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康熙

  康熙帝与入直南书房诸臣吟诗作画,钓鱼赏花,剖析经义,讨论时政,无异于同堂师友,感情极为融洽。康熙帝对这些好学能文、才智敏捷的江南汉人学者特别欣赏,以师友之情备加信任,不断提升任用。

  其中不少人提升极快,世代享受荣禄。有的四代五代都为讲官,入直南书房。他们中不少人刚入直南书房地位并不高,甚至很低,入直之后在皇帝的扶持下发展为汉族新权贵。入直南书房的官员中如有过失,康熙帝亦曲予保全,如大学士熊赐履,曾经因为票拟错误而诿咎他人被革职。康熙帝不忘他的才能和对自己事业的巨大贡献,第一次南巡至江宁(今南京),亲切召对,亲自御书经义斋匾额赐给他。康熙二十七年六月,皇帝又重新起用他为礼部尚书,后调吏部。

  康熙三十四年,其弟赐瓒因罪下狱,御史借机疏劾熊赐履,请求予以严惩。都察院议要降三级调用。康熙帝不仅不问罪,并赦免了其弟的罪,于三十八年授熊赐履为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担任《圣训》、《实录》、《方略》、《明史》等书的总裁官。康熙四十二年,赐履以年老请求休息,康熙帝准许减少他的事务,仍然享受奉禄,留京备顾问。四十八年,赐履去世,康熙命礼部派遣官员视表,赐银千两,赠太子太保,谥文端。五十一年,康熙帝仍回忆熊赐履的才华和功绩,命令吏部重用他的儿子。因他的儿子当时年幼,令“俟年壮录用”。

  其他不少入直南书房的汉族士大夫,与一些案件有牵连过,康熙帝都极力保全,不肯加罪,一直到老甚至世代享受恩惠。

  康熙皇帝为了进一步笼络汉族士大夫,于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决定特开博学鸿儒科,选拔才华出众之士,开局纂修《明史》。“博学鸿儒科”是康熙帝总结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新创立的特别科目。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创博学宏词科,宋代继之,在进士及第者中选拔博学能文之士。因要求极高,考取很难,所以此科未能普及和推广。元明清时期,科举以进士科为主,并专以八股文取士。它对于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年轻士子比较适宜,但对于怀念明朝、拒绝与清廷合作的名节之士不适宜。所以,康熙皇帝一方面沿袭常规的科举旧制,网罗汉族士子;另一方面通过荐举办法,敦请名节之士出仕任职。

  康熙十五年五月以来,平叛战争形势发生巨大转机。陕西、福建、广东、江西等各个战场相继获胜,聚歼逆首吴三桂之势已成。明朝遗老复辟故国的最后幻想已经破灭。康熙皇帝考虑到这种形势或许对那些“气节之士”有所触动,便借机再次向他们伸出了友谊之手,于康熙十七年正月宣布特开博学鸿儒科。博学鸿儒科与唐宋“博学宏词科”名称一致,目的是借用其名加重此科的地位,但做法比较灵活,基本采用两汉时的荐举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将宏词改成鸿儒亦有其深意:“鸿儒”系硕学能文之大儒,本身就是一种荣誉尊崇的称谓。

  康熙帝降谕宣称:“凡是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

  大学士李霨等遵旨荐举了170余人。各地名流学者、怀才不遇之士,皆在被荐之列。因为病故等原因,陆续到京的有150人左右。康熙帝推迟了考试时间,每人每月给俸银三两、米三斗,保证他们专心研练词赋,无饥寒之忧。

  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初一,康熙皇帝于体仁阁,亲自组织考核由内外诸臣荐举的143名博学鸿儒。试题两道:《璇玑玉衡赋》、《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考试完毕,吏部收卷,翰林院总封,进呈皇帝。第二天,康熙皇帝到霸州(今河北霸县),亲自阅卷,然后再交阅卷官大学士李霨、杜立德、冯溥和翰林院掌院学士叶方蔼公阅,并商议录取人选。

  康熙帝经过精心考虑,凡在所必取之人,即使作诗出了韵,或者用语犯了忌讳,一律曲加通融,不作计较。

  浙江萧山毛奇龄卷中有“天倾于北,岂炼石之可补”语,康熙帝未挑剔其政治含意,仍予以录用。无锡布衣严绳孙,系明朝尚书严一鹏之孙,考试之日借口眼睛有毛病,仅作一诗。康熙帝平素知其姓名,特别招呼阅卷官:“史局不可无此人”,遂取为二等。这次考试最后取中了一等20名,二等30名,当时的名儒秀彦多于选用。

  入选的博学鸿儒,经过反复商量,最后决定从优俱以翰林用,根据其各自的情况,分别授以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命与卢琦等16人一起纂修《明史》。另外,康熙帝谕旨,在参加考试未中者中,选年高布衣处士,以及来京后因年老未能参加御试的太原傅山、定兴杜越,“俱着授内阁中书”。

  通过特开博学鸿儒科,让大臣荐举,使清廷掌握了当时名流学者的基本情况。有些学者虽然因故未能参加御试,朝廷仍想方设法聘请参与纂修《明史》。

  如当时著名史学家万斯同应聘至京,但他坚持不入史馆,不挂衔、不受俸禄,答应以“布衣”身份参与修史。因为他熟知明朝史事,所以史馆对他极为倚重和信任,请他复审所有书稿,历时19年,实际起了总裁作用。所以,康熙帝为网罗硕儒遗老,不拘形式,不遗余力。

  通过博学鸿儒科试及《明史》开局,康熙帝与汉族士大夫,特别是江南士大夫的关系更加密切。据统计,在取中的50人中,江苏23人,浙江13人,直隶5人,安徽3人,江西2人,陕西、河南、山东、湖北均各为1人,其中南方各省共42人,占总数84%。有些在顺治年间被降职罢免的汉族士大夫,这次又通过博学鸿儒科被重新起用。如江苏长州(即苏州)人汪琬、无锡人秦松龄等就是这种情况。考取者不仅参与修史,而且其中汤斌、秦松龄、曹禾、朱彝尊、严绳孙、王顼龄、潘耒等,曾被选任日讲起居注官;陆葇、朱彝尊等,先后入直南书房。严绳孙担任日讲起居注官后,一改过去高傲态度,做到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力报康熙帝的知遇之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