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深艳:艺术的张爱玲 > 第36节:身携的戏剧--服饰篇(2)

第36节:身携的戏剧--服饰篇(2)

  也就是自那时开始,在香港那样各色人等五方杂处的环境里,张爱玲将心里对衣裳的嗜好释放出来了,对早年的穿衣不幸进行报复。一涉报复,自然不免走得过远,逾出了正常偏好的范围。

  所以张爱玲穿衣的主要目的,似乎并不在于通过别致的衣裳,彰显其长,隐藏其短,衬出自己的美来,而唯奇而异之、与众不同是求。她的目的似也只在于引人注意。张爱玲自己对此并不隐讳。有次遇人相问,她道:"我既不是美女,又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起别人的注意?"话是没好气,但所说显然未必不是真心实情。她对胞弟张子静也说过同样的话:"一个人假使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这可能与她童年少爱、被家庭忽略有关,也与她想"出风头"、亟盼出名的愿望合拍。

  后来回到上海,她竟可以身着奇装异服招摇过市而毫不害羞,而她是知道在传统的观念里,奇装异服是伤风败俗的。

  张爱玲的胞弟当年这样写他的姐姐:"……就拿衣裳来说吧,她顶喜欢穿古怪样子的。记得三年前她从香港回来,我去看她,她穿着一件矮领子的布旗袍,大红颜色的底子,上面印着一朵一朵蓝的白的大花,两边都没有纽扣,是跟外国衣裳一样钻进去穿的。领子真矮,可以说没有;在领子下面打着一个结子,袖子短到肩膀,长度只到膝盖。我从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旗袍,少不得要问问她这是不是最新式的样子。她淡漠的笑道:'你真是少见多怪,在香港这种衣裳太普通了,我正嫌这样不够特别呢!'吓得我也不敢再往下问了。我还听别人说,有一次她的一个朋友的哥哥结婚,她穿了一套前清老样子绣花的袄裤去道喜,满座的宾客为之惊奇不止。"

  成名后的张爱玲,更将自己在衣饰上的兴致更加率性表现,将出新出奇推向极致。女作家潘柳黛对此有一段十分生动的记录:

  有一次我和苏青打电话和她约好,到她赫德路的公寓去看她,见她穿一件柠檬黄袒胸裸臂的晚礼服,混身香气袭人,手镯项链,满头珠翠,使人一望而知她是在盛装打扮中。

  我和苏青不禁为之一怔,问她是不是要上街?她说:"不是上街,是等朋友到家里来吃茶。"当时苏青与我的衣饰都很随便,相形之下,觉得很窘,怕她有什么重要客人要来,以为我们在场,也许不方便,便交换了一下眼色,非常识相地说:"既然你有朋友要来,我们就走了,改日来也是一样。"谁知张爱玲却慢条斯理的说:"我的朋友已经来了,就是你们俩呀!"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她的盛妆正是款待我们的,弄得我们俩人感到更窘,好像一点不懂礼貌的野人一样。

  还有一次相值,张爱玲忽然问我,"你找得到你祖母的衣裳找不到?"我说:"干吗?"她说:"你可以穿她的衣裳呀!"我说:"我穿她的衣裳,不是像穿寿衣一样吗?"她说:"那有什么关系,别致。"

  ……她着西装,会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十八世纪少妇,她穿旗袍,会把自己打扮得像我们的祖母或太祖母,脸是年青人的脸,服装是老古董的服装,就是这一记,融汇了古今中外的大噱头,她把自己先安排成一个传奇人物。

  潘柳黛到底是与张爱玲同时代、同地域的人,又是同性同行,对张爱玲自然看得准、看得透。

  张爱玲的闺中好友炎樱的圣约翰大学同学、后与张爱玲有过交往的李君维回忆张爱玲:"她穿过一身自己设计的连衣裙,下身仿佛套着一只灯笼,灯笼底下伸出她的双脚,在嘈杂尘嚣的上海马路上匆匆而过。"

  曾参与排演话剧《倾城之恋》而在"兰心"大戏院三楼排戏室与张爱玲多次见面的文亦奇,对这件"灯笼服"也叹为观止:"她穿橘黄色缎子旗袍,下面却像依丽沙白时代裙子般撑出,但下端却又生着宽紧带收紧,中间放一只大圆圈的藤圈,真像个大灯笼。在同时工作的职演员,个个对她的怪装笑个不止。"

  张爱玲在《对照记》里提到她在战后香港买了块广东土布,在深紫及碧绿的底色上,套印着刺目的玫瑰红及粉红花朵加上嫩黄绿的叶子。那种花色在乡下成人也羞于穿着,只是给婴儿用的。张爱玲却像宝贝似的带回上海来,她说她"自以为保存劫后的民间艺术,仿佛穿着博物院的名画到处走,遍体森森然飘飘欲仙,完全不管别人的观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