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李鸿章

二九

  (三)与中秘和中英交涉

  在李鸿章主持的中秘订约谈判和由马嘉理案引起的中英交涉中,充分体现了他依据所谓“理”和“势”

  而决定其应变方略的思想。

  秘鲁是虏掠、虐待华工的主要国家之一。

  早在60年代,李鸿章就开始关心海外华侨,并惩办过拐骗华工出洋的人贩子。1872年当他得知秘鲁轮船“玛耶西”号拐运、虐待华工途经日本被扣的消息后,立即表示秘鲁为“无约之国”,胆敢拐骗、虐待华工,“不胜发指”,建议清廷派员赴日会审,“彻底根究,以儆效尤而保民命”。1873年10月秘鲁代表葛尔西耶抵津之前,李鸿章反复筹思,拟定了谈判方针。他向总理衙门表示,要“恪承指示,内外一意坚拒”,“据理斥驳”,决不“稍涉游移”。

  10月24日李鸿章开始与葛尔西耶会谈。谈判中,李鸿章顶住各种压力,坚决捍卫华工利益,双方争执很长时间,终于在1874年6月26日签订了保护华工的《中秘查办华工专条》和《中秘友好通商条约》。

  查办华工专条规定:中国派员前往秘鲁查办华工状况;华工在秘鲁享受寄寓该国外国侨民一切利益;华工受雇主虐待,可向地方官员及高等法院控告;秘鲁政府负有保护华工和督促雇主履行同华工签订的合同的责任,合同期满应出资遣送华工回国。通商条约规定:中秘两国互派使节;两国居民在对方国内享有同等利益和权利,两国人民可以自由往来居住。1875年8月7日,中秘条约在天津正式互换,历时约两年的中秘订约谈判和互换,表明了李鸿章坚持原则,据理力争,为防止西方殖民强盗掳掠、虐待华工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

  就在中秘换约前半年,因马嘉理案而引发了持续一年的中英交涉。如果说在中秘订约谈判和换约中,李鸿章是“执意抗争”的,那么在中英交涉中,李鸿章就是“委曲求全”了。

  从19世纪60年代起,英国几次派“探险队”从缅甸进入我国云南,进行侵略活动。1875年,英国又派一支大型武装“远征队”侵入云南。英国驻华使馆特地派翻译官马嘉理去云南带路。当远征队进入云南省腾越厅的景颇人聚居处时,与当地人冲突,马嘉理被景颇人杀死。这就是马嘉理案。英国据此向清政府进行要挟,以下旗绝交相威吓。清政府得知马嘉理被杀后,十分诧异,急忙指令云贵总督岑毓英迅速查办,随后又陆续派湖广总督李瀚章和前总理衙门大臣薛焕前往查办。对于马嘉理案件的处理,李鸿章始终主张“委曲求全”,和平了结,避免战争。他这种主张仍不外乎基于“理”和“势”的考虑。

  1876年9月23日,李鸿章与英国签订了著名的《烟台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偿银20万两给英国,主要内容是:英国得派员至云南调查,准备商订云南和缅甸之间的边界及通商章程;英人可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进入西藏,转赴印度,也可由印度进入西藏;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英国可派员“观审”中国各地涉及英人生命财产的案件,租界免收洋货厘金;洋货运入内地,不论中外商人都只纳子口税一次,全免各项内地税。这些规定扩大了英国在华的通商特权,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并为英国向中国云南、西藏扩张侵略势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英国没有动用武力,就取得了继《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之后的又一批特权。李鸿章抱着“其曲在我”的态度,基本上满足了英国提出的无理要求。

  (四)与巴西订阅《和好通商条约》

  188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巴西订立了基本平等的《和好通商条约》。

  (五)主张“海防”

  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入侵新疆,成立“哲德沙尔”国。俄、英先后拉拢阿古柏,乘机入侵新疆。在此前后,美、日先后侵犯台湾,造成东南沿海的一时紧张。面对这种边疆危机局面,清政府内部展开“塞防”与“边防”的辩论,李鸿章认为海防重要,他主张从新疆撤兵,集中力量保护东南沿海。李鸿章的洋务企业和军事力量,都在东南。因此,他的这个主张,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势力。

  左宗棠反对李鸿章的主张,他认为,海防重要,但塞防也很重要。若失新疆,则沙俄可得寸进尺,进入内蒙,然后长驱直入,威逼京师,因此,必须出兵新疆。

  不久,左宗棠奉命率师西征,平定了阿古柏匪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