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文天祥

  这些慷慨激昂的议论,不只是发自文天祥的肺腑,也是朝野许多正直之士的公论。当然,即使立即处斩董宋臣,矛盾也不能得到解决,局势也不会立即好转,但他希望理宗通过对董宋臣的处置作为开端,表示有悔悟的心迹,从而刷新政治,激励人心,挽救宋朝的危亡。他特别对理宗提出忠谏:“方今国势危疑,人心杌陧。陛下为中国王,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且夫三江五湖之险,尚无恙也;六军百将之雄,非小弱也。陛下卧薪以励其勤,斫案以奋其勇,天意悔祸,人心敌忾,寇逆死且在旦夕。”

  这段话很尖锐,很有气魄,却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江五湖之险,尚无恙也”,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的。蒙古崛起以后,成吉思汗率大军二十万进入中亚,灭亡花剌子模,越过高加索山进入顿河流域草原地区,所向披靡。窝阔台继任大汗后,东征高丽,南灭金国,又派大军远征欧洲,在他们所占领的地方先后建立了窝阔台、察哈台、钦察、伊儿四个汗国。

  但是蒙古和南宋的战争已进行了25年,虽然蒙古兵也曾饮马长江,侵入南方,但东南半壁江山并未沦丧,四川许多地方和京湖一带都还在进行抵抗,说明了灭亡南宋并不容易。这里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西部、南部山峦重叠,河湖布列,不利于骑兵的纵横驰骋。特别是南方需要水战,蒙古兵和北方兵都不习惯,力量较难施展。如果宋军据险抵抗,蒙古兵不一定能占到便宜。

  “六军百将之雄,非小弱也”,这也是事实。军民的反击是蒙古征服南宋的重大障碍。20多年来,蒙古兵虽然打过许多胜仗,但也多次遇到激烈抵抗,吃过大亏。如端平二年(1235年)阔端率兵入侵四川时,利州(广元)守将曹友闻在青野原、大安两次击败蒙古兵。嘉熙元年(1237年)口温不花和察罕率军进攻黄州,被孟珙击退。第二年,宋朝任命孟珙为荆湖制置使,孟珙出兵三次,连战皆捷,接连收复信阳、樊城、襄阳、光化等军事要地,荆襄形势为之一变。也在这一年,察罕率兵围攻庐州(安徽合肥),在巢湖造船,企图进攻江南。宋安抚使兼知庐州杜杲派舟师和精锐部队扼守淮河要地;六合人赵时哽率领两淮民兵参加保卫庐州的战斗,蒙古兵攻势受挫,转而进犯滁州(安徽滁县)。知招信军(江苏盱眙县北)余玠提精兵救援,蒙古兵乘虚进攻招信军,被余玠回师猛击,死伤无数。这时,知镇江府吴潜也组织民兵夜渡长江,攻击蒙古军营寨。这支侵扰江淮的蒙古兵,终于在官军、民兵的联合攻击下,损兵折将后北撤了。

  四川军民的斗争也同样取得多次胜利。合州钓鱼城的大捷就是一次典型战例。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任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时,设立招贤馆,征求防守四川的建策。播州(贵州遵义)人冉琎、冉璞兄弟建议在重庆北面钓鱼山等处修筑山城,又在嘉陵江、沱江沿岸险要的地方修建山城十余处,因山筑垒,屯兵聚粮,据险防守。蒙古兵几次入侵,都被宋军打败。

  这次蒙哥亲率主力部队进攻重庆、合州(四川合川)时,余玠已经死了,知合州王坚坚决抵抗,蒙古兵猛攻数月不下。蒙哥亲自到城下指挥,王坚用大炮猛烈攻击,蒙哥被打成重伤,回军营后就死了。文天祥上这封奏章时,蒙哥已经死了四个月,因为交通不便,消息不灵,他还不知道。

  激昂的士气,可贵的民心,说明如果朝廷能因势利导,指挥得宜,要击退蒙古兵是完全可能的。文天祥的分析是有根据的。

  在奏章中文天祥还提出四项积极的建议:第一,“简文法以立事”。他建议朝廷摒除礼仪上的繁文褥节,“用马上治”,即实行战时体制。具体做法是皇帝应在宫中选择一个地方,每日和两府大臣议论军国大事,并“博采四方之谋,旁尽天下之虑”。

  他认为如能做到上下如一,天下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了。

  第二,“仿方镇以建守”。他认为宋初矫唐末、五代藩镇跋扈之弊,削弱地方的兵权、财权,这虽然避免了藩镇尾大不掉的现象,但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旦有事,州县的力量有限,守令权力微弱,无法调动兵马进行有效的抵抗。如能建立地方镇,辖几个州,选用知兵而有名望的人任事,许以调度之权,地方的力量得到加强,对抗蒙战争是有利的。

  第三,“就团结以抽兵”。他指出二十家抽兵一名,一个州以二十万户计算,就能有一万精兵。一镇有两三个州,就有兵两三万。东南各路都建立地方镇,就能增加十多万兵。只要将帅能很好领导他们,“教习以致其精,鼓舞以出其锐”,就不怕没有可以调动的兵员了。宋初太祖南征北伐,势如破竹,当时军队还不满二十万呢!

  第四,“破资格以用人”。他反对本朝用人专重资格,认为这种制度常使“有才者以无资而不得迁,不肖者常以不碍资格法而至于大用”。国家有事,那些顸无能的废物身居要津,才能出众的人则拱手熟视,祸患怎么能消除呢?他主张“进英豪于资格之外”,只要是“豪武特达”之才,就可以破格选为将帅。

  文天祥知道上这样的奏章是“干犯天诛”的行为,随时都可能遭到不测。即使皇帝宽免了他,得罪了内臣(宦官),也将招来横祸。但他感到现在是“社稷震动,君父惊虞”的“危急存亡之秋”,与其噤口结舌,坐待国家之难而后死,不如冒死进言,万一感悟天听,建策被接纳,国家转危为安,个人也有生路,这不是更好吗?因此他不顾一己的安危,向皇帝直言极谏。

  随后,他又上书给宰相吴潜,也提了一些建议。

  奏章送上以后,理宗置之不理。大概是他既没有进行改革的决心和魄力,又因为前线告急时惩办直臣,难免遭到朝野的非议,只好采取这个做法。

  这年十二月,突然传来鄂州解围的消息,临安的紧张空气顿时消失,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理宗更是像天下太平了一样的高兴,下诏改明年为景定元年。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