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李鸿章

一六

  (五)创办棉纺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

  中国近代棉纺企业,与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局等新式企业一样,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棉纺织业的欺凌刺激下产生的。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机器纺织品在中英双方贸易中地位并不十分突出。到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棉纺织品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对华输出的商品中日益占居重要地位。由于外国棉纺织品侵入内地,中国棉纺织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数众多的手工业者陷入破产或半破产境地。此外,西方列强还勾结买办势力,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非法在中国设工厂,以获更大利润。针对这种危及中国轻纺织业生产的严酷现实,李鸿章越来越认识到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的必要性。基于这种认识,李积极着手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

  1879年初,中国近代第一家棉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购买了虹口一家银行的货栈作为基地,着手兴办。李鸿章任命郑观应为会办,唐汝霖、卓培芳、长康为帮办。在筹办过程中,因会办郑观应挪用股本进行投机暴露,曾一度停顿。1879年秋天,李鸿章又委派浙江候补道戴景冯“就近兼理”上海机器织布局事务,委派吴仲春,龚寿图两个道员会同办理。但由于这些人缺乏管理新式企业的经验,在主持局务的一年时间里,招股集资的工作毫无进展。

  到1890年10月李鸿章改派轮船招商局会办之一的马建忠接办局务,允许他挪用仁济和保险公司公积金30万两作为周转基金。马建忠接任后,垫付旧款,添买新机,修造厂房,终于使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经过10余年的筹备之后开机生产。所用机器包括由英、美购置的轧花、纺纱、织布各机全套,纺绽3、5万枚,布机530台,雇佣工人约4000名。投产后,营业兴盛,利润丰厚。1893年10月,由于经营管理混乱,工厂失火,全厂被毁,在艰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第一座大型纺织厂毁于一炬。

  上海机器织布局虽被大火焚毁,但它的丰厚利润及与洋人争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吸引和促使着李鸿章重整旗鼓、继续开办的决心。经过一年时间的紧张筹备工作,1894年9月,华盛机器纺织总厂成立并部分投入生产,有纱绽615万枚,布机750架,工人4000余人,规模比上海机器织布局更大。但由于商人不敢贸然入股,李鸿章只得动用官款加以扶持。从而原来上海机器织布局那种官督商办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逐渐转变成从官办为绝对优势的企业。1901年李鸿章去世之后,主持人盛宣怀借口华盛机器纺织厂亏本太多,要实行招商顶替,改名为“集成纺织总厂”,不久又改名为“又新纺织总厂”。所谓招商顶替,实际上是盛宣怀个人资本居多,至此华盛机器纺织总厂由官办又转化为买办资本性质的企业。

  李鸿昌倡办、支持开办的中国近代棉纺织业,不仅为20世纪初中国棉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而且也表明李鸿章作为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能够在当时那种守旧气氛相当浓厚的环境和条件下,比较自觉地引进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小农经济、重农抑商观念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由此李鸿章在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史上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

  以上五个方面是李鸿章兴办民用企业及其他工业的主要内容。李鸿章从办军事工业,转向创办“寓强于富”的民用工业,说明他已认识到军事应以经济为基础,在军事思想上显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他创办的这批民用工业,多数采取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形式,形成我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尽管这批企业,未能使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真正富强起来,而且不同程度上与封建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无法切断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此外由于它的垄断性,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阻碍作用。但是,在“以土产敌洋货,力保中国商民之权利”方面,还是起了一定积极作用,特别是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力(采用机器生产),又不能不刺激和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