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白居易

二五

  他在描写人物形体动作时,运用细腻的细节刻画;

  他写人物生活经历时,便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这样结合起来,人物形象具体生动,人物命运的发展,也交代得清清楚楚,故而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是丰满的、生动的、感人的。

  这首诗的重要之笔,是写琵琶弹出的曲调声音;

  当然写琵琶弹出的曲调,也是为了描写这位倡女。诗人用“转”、“拨”、“拢”、“捻”、“抹”、“挑”、“画”

  等一连串的准备到弹奏结束的动作,准确而传神地表现了琵琶女的身手不凡。而这一切,都紧扣着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正面描写琵琶女的情。接着诗人描写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一连用了八个比喻,把无形的、令人难以捉摸的乐声用人们熟悉的声音加以表现,形象而又真切。更重要的是,诗人通过一组比喻句,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里用的急雨、私语、珠落玉盘、泉流、水浆迸、刀枪鸣、裂帛等词语,都十分地形象化,而且是人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只要一听,便可以联想起那种音乐氛围,所以很容易打动读诗的人。

  中国的诗歌传统写法是借景抒情,而这首诗先借事抒情。白居易把“倡女”的曲折而不幸的身世,与自己遭受排挤、贬谪的生活,比照起来看,所以容易引起别人的感情共鸣。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千百年来流传于人们的口头上,成了生活中常常使用的警句。这两句诗也道出了诗人与歌女同病相怜的根由。虽然白居易的出身、社会地位和生活道路与琵琶女相去甚远,但他们沦落天涯的遭遇,又何其相似!因此,这两句诗,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悲愤,以及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现实的深刻感受,完全交织在一起了!接着诗人也和盘托出了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的苦闷心情: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而听到的是杜鹃啼鸣的悲戚,猿猴哀号的惨声,聒耳的山歌村笛在那种情景之下,也只好取酒独倾,借酒浇愁愁更愁了。

  最后一部分写诗人的悲戚。当歌女也了解了诗人的身世后,更加伤悲,以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感情来重弹琵琶,于是“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听后,完全融入到伤感的氛围之中,更是泣不成声,泪湿青衫!这首诗以听琵琶开始,又以听琵琶结束,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一样,都具有相同的特点,“自然流畅,情致曲尽”。他的长韵大篇,无不顺适恰当,毫无牵强拼凑之感而是一气呵成。正因此,“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白居易在江州的第二年,情绪更加低落,牢骚满腹。此时他总的思想只有一个“安时顺命”,这一点他在给好友杨虞卿的信里,阐述得最为清晰:“师皋,人生未死间,千变万化。若不情恕于外,理遣于中,欲何为哉?仆之是行也,知之久矣。自度命数,亦其宜然。凡人情通达则谓由人,穷塞而后信命。仆则不然。十年前,以固陋之姿,琐劣之艺,与敏手利足者齐驱,岂合有所获哉?然而求名得名,求禄行禄,人皆以为能,仆独以为命。命通则事偶,事偶则幸来。

  幸之来,尚归之于命;不幸之来也,舍命复何哉?所以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者,实如此也。今且安时顺命,用遣岁月;或免罢之后,得以自由,浩然江湖,从此长往。”

  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当他无力摆脱困境的时候,也只有归之于命运,然后采取逃避,实质上也就是屈服。在元和十一年快要过去时,白居易写了一首《岁暮》诗,把自己的思想归纳一番,倒是非常准确,也很符合实际:

  已任时命去,亦从岁月除。

  中心一调伏,外累尽空虚。

  名宦意已矣,林泉计何如?

  拟近东林寺,溪边结一庐。

  另外,还有首《四十五》诗,是特意纪念自己的年龄的,诗云:

  行年四十五,两鬓半苍苍。

  清瘦诗成癖,粗豪酒放狂。

  老来犹委命,安处即为乡。

  或拟庐山下,来春结草堂。

  同时,在他寄给李逢吉、崔群、钱微的律诗中,也表示了引退的决心:“官满更归何处去?香炉峰在宅门前!”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