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李煜

一九

  §七、借我一双慧眼吧

  后主的祖父李昪,所以能拥兵自重,逼迫吴王禅位,不仅在于他自身的胆识过人,机智超群,还在于他能任贤用能,得到不少有勇有谋的文臣武将的全力相助。他在任金陵节度使之前和之后,都很注意体恤下属,与士兵将领同甘共苦,深受部属爱戴。他还慧眼识英雄,提拔了出身寒微的周宗、萧俨等一班有才识的将领,使他们从士兵中脱颖而出。这些人后来一直忠心耿耿地随他鞍前马后,为他以后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昪称帝建南唐国后,这些开国元老并没有居功自傲,为了报答李昪的知遇之恩,他们仍全心全意地辅佐李昪治理朝政,君臣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把南唐整顿得井井有条,繁荣昌盛。中主李亶继位,因为不辨忠伪,不会察人用人,至于误用了冯延已等一大批轻薄文人,终于把李昪辛辛苦苦一辈子挣来的南唐半壁江山拱手让人。后主李煜,禀承了父亲的无知人之能,宠信徒有文采而无实际治国安邦才能的文人墨客,致使本就国力大减的南唐终成奄奄待毙之势。

  事实上,后主并非不懂得偏信则暗,兼听则明的道理,也并非不知道国家危亡之秋,更应任贤用能。

  他在以尚书令知政事位居东宫时,就在崇文馆公开招纳天下贤良。公元967年,他又命令两省侍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轮流到光政殿住宿值班,与他们议论治国之道,商讨治理国家的良策。但是天下事并非只要有心就可以成功的。

  有用贤之心未必能得贤,大开言路也未必能得到真正有益的忠谏。它要求君主要有判别对错,明察贤愚的眼光和才能。后主的气质和才能,完全是作文人艺术家的料子。后来他投降北宋寄人篱下时,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宴请群臣,也请他前去作诗助兴。他看到太祖背后为太祖摇扇的宫娥手中的扇子,当即吟道:

  “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太祖听后仰头大笑道:

  “满怀的风能有多少?”又让群臣与李煜谈论诗词、音律。李煜本是行家里手,自然振振有词,旁征博引,议论十分精辟。太祖当下意味深长地评论道:“好一位翰林学士。”赵匡胤的这一评论,虽然略带讥诮讽刺,倒也很实在。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文人性格的后主拔用的贤士,果然大多是富有文采,高谈阔论的文人,很少有真才实学,平定社稷的栋梁之才。

  例如被世人讥为“五鬼”之一的冯延鲁,本来就是个好大喜功,贪图个人利益的卑鄙小人,根本不考虑国家兴衰大计。当初中主兴兵讨伐闽国,听从了他的佞言,而他所以要极力怂恿中主出兵伐闽,完全是为了他个人赢得政治资本。据说对他的这一举动,他的兄长冯延已都颇不以为然地责问他说:“士以文行饰身,忠信事上,何用行险事以要禄?”冯延鲁却厚颜无耻地对答道:“哥哥你自然可以按常规办事,我却不能按部就班地等待资历够了才作宰相。”可见他的卑琐用心。这次伐闽兵败,南唐损失惨重,冯延鲁理应引颈就戮,可中主却因一贯宠信于他而没有给他治罪。后来他任东都(扬州)留守,遇到后周南侵,又一次损兵折将。他为了逃命,自己剃了光头窃了僧袍妄想逃跑,可还是被后周掳去当了战俘。

  当时有人作偈语嘲笑他这一行径说:“昔日旌旗,拥出坐筹之将;今朝毛发,化为行脚之僧。”周世宗一念之仁,又将他放回南唐。宋朝建国初年,冯延鲁奉命出使,在宋太祖面前说了几句北宋不应该讨伐南唐的话,就把宋没有立即出兵征伐南唐作为大功自居,在朝臣面前沾沾自喜,不可一世。可就是这样一位无识无德的轻狂文人,只因少时颇有文名,后主就对他优待有加,视为奇才,还曾亲自斟酒请他喝。冯延鲁内心醉心名利,表面上却标榜清高隐逸。他曾在同僚面前说:“当年唐玄宗赐给贺知章镜湖三百里,这我不敢奢望,今主上要是能赏给我后湖数曲,我也就了却夙愿了。”徐铉马上语含讥诮地答道:“主上对于近臣,怎么舍不得一座玄武湖?只可惜他要到哪儿去找贺知章这样的高人呢?”说得冯延鲁悻悻不已而又无言以对。

  徐铉也是当时后主器重的一位大臣,他人品比冯延鲁好,可也没有什么治国经邦的真本事。他博闻强记,学富五车,词采极为出众,是当时名噪江南的大才子,后主对他极为倚重,授以礼部侍郎、通署中书省事、尚书右丞、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部尚书等要职。徐铉也想尽心尽力地辅佐后主,可他同后主一样,也是生就的翰林学士的料子,对于治邦安国,实在也是拿不出什么良谋善策来,真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他所占的职位来说,他也是不称职的。

  还有潘佑和李平,这两个人素来被世人认为是后主臣中的两大忠臣,的确,他们是对后主颇为忠心,并没有任何叛变变节的意图,但他二人也算不上良臣。

  潘佑为文,词采富丽,思路清晰,是有名的笔杆子。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