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朱德主题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简论建国后朱德发展农业的思想 ——徐黎

  新中国建立以后,朱德主要负责全国的军事、党纪和人大二作,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农业,把发展农业视为己任。在20多年里,他尽量抽出时间深入农村,从漠漠黄沙的新疆到茫茫碧海的山东,从黑龙江畔到五指山下、全国除西藏、宁夏、台湾以外的27个省、市、自治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大量从事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关于发展我国农业的指示,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了不少发展农业的报告。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至今对发展农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朱德关于发展农业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党、全国都要重视农业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诞生,朱德就在11月8日发出:要“发展农、工、交通等事业”(《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6页。以下几引此书,只注明页码)的号召。当时他主管军事工作,国内还有许多军事任务尚没完成,他就如此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并把发展农业放在了经济工作的首位,这充分反映出朱德对发展农业的重视程度和迫切愿望。12月27日他在全国城市供应工作的会议上又强调:“要大力从事工农业生产的工作,要扶植合作社的发展”。这里他把扶持合作社的发展作为发展农业的重要任务来认识。后来,他又提出:“农业要充分发展”。并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加速农业的发展”,他把农业提高列国民经济基础的高度来认识。

  1957年,他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提高对发展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强各部门对农业的支援,要批评在发展农业问题上的保守思想。并要求做到领导不要落后于群众,各级干部要到农业第一线去,为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后来,他还指示:商业部“应该积极扶植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不要怕背包袱";银行“应该下乡",民政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遵照宪法的规定,加强各级政权建设工作,……加强乡政权建设的关键,主要在于把政权建设和发展互助合作运动结合起来,和发展农副业生产结合起来。"要求各省、地、县、区、乡的党组织:第一,“必须学会在不同地区,不同问题上贯彻自愿王利原则;在不同季节、不同作业上加强生产的经营和管理。"第二,制定农业发展计划,这个计划的制定应该是由下而上,不要过多地干涉下面的计划。第三,不要硬性推广农业生产经验,要搞示范。第四,要具体,不要空洞;要实际,不要浮夸。

  他后来又明确提醒全党:发展农业,“粮食生产一定要过关。否则,哪个国家也养活不起我们这么多人。”(第460页)这振聋发馈的指示虽然是30多年前提出来的。但至今仍值得全党重视,它告诫了我们任何时候必须狠抓农业、狠抓粮食生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及时制定、调整农业政策

  朱德认为:发展农业生产,全党全国都要重视,要制定出有利于发展农业的政策,不断训整一些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鼓励、支持农业的发展。

  1957年,他在视寨广西后向中央提出:一些地区发展农副产品存在着收购价格低,税目繁多等极不合理的现象,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他建议中央在“税收方面应作适当减免,使农民有利可图,同时对收购价格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赚有赔,不赚不赔和以赚补赔的扶持方针。”(第410页)同时,为了鼓励、刺激农业生产,他又提出,必须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他说:丝、茶,要适当提高收购价格;商业部门收购农副产品时,要切实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反对压价收购;要调整某些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调整过分悬殊的购销差价和地区间的差价。这样,东西就会多起来。

  他积极鼓励农民开荒。提出可以规定几年征税的建议。并致函中央:“在山坡上种桑的,五年内免税。”(第384页)

  他还要求中央要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间利益关系,这样“既能保证国家掌握必要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又能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保证集体经济在两个市场、两种价格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第524页)朱德的这一主张被中央接受,收到了一定效果。

  1958年,全国先后成立了人民公社,出现了生产资料归公,取钻了自留地,甚至不允许在家开伙,办起了公共食堂等不切中国实际的错误作法,不但严重地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还削弱了集体经济。朱德在各地视察中发现,农民生活困难,人心机不稳定。都反对取消自留地,不愿在公共食堂吃饭,有的人把食堂的饭拿回家重煮一次等情况。根据这些情况,他大胆地提出:“在农村里,粮食要分到各家各尸,愿意在农村公共食堂里吃饭的,就入食堂,不愿的,就在家吃,不要强迫命令。”(第449页)他并且鼓励农民建立家务,修房子,搞家具,并指出:这样人心就稳定下来了。家庭巩固了,有饭吃有衣穿,就可以更好地向前进。”(同上)在当时全国一片“一大二公”的口号声中,他却鼓励发展“私有经济”,表现出一个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勇气!

  1959年7月20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大声疾呼:“只有承认生活资抖归个人所有,多劳多得,农民才能有生产积极性。”后来,他又上书中央,反映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中夹的同意和采纳。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便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信中规定: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大队)为基础,至少七年不变;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反副业。以后他又多次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将了解的情况及时向中央反映,为中央制定、调整农业政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五十年代后期,党中央制定的“农、轻、重”方针,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很好执行,常常颠倒了关系,往往注重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实际上成了“重、轻、农”的关系。朱德对此在196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农业,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坚持“农、轻、重”的关系。1961年国家重新调整了次序,1月,他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说:“今年我们是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这很好。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再来发展重工业,这是正确的方向。”(第471页)

  朱德在负责全国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中,也很重视农村纪检工作。他在1955年3月18日中央召开的农村党的纪检工作座谈会上,对于那些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农业生产的错误行为十分痛恨,毫不客气地批评道:“现在农村里强迫命令、违法乱纪和贪污腐化的现象相当普遍。”并提出:“这个问题必须坚决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为了彻底解决好这个影响农业发展的大问题,他提出了两项措施:第一,要注意从积极方面做工作,加强教育,以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产生;第二,如果是为了谋取私利而犯错误的,要严办。

  他还明确提出农村纪检工作的任务是:保护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增产计划的实现,保证农业的社会王义改造胜利完成。1962年,他虽然已离开纪检工作岗位,主持全国人大的工作,但他仍然关注农村纪检工作,当他听到有的农村干部贪污浪费时,气愤地提出:“要惩办几个以教育厂大农村干部。”(第499页)

  以上所述充分说明了朱德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岗位,都是十分关注我国农业的发展的,他要求全党全国都来从各个方面给予农业大力的支持,以使我国农业能有一个迅速的、持续的发展。

  三、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

  朱德出生在农民家庭,也当过农民,加之他对农业的重视与调查研究,因此对发展农业很有发言权,他每到一地视察,都提出不能单打一的只种粮食,而要尽可能地根据本地的条件和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生产,尽可能种植经济作物,以增加收入,支持根食的生产和对农业的资金投入。1956年,他在《我对主席指示的十大关系的体会和想到的一些意见》一文中说:“农业方面除集中力量增加粮、棉、麻等生产外,对于蚕丝、茶叶、药材、水果、咖啡、可可、植物油子多种多样的生产,以及其他各种副业生产,也应该高度注意。”1958年2月,他还致函毛泽东把副业、经济作物的生产作为重要项目,列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之中。

  他还根据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不同地理条件。提出了要发展适宜于本地种植的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他建议,在广东应多发展养蚕事业;在有湖泊、河流和海边的省、市,要多发展渔业生产;在内蒙古牧业哭大大发展,可以有计划地办些农、牲场;在黑龙江、吉林,可以搞副业、林业;在广西,要发展制糖业适纸业用的甘蔗;在海南,应大力发展畜收业,国营胶园也应特别注意搞多种经营;在云南,适宜发展咖啡、紫胶、木棉、剑麻等经济作物,在江苏、浙江,茶、桑几乎家家可以种,还可多种果树;在青海,要利用荒山植树造林,特别要多种果树和桑树;在新疆,可以大量开荒,可以种棉花、油料作物、养蚕、养鱼;在北京郊区,则要养鱼,发展奶牛、养兔、养峰等;在四川及他的家乡仪陇县,可以发展蚕桑、油桐、白蜡,还可以种果树,搞黄连、松香、中药、茶叶等;……

  更可责的是,朱德根据江、浙、沪、皖等省市自然条件好,农副业产品十分丰富,交通运输便利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向中央和毛泽东建议:“应该把它们发展成为以根食为主的综合性的经济区域”(第432页)。他还依据中国面积大,各地雨量不等,气温有差异,人口多、劳力多等情况和特点,提出要生产多种多气的东西,并“进行综合经营”(第497页)。在当时,他能有如此的战略眼光,的确难能可贵。

  朱德认为发展农业应实事求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所属的县、区、乡都要从实际出发,从本地的自然条件出发,“适宜于长什么,就种什么”,就发展什么,“不要强求一律”(461页)。可以毫无夸张地说,朱德简直称得上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业专家,地地道道的农业经济理论家!

  四、认真抓好水利建设

  建国前,由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旧中国农业破坏严重,水利设施无人修复,而且反动军队常以水代兵,利用水利设施来作为军事防御工事或进攻武器,故而河防工程、蓄水工程、引水工程、防洪设施破坏殆尽。加之1949年全国水旱灾情严重,仅华北、华东、华中、东北、西北几个地区的受灾耕地面积就达1亿多亩,粮食大量减产。

  就在建国后第二个月,朱德在解放区水利工作会议上就号召:“兴修水利”、“防早防决”、“开发水利,发展农、工、交通等事业”。(《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l983年版,第272页),同时,他还提出要能防洪排水与开渠灌溉,这些水利工程争取次年春耕前完成,以便春耕;要试办个别大的永久性的水利工程;要整理运河、渠道、港湾,以便利航运与农田灌溉。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充分利用水力水利消灭水患,省灭饥荒,把我们的国家建设起来,繁荣起来。

  朱德提出: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理条件,修筑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和:“多搞些山塘蓄水”,充分“利用高处的水,一路灌溉下来。”在视察各地中他提出:在广西,应多修小水库,少修大水库;在四川等省,应以“水”字当头;对于丘陵地区,层层梯田多,必须解决提水灌溉,多建设电灌和机灌工程,在新疆,山上的水,地下的水都要利用起来,要想法予储水;在山区,应在上游多修一些中、小型水库,在沿江河岸大量发展机电提灌;……这样,多修水利工程,“山地可以变梯田,发展灌溉,又可以梯级发电,投资少、收益大。”(第527页)

  他还指示要保护好已修的水利设施,不可随便损坏。其最好的办法是:要在山上种植灌木林,搞好水土保持以利蓄水。

  他还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大力解决水利工程需要的资金,他提出:主要靠地方投资,但农业部要给予帮助。1957年,他还上书中央把发展水利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在朱德等的关心和推动下,党中央认真抓了水利建设事业,全国兴起了一场大修水利工程的“人民战争”。30多年过去了,当年不少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灌溉农田、养殖鱼类,便利宜水运、发电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把农业引向现代化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和奋斗目标。但是,如何去实现呢?采用什么方法,从哪里起步呢?朱德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见,要求全党全国人民,特别是农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首先抓好农业机械的生产和推广,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手工业、小型工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和贸易,加强农业科学研究、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这样,农业就能持续、快速发展,就会实现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逐步用机械取代体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建国后,经过几年的努力,恢复了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业合作化。随着全国农业高级合作社的建立,土地集中了,人多、劳力强,资金相对雄厚,一些荒地也需大面积开垦,农业机械化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1958年,朱德在广西召开的中央和地方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上号召全国农业战线在今后要“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第424页)。并特别提出,要考虑把各种农业机器,特别是中、小型农业机器直接卖给全作社。

  后来,他每到外地视察都去参观当地的农机所、农机厂。1950年5月他致函党中央和毛泽东:“必须把改革农具作为农业生产的中心工作抓起来。”(第431页)9月,在视察新疆的过程中,又致函中央和毛泽东说,新疆土地多、人口少,“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紧迫的问题。”(第437页),以催促中央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在“大跃进”的年代里,他针对许多地方农业生产力遭到破坏,牲畜死亡不少,农具损失颇多的状况,在1961年5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现在要把农村集镇的铁匠、石匠等手工业者迅速组织起来”去维修农具,生产农具,以帮助尽快恢复生产。

  朱德的上述思想和建议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六十年代我国农业机械有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国营农牧场的机械化装备很快,有力地帮助了土地的耕作,种子的撒播,粮食的收割及加工,为提高劳动效益,增加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必须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工业,为农业发展积军大量的资金。对此,朱德早在担任解放军总司令的1950年7月就提出:“各级党和人民政府要积极提倡办好消费、供销、手工业生产这三种合作社,要好好培养它,使它发展起来。”(第347页)可以说他是我国最早号召发展、扶植农村手工业的中央领导人。后来,他在谈到发展山区经济时又指出:山区要“不限于农、林、牧和土特产,而且还包括采矿业和小型工业,特别是加工业发展前途很大。如酿酒、榨油、碾米、磨粉、制药材以及可以就地取材的工业,乃至化学纤维工业等。”(《朱德选集》第351页)他并且要求国家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商业部,要积机扶持农村手工业的发展,不要怕背包袱,因为农村手工业就地取材,不会亏本的;银行,应该下乡。1955年10月,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他要求中央把发展农村手工业纳入国家计划,指出:“凡是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所需要而又有发展前途的手工业,都应该很好地加以组织领导,并逐步纳入国家计划。”(393页)1958年,他又强调发展为农业服务的工业,提出要充分利用“农业社的力量、来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地方工业。”(第426页)在建厂规模上,“要以中、小型为主”,并且要在原料产地散设厂,就地加工。”(第426页)

  这些在农村积极创办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的中、小型手工业合作社和工业企业的思想,后来很快在全国农村逐步发展起来,它是我国后来兴起的乡镇企业的雏形,为农业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也培养出一批离土不离乡的工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原因,他在世期间,农村中、小工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始终不尽人意。

  在强调发展手工业、中小工业的同时,朱德也根强调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的出口贸易。1953年,我国农业刚刚恢复,他就不失时机地根据粮、棉、油等农产品增多的情花及时对外贸部副部长李强说:“要注意通过合作把群众纽织起来,生产外销需要的东西及土特产品。……除水果以外,茶、丝、油、土特产都可以出口。副食品也不少,应尽量多出口一些。”(第369页)他指出,因为用来出口的“林、放和土特产品等物资,它们的价值比粮食价值要高得多”(第525页)。他特别指示:广东土地肥沃,水网交错,河塘甚多,在大力发展蚕丝、塘鱼、肉类、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时,要发挥与港澳近、关系很密切的优势,及时出口,以换回外汇。

  他还要求外贸部“要给地方一定的机动性,鼓励他们多生产、多出口。(第369页)1956年,他访问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归来与外贸部长李强说:“要适当增加生铁、有色金属、水果、罐头、茶、丝等产品的出口,以换取外汇”(第399页)。他还要求外贸部:要组织出口……要到全国养猪比较多的地方去开公司,不要在北京开;丝、茶要适当提高收购价格。为了更好地促进农副产品的出口,他又致函中央和毛泽东:要解决山及土特产品的收购价格过低、交通运输不便,税收项目繁多等实际问题。

  同时,他也很强调要加强农副产品的国内贸易。1962年,国内农副产品生产限制过死,在流通领域,农村由供销社独家买卖,集市贸易基本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商业萧条,人民生活极不方便。他及时写信给李先念副总理,要求“把市场搞活一些,以便促进生产和流通”(第497页)。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办法:第一,打破地区间经济封锁;第二,利用多种渠道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允许长途贩运:第三,发展集市贸易;第四,在发展贸易中发展运输率业。

  在朱德的积极呼吁和促进下,我国的农副产品贸易业,在五十年后有了较快的发展,赚回了大量外汇,去引进国外先进技木和必要的生产资料,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朱德看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早在他负责军事工作的1952年7月,就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了如何发展农业的意见:“农业发展,除兴修水利”,还要搞“改良技术、选种、除虫”(第363页)等。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指出:“农村中和工矿企业中最大的需要就是革新技术。”(第431页)1960年在视察广州时,他要求当地农场:“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要搞综合利用。”(第458页)

  实践证明:朱德关于把农业引向现代化的思路和楷施是十分正确的,是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的。它指明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  

  

  毛泽东思想研究 1995年2月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