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诸葛亮大传 > 第十二章 源远流长

第十二章 源远流长

  广袤的齐鲁大地是一个山雄水阔、物产富饶的地方。

  齐地临海。古人曾这样描写大海: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茫茫大海,不仅供给滨海之人以鱼盐之饶,也激起了滨海之人无边的遐想,给了他们想象的天赋和智慧。有这样一个传说,足见古人想象的丰富与浪漫:

  在茫茫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大谷,其深无底,名叫归墟。天下所有的水,最终都流入这个地方。水日夜不停地注入,谷日以继夜地泄走,所以这里的水始终无增无减,一片汪洋。在这众水所归之处,有五座山:一座叫岱舆,一座叫员峤,一座叫方壶,一座叫瀛洲,一座叫蓬莱。这五座山都高万里,其顶平处有九千里。山与山之间相隔七万里。山上的建筑物都由金玉构成,这里的禽兽皆披轻纱。到处都长着珠玕之树,其果实芳香,吃了以后长生不老。山上所居之人全都是仙圣,他们常在这五座山之间飞相往来。但这五座山是浮在海上的,常随潮波上下往来,漂忽不定。仙圣们深以为忧,便请求天帝帮助。天帝也担心这五座山随波漂走,使仙圣们失去居所,便命天神禺强处理此事。禺强命十五头巨龟分为三班,每班分驮五座山,六万年一轮换。从此,五座山才固定下来。

  美丽的传说有赖于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反映着智慧的灵秀。史称齐人足智,谁能说齐人的智慧与大海的启迪无关呢?

  鲁地昼夜奔腾着洙、泗、沂等河流。淙淙流水不仅养育了两岸生灵,给人提供舟楫便利,也给当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镜的河水,似茵的绿地,茂密的林木,幽静的河谷,正是人们读书思考的好地方。《论语注》记载:夫子教于洙、泗之间。今于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领徒之所也。孔子曾问他的几个弟子说:假如有人让你们出来做事,你们准备干什么?

  子路回答欲强人之国。

  冉求回答欲富人之民。

  公西赤回答欲主人之祀。

  唯独曾皙与三人主张不同,他说:我愿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陪同一群大人和孩子,在沂水边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感叹地说:我同意你的主张啊!

  孔子并非没有政治抱负,并非不想治国化民,只是他认为子路等人在个人修养与政治抱负之间尚有距离,意欲使他们在沂水边继续修身养志而已。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其实,高高耸立的泰山,岂只是唯鲁地所能瞻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站在齐鲁边境,都能看见泰山那伟岸的身影。泰山是齐鲁名山,不仅是大自然的造化给了它令人顶礼膜拜的巍峨,人们在泰山上的种种活动也使它反映出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

  泰山是古代帝王封禅的场所。泰山封禅,反映着儒家天人感应观念。《五经通义》说: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生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泰山封禅,又反映着儒家礼的秩序。据说,鲁国的权臣季氏有一次去祭泰山,这是违礼的行为。当时,孔子的弟子冉有正在季氏手下当官。孔子知道后便问冉有:你难道不能制止吗?当他听冉有回答不能时叹道: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林放曾向孔子问礼,孔子认为如今世人皆不守礼,而林放却请教礼法,真是个知礼的贤者。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泰山之神是维护礼教的,季氏的违礼行为必惹神怒。泰山封禅,还反映着儒家道德的标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带着齐鲁儒生博士七十人到泰山封禅。儒生们说:古代封禅都用蒲草裹车轮,为的是不伤山上草木;祭祀时把地扫净,用菹秸为席。秦始皇认为太繁琐,便绌退儒生,乘车上山。在途中,突然下起大雨,秦始皇不得不到大树下躲避。十二年之后,秦朝灭亡。儒生们都说: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司马迁认为,秦始皇封禅之举,是属于无其德而用事者,意谓秦始皇没有帝德,上天不佑,即使行封禅之事也没用。

  位于齐鲁大地的琅邪郡,始建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琅邪诸葛氏是西汉至魏晋时期的著名家族之一。

  琅邪诸葛氏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这个家族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西汉时,有执法严峻、刚正不阿的诸葛丰;东汉末,有任泰山郡丞的诸葛珪和与党人同气相求的诸葛玄;三国时,蜀国有丞相诸葛亮,吴国有大将军诸葛瑾,魏国有镇东将军诸葛诞,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东晋时有诸葛诞之孙诸葛恢,他与王导、庾亮几乎齐名,被誉为中兴三明之一,曾任吏部尚书、中书令、尚书右仆射。

  琅邪诸葛氏之所以著名,还因为这个家族直至南北朝时还保有完整的家族谱牒。《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曾经讲到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的事迹,裴松之在这个地方引用《诸葛氏谱》作注说:京字行宗。裴松之是南朝刘宋人,这说明在南朝刘宋时,人们还能看到《诸葛氏谱》。南朝刘宋时,刘义庆在著名的《世说新语》中,谈到诸葛诞后代的婚姻情况。书中写道:东晋时,诸葛诞的孙子诸葛恢,大女儿嫁给太尉庾亮的儿子,二女儿嫁给徐州刺史羊忱的儿子,儿子娶了河南邓攸的女儿。南朝梁人刘孝标在这个地方又引用《诸葛氏谱》作注说:恢子衡,字峻文。仕至荥阳太守。娶河南邓攸女。可见至南朝萧梁时,人们仍能见到《诸葛氏谱》。

  民有民俗,家有家风。民俗的产生与传承,有赖于百姓一代又一代的社会活动;家风的形成与弘扬,有赖于家族成员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实践。如果今天我们能看到这部在南北朝时仍流传的《诸葛氏谱》,如果史籍对诸葛家族成员的记载再多些,我们将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诸葛家风。然而很遗憾,《诸葛氏谱》在南北朝以后便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思贤讲舍刊印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书后附录《人名谱》一卷,开篇有这样一段说明文字:

  凡《世说》人物可谱者,自临沂王氏而下二十六家。然《世说》所记,止于晋末,今用诸史谱至陈隋。

  从这段文字中可知,补此《人名谱》者为隋朝以后的人。在这卷《人名谱》中,还有二十六族属于无族谱者,而诸葛家族恰恰在这二十六族内。在此以后,唐人所著的《隋书经籍志》、五代人所著的《旧唐书经籍志》、宋人所著的《新唐书艺文志》、宋人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郑樵的《通志校雠略》、元人脱脱的《宋史艺文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以至清人撰的《四库全书总目》,都著录了许多谱牒之书,但却不见有《诸葛氏谱》。

  看来,我们只有从史籍关于诸葛家族成员的有限记载中去了解、钩沉诸葛家风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一支九百多人的队伍向渔阳(治今北京密云西南)方向日夜兼程地进发,这是一群被秦朝廷征发守边的戍卒。队伍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被一场罕见的大雨阻住。倾盆大雨汇成洪流,冲毁了道路,将路途变成一片泥泞的沼泽。即使冒雨前进,要想在规定的日期内赶到渔阳前线也是不可能的了。秦朝的法律严酷,误期当斩,逃亡亦死。走投无路的戍卒们在陈胜、吴广等人的领导下,杀掉押解他们的将尉,揭竿而起,武装反抗暴秦。

  陈胜、吴广起义后,一个名叫葛婴的人参加进来。由于他具有军事才能,所以陈胜让他带领一支队伍去征讨蕲县(治今安徽宿县东南)以东的地方。葛婴带领这支队伍向东南方向进发,在攻下东城(治今安徽定远县东南)以后,便在此地立一个名叫襄强的人为楚王。

  葛婴在军事斗争胜利中,及时立襄强为楚王来扩大政治影响,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葛婴是符离(治今安徽宿县东北)人,符离在战国中后期属于楚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楚国是灭亡得较晚的国家,也是一个对秦拚死抗争的国家。秦始皇灭掉韩、赵、魏三国,又降服燕国以后,就打算灭楚。他问老将王翦,灭楚需要多少兵马?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人不可。王翦是久经沙场富有经验的战将,他深知楚国的力量及抵抗决心,认为非用重兵不可能征服楚国。而年轻气盛的将军李信却傲慢地说:只用二十万人便可灭楚。秦始皇认为王翦胆小怯敌,便不用王翦而任李信,给了他二十万兵马,让他率军灭楚。李信开始取得一些小胜,便骄傲起来。楚军乘机进行反击,急行军三日三夜,在城父(治今安徽亳县东南)攻入秦军营垒,斩杀秦军七都尉,秦军大败而归。在事实面前,秦始皇承认了自己的失策,重新起用王翦,让他率六十万人马,又一次进攻楚国。楚国听到王翦率军前来,也倾全国兵力进行抵抗。富有经验的王翦却坚守不出,不急于与楚兵决战。楚兵多次挑战不成,便向东撤兵。王翦见时机已到,便率领已经得到充分休息的士卒追击楚军,在蕲县南大败楚军,并杀死了楚国名将项燕。陈胜起义时,这场战争刚刚过去了十几年,在楚国故地上,昔日楚国的臣民仍深深怀念着战功卓著、爱兵如子的名将项燕。秦朝的暴政,令楚国昔日的臣民除了痛恨以外,更产生对故国的怀恋。如今,在这昔日秦楚相争的旧战场上,又燃起了新的反秦烽火,又响起了新的反秦呐喊,有什么能比复楚更具号召力呢?所以,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曾说: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葛婴、陈涉同为反秦起义领袖,其政治见解虽然略同,在利用楚旗号方面,葛婴要比陈涉更高明。陈涉利用的扶苏、项燕,是两个已故之人,只有其名,并无其人,时间短还可以,时间一长,必然会失去号召力。而葛婴立襄强为楚王,则在楚国故地树起一面人名皆具的实实在在的旗帜。聪明的陈胜也很快地明白过来,所以,当他攻下陈县(治今河南淮阳)后,便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葛婴在楚国故地立襄强为楚王,不过是出于号召更多的人参加义军的政治目的,他听说陈胜已在陈县称王,便杀掉襄强,只身回到陈县报告东征情况。然而,陈胜对葛婴曾立襄强为楚王的事耿耿于怀。在陈胜看来,葛婴立襄强为王,说明他非等闲之辈,此人或者有深邃的政治谋略,或者有极大的政治野心。不论葛婴是哪种人,都使陈胜心中不安。所以,当葛婴一到陈县,陈胜立刻就把他杀掉了。

  陈胜诛杀葛婴,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葛婴在陈胜称王前立襄强为楚王,说明他很有政治眼光,陈胜称王后他又杀掉襄强,并亲自进见陈胜,说明他心怀反秦斗争的大局。葛婴的一系列举动,表明他是真心拥护陈胜的,并没有做对反秦斗争不利的事。陈胜在事业初起便同室操戈,实在是一件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人的生命有多种含义,精神生命是其中之一。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他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诗中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说他的精神生命要大大长于他的自然生命。

  当诸葛亮的自然生命已经结束的时候,他的精神生命却刚刚开始。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

  很显然,从封建礼制讲,天子为至尊,诸葛亮不过一人臣而已,不能超越礼秩,为其立庙祭祀。最高统治者并未意识到诸葛亮精神生命的巨大潜力。

  然而,蜀汉的百姓却不管朝廷的礼秩,因为诸葛亮在他们心中的形象是无法磨灭的。据史书记载,汉中之民,当春月,男女行哭,首载白楮币上诸葛公墓,其哭甚哀。这说明,诸葛亮的精神仍活在蜀汉民心之中。

  二十九年之后,也就是蜀汉景耀六年(263),步兵校尉习隆、中书侍郎向充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表章,说:

  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即诸葛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礼,以崇正礼。

  后主刘禅批准了这道奏章,下诏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这次立庙,虽然没有尽顺民心,将诸葛亮庙立于成都,而是立在远离京师的沔阳,并禁断私祀,限至庙中祭祀,但总算看到了诸葛亮的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看到了诸葛亮的精神生命在民间的旺盛生命力。

  蜀中之人对诸葛亮的怀念爱戴之情,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有所减弱。西晋袁准著《袁子》说: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唐人孙樵《刻武侯碑阴》说: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宋程大昌《演繁露》说: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有老叟出望驾,有着白巾者。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明朱孟震《浣水续谈》说: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传为诸葛公服,所居深远者,后遂不除。今蜀人不问有服无服,皆戴孝帽,市井中人,十常八九,谓之戴天孝。从西晋至明朝,蜀中百姓一直以各种方式纪念诸葛亮。当然,明朝时蜀人戴天孝的现象可视为一种服饰习俗,但这习俗的形式,源于蜀中人民对诸葛亮的深切怀念,是没有错的。蜀中百姓怀念诸葛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治理蜀国时为政廉洁,执法严明,用心公平,以身作则,使蜀汉政权对人民剥削稍微轻一些,从而给了蜀汉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这个现象,表明了一个已被人们说俗了的真理为民众做出过贡献的人,民众永远不会忘记他。

  怀念诸葛亮的不仅仅是人民群众,也包括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诸葛亮何以有这么大的魅力?

  如果仅就诸葛亮建立和治理蜀汉的政治军事功业而论,他不仅比不上夏、商、周三代的名相,就连西汉统一王朝的开国功臣萧何、张良、曹参等也难以企及。但是,他凭借客观条件所能够给予的历史舞台,经过主观的奋力拚搏,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诸葛亮二十七年的政治生涯中,处处事事表现着一种更伟大、更感人、更具魅力的东西,而这种东西被一代又一代人所继承、总结、发扬,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这种东西就是诸葛亮为政所反映出来的品德、人格和精神。

  早在西晋初期,晋武帝司马炎就与给事中樊建一起讨论诸葛亮的治蜀特点。樊建说,诸葛亮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司马炎听完后,不由得对这位曾经是自己祖父的死对头的人心驰神往,说: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在日本史学界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时,诸葛亮被评为十位杰出历史人物之一。日本英集社出版发行的十卷本《中国的英杰》丛书,《诸葛孔明》为第五卷。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高中生心目中的十位英杰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查,其结果显示,诸葛亮排名第九位。

  两位研究《三国志》的日本专家野宏与中村直祯认为:三国热在日本历久不衰不是偶然的,人们对《三国志》推崇备至,视为珍品,是因为书中有宝。例如,刘备势孤力单,却能在豪强中取得立足点,开创蜀国,关键在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各项事业,如能效法刘备的爱才举能,就能以小制大,以弱制强,有所建树,获得成功。尤其是诸葛亮的治国、治军、用兵等奇才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对日本政界、商界、学界影响颇深。据说,时下在日本,一些员工为企业、为集团而奋斗,不惜过劳死的意识,似乎也是受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身精神的影响参见1997年1月1日《光明日报》康贻红《日本:三国热不降温》……

  诸葛亮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忠于国家民族、自强不息、有彻底奉献精神的杰出人物。他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他一生的奋斗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志和远的深刻内涵,这就是国家的统一富强,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定,以及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此诸葛亮终生奋斗不息,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在一切仁人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也使诸葛亮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景仰。从哲理上讲,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人们景仰诸葛亮,必定学习实践他高尚的人格精神,而这种高尚的精神品质一旦变为人们的实际行动,便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改造人类社会的物质力量。

  据史书记载,当诸葛亮逝世时,五丈原上空殒落一颗长星。

  然而,诸葛亮的精神、品德、人格,却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升起一颗永不衰落的恒星。

上一章 回目录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