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白居易

  §三、初到长安

  在离乱中成长起来的诗人,不能不为自己的前途操心。他不是豪门世族的后裔,不能靠父祖的荫庇取得官秩,只能靠自己的奋斗去求得功名。这时的白居易很想到长安去。他知道京城是人才荟萃之地,可以切磋学问的人很多;如果自己的诗才得到达官显贵的赏识,就有可能被举荐而取得一官半职,从而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抱负。正巧这时自封为“天下都元帅”背叛朝廷的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毒死了,淮西的战事停了下来,于是白居易满怀着希望,走进了长安古城。时年16岁。

  当时的长安,不仅是唐朝的国都,而且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楼阁殿堂,星罗棋布;房舍屋宇,鳞次栉比;红男绿女,人山人海。商店按行业分类,有时兴的锦缎、绫罗、刺绣,有精致的陶瓷、铁器、铜器,还有西域来的葡萄等水果,甚至还有夜光杯之类的稀奇货,真是琳琅满目。

  白居易是第一次来长安,这里的一切都使他感到陌生、新奇和兴奋。但是他没有心情来欣赏这飞光溢彩的繁华世界。他稍事休息,就带着诗文去拜谒著作郎顾况。顾况是当世享有盛名的诗人,宰相李泌的挚友。他在朝廷担任著作郎,掌管编纂国史和起草重要文件,无论在朝在野都极负盛名,来访和求见的人极多,常常门庭若市。不过这位名士高傲得很,平时很少赞赏、誉扬士子。白居易去拜见他,一方面是想得到这位前辈诗人的指教,另一方面则企望得到名家赏识的荣誉。顾况起初很瞧不起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一看到他姓名有“居易”二字,便调侃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等他打开这位少年的诗卷,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大为赞赏,随即改口说:“有才如此,居亦易矣!”《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在十五六岁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以清淡的语言,巧妙地借春草的繁茂来表达自己送别友人时的绵绵深情,用典贴切而自然;借古原草的倔强求生,表达自己顽强不息的意志。全诗“语简而意尽”,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才华。在顾况的誉扬下,白居易的诗名顿时大著于世。他17岁时写的《咏王昭君》诗二首,在长安城被争相传抄。据说那年夏天,长安天气酷热难忍,冰块极贵,可是白居易需要冰块,却可以用筐装取,分文不收,可见长安人当时是多么喜爱这位少年诗人。

  但是,由于生活条件的艰苦,再加上刻苦攻读,诗人的身体垮下来了。到了长安后的第二年上元看灯之夕,白居易竟发出了“諠諠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的感叹。

  长安城是繁华之地,但像白居易这样的清贫书生要想长久居住下来,是不易的。

  白居易18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几乎被夺去生命。这时诗人的心情是相当沮丧的:

  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

  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

  就在这时,他又接到父亲的来信,说家里生活日渐拮据,已无法维持他在外的开支。长安虽然繁华,但自从“安史之乱”以后,灾荒连年,物价飞涨。此时此地,白居易才真正体会到了顾况所说的在长安“居大不易”的滋味!冷酷的现实,使白居易认识到,“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专凭自己的诗才而没有功名,是不能进入“仕宦之途”的。要求得功名,就必须和当时其他寒门出身的读书人一样,参加科举考试,到考场上去奋斗一番。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