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朱德主题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朱德抗日游击战术思想初探 ——徐晓林

  朱德是一位伟大的抗日游击战的战术家,本文拟对朱德抗日游击战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全面性

  自1937年7月至1940年5月,朱德一面指挥八路军作战,一面公开发表了几十万字的关于抗日游击战的论著。最著名的专论有:1938年1月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抗日游击战的16条战术;1938年上海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八路军的战略战术》;1938年抗日救亡出版社出版的《抗日的游击战术》;1938年《文献》合订本卷(四)转载朱德同年在《新华日报》上的论文《抗日的战略战术与建立新军问题》;1938年8月顽强出版社出版的《游击战争》;1938年11月解放出版社出版的《论抗日游击战争》。朱德在这些论著中论述了抗日游击战的一系列战术问题。

  1、关于抗日游击队组建问题。

  要建立抗日根据地,首先得有游击队,没有游击队的组织,则一切等于空谈。朱德指出,游击队的建立,可由六种方法组成。第一,由政府或军队派遣一部分军队作为基干,在敌人后方或战区、或接近战区之我军后方组织游击队。第二,由政府或军队派出干部,改编民团、警察等武装成为抗日游击队。第三,由政府或军队或抗日群众团体,经过训练派出干部,在敌人后方或战区或我军后方,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第四,由政府或军队派遣干部,在敌人后方收集散兵,成立抗日游击队。第五,在被占领的区域由当地民众自动起来组织抗日游击队。第六,由绿林、红枪会等旧式武装组织改编而成的抗日游击队。除以上六种外,还可用其他方式建立抗日游击武装。

  关于游击队的发展,朱德指出应先设游击小组,它是游击队的细胞形态,不论在平地或山川,在乡村或城市,有武器或没有武器,都是可以组织的。游击小组慢慢发展,人数多了,武器多了,可以适当地成立游击支队,其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千人、万人也可以。

  游击队的干部决定抗日游击队的前程,所以选择干部是游击队发展与壮大的关键。朱德规定了选择抗日游击干部的六个条件。第一,完全撇除引用私人的观念;第二,不完全用军事观点来决定干部;第三,对抗日救国的事业抱无限忠心的人;第四,与群众有密切联系的人;第五,应有独立与坚持的工作精神;第六,政治上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朱德还强调党对抗日游击队的领导,强调党员在游击队中的核心作用。

  2、关于抗日游击战的十种具体战术。

  第一,袭击战术。这主要是对敌人的静止部队出其不意地突然袭击。其特点是,敌静我动,以动制静,速战速决,以奇制胜;敌人不打我去打,敌打我不打。抗日游击队唯一的进攻战术就是袭击。

  第二,伏击战术。这是对正在行动之敌施行的袭击法。事先将部队隐蔽地埋伏在敌人必须经过的道路,突然发起攻击,迅速歼敌于运动之中。其特点是,敌动我静,秘密隐蔽,歼敌于措手不及。伏击战就性质而言,属于遭遇战,有预期的、不预期的两种。预期的采用埋伏的形式,不预期的采用急袭的形式。

  第三,防御战术。此战术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非抗日根据地区的防御战术,要求游击队员做到:严密配置侦探警戒,避免不适当的宿营地,建立防御工事并预先准备,如何应付遭受敌人的突袭;另一种是保护抗日根据地的防御战术,这要采用运动防御,尽量利用地形阻止和迟滞敌人前进,实行坚壁清野,发动民众积极参加战斗。敌人进入游击队活动区后,游击队员又钻进敌人后方重创敌人的后勤补给。

  第四,麻雀战术。是在敌人行军纵列的四周,以小群分散的游击武装,隐蔽地不断向敌人袭扰。它具有人数少,短小精悍,忽聚忽散,灵活巧妙,秘密突然的特点。麻雀战可人自为战,村自为战。这种战术能迟滞敌人的行军,专打敌人的长官,威胁敌人的军心,挫折敌人的战斗力,扰乱敌人的行军纵列,有非常重大的效果。

  第五,追击战术。分为两种,一种是追击被游击队击溃之敌。当敌被击溃后,应立即跟踪追击,乘其陷于困难境地加紧连续冲锋,期于在最短距离内以火力大量歼灭敌人,但追击不应太远,免遭敌人增援反攻。另一种是追击被正规军击溃之敌人,这种敌人大部士气沮丧,无战斗意志,一般可取胜。

  第六,退却战术。抗日游击队的每一次战斗之后,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是需要迅速撤退的。退却对于游击队来说并非耻辱,它的本质决定了这种战术,其目的在于争取主动,打击敌人,并不需要死守一地,等候敌人打击。

  第七,破坏战术。这一战术应与广大民众的清野空舍的工作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破坏的种类很多,往往以交通为要。在交通线上,游击队破坏铁路、炸毁桥梁、阻塞隘路。在交通线附近,运走粮食,牵走牲口,男女老少一齐避开,这样才能使敌人后方接济困难。破坏战术的几个原则是:破坏交通线,以不妨碍正规军作战为原则;熟悉敌情形,来去迅速,隐遁无踪;划分掩护队和作业队;破坏的时间、时机和地点要选准;附近群众要进行解释;要有掌握爆破和各种技术人才的执行和指导者,不能盲目蛮干。

  第八,围困战术。从四面包围敌人固守的据点,切断其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断绝所有物资来源,陷敌子弹尽粮绝的困境,再结合游击队员的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此法通常与火攻术、掏心术、夜袭术、卡脖术等战法配合进行。它的主要目标是分散、孤立、打击敌人,最后,迫使敌人撤出据点,或游击队与正规八路军一举掏掉敌人的心脏。

  第九、第十为地道战和地雷战。这两种战术已为人们熟知,故笔者不再详为介绍。

  二、科学性

  朱德抗日游击战术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游击战术理论。

  1、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抗日游击战术。

  朱德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研究抗日游击战术问题,使其具有科学的哲理性。他极力反对那种睁着眼睛不顾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而固守一些教科书上的游击战术来指挥每一场战斗。朱德告诫广大抗日游击队指战员: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大都没有精良的武器,人数也少,物质补充也不会充足,训练也不一定有素。但是,面对的现实是,一定要战胜武装齐备、训练有素、数量众多、经济来源也充足的敌人。这对抗日游击队有诸多不利。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些表象上,要变这些被动为主动,用变化的观点看待每一场具体战斗。一支抗日游击队应怎样打仗呢?简单地说,就是要最热心地、积极地行动,争取主动地位,集中自己的全力,用一切方法向日寇进攻【注:参见《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页。】。

  朱德认为,要使每一个抗日游击队员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光荣任务和职责,他不是一个雇佣的士兵,而是一个自觉的抗日民族自卫战士。由于有了这种自觉性、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战斗中的积极性。凭着这种积极性,才能克服困难,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也能积极活动【注:参见《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9页。】。

  朱德精辟地论述了抗日游击队的主动性的含义及作用。他指出,主动性的意义,无非是无论敌人有多少,依据当时的敌我位置、数量、质量、武器及时间等条件,抗日游击队要不断地扰惑、破坏、疲劳和消灭敌人,使敌人不愿和游击队作战,而又不得不和游击队作战。抗日游击队大都在敌人后方,有时被敌人正式围攻,在这种情况下,游击队员要改变受围攻的被动地位,敌人要与我交锋,我偏偏不和他作战,避开敌之锐气,使敌疲于奔命。他总结抗日游击队的经验说,要随时随地依人员、武器、交通等多种条件,灵活主动地运用战术,辩证地活用战术【注:《八路军半年抗战的经验与教训》,《新华日报》1938年2月9日。】。

  抗日游击队为什么一定要积极而又主动地打击日寇呢?朱德指出,因为游击队多种条件下处于劣势,积极主动正可以补救自己的弱点,且可寻求敌人的弱点。如果不积极地采取进攻动作,争取主动的地位,游击队最容易气馁。但是,抗日游击队也不能拼命蛮干,冒险打硬仗。因为这样的战术,缺乏积极主动的条件,也是不顾战场的具体环境的蛮干。在处于敌人逼迫时,无条件地乱打一阵,反而是帮助敌人消灭自己,这不是灵活的战术。正因为如此,朱德说:“游击战术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运用它是需要技巧和艺术的”【注:《人民的光荣》(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1页。】。

  2、用调查和定量分析法来指导抗日游击战术。

  朱德抗日游击战术是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产生的结果,不是靠他冥思苦想定出来的框框条条。他对当时的中国和日本,还包括其他一些主要国家,都作了一番研究,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访问各种代表人物,认真观察各处的地形地貌,了解人文风物,思虑着游击战术在本地如何发挥效能。朱德是在全面地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分析与综合,才正确地认识了抗日游击战术。

  30年代初期和中期,一些患有恐日病的人坚持说中国不能与日寇作战,要继续妥协退让下去。七七事变后,有人还在宣扬日军不可战胜。为此,1937年7月15日朱德在《解放》杂志第1卷第12期上发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从日本的对外贸易、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财政收入、军费开支、军队兵员状况等多方面,列举了大量数据,说明日本军国主义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只要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最后的胜利终会是我们中国人民的。

  1938年,中国已失去东北、华北大部,以及江、浙、皖等富庶地区。朱德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地位及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用以说明要发展和扩大抗日游击战争,用游击战术痛打日寇,不但不能让日寇有抢占这些资源的机会,并且还应更进一步彻底破坏敌占区域我们所没有破坏或者未及破坏的资财,使其完全不能使用。

  朱德的这些定量分析,是符合当时客观情况的。

  三、实用性

  抗战初期,朱德率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打得日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华北敌后根据地的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德的抗日游击战术,不是那种深奥难懂的学问,而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广大指战员容易掌握并灵活地运用。如抗日游击队要灵活地运用袭击战术,以求歼敌,首先一个问题是要熟悉敌情,因此侦察工作就显得最为重要。如何进行侦察工作?朱德讲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侦察人员。要派沉着、勇敢、灵敏的游击队员,前去侦察敌人位置配备,地形道路等状况,尽量搜集一切有利于自己行动之情报。侦察人员不仅使用自己的队员,还要广泛地取得当地的老百姓的帮助。

  第二,侦察敌情。要查明敌人的部队数量有多少,武器配备多少,处于何方,动作的敏捷性能,战斗力的强弱,警戒的程度,岗哨换班的程序,长官的各方面能力,附近有无其他敌军,兵力多少,可能增援的有多少,是步兵、骑兵,抑或是机械化的部队,距离的远近,电报、电话的联络,最低限度的增援时间,增援的方向,行军道路状况等。如果游击队的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还可以从敌人方面得到宝贵的情报。

  第三,侦察地形。要弄清从游击队所在地到敌驻地的道路有几条是大路,几条是小路,那条路最近,道路隐蔽程度及运动条件如何,沿途有无隐蔽的地方,有利的地形地物,尤其是接近敌人处,有无掩护体,有无进攻的地形和地物,敌我进出道路的选定。

  第四,政治侦察。调查日寇在占领地焚烧惨杀和奸淫掳掠的状况,民众的仇视日寇情绪;日本士兵生活情绪,疲劳状况,政治情绪,官兵与当地中国居民之间的关系,部队的特征;日寇宣抚班的活动情绪如何,有无汉奸伪组织,他们是如何向老百姓进行欺骗宣传的。

  第五,乔装打扮。抗日游击队要认真地做群众工作,使当地群众抗日情绪高涨。之后,在最可靠的群众掩护之下扮作当地老百姓,和他们混杂在一起,为日本兵干各式各样的活计。打入日寇的据点内部后,详细侦得敌人活动规律,再瞅准时机,来一个里应外合,这是侦察的一着妙棋。

  第六,侦察中的通信联络。游击队员没有现代通信工具,在此情况下,应尽量利用一切工具,一切方法进行联络。收集情报后,应当派出最敏捷的游击队员传递,必要时可同时派出数人,各走不同的路径,这样,即使有人遗失情报或遭意外,别人的情报可保障确实能送到,不会误事。信号和约定记号也特别重要,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合适的联络信号。

  朱德指出,侦察工作做得好,袭击战术就有了准确的信息,有成功的基础。

  关于抗日游击战的其他战术,朱德讲得也很详细、具体,笔者不再一一例举了。

  朱德提出的一整套抗日游击战术,与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略观相辅相成,使中国人民军队的抗日游击战略战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朱德有较长时间直接在前线指挥八路军抗战,八路军人数发展到40多万,开辟了六千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其功绩是卓著的。

  (作者单位 华中理工大学文学院政治系)   

  

  《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4期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