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康熙

  §第三章 平定“三藩”之乱

  成功地平定“三藩”之乱,是康熙统治值得大书一笔的业绩。

  康熙帝亲政之后,以三藩、河务、漕运三大事书写悬挂在宫中的柱子上,夜思日想,其中,又将处理“三藩”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藩”是指封建王朝的属地。“三藩”是顺治年间清廷派驻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驻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驻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后来由其子耿精忠袭爵)。他们原先是明朝镇守辽东的边将,后来相继投降清朝,充当引路人,领着清兵开进中原,攻打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招降汉族地主,一路打到云南、贵州、广东、广西。顺治皇帝封他们为王,给予优厚的待遇。后来,他们逐渐扩大了私人势力,各自拥兵在手,独霸一方,成为朝廷的威胁。

  三藩之中以吴三桂势力最强,地位最高。吴三桂“先世由徽州(今属安徽)至高邮州(今属江苏),流寓辽东”,遂入籍辽东。吴三桂自幼习武,20岁左右中武举,历任游击、参将、副将等职,崇祯十二年(1639)晋升宁远(今辽宁兴城)总兵官。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松锦会战结束,明朝13万军队大部分死伤、瓦解,蓟辽总督洪承畴降清,吴三桂逃回,收集逃亡人员,兵力从3000增至三四万,力守宁远,为明朝廷所倚重。清军占领关外各城,惟有宁远未攻下。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六,李自成农民军入山西,昌平兵变,京城部队戒严,崇祯皇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火速率兵入援京师,并起用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吴三桂奉诏进京行动迟缓,每日只行数十里,二十日至丰润,得知农民军已于前一天入京,便率人返回山海关。清朝曾多次招降吴三桂,许诺“封以故土,晋爵藩王”。

  李自成也曾派人招降吴三桂,农民军“割富济贫”、“追赃助饷”政策使他不寒而栗,最终投靠了清朝。

  同年四月,山海关一战,清军与吴三桂联军大败李自成,多尔衮即日“承制进三桂爵平西王”。后来,吴三桂被封为“和硕”亲王、平西大将军,管辖着云南、贵州,是那里的土皇帝。那两个省的大小官吏由他任免,税收一律供他使用,朝廷每年还要从其他各省的税收中再拨给他白银2000万两,相当于国家总收入的一半还多。吴三桂把南明桂王的宫殿作为王府,又私自将明朝云南军阀黔国公的700顷庄田据为藩庄。为了巩固权力,他加紧操练军队,采买大批军械马匹,给手下将校的儿子和地方权贵们的子弟讲授兵法,培养年轻的军官。吴三桂是个老奸巨猾的人,他怕朝廷对自己不放心,就经常在少数民族地区挑起战争,借以表示边疆多事,少不了他。他花重金从苏州买回40个15岁的歌童舞女,自己每天和文人墨客饮酒赋诗,观看歌舞,寻欢作乐。尚可喜在广东、耿精忠在福建也都专横跋扈,各自为政,只不过他们的地位和权势比不上吴三桂。三藩的存在,成为清朝实行中央集权的巨大障碍,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

  所以康熙皇帝亲政以后,便把“三藩”的问题时刻挂在心上。“三藩”的气焰一天比一天嚣张,要想长治久安,非撤藩不可。

  有一天,管理皇帝私人事务的内大臣去看望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吴应熊娶了皇太极的第十四个女儿为妻,作为额驸(即驸马)住在北京。谈话当中,内大臣开玩笑似地对吴应熊说:“当初朝廷赐给平西王大将军印信,是因为西南边疆有战事,现在全国平定了,怎么还不上缴大将军印呢?”吴应熊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皇帝的意思,连夜派人前往昆明,告诉吴三桂。吴三桂没有办法,只好上缴了平西大将军印。不久,康熙皇帝又派人对吴三桂说:“您年纪大了,又有眼疾,不能过于操劳,云南、贵州事务让地方官去管理吧。”后来,朝廷又借口兵多饷少,裁减了“三藩”手下兵卒。吴三桂见朝廷一再限制他,满肚子不高兴,便做起了有朝一日反叛朝廷的准备。

  撤藩的实施是从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告老还乡开始的。康熙十二年(1673)二月,平南王尚可喜年届70,因受不了其子尚之信的挟持,向朝廷提出要求告老还乡,并请求让其儿子尚之信接替他的封爵,继续镇守广东。19岁的康熙帝认为,这是撤藩的大好时机。他很快同意了尚可喜告老还乡的请求,但不准其儿子接替爵位,以广东已经底定,应将家属兵丁均行迁移为由,决定将其全藩撤离。准尚可喜全藩撤移的诏书,由钦差专程于五月初三日送到广州。尚可喜态度比较恭顺,“拜命之后,即缮书称谢,随陆续题报起程日期、家口马匹数目”。

  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北京听到风声后,派人把消息送到昆明、福建。吴三桂马上与谋士们商量:“尚可喜提出撤藩,我不提就不好了,所以也准备请求撤藩,试探一下。”谋士刘玄初劝他说:“皇上一直想调开你,一直不好开口。现在你若早上提出撤藩,皇上晚上就巴不得把你调开。”吴三桂不听,并说:“我主动上疏撤藩,皇上肯定不敢把我调开。这样还可以消除他的疑虑。”这样,吴三桂、耿精忠很快分别于七月三日、九日将撤藩申请送往北京,意在试探朝廷的态度,解除朝廷对他们的怀疑。

  康熙帝接到奏疏后,立即降谕称赞二王“请撤安插,恭谨可嘉”。并以云南、福建“已经底定”,同意将两藩撤离,令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等对迁移耿藩意见一致,但是对是否迁移吴三桂却产生分歧。有些大臣替吴三桂说话:“平西王镇守云贵边远地区,地方平定,总无乱萌。一旦撤出,边疆空虚,不得不重新遣兵镇守。兵丁往返,定会骚扰百姓。还是不撤为好。”只有刑部尚书莫洛、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及苏拜、塞克德等人同意将吴三桂及所属官兵家口一起迁移,在山海关外酌量安插。康熙帝斟酌再三,坚持三藩并撤,降旨:“吴三桂请撤安插,所奏情词恳切,著王率领所属官兵家口,俱行搬移前来。”反对吴三桂撤藩者,主要是怕他造反。康熙对此已有所考虑:“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因此,他断然决定撤藩。

  康熙帝于十二年(1673)八月,分别派遣礼部右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傅达礼去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赴广东,吏部右侍郎陈一炳往福建,会同总督、巡抚、提督,“经理各藩撤兵起行事宜”。康熙深知云南之行多有风险,于折尔肯、傅达礼启程之日特遣侍卫各赐御用佩刀一把、良马两匹,以示关怀,并壮其势。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