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白居易

一八

  《太行路》是借夫妻用来比喻君臣的。诗中描写妻子诉说丈夫变了心,不能与她白头偕老:

  “君心好恶苦不常,好生羽毛恶生疮。”

  但她还不是那种古人所说的“年长色衰为人弃”,而是容颜未改,丈夫的心变了。她有苦难言,终日以泪洗面,慨叹此生不幸而成为女子,这辈子的苦乐都得由着别人掌握。从这里诗人引发联想:“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诗人暗暗指责国君好恶无常,反复多变,伴君如伴虎,做臣子的不但苦乐不由自己,稍有不妥,便会被贬惩处,甚至时常有“朝承恩,暮赐死”的事情发生。这样也就转到了诗的主旨上来了,夫妻不终,罪过在于做丈夫的。君臣不终,责任在于做皇上的。

  《涧底松》是对不得志的寒俊深表同情,同时为国家不能物色贤俊以致埋没英才而深为叹惜。诗中描写生长在深山涧中的松树,高百尺而有余,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是“天子明堂”的最好的栋梁之材。因为生长在没人发现的深涧底,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

  当时的士大夫,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身贵族大地主阶级的世族,他们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是由于袭荫制度和家庭、社会关系作纽带,往往能得到高官厚禄;另一种人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们常常受到前者的歧视、排挤甚至打击。白居易就属于后一种人,因此就对不得志的寒士们深表同情。白居易在诗歌中以涧底松与山顶草相对比,用来比喻“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官场现象。白居易认为“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而事实上往往是“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白居易沉重抨击门阀观念,同时为国家不能物色贤俊以致埋没英才而深为叹惜。

  《上阳白发人》描写的是一位玄宗末年选入宫中,入宫时年方16,而如今已69岁的老宫妃。她入宫以后,还未看见过皇帝的面,被杨贵妃远远地瞥见,随即暗地里打入上阳宫,她这一生都是独自一人度过的。诗中说:“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这里的“置别所”就是打入冷宫,“上阳是其一也”。这位宫妃在上阳宫内过着秋夜残灯照壁,冷雨敲窗;春天闻莺啼惊心,见双燕生羡的悲凉孤独的生活。

  白居易这首诗名义上是讥讽玄宗,实际上是讽谏当时的宪宗。诗人对历代皇帝在后宫里养着无数良家女子非常反感。当时宪宗时后宫宫女很多。元和四年他乘大旱求雨之机上疏宪宗,“请拣放后宫内人”。

  因为在民穷财竭社会动乱的当时,后宫里养着这么一大批不能从事劳动的宫女,就要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而且后宫怨女颇多,也势必使社会上增多旷夫——大批良家女子选入后宫不能不影响社会上的婚嫁问题。白居易在上表宪宗的奏疏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后宫这么多的良家女子,“上则虚给衣食,有供亿縻费之烦;下则离隔亲族,有幽闲怨旷之苦”。说得非常切中时弊。

  《陵园妾》是和《上阳白发人》同类性质的诗篇。

  与上阳白发人相比,陵园妾的命运就更悲惨了,她们面貌像花一样可爱,而命运却如同树叶一样,“一奉寝宫年月多”,“青丝发落丛鬓疏,红玉肤销系裙缦”,“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生不令出”。可怜她们美丽的青春,就在日夜陪伴着帝王的尸体中度过了。在这所谓“皇恩浩荡”的帝王家,不幸的又岂止是这上阳白发人与陵园妾岂不闻“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她们的境遇,实在是令人同情。

  《红线毯》和《缭绫》,是为“忧蚕桑之赏”、“念女工之劳”而作的。纺织女工辛苦而劳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绒红蓝染”,“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她们千辛万苦地织成了巧夺天工的红线毯和缭绫,被地方官吏巧取豪夺后送进宫里。那“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的缭绫,被“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成为舞女的衣裙;那“彩丝茸茸香拂拂,练软花虚不胜物”的红绣毯,作了“披香殿上毯”,舞女们在上面跳舞唱歌:“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诗人愤怒地谴责了那些“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的地方官吏,并且严正地指出:“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杜陵叟》是感伤于农夫的困苦而作的。诗人以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手法,通过杜陵叟这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广大农民的不幸遭遇: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