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好人为什么想做坏事

虚假自我(上)

  我们的内心都有两个对立的声音:一个是理性的、善意的代表事物美好面的声音;另一个是胆怯的、羞耻和自私的声音。阴暗面和光明面永不停息的交锋,最终让人面临进退维谷的境地。

  有些人为什么会牺牲自己的尊严和梦想,屈服于可能会摧毁自己或他人生活的一时冲动呢?为了揭开好人为什么想做坏事的谜团,我们必须先对人性、自我和人格的双重性有所了解。探索人类内心如何活动,是弥合光明和阴暗面之间的裂缝的第一步。如果我们对内心世界的阴暗面,即充满缺陷和弱点的一面和光明面,即充满优点和活力的一面缺乏了解,就难以平息心里的矛盾挣扎,也难以获得内心的平静。长此以往,我们最终将放纵自己,反复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并受困于自己的罪恶行径,耗尽一生。

  我们为什么需要了解人格的双重性呢?因为引诱我们踏上阴暗的人生旅途并吞噬我们的尊严,破坏我们的功绩、使我们堕入痛苦耻辱中的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这一切都是受伤的自我在作祟——被暗藏的羞耻感和不安填满着。受伤的自我是内心的一个侧面,容易受到阴暗冲动的侵蚀,具有抹杀我们苦心经营的成就、摧毁我们的梦想的能力。受伤的自我连同阴暗面的能量躲在潜意识里,蕴藏着瞬间摧毁人们生活的力量,导致愚蠢的错误和痛苦的遭遇,给我们带来诸如失恋、违约等令人失望的结果。

  我们的内心包藏着许多的羞耻感和阴暗的想法,促使好人做出了坏事。当我们被失控的念头误导,被得不到满足的欲望左右,被怀才不遇的情绪控制,虚假的自我就产生了。它成为我们生活里的面具,让我们试图通过外部世界的满足感来掩盖内心的空虚。虽然从表面上看,我们的生活一切如常。虚假的自我从我们的伤痛、深度不安和自我厌恶的心理中孕育而生。如果我们想达到自身的和谐,在未来拥有稳定的生活,就必须对虚假的自我给予关注。如果连我们都不愿承认受伤的虚假自我的存在,如何能够为它疗伤,抚慰它,并友善地对待它呢?

  究其根源,好人做坏事起源于人性里高尚和低劣品格之间的分裂。当人们最初健全的自我经历了太多痛苦,当痛苦不断积累,多到无法化解时,自我的分裂就发生了。日常生活里,我们仅用部分自我来打理自己的各项事务,而不自觉地回避另一部分的自我,因此忽略了自我的完整性。如此一来,人们就与永恒而真实的自我分裂开来。随后,为重新感知自我的完整,填补所缺,一个虚假的自我诞生了。虚假的自我犹如一件外衣包裹着内里受伤的自我。紧接着,内心的战争正式打响了。

  你可能会产生疑问,这是场什么战争呢?这是一场在好的自我与坏的自我,光明和黑暗,善与恶之间展开的神秘战争。这场战争跨越心灵的疆域,主战场就是你的内心,获胜的那个自我将赢得主导你生活的权力。那么,胜利者会是那个好的自我,还是坏的呢?是内心圣洁的那个自我,还是受伤黑暗的自我呢?

  一旦了解人格的构成,我们就会明白每个人既是圣人又是凡人,既是好人又是坏人,黑暗和光明面交迭着影响我们。人类高尚的品性被赋予诸多称号:圣者、精神核心、灵魂、真我;而受伤的自我则被称为:阴暗面、恶魔、坏的我或是丑恶的自我。在东方哲学中这种双面性被形容为阴和阳。人性当中的两极也有众多描述方法:神圣的与凡俗的自我,大我与小我,真实的与虚伪的自我。无论你怎么描述,关键在于我们内心的确同时存在着高尚的和丑陋的自我、无限的和有限的我,只有当两者皆备我们才完整。

  不知你是否察觉,在看似相悖的两面中求得和谐、平衡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如果人们简单地选择忽略阴暗的冲动,虽然很容易就能得到平衡,但结果却是使两极分化的痛苦更加剧烈。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格分裂是由于某部分的自我受到压抑,因而发生了分离。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数十年前曾说过的:“我宁愿选择完整,也不要有所缺失的美好。”换言之,如果强行把自己从阴暗的冲动中分隔开来,力图表现出一个“好人”的样子,那么我们就失去了自我的完整性。如果对阴暗面进行压抑,只能使其以非正常的方式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为这种现象做佐证,比如某个天主教神父不愿承认自己也有性需求和欲望,却对无辜的孩子进行性侵犯;一个在体面家庭里成长的“好女孩”,却被人发现怀上了镇上坏男孩的孩子;还有班上的佼佼者却在期末考试中被发现作弊行为。当我们有意绕开人性本能的冲动,否认自己的痛苦、不满或其他内心的激烈挣扎,就容易出现好人做坏事的情况了。如果我们羞于承认自己的本能需要和缺点,无法面对整体的自己,并用压抑的方法来管理自己,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经常被意想不到的想法、行为和冲动伤害。

  下面有一个故事。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小说《化身博士:杰克医生和海德先生的怪诞案例》(StrangeCaseofDr,JekyllandMr,Hyde),该书是一本神秘恐怖类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格分裂的耸人听闻的故事。它不仅展现了一场善与恶、好与坏之间的斗争,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它体现了人性被压抑后的复仇。故事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故事的主人公亨利·杰克医生(Dr,Jekyll)是一位受尊敬的心理学家,他是一位绅士,是善和美的化身。但是人性本就有冲动、欲望、需求和本能,鲜为人知的是他为双重人格所困,想要寻求释放的途径。在杰克医生这种身份的掩饰下,他真正的内心世界被完全控制和约束起来了,只能通过喝某种神奇的药水来释放自己黑暗的一面,从中分离出来的是受他潜意识支配的另一个人——邪恶的爱德华·海德(EdwardHyde)。杰克医生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阴暗面,渐渐地对药水产生了依赖,被自己不愿承认的、抛弃在黑暗中的自我征服,对贪婪、无法满足的欲望拜倒,并最终为其所吞噬。当海德完全失控后,就开始侵略像虚弱无力的老人和无辜的小孩这样的弱者。杰克既害怕失去他在众人面前的威望,同时又为自己人格另一面感到无地自容。这个一度和蔼可亲,才华横溢的好人沦为了自己压抑的人格的牺牲品。他的表层意识不愿也无法满足人性的需求,也让他无法接受自我,这样他的人格不可避免地分裂成两面。最终,他选择死亡来解脱他在杰克和海德之间的痛苦挣扎。

  杰克和海德的故事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它揭示了一个真理:大多数人都有两面性。人的意识不是唯一的或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多重、矛盾、易变和脆弱的。当我们每天保持清醒,关注周围及内心的变化时,我们首先意识到自己善的一面,并尽可能地使其支配自己的生活。接着,我们成为内心冲突、野心、犹豫或彷徨等错综复杂心理的载体,这往往有悖于我们美好的愿望,有时歪曲了善意,还会在我们措手不及时突然爆发。这就是人性的全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传记文学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