李鸿章处理朝鲜问题和对日本和战问题的种种错误,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一是李鸿章自任北洋大臣以来,凡遇到外洋侵侮中国,无不坚持和议。于是一般人认为他是“主和误国”。据我细心观察,二十多年来,李鸿章是惟一败坏和局的人。

  “二是朝鲜问题发展到今天,都是李鸿章败坏和局造成,光绪八年,李鸿章命丁汝昌、马建忠赴朝与英美各国立约,既同意朝鲜独立,又明确朝鲜仍为中国属国,不仅使中国失去屏障,而且为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朝鲜不亡于日本人,而先亡于李鸿章。

  “三是盟血未干,朝鲜内乱,日本乘虚而入,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统率六营军队东征平乱。事后,再三函请李鸿章早定修政练兵,兴利备患的方法,被他斥为“多事”。吴长庆因功得罪,被调守金州,积愤致死。李鸿章又将驻朝军队一部撤回,又否定了吴长庆建议为朝鲜练兵之事,给日本人敞开大门。李鸿章造成的结果是:日本所要的,李鸿章全给;日本所惧怕的,李鸿章为之除去。

  “四是中外用兵之法,战和相济。西方列强从未放弃武力征服中国的政策,因此任何人也不敢轻易败坏和局。李鸿章经营洋务、军务三十年,难道不知道?但在本年6月,日本再次侵朝,假如李鸿章得到袁世凯数十封密电之后,公开谴责日本违反光绪十一年条约两国不得擅自向朝鲜派兵的承诺,日理屈,或可不战而和;退而采取当年吴长庆保护朝鲜国王的办法,易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尚能却日而和;再退而由袁世凯帮助朝鲜改革内政,杜绝日本出兵口实,也未尝不可,但是,李鸿章以牺牲朝鲜为既定方针,使日本无所顾忌,发动侵朝战争。

  “五是日军结集朝鲜后,牙山清军待援,大同江距平壤不到二百里,距汉城四百余里,援军应由大同江入,进驻平壤,与卫汝贵、左宝贵等会合,分兵固守、赴援。而李鸿章有意让援军迂回九连城,多行七八百里,贻误战机;又让牙山驻军退往平壤,造成清军全线溃退,日军大获全胜。

  “六是李鸿章所派淮、奉、豫各军,平时各不相关,临阵互不统率,各自为战,其嫡糸淮军卫汝贵、叶志超部,军纪涣散,临阵脱逃,抢掠奸淫,无所不为,大失朝鲜民心。左宝贵、马玉昆电请盛宣怀转禀设法,李鸿章置之不理,宋庆资深望重,又自请当前敌,李鸿章不给节制调度权力,而自任统帅隔海调度,朝鲜地形复杂,处处有险可守,进退自如,李鸿章却严令一万八千人困守一城,等待日军围歼。粮台不设,侦探不灵,不救牙山,不护操江,平壤一溃,瞠目无策,朝鲜大败都是李鸿章一手酿成的。

  “七是衔史参揭北洋各军腐败情形,如倒卖枪炮,接济日军粮食,偷运开平煤炭,临敌避匿,谎报军务等,李鸿章均置之不问,反为败将保奏,对英勇牺牲的林国祥、邓世昌等将领不闻不问,却对遇敌即溃、贻误战机的叶志超、丁汝昌等保奏奖叙。

  “试问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一旦有事,但能漫为大言,胁制朝廷,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稍有人理,能无痛心。”

  张謇指出李鸿章不仅“败战”而且“败和”,北洋大臣一职“实非天下人唾骂之李鸿章所以能胜任”。

  他请求朝廷“另简重臣,以战定和,固人心而申国势。专任李鸿章直隶总督,富贵晏安,以终其身”。

  李鸿章虽然不再管理对日事务,但是恭亲王面对日本的不断进攻,也是无有效的办法。战事节节败退,张謇在日记中写道:“其实中国何尝有必战之布置耶!”

  到了10月11日,山海关已经告急,张謇夜访翁同和,两人说起局势,只能相对落泪。

  10月14日,张謇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忧心国事的张謇怀着丧亲的悲痛匆忙返乡。他回到家里,为父亲写出了挽联:

  一第之名,何补百年之恨;

  慰亲之望,何如侍亲之终。

  对父亲的歉疚溢于言表。

  第二年,中日之战以中国的大败而结束,李鸿章代表中国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和辽东半岛,并赔偿巨款,中日战事告一段落。

  在家守丧的张謇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了“和约十款”

  的基本内容,并沉痛地说:“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他痛恨自己“徒为口舌之争,不能死敌,不能锄奸,负父之命而窃君禄,罪无可逭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