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曾国藩修身经 > 十、教子——修身之用(四)

十、教子——修身之用(四)

  教子是齐家的重头戏。曾国藩明确指出:“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子弟不贤,银钱再多也是枉然。因此,他誓不留钱给子孙。一名任过数十年高官的人,如果要敛财,不是没有机会的。尤其是在军中,百万千万银钱他都见过,经手过,但他从不从营中拿一文钱回家。就是从朝廷所得的养廉费,也尽可能地用于救助威族,接济朋友,使自己及家庭始终处于一种清贫状态,一不让家人沾上奢侈,

  二不让钱财充盈而留于身后,硬是营造出“但以箕裘承祖泽”的家庭氛围,引导子孙自觉走上克勤克俭的自立之路。这种思考与设计,一般人家难以做到,只有境界极高、眼光极远而又能清心寡欲的人,才有可能去实现这种代代出贤人的宏伟计划。

  教子教什么,这也是极重要的事。一般人总是希望孩子读好书。那是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有这种愿望不是坏事。但曾国藩高出一筹的是,他要求儿子“为人与为学并进”,而且“为人”放在首位。他自己毕生重视修身立德,深知孩子今日的修身立德对于明日的立业济世,有着怎样的作用,因而咬定教子以德不放松,着力培养他们孝友勤俭、习礼敬人的好品质、好习惯。就是“为学”的教育,也是重在学习目的与学习态度的培养。他多次说过:“凡人多望子孙

  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读书——明理——做君子,这就是他给子孙设计的三步走路线图。在这个图中,起步是读书,这是大家所共同的;过程是不断地明理,即修齐治平之理,在今天说来,应该增加科学之理才算完整,这点人们的认识就有分歧;终点是做君子,就更不易为人所能理解和接受了。就是在那个时代,也是读书做官为主流,读书做君子似乎仅为曾国藩一人之愿,而

  在今天,人们就更不欣赏了。然而这正是曾国藩的过人之处,他牢记孔子的教导,“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唯有君子,才能担负治国平天下的大任,而许多官甚至大官高官却不是君子,相反不是官而是君子者,在各行各业中也能做出对社会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事来,因此,他自己做君子,也要培养子孙成为君子。他鼓励儿子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因而,“尔今未

  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即使曾纪泽记性不好,他也认为“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有些滋味。”儿子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自然进步甚速。

  所谓君子,就是道德高尚的人。仅仅只是明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所明之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学会修身,学会为人,学会孝友勤俭与习礼敬人,学会克服艰难险阻从而百折不挠,顶天立地,这才是君子。如何教孩子养成这些品质呢?曾国藩也是下了功夫的,因而颇有特色的。归纳起来,这个特色就是不言而教和教子教心。一般人教子习惯于以言教之,授之者谆谆,受之者默默,其效则区区。孟子说:“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所谓“责善”,就是硬性地督促为善。须知,父子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个“情”字所维系,这情,是人伦中第一位的亲情,它不是简单的理所能取代的。滥用责善往往就会伤害这种亲情。曾国藩深谙其中曲折,尽可能地以自身的榜样力量去影响、用检讨自身错误的真诚去感染孩子,引导孩子,就如曾子所说的那样:“导之以道而勿强也。”他写信给儿子说:余“有始无终,故深以无恒为憾。近年在军中阋书,稍觉有恒,然已

  晚矣。故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他又叮嘱弟弟:“吾与诸弟惟思以身垂范而教子侄,不在诲言之谆谆也。”正是如此,他的教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曾纪泽成了享誉中外的外交家,曾纪鸿成了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旁及侄辈,荫及孙裔,人丁兴旺,贤才代出。曾国藩的教子理念,被事实和历史证明了他的有效性,因而为后人乃至今人所钦服。

  望子成龙

  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凡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

  【译文】大凡一个国家的强盛,必须要多有贤臣。凡一个家庭的强盛,必须多出贤子弟。

  【简析】望子成龙是每个做父母的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曾国藩也不例外。关键是怎样才能算龙?怎样才能成龙?这些问题值得琢磨、知晓。

  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

  【译文】家业要兴旺,全靠能出贤能的子弟。如果子弟没有贤德和才能,即使积蓄再多的银两、钱财、粮食、田产、衣物、书籍,也都是没有用的。

  【简析】龙的笼统标准是“贤”、“才”两个字,大致都通得过。怎样才能成龙,则各有其见。不少人大量积财蓄物,以备子弟成龙之需,曾国藩对此不屑一顾。今天仍有无见识之家长,积钱囤房留给子孙,以炫父母恩德,以供子女享受,不知这正是助长子女依赖意识,妨碍子女独立能力成长,学学曾国藩教子的理念,定会受到启发。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仪之旗帜也。

  【译文】我不指望代代都富贵,但愿代代都有秀才。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简析】大量积财蓄物,美其名日备子弟成龙之需,实则为子弟成龙之祸,子弟依恃这些财物就不思进取,骄奢浮惰之气渐盛,到时哪里成得了龙?曾国藩要的是子弟读好书,代代有秀才。当今许多人已有这种见解,在子女学业德业上甚下功夫,其良性循环效应将代代显现;但仍有不少家庭缺乏这种长远意识,在培养孩子上不肯下功夫,自然结果只会是恶性循环了。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译文】大多数人都希望子孙当大官,我不愿子孙当大官,但愿为读书懂理的君子。

  【简析】富而贵,贵而富。在中国古代社会,二者得其一,必有其二。当大官就是贵而富。曾国藩不贪富贵,只望子弟读好书,成为明理之君子。其实,他这种设计是极在理的。世上哪有那么多官可当?即使当官,如果没有成为君子,也未必能够善终,远不如做君子稳妥。

  所贵乎世家者,不在多置良田美宅,亦不在多蓄书籍字画,在乎子孙能独自树立,多读书,无骄矜习气。

  【译文】世家可贵的地方,不在乎良田美宅多,也不在乎藏的书籍字画多,而在于子孙能独自有所建树,能够多读书,没有骄矜习气。

  【简析】曾国藩的思路是,多读书,读好书,一可以成秀才,基本的才就具备了;二可以成明理之君子,不骄不矜,美好的德性就形成了。有才有德,不就能独自树立了吗?

  只望儿侄辈读书少有所成,将来孙辈看作榜样,便是世家好气象。若儿侄辈不能发奋用功,文理不通,则榜样太坏,将来孙辈断难成立。

  【译文】只是希望儿侄辈读书能稍微有所成立,将来孙辈视为榜样,便是世家的好气象。若儿侄辈不能发奋用功,文理不通,这样榜样太坏,将来孙辈就绝对难以成立。

  【简析】曾国藩的视野是够宽远的了。横看,儿侄都在其内,有大家的胸襟;纵看,自己与诸弟应成儿侄辈楷模,儿侄辈将来又成孙辈榜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有大家的眼光。所谓世家,横纵都须具备。

  吾兄弟忝叨爵赏,亦望后嗣子孙读书敦品,略有成立,乃不负祖宗培植之德。

  【译文】我们兄弟侥幸获得封爵恩赏,也希望后代子孙读书人品敦厚,略有成就,才不辜负祖宗的栽培。

  【简析】这个世家的形成,应追溯到曾祖竞希公的勤劳、俭朴、敦厚、慈爱等美德,在曾国藩的记忆中,从曾祖父竟希公起,就开始培植耕读之家,要子孙读书敦品,于是才有今天的规模与气象。看来,一个家庭的兴盛,要有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绝非十年八载就能成气候。不错,有人十年八载致了富,但子女德业培养上做得如何,他们有无长远眼光,都值得深思。余老年他无所望,但望星冈公之后丁口蕃衍,文学蔚起。

  【注释】①渠:第三人称代词,他。

  【译文】儿子如果贤明,那么不靠官囊,也能够自己去找衣食;儿子如果不肖,那么多积一钱,他将多造一分孽,将来淫选作恶,必定大坏家庭名声。所以我下定了这个决心,一定不靠做官来发财,一定不留银钱给后人。

  【简析】儿子贤或不肖,留钱都没有用。有人就会反问,当父母创业还有没有动力了?回答是有。父母创业除适度改善家庭生活之外,一能展示能力锻炼品质,二能为社会多做贡献,这两点对子女健康成长最有示范和鼓舞作用。曾国藩就是相信这点,才咬定不留钱这个死理。凡有眼光的家长,不留钱给子女,从来不会自个儿将财富挥霍殆尽,更不会因此就不再去奋斗了。

  仁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

  【译文】有仁心的官员家,不积蓄银钱,让子弟自觉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为依恃的。他们一天不勤奋,就将有饥寒的担忧,这样子弟就渐渐地变得勤劳,知道如何来自立了。

  【简析】不留银钱与后人的最大好处,是使子女自觉走勤俭立身之路。有人担心,创业有巨大的风险,父母不留钱给他那么,子女抵挡不住风险怎么办?

  子女的路子女自己走,父母的最大责任就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品质,相信具有这种优良品质在风险面前也是挺得住的。

  总怕子侄习于骄、奢、佚三字,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佚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译文】我总是担心子侄习惯于骄、奢、佚三个字。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佚字,讨人嫌离不开一个骄字。

  【简析】奢、佚、骄是家败、人败之祸根,须从严矫正。

  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嘱。临行①时,教以三戒之首末二条,及力去傲惰二弊,当已牢记之矣。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注释】①临行:指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幼子纪鸿参加省试时。

  【译文】世家子弟因门第过于兴盛,万目所瞩。临行时,我教导你三戒的首末二戒,以及力去骄傲和懒惰两种弊病,应当已经牢记了。进考场前不可与州县官来往,不可送请托的条子。提高身份的初始,务必要知道自重。

  【简析】曾纪鸿赴试,论曾国藩实力,找找关系不过小菜一碟,但他却嘱纪鸿不可与州县长官来往,不可送条子,并上升到“进身之始,务知自重”的高度来对待。这不仅是维护自己的官场形象,重要的还是让儿子懂得自立的道理。

  实在用心良苦。

  教子孝友

  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译文】天下的官宦之家,大多只是一代就将家业享用殆尽,他们的子孙起初就骄傲懒散,后来就漂泊浪荡,最终只得困死在沟壑旁。能有幸将家族基业再维持一二代的实在非常罕见。商贾巨富人家,勤俭持家的能够延续享用三四代;耕读人家,谨慎俭朴的能够延续五六代;孝敬长辈,兄弟友善的人家,却能延续到十代八代。

  【简析】“孝友之家可以绵延十代八代”的命题,是曾国藩齐家教子的中心命题。纵观曾氏家族两百年来的发展轨迹,虽历经朝代更迭、战乱频仍,小起小落有之,但总体上保持了兴旺气象,学界、政界甚至军界,知名者不下百人,有力地印证了这个命题的可靠性。

  凡子之孝父母,必作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族赖之,远近服之,然后父母愈爱之,此孝之大者也。若作人毫不讲究,办事毫无道理,为亲族所唾骂,远近所鄙弃,则贻父母以羞辱,纵使常奉甘旨,常亲定省,亦不得谓之孝矣。

  【译文】凡是子女孝顺父母,一定是做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戚们都依赖他,远近的人都佩服他,父母也因此更爱他,这就是大孝。如果做人毫不讲究,办事毫无道理,被亲族唾骂,远近之人鄙弃,从而给父母带来羞辱,这样的人即使常常用美食供奉父母,并常常问候父母,也称不上是孝。

  【简析】所谓“以礼事之”,就是作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这比“常奉甘旨、常亲定省”更具内涵,更能让父母受到尊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译文】侍奉亲长要把他们能得其欢心作为根本。

  【简析】悦亲是孝亲的一种较高要求,但曾国藩视为孝亲之本,再高也要达到。

  尔当体我此意,于叔祖各叔父母前,尽些爱敬之心,常存休戚一体之念,无怀彼此歧视之见,则老辈内外必器爱尔,后辈兄弟姊妹必以尔为榜样,日处日亲,愈久愈敬。若使宗族乡党,皆日纪泽①之量大于其父之量,则余欣然矣。

  【注释】①纪泽:曾纪泽,字劫刚,1839-1890年,曾国藩长子,1877年承袭爵位入京,次年出使欧洲,是晚清著名外交家。

  【译文】你应当体谅我的这个心意,在叔祖及各叔父母面前,尽一些敬爱之心,常常存着休戚一体的念头,不要怀着彼此歧视的俗见,那么老辈及家里家外都必然器重你爱护你,后辈兄弟姐妹必定会把你作为榜样,相处就会日见亲密,愈久就愈敬爱。若使宗族乡里都说纪泽的度量大过他父亲的度量,我就高兴了。

  【简析】写这信给纪泽的时候,儿子已经是大人了。大人就作大人的要求,在孝亲上更要做得方方面面细致周到。

  余每见嫁女,贪恋母家富贵而忘其翁姑①者,其后必无好处。余家诸女当教之孝顺翁姑,敬事丈夫,慎无重母家而轻夫家,效浇俗小家之陋习也。

  【注释】①翁姑:丈夫的父母。

  【译文】我经常看见嫁出去的女儿,贪恋娘家的富贵而忘了婆家的人,以后肯定没有好处。我家的女儿们,首先应该教育她们孝顺公婆,敬事丈夫,千万不要重视娘家而轻视夫家,仿效平庸小家的陋习。

  【简析】对女儿的教育也不放松。女儿出嫁之后要孝顺翁姑,不可重母家轻夫家。前述尝憾四妹晏起之惰,因此,在给纪鸿的信中,表达了好女儿应当好媳妇的心愿。

  《礼》云:“道而不径,舟而不游”。古之言孝者,专以保身为重。乡间路窄桥孤,嗣后吾家子侄,凡遇过桥,无论轿马,均须下而步行。

  【译文】《礼记》上说:“走大道而不抄小径,过河坐船而不游水。古代讲孝道的人,专门以保养自身为重。乡间路狭窄桥单薄,以后我们家子侄,凡遇到过桥,无论是坐轿还是骑马,都必须下来徒步行走。

  【简析】惜身以孝是儒家重要的孝道思想之一,其理一说即明,但还是对纪泽是嘱之又嘱。

  诸弟及儿侄辈务宜体我寸心,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无稍疏忽;于母亲①祭品礼仪必洁必诚;于叔父处敬爱兼至,无稍隔阂。

  【注释】①母亲:指曾国藩的母亲、曾麟书妻子江氏,1785-1852年,生育五子四女。

  【译文】弟弟们以及子侄们一定要体察我的心意,对父亲的饮食起居要十分检点,不要有丝毫疏忽和照顾不到的地方;对母亲的祭品必须洁净,要诚心诚意地按照礼仪去祭奠;对叔父要既尊敬又爱戴,不能有丝毫的隔阂和疏远。

  【简析】母亲的辞世使曾国藩心中十分不安,曾子“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的话常在耳边响起,所以要在家的诸弟与儿侄倍加尽力。

  曾国藩对叔父十分关心,常与父亲并提,勉励弟侄尤加尊敬,风节显得格外铮亮。

  教子知礼

  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长其骄惰之气。

  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译文】后辈子侄,总应用礼仪来教导他们。出门时应经常走路,不要动用车马,滋长骄傲懒惰的习气。一次迁就,二次、三次迁就,以后骄惯了就难改正了,不可不慎重。

  【简析】礼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内容,它关系到人的行为规范,是内心世界的外显。内心有骄情情意,显之于外则出门不愿走路而思动用车马,这是必然的道理。

  余家后辈子弟,全未见过艰苦模样,眼孔大,口气大,呼奴喝婢,习惯自然,骄傲之气,入于膏肓而不自觉。吾深以为虑。

  【译文】我家后辈子弟,完全没有见过艰苦时的样子,眼界大,口气大,呼奴喝婢,已成习惯自然,骄傲之气,已进入膏肓还不觉得,我深深地感到忧虑。

  【简析】曾国藩回想自己当年求学、为官、治军的经历何等曲折、何等艰辛,因而历练出了勤、俭、谦、谨的品性;可子侄辈几乎是在蜜罐中泡大的,毫无历练,情感脆弱,稍有不慎,就会跌入骄奢淫逸的深坑,所以十分忧虑他们不知艰苦为何味的稚嫩及危害。曾国藩家庭几代人的变迁,与我们今天许多家庭的变迁有着相似的轨迹,我们如何教育子女,曾国藩的典型值得我们借鉴。

  子弟不可学大家口吻,动辄①笑之鄙陋,笑人之寒村②,日习于骄纵而不自知。至嘱至嘱。

  【注释】①辄:(zhe)总是,就。②寒村:即“寒碜(chen)”,寒酸。

  【译文】子弟不可以学大家族人说话的口气,动不动就笑别人鄙陋,笑别人寒酸,每天习惯于骄纵自己却不知道。至嘱至嘱。

  【简析】一举一动,一语一默,未经历练的人,动辄就会失之于礼。他对主持家政的澄弟,至嘱再三,要他以礼约束子侄。

  人所以稍顾体面者,冀人之敬重也。若人之傲惰鄙弃业已看出,则索性荡然无耻,拼弃不愿,甘与正人为仇,而以后不可救药矣。

  【译文】一个人所以能稍稍顾惜脸面,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敬重。假若别人在他面前已表露出傲慢鄙弃的神色,这个人就会干脆公开无耻,丢掉脸面,心甘情愿与正人君子为仇。那以后就不可救药了。

  【简析】人的言行举止之所以要就范于礼,是要维持体面,冀人敬重。若失去自尊心,堕落下去,就无可救药。这话说给纪泽,所指是大女婿袁榆生的放荡,既有提醒纪泽勿露鄙薄的意思,又有告诫纪泽从中吸取教训的目的。

  沿途州县有送迎者,除不受礼物酒席外,尔兄弟遇之,须有一种谦谨气象,勿恃其清介,而生傲惰也。

  【译文】沿途州县官员有迎送的,除不接受礼物和赴酒席外,你们兄弟遇到这种场合,必须有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依恃自己的清介而生发出傲慢的情绪来。

  【简析】嘱咐纪泽、纪鸿在与官场打交道时保持既清介又谦谨的形象,清介则不受礼,谦谨则不傲慢,一句话,俯仰有致。

  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俨然人望而畏,斯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

  【译文】君子不管人数多少,不论势力大小,都不敢怠慢他们,这就叫做虽然安泰却不骄傲。衣冠整齐,庄严地使人望着便生发敬畏,这就叫做虽然威严却不凶猛。这些都是谈论敬字的最好着眼点。

  【简析】儒家要求君子的礼仪,内质是泰而不骄,外表是威而不猛。这样正合敬、恕二字。

  闻贺夫人①博通经史,深明礼法。纪泽至岳家,须缄默寡言,循循规矩。

  其应行仪节,宜详问谙习,无临时忙乱,为岳母所鄙笑。

  【注释】①贺夫人:指贺长龄夫人,曾国藩儿子曾纪泽岳母。贺长龄,1785-1850年,湖南善化(今长沙)人,进士,其夫人亦饱读诗书,熟谙礼仪。

  【译文】听说贺夫人博通经史,深明礼法。纪泽到岳丈家后,应当沉默寡言,循规蹈矩,哪些应照办的礼节,应当详细询问,熟谙练习,不要事情临头才忙乱应付,受岳母的耻笑。

  【简析】在给诸弟的信中,提到纪泽去见岳母的事。由于贺家是长沙豪门,岳母又通经史深明礼法,那么纪泽初去,就要注意应行礼仪,拜托诸弟多加提醒和指导。

  教子勉学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译文】人的气质由于天生,本来很难改变,只有读书可以改变气质。

  【简析】儒家注重塑造君子人格、圣贤气质,所谓读书,实指接受经典,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路线图来修出君子人格、圣贤气质来。真是这样的读法,无疑是可以改变气质的,虽不是千人一面,但都要“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和“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子侄辈读书总宜时加约束,不可松懈。

  【译文】儿侄辈读书总应时时督促,不可松懈。

  尔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

  【译文】你现在尚未到成年,一刻千金,切切不可浪费了光阴。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译文】你读书写字不能够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丢掉高祖父曾祖父以来相传下来的家风。

  【简析】勉学,就是尽力学,所以不可松懈。这几段话从自律、惜时、早起几个方面作出要求,趁尚未过二十岁,未成家立业,还单纯专一这个时机读好书。

  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有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则自然记得矣。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译文】读书记性平常,这不足以忧虑。所要忧虑的,第一怕没有恒心,第二怕随便用笔点一遍,并没有看明白。这些却是大毛病。若实实在在看明白了,久而久之必然会有些味道。心里好像有一种怡悦境界,那么自然就记住了。不必求记住字句,却要明白其中味道。

  【简析】重视下力,不可忽视方法。针对纪泽自言记性差,教他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点到了实处。曾国藩是过来人,讲读书方法是他的拿手好戏。

  今天的心理学科学告诉我们,一般人没有什么记性好与不好,有的机械记忆差,意识记忆强,集中记忆差,分散记忆强,因人而异,各有所长罢了。

  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

  【译文】买书不能不多,可是读书就不能不明了所要选择的书籍。         【简析】提醒买书与读书是两回事,读书不要贪多,要重选择。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译文】读书的方法,默看、诵读、写字、作文,四项每天都不能缺少。

  【简析】看、读、写、作四者兼进,既可互相调剂,还可互相促进。

  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译文】今天半页,明天几页,又明天耽搁几页,或者几年不能读完一部书。好比煮饭,火一歇饭就冷,火小了就煮不熟,必须用大块柴烧大火,才容易成功。

  【简析】要集中力量攻一部书,这样容易见效。拖拖拉拉,就没有效率。

  用工不可拘苦,须探讨些趣味出来。

  【译文】用工夫时不可过于自我束缚落入苦恼,须得寻探出一些趣味来。

  【简析】读书要探些趣味出来,不仅是从中找到快乐,还是融会贯通的结果。

  吾教尔兄弟不在多书,但以圣祖之①《庭训格言》(家中尚有数本)、张公之《聪训斋语》(莫宅②有之,申夫有刻于安庆)二者为教,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注释】①圣祖之《庭训格言》:指《御制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清世宗、允祉等编,系圣祖教育皇子的语录汇编。圣祖,指康熙。②莫宅:莫友芝家。

  莫友芝,字子德,1811-1871年,贵州独山人,与曾国藩有较深交情。

  【译文】我教你们兄弟读书不在多,只要以圣祖的《庭训格言》(家中还有几本)、张英的《聪训斋语》(莫友芝家有,李申夫有安庆刻本)两部书为教材就行,这两部书里的每句话都是我出自肺腑想要说的话。

  【简析】向两个儿子推荐两本家训。曾国藩认为两本家训中所说的,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教子之心如此诚恳,怎能不感动他们呢?中国文化中的家训,是一束无比娇艳的鲜花,能使家庭芳香四溢,曾国藩本也想写家训一部,可惜未成,但他大量的齐家之言,则是史上最厚重的一部家训。

  近日所看之书,及领略古人文字意趣,尽可自摅①所见,随时质正。前所示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古人绝好文字,大约于此四者之中必有一长。尔所阅古文,何篇于何者为近?可放论而详问焉。

  【注释】①摅:(shu)抒发。

  【译文】近来看过的书,以及领略到的古人的思想和趣味,完全可以抒发自己的见解,随时咨询。以往曾谈到,有文气就有声势,有见识就有度量,有情感就有神韵,有意趣就有味道。古人的好文章,大致这四条当中必定占有一条长处。你所阅读的古文,哪一篇和我说的哪一条接近呢?可放开来议论。

  【简析】鼓励儿子读书放论而详问,是很高明的见解。古文中的气、识、情、趣,通过放论详问才能发掘出来。这样的学习方法就是在今天,都是值得提倡的,既可以加深领悟、提高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审美能力与创新精神。

  问有一专长,是否须兼三者乃为合作。此则断断不能。韩无阴柔之美,欧①无阳刚之美,况于他人而能兼之?凡言兼众长者,皆其一无所长者也。

  【注释】①欧:指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1007 -1072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译文】问有一项专长,是否必须兼备其他三项一起合作。这是断然不可能的。韩愈就没有阴柔美,欧阳修也没有阳刚美,何况对于其他人来说能兼备吗?凡是轻言兼备众长的,都可以说他没有一项专长。

  【简析】气、识、情、趣四项皆具,好则好矣,但不现实。韩愈是唐代古文大家,但刚而欠柔,欧阳修是宋代古文大家,但柔而欠刚。纪泽问得好,但答案则是“断不能”。看来,曾国藩提倡放论详问,不失为教子求学的上上之策。

  教子立身

  为人与为学并进,切戒骄奢二字,则家中风气日厚,而诸子侄争相磨矣。

  【译文】做人与求学并进,切戒骄奢两个字,家中风气就日益厚重,子侄们也都会争相磨砺。

  【简析】立身有两大任务:为人、为学。曾国藩历来重德,故将为人置于为学之前。如何德业并进,他提出一戒骄奢,二倡争相磨砺,相信在家中风气日厚的环境下,子侄们是能够立得住身的。

  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译文】我家祖父教导别人,将“懦弱无刚”四字看作是大耻辱。因而男子汉要想自立,必须要有一股子倔强气。

  【简析】争相磨砺对于男儿立身非常重要,这里借给沅弟的叮嘱来教导子侄:男儿须有倔强之气。而且这是曾氏祖上家风的传承,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向以“懦弱无刚”为大耻,这种基因将代代相继。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译文】立身应把不乱说话作为根本。

  【简析】妄语与争相磨砺相悖,为立身之大害,所以曾国藩将不妄语作为立身之本。

  尔辈少年,尤不宜妄生意气,着不得丝毫意见。切记切记!

  【译文】你们正当少年,尤其不应该狂妄而意气用事,在这点上不能存丝毫心思。牢牢记住牢牢记住!

  【简析】争相磨砺中难免有顺逆欢愁之时,逆时愁时,没有修养的人就会妄生意气,这样一伤己身,二伤他人,于谁都无益;而有修养的人则不忮不求,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这样德业才会并进不止。

  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泽儿习勤有恒,则诸弟七八人皆学样矣。

  【译文】家庭的兴盛与衰落,人的穷厄与顺利,都可以从勤劳或懒惰上来预卜。纪泽儿锻炼勤劳能做到有恒,这样家里七八个弟弟就都会学样。

  【简析】曾国藩教予以勤,并鼓励曾纪泽作诸子侄的榜样。

  吾家子侄,人人须以勤俭二字自勉,庶几长保盛美。

  【译文】我家的子侄们,总应该以“勤俭”两个字自勉,或许可能长保兴旺。

  【简析】曾国藩教子以俭,嘱澄弟在家勉励子侄,这样兄弟同心共担教子重任。

  教训后辈子弟,总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以药佚之积习,余无他嘱。

  【译文】教训后辈子弟,总是要告诉他们勤苦是人的根本,与人打交道要谦逊,用它来医治懒惰骄傲的积习,其他就没有别的嘱咐了。

  【简析】曾国藩教子以勤苦为体,以谦逊为用,体现了富家孩子穷养的特点。也正是这个穷养,使他的孩子自觉走上了自立之路。当今有的富户家长,也懂穷养之理,可硬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甚至有的穷户家长,自己节衣缩食,竞将孩子富养起来,就更离谱了。

  成败勤惰,儿当自省而图自立下焉。

  【译文】成功还是失败,勤劳还是懒惰,你们应当自我反省,以便求得自立。

  【简析】曾国藩教子以勤、俭、谦立身,还要学会自省,以形成自觉。自省是儒家传统修德法宝,曾国藩自己屡试不爽,故决心将这一法宝传给子侄。

  凡富贵功名,皆由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关涉。

  【译文】大凡富贵功名,多由命运来决定,一半由于人的努力,一半由于天意的安排。唯独学习做圣贤,就应该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联系。

  【简析】能够争相磨砺,又能够勤俭谦省,人力付尽,德业必进。德业与富贵功名不同,富贵功名人力只能求得一半,还须由天事命定另一半;进德业学圣贤则可全由人力求得,全由自己作主,这话虽是对纪鸿一人所言,对所有子侄亦是最好的鞭策。

  导之以道

  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侄等处最顺之境,当最富之年,明年又从最贤之师,但须立定志向,何事不可成?何人不可作?愿吾侄早勉之也。

  【译文】大凡将相并不是靠血缘相传相袭的,圣贤豪杰也是这样。只要人肯立志,都是可以做得到的。侄儿们身处最顺遂的环境,正当年轻有为的年华,明年又跟从最好的老师,只要立定志向,什么样的事做不成?什么样的人做不到呢?希望侄儿们早早努力啊。

  【简析】先说理,后激励,先拔亮心灯,再激发热情,一拔一激,何况是自己的亲侄子,又多了一份亲昵,怎么不动心呢?

  余尝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重厚,盖取法于星冈公。尔之容止甚轻,是一大弊病。以后宜时时留心,无论行坐均须重厚。

  【译文】我曾经注意观察星冈公仪容高过别人的地方,完全在一个重字上。我走路、举止等也较为厚重,这都是效法星冈公。你的举止不厚重,这是一个大的弊病,以后要时刻留心,无论走路还是安坐都要厚重。

  【简析】学有法,教有方,曾国藩注重纪泽容止厚重,以星冈公为榜样说开来,劝导儿子,颇有分量。做家长不容易,要有敏锐的眼力,透过似乎微不足道的细节,洞察出一些发展趋势来,为教子提供有益的思路,从而赢得主动。

  曾纪泽受益于父亲对他刚毅性格的培养,以致在后来的外交生涯中刚毅制胜,为国大添光彩。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谚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也,但使志得意满,毫无忌畏,开口讥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耳!

  【译文】凡是对别人心存畏惧不敢随便议论的人,是谦谨的人;凡喜欢讥评别人短处的人,是骄傲的人。谚语说:“富家子弟多骄奢,贵家子弟多傲慢。”

  不一定锦衣玉食,动手打人之后才能说是骄傲,只要是志得意满,毫无畏惧之心,开口便讥笑别人的短长,这就是极其骄傲的表现。

  【简析】“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说的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而是指父母教育、家庭环境熏陶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如果富家努力营造简朴的家庭环境,家长又处处谦虚谨慎,对子弟严加管束,其子弟也会具有一身勤俭谦谨的好品质。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

  【译文】官宦家的子弟,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一个奢字、一个傲字。不一定非要锦衣玉食而后才说犯了奢侈的毛病,若是皮袍呢褂随处都是,坐轿骑马,仆从相随,习惯过这种生活,便已经是日趋奢侈了。看到乡邻,便讥笑别人穿着破旧见识浅陋,看到家里的雇工便板着脸孔呼唤训斥,这就是日益傲慢了。

  【简析】容止厚重是品性厚重的外在表现,不骄不奢是品行厚重的内在表现。只有外治轻浮内治骄奢,标本同治,苗子才能茁壮成长。

  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译文】子侄辈应该用“敬恕”两个字常常教他们,“敬”就是不能有骄气,没有懈怠懒惰的气习;“恕”就是不能损人利己,存心就会渐渐地变得厚道。

  【简析】曾国藩以“敬、恕”二字概括做人的总道理,极为准确而简练。他将自己的亲自感悟传之于子侄,细细道来,娓娓动情。

  古人谓无实而享有大名者,必有其祸。吾常常以此儆惧,故不能不详告贤弟,尤望贤弟时时教戒吾子吾侄也。

  【译文】古人称没有实际业绩却享有大名的人,必定有祸咎隐藏在那里。我常常用这话警戒自己,所以不能不详告贤弟,尤其希望贤弟们时时训诫我子我侄。

  【简析】曾国藩注重名实必须相符,名一旦大于实,祸即相随。所以在给澄、季二弟的信中陈以利害,并要他们教戒子侄。有人不相信这种事,一味追求大名,以为自己是时来运到,其实,天上掉大饼,是吃不得的,祸患的到来只是时日的事。

  须教之以渐。渠系富贵子女,未习劳苦。由渐而习,则日变月化,而迁善不知;若改之太骤,则难期有恒。

  【译文】要慢慢地教她(新媳妇)。她是富贵人家的女儿,还不习惯吃苦耐劳。从头一点一点做起,慢慢习惯了,然后就会日变月化,变得很好了自己还不觉得;如果要求她一下子改变过来,那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简析】教人要因人而异,新媳妇出身豪门,向未劳苦,入曾门有个由渐而习的过程。在给诸弟的信中提醒他们要教之以渐,以迁善不知为最佳效果。

  不言之教

  吾与诸弟惟思以身垂范而教子侄,不在诲言之谆谆也。

  【译文】我和各位兄弟只有想法用自己作榜样来教育子侄,不在于说了多少教诲的话语。

  【简析】在一个大家庭里,父辈伯叔都是子侄辈榜样,人人都担负着培育子侄的责任,人人以身垂范,就是对子侄最好的教育。如果单凭言语说教,效果绝不会佳,久之势必让子侄产生厌恶和逆反心理,就更说教不下去了。

  士大夫之志趣、学术,果有异于人者,则修之于身,式①之于家,必将有流风余韵传之子孙,化行乡里,所谓君子之泽也。

  【注释】①式:法式,标准,楷模。

  【译文】士大夫的志趣、学术,果真有超过常人的,就可以使自身得到修炼,给家庭树立楷模,必然会有流风余韵传给子孙后代,影响乡里,这就叫做君子的泽惠。

  【简析】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修之于身,式之于家这种不言之教能产生异想不到的效果:流风余韵传之子孙,化行千里。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

  【译文】凡是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没有一样不与寒士相同,才可以成大器;如果沾染了富贵习气,就很难希望有成就了。我惭愧地当上将相,但所有衣服总价值不到三百金。希望你们要常守这种俭朴的家风,这也是珍惜幸福的方法。

  【简析】所谓世家,当为经世显贵之家。有人显贵一代两代就丢失了,世家何以世代显贵?其理并不难见,难就难在实行起来要有极为顽强的意志。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一次两次做得到,动真格长期如此,有几许人家能坚持始终?曾国藩做到了,也希望儿子常守此风坚持这样做下去。

  子弟之骄,又多由于父兄为达官者,得运乘时,幸致显宦,遂自忘其本领之低,学识之陋,自骄自满,以致子弟效其骄而不自觉。

  【译文】子弟的骄傲,又多因为做大官的父兄,得运乘时,侥幸做到显贵的职位,于是忘记了自己本领的低下,学识的浅陋,自骄自满,以至于子弟学他的骄傲而不自觉。

  吾家子侄辈亦多轻慢师长,讥弹人短之恶习,欲求稍有成立,必先力除此习,力戒其骄。欲禁子弟之骄,先戒吾心之自骄自满,愿终身自勉之。

  【译文】我家子侄辈也多有轻慢师长、讥弹人短的恶习,想要稍稍能有所树立,必须先要竭力除掉这种恶习,竭力戒掉骄傲。要想禁住子弟的骄傲,先要戒除我自己心中的骄傲,但愿终身自我勉励。

  【简析】前段说父骄子必骄,后段说戒子骄必先戒父骄。一个因果关系,一个条件关系,足见以身垂范的必要性。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是一种互文,说的是父母对于子女的影响,不可小视。

  我朝列圣相承,总是寅正即起,至今二百年不必。我家高曾祖考相传早起,吾得见竞希公、星冈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约一个时辰,始见天亮。吾父竹亭公亦黎明即起,有事则不待黎明,每夜必起看一二次不等,此尔所及见者也。

  余近亦黎明即起,思有以绍先人之家风。尔既冠授室,当以早起为第一先务。

  自力行之,亦率新妇力行之。

  【译文】我朝历代圣哲相传承的,总是寅正就起床,至今二百年不变。我家从高曾祖父就早起,我曾见过竞希公、星冈公全都是天没亮就起床,冬天起床大约坐一个时辰,天才亮。我父亲竹亭公也是黎明就起床,如果有事情还不到黎明就起床,每天夜里要起床到处看一、二次,这是你曾看到的。我近年也是黎明就起床,想必是继承先人的家风。你既然已成人结婚,也应把早起当做第一要务,努力去做到它,还要带领新媳妇尽力实行。

  【简析】我朝我家都有早起的优良传统,这传统如何继承下去,曾纪泽是关键。所以曾国藩要求纪泽以早起为第一要务,并率新妇力行。当今西方生活方式污染,过分崇尚夜生活,许多青少年甚至中年人都染上了晚睡晚起的陋习,将早起的祖传家风弃之殆尽,颇令人痛心。作家长的不妨研究一番,看早起有无意义,再行定夺。如果家长都认为新一代人不必再有早起之习,这就没办法了。

  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气象。嗣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收拾伶俐,以为儿侄之榜样。一代疏赖,二代淫佚,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

  【译文】弟弟们不喜欢把物件收拾洁净,这样的风气比我还厉害,这是败家的气象。以后一定要细心收拾,即使是一张纸一缕线,竹头木屑,都应该收拾整齐,给子侄们做出榜样。第一代人懒惰,第二代人自然放荡,就一定会有白天睡觉、晚上闲坐、甚至吸食鸦片之类的事情出现。

  【简析】以身垂范要注意生活细节,一纸一线,竹头木屑,虽小不小,作为父辈伯叔都应视之为影响子侄的大事。至于昼睡夜坐,曾国藩将他与吸食鸦片放在一起谈论,足以看出曾国藩对昼睡夜坐的厌恶。

  吾家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均非好气象。贤弟欲戒子侄之骄,先须将自己好议人短,好发人覆之习气痛改一番,然后令后辈事事警改。

  【译文】我们家的子弟都全有骄傲的气习,开口就说别人的长短,笑话别人鄙薄浅陋,这都不是好的表现。贤弟想要戒掉子侄的骄气,首先必须把自己喜欢议论人的长短、爱揭露人家老底的恶习痛改一番,然后要求后辈事事注意改正。

  【简析】要子侄成为芝兰,自己必是芝兰;自己若是鲍臭,子侄怎脱得了鲍臭?由此看来,教子不仅是修身的一大用场,而且是修身的一种推动力。

  教子教心

  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所差不负吾心,不负所学者,未尝须臾忘爱民之意耳。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译文】你们兄弟长大以后,切切不可置身军营。这桩事很难见到功德,容易造孽犯罪,尤其是给后世百代留下口实。我在行伍中间,每天像坐在针毡上。所幸能有不负我的心志,不负我所学的地方,这就是没有一刻忘记爱民的心意。近年来阅历愈多,深知督带军队的苦恼,你们应一心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也不一定要做官。

  【简析】古今中外父帅子将的例子多的是,唯曾国藩何以嘱子不可涉历兵间?他以亲身经历陈述了两个特殊的理由:一是兵间“易于造孽”,曾国藩起兵乱世,虽有护东南半壁之大忠,亦有捍我传统文化之大道,但手握屠刀,仍杀人无数,作为文官出身的他,于心何忍?二是没能“一心读书”,曾国藩素以研习国学为大任,眼看将出成果之际,却投笔从戎,直到终老,虽读书不辍,却无大成,连一部像样的专著都没写出来,毕生遗憾。因此他寄望于二子专攻学问。

  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涂,皆略涉其涯洠,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搁殊多,三耻也。

  【译文】我在一生有三点自觉可耻:学问上的各个领域,都略微涉及它的皮毛,惟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即便恒星、五纬也不认识,这是第一耻;每做一种事情,治理一个门类,都是有始无终,这是第二耻;小时候练字,不能坚持临摹某一家的字体,使得字体常常变化而无所成就,写得慢而不能应付日用,近些年来在军营,因为写字太迟钝,耽搁的事很多,这是第三耻。

  【简析】以自身“三耻”与儿子坦诚交心,劝导儿子力避去为父所犯的过错,句句出自肺腑,款款激动儿心。

  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他,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译文】我这一生因没有恒心的毛病,万事无成,德行无成,事业无成,已经是大可指责的耻辱了。待到办理军事,自己发誓再不旁骛其他,中途这个原本的志向又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最大的无恒的表现,引为内心的耻辱。你若想略有成就,必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有始无终,故深以无恒为憾。近年在军中阅书,稍觉有恒,然已晚矣。故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

  【译文】开了头没有坚持下来,所以我深以没有恒心为遗憾。近年来在军营里读书,稍觉有些恒心,但是已经晚了。所以希望你们在年轻时,就从“有恒”二字上痛下功夫。当然也要有情趣,培养得生机勃勃,才可以经久不衰。如果一味子受困苦束缚,就不能真有恒心了。

  【简析】两段重点讲自己无恒之憾之耻,劝导儿子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功夫。

  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之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人德之基也。

  【译文】我有志学习做圣贤,少年时候欠缺居敬的工夫,至今尚且不免偶尔有不庄重的言行。你应该举止端庄,言语不随便出口,才是迈进道德修炼行列的基础。

  【简析】敬为入德之基,儒家极讲究这个“敬”字。曾国藩在小儿子纪鸿面前剖肝相照,要他学会举止端庄、言不妄发这个“敬”字,感召力极强。

  尔禀气太清,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得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余字汝日劫刚,恐其稍涉柔弱也;教汝读书须具大量,看陆诗以导闲适之抱,恐其稍涉刻薄也。尔天性淡于荣利,再从此二字用功,则终身受用不尽矣。

  【译文】你的天赋气质太清纯,清纯就容易变成柔弱,只有志趣高尚坚实,才可以将柔弱转化为刚强;清纯又容易变成刻薄,只有胸怀闲阔辽远,才可以将刻薄转化为宽厚。我为你表字劫刚,就是担心你稍稍陷于柔弱;教你读书须有宏大的气量,读陆游的诗来培养闲适的怀抱,就是担心你稍稍陷于刻薄。你天性对于荣利看得淡薄,若再从这两个字上用功,这样一生都受用不尽了。

  【简析】所谓禀气,乃天生之性情气质,一般是不易改变的。但曾国藩重后天修炼,认为也是可以由渐而习予以改变的。再说禀气也非铁板一块,儿子禀性中既有清的一面,也有淡的一面,清可能致刻,但有淡仍可化刻为厚。人的禀性都是多元的,彼此即可相克,也可相生,关键是如何引导。

  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现象;一自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以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

  【译文】家中兄弟子侄,总应该将勤与敬两个字作为准则。一个家庭能做到勤与敬,即使是乱世也有兴旺气象;一个人能做到勤与敬,即便是愚人也有贤智风味。我平生在这两个字上用的功夫少,现在谆谆教导我的诸弟子侄,务必时时遵守,是最为重要的。

  【简析】曾国藩一生勤敬,世人皆知,但他按理学的修身要求自剖,仍觉有不足之处,所以还是向兄弟子侄一再检讨,望他们在勤敬上多下功夫。

  吾自问服官三十余年,无一毫德泽及人,且愆咎丛积,恐罚及于后裔。老年痛自惩责,思盖前愆。望两弟于吾之过失寄箴言,并望互相切磋,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要令后辈洗净骄惰之气,各敦恭谨之风,庶几不坠家声耳。

  【译文】我自问做官三十多年,没有一丝恩泽与德行给人,而且错误很多,恐怕会累及后代。年老了沉痛地惩罚与责备自己,想弥补以前的过失。希望两位弟弟针对我的过失多寄些劝诫的话,而且希望能够互相切磋,能以勤俭自持,用忠恕来教子,要让后辈洗清身上的骄气与懒惰,各自有敦厚恭谨的作风,才不会损害家里的声誉。

  【简析】曾国藩一生多存敬畏之心,他一畏天命,二畏祖宗,三畏人言。这里又多一畏,曾国藩说:“愆咎丛积,恐罚及于后裔。”他是畏子孙了。乍一听这话,觉得大可不必,其实,祖德可荫于后人,祖过何曾不罚及后人呢?曾国藩暮年其心倦倦,不说遗泽后人,至少也不可罚及后裔啊!

  【修身故事】

  教女勤俭

  曾国藩夫妇生有三男(大儿子夭折)五女,抚养和教育的担子都很繁重。最小的女儿曾纪芬,是在北京出生的,曾国藩最是疼爱。但是对于他们的学业和生活,都一视同仁,要求极为严格,小纪芬也不例外。无论公务怎么忙,每天都要亲自给女儿规定“功课单”,到时候还要一项一项检查,直到女儿17岁了,还是如此。

  生活上更是苛刻。曾国藩规定,孩子们出门不许坐轿,穿着不可奢侈,不许使唤家里仆人取水添茶,家务烹饪、洗扫、纺绩、缝补都要学会。一句话,家规谁也不能触犯。一次,全家去南京,纪芬穿着一件蓝呢夹袄,配了一条缀青花边的黄绸裤,这条黄绸裤还是嫂嫂贺夫人留下来的。结果父亲看见了,马上教训她,说这太奢侈,纪芬只好换穿另一条裤子。其实,这条裤子也是贺夫人留下,三姐穿过后再给她穿的。有次李鸿章请欧阳夫人及曾家小姐们吃饭,两个姐妹只有一条稍微像样的裤子,她们都要穿,争执不下,急得哭了起来。

  曾国藩连忙安慰说:“明年如果继续当总督,一定给你们再添置一条裤子。”年幼些的纪芬,一听这话,顿时破涕而笑。

  1875年,曾国藩去世已过三载,曾纪芬嫁与湖南衡山的聂家,她带去的嫁妆里面,有一份传家宝,这就是当年父亲给他们写的“功课单”,这是一份很特殊的功课单,并没有何时读书、何时作文之类的安排,而是她们姐妹出学后在家劳动锻炼的功课单:

  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

  巳午刻纺花或绩麻(衣事);

  中饭后做针线刺绣之类(细工);

  酉刻(过二更后)做男鞋或女鞋或缝衣(粗工)。

  曾纪芬是一位既有学识见地、又极善操持家政的贤淑女性,在聂家也学着曾国藩那样教育子女,都很成功,后人尊称她为“崇德老人”。

  励子刚强

  曾国藩祖父星冈公性刚好强,靠勤劳节俭起家,而且让儿子、孙子都半耕半读,叫人好不羡慕。曾国藩父亲曾麟书拙诚忠孝,母亲江氏任劳任怨,性格也极其刚强。曾国藩从小受到他们的影响,也有一副拙诚刚强的性格。他极力贯彻星冈公立下的“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家风,对长子曾纪泽也着重于刚强性格的培养。他对儿子说:“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他见纪泽走路步子不重,多次写信叮嘱说:“余尝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重厚,盖取法于星冈公。尔之容止甚轻,是一大弊病。以后宜时时留心,无论行坐均须重厚。”

  一个“重”字,看起来是生活小节,其实是一个人刚强性格的外显,曾国藩对纪泽这一性格的培养,在儿子一生中产生了颇大的影响。按照父亲的要求,曾纪泽30岁开始苦学外语,并学习西方科学,立志继承父亲终生希望实现的强国之业。曾国藩死后,曾纪泽承接他的侯爵待遇,被派到欧洲担任英法公使。

  当时,清廷派驻沙俄的使者是崇厚这个胆小鬼,在俄国人一呼一喝之下,竟不顾自己国家的主权,就签署了割让新疆伊犁的卖国条约,举国都为之愤怒。朝廷派曾纪泽专去俄国,看能否挽回局面。

  曾纪泽一到俄都,深入了解情况,探究内幕,发现沙俄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就心里有了几分底。谈判时,曾纪泽义正词严驳斥了沙俄代表欺侮弱国的伎俩,一个回合一个回合地较量。他根据国际法的通则,指出:“不论国家大小强弱,都要尊重主权独立平等。”当沙俄代表拍着桌子威胁说:“你不答应,我们两国就开战!”听了这句挑衅的话,曾纪泽先是委婉地说:“我们中国人从来不喜欢打仗。”突然也猛拍桌子激昂地吼道:“但我们中国人从来都不怕打仗!”

  就是这位个子并不魁伟、但吼声却震撼寰宇的曾国藩后人曾纪泽,硬是逼使欺软怕硬的沙俄政府签订了新的伊犁条约。世界听到中国收复伊犁这一消息都惊愕了.英国驻俄公使感叹地说:“简直是个奇迹!”

  【独处心语】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新中国成立之后,亿万普通工人农民的子女学习了文化,成为了国家建设事业的主力军,这是翻天覆地的大事。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千百万工人农民的子女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新一代知识分子,这也是翻天覆地的大事。进入21世纪,全体适龄儿童免费享受义务教育,对于广大工人农民来说,更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国家政策不断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倾斜,既有力验证了人民政权的性质,又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

  这是就整体而言。然而就个体而言,则千差万别,子女受了教育之后,有的“上达”,有的“下达”,“上达”者为国家为人民不断作出贡献,“下达”者为国家为人民屡屡添加麻烦。追溯其原因,与本人修身有关,也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联系。当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看重智育有余,注重德育普遍不足。就学校教育而言,智育、升学率一直是硬任务,学校的知名度、教师的奖金额、校长的升迁机遇,都取决于此;而德育、素质教育从来都是软任务,形式上有,实质上无,唱在嘴里有,想在心里无,工作计划中有,具体实施时无,一句话,在许多学校里,德育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成了花瓶,只是个摆设而

  已。试想,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还会有多高的道德觉悟、道德修养呢?即便思想品德课,也是教师只顾讲,不问学生做,更不知如何考,这种讲做脱节、学考脱节的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如果在小学能完成几百首古诗词的教学,在初中能完成“四书”的教学,在高中能学习《左传》、《史记》及唐宋八大家的一些经典篇目,重点放在记诵与粗线条领悟上,对于孩子的道德成长及国学素养提升,将带来难以估量的裨益。

  至于家庭教育,受学校指挥棒的影响,亦不例外,标新立异者少之又少。

  学校只要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望子成龙”的家长就围着这根指挥棒转,买教辅,请家教,搞陪读,争名次,行奖惩,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一部分孩子成绩果然上去了,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但他们的道德成绩如何,则不得而知,要等他们接受了社会的检验才见分晓;一部分孩子成绩依然上不去,而且伴随着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出现了,或悲观颓丧,或呆滞麻木,或无非无非,或厌学厌世,这种重压之下的畸形人将来还能具有高尚道德或宽阔胸怀吗?

  走出教育危机,是我们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愈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愈高,人的道德与价值观形成期就在这个受教育阶段,好的教育对于其形成自然是正向作用,畸形教育则是负向作用,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社会已经呼吁尽快建立对学校、对校长、对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考查体制并严格实行,我们则认为,孔子及曾国藩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应该在这个体制的建立和实行中起到借鉴作用,而家长更应该从孔子、曾国藩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中主动吸取营养,从而提升教子水平。

上一章 回目录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