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权谋曾国藩 > 第三篇 带队伍,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是飞黄腾达的本钱 第十四章 团队的人心稳定全靠公正的赏罚

第十四章 团队的人心稳定全靠公正的赏罚

  曾胡治兵语录:居高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则为小人。是非不明,节义不讲,此天下所以乱也。

  看过《曾胡治兵语录》的人都知道,曾国藩对“军纪”和“公正”进行了两个角度完全不同的分析。表面上看来,“公正”应该包括在“军纪严明”之内。但曾国藩就是要将公正单独论述。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湘军草创,用公正的手段来执行纪律会让军队更有凝聚力。公平公正的赏罚在以感情为纽带的湘军内部显得比其他强硬的管理手段来得更有效。曾国藩自己也认为,身为管理者,如果赏罚不明,那军队将会一团糟。“能知人,能晓事”,方能为君子。反之则为小人。要想做到赏罚分明,还必须做到“讲义节”。曾国藩将个人义气上升到军队管理的高度。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在官场上,曾国藩一生可谓“清廉”。在治军上,曾国藩可谓是刚正不阿。他要求自己的部将不要“汲汲名利”。他觉得,功名只是一种个人事业发展的工具,并不是目标。所以,在建设湘军时,他常常用各种各样的好处来激励部将,让他们做到精益求精。他曾经对同僚说过,人不要一味地贪图功名,但我们做事情都要带有强烈的欲望,为了满足这种欲望,我总是给他们功名。反之,我就会用适当的方式惩罚他们。

  一开始,湘军内部在人事制度上就进行了精心管理。由于其主要特点是情感维系,这就要求主帅发挥更大的权威作用。曾国藩本人身先士卒,在遇到重大功过问题时,他通常有两种手段,即对有功之将实施嘉奖,其基本方式就是奖赏财物和保奏升官;对有重大过错之人则全部是通过弃用和参劾两个途径来惩罚。看似泾渭分明,容易执行,事实上,实践起来非常难。因为每个人都有情感,都有私心。无论是激励还是惩罚,曾国藩每次处理时,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

  在湘军成型之后,曾国藩以在朝廷内的威望,决定对特殊人才进行特殊照顾。当时,左宗棠是他最看重的人才。为了留住人才,曾国藩决定保奏左宗棠。朝廷钦谕下来,左宗棠却勃然大怒,与曾国藩争吵起来,还说不想沾他曾大人的光。这事让曾国藩失掉了颜面,他深切地感受到做一个好领导是多么的不易。吸取之前的教训,曾国藩每当恩赏、保奏有功之臣时,都会事先通知,征求受功者的意见。但这种做法同样招致别人的反感,因为他们觉得保奏是曾大人自己的决定,来问别人,显得假惺惺的。曾国藩万般无奈,只得仰天长叹了。

  在管理上,曾国藩总是处处为将士着想。在过去,他看到绿营军军饷微薄,士兵一个月实际到手的军饷只有四文钱,无法养活一家人。这逼着他们做一些营外兼职,从而大大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一些士兵甚至穷到为非作歹的地步。局面显得非常混乱。为了让每个湘军将士都能专心从军,一心一意打胜仗,曾国藩将每个士兵的军饷定在白银三两到五两之间。这比绿营军的一般将官军饷还高。湘军管理层的军饷则要用三位数来计算。

  曾国藩给这么高的军饷其实也有他的理由。因为靖港战败之后大量繁冗军士被淘汰,而且,为了让强军更强,曾国藩提前给彭玉麟、塔齐布、杨载福军以恩赏,而将包括自己弟弟曾国葆在内的军队裁撤,这说明曾国藩处理事情一碗水端平,毫不徇私。正是这一高明举动,使湘军在东征中一路凯歌。湘军越来越强,以至于太平军闻风丧胆。

  但湘军中并不是没有一个失误。但面对失误,曾国藩总是能秉公处理,让众人心服口服。咸丰八年祁门作战时,曾国藩曾在危难之际请李元度出兵救援,但李元度却按兵不动。这让曾国藩非常愤怒。曾国藩的军队差点儿在祁门全军覆没。事后,曾国藩决定参劾李元度。但此时李鸿章却站出来帮李元度说话。曾国藩气愤地道:“我知道你也怕死在祁门,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离开。但我参劾李元度不得不进行,因为我不能失公正于全军。”就这样,李鸿章劝阻不成,反而离开,去福建当地方官了。而李元度因为曾国藩的参劾几乎断绝了政治生命。

  李鸿章虽然从祁门险境中走了出来,但他并不想做一个偏远地带的地方官。出祁门后,他进退两难,既没有勇气回到曾国藩身边,也不想奔赴福建,长期游走在江西境内。就在他无所倚靠时,郭嵩焘看李鸿章是有大才之人,不应该落到流浪的境地,于是他写信给李鸿章:“现在是非常时期,要想崛起必须要有靠山。而你除了曾国藩还能依靠谁呢?为了你宏大的抱负,你还是放下架子,回到曾国藩身边吧!”李鸿章看了信,心中一阵感慨。于是他二话没说,掉转马头就向祁门奔来。

  曾国藩坐在帐中假寐,睁开眼睛看到李鸿章又站在自己面前,心中有所动:“你怎么又回来了?”李鸿章难为情地笑了笑:“我忠于老师天下人皆知。今天回来,是要与恩师同甘共苦的。”曾国藩短暂地思考了一下,觉得李鸿章被自己撵走后依然没有叛变,也没有投靠别人,还算个忠诚的人。于是,曾国藩毅然决然地收留了他。李鸿章依然是曾国藩最得意的门生。日后,曾国藩对他大加重用,这才有了李鸿章组织淮军,并在晚清政局中纵横三十余年的辉煌。就李鸿章的例子我们能看出,曾国藩“能知人、能晓事”,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君子”,而且是个赏罚分明的高尚君子。

  在曾国藩泾渭分明的赏罚制度之外,还有一个辅助措施,那就是教育。曾国藩总是训诫自己的将士:一定要忠君爱民,有了这一道德底线,那我们的工作就会少出错误,打仗会更勇敢,多打胜仗。通过教化,曾国藩与将士的关系非常好,他总是热切关心下属的每个生活细节。这就为他实施各种赏罚制度开拓了流畅的通道。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有曾国藩写给其弟的一段话:有功之将我们应该保护。黄南坡太守有功于湖南,有功于水师。他被弹劾了,现在又染疾病,弟弟应该常去探望、保护他。不能再提扰乱他心志的军饷问题了。可见,曾国藩有功勋者是多么怜爱,就是在他们退休离职后,也不忘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

  曾国藩在治军中很重视“人为”的作用。也就是在处理军纪时,一定要做到收放有度,奖惩分明。在使用鲍超时,就显示了这一点。

  鲍超是晚清名将,他一开始投身于胡林翼麾下,作风非常彪悍,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与多隆阿齐名,素有“多龙鲍虎”之称。在战场上,只要听说是鲍超的军队,敌人皆闻风丧胆。

  鲍超有一个老乡李申甫,在曾国藩帐下。李申甫见鲍超勇猛,将他推荐给了曾国藩,鲍超因仰慕曾国藩大名,毅然投奔而来。刚到曾国藩麾下,曾国藩笑脸相迎,然后给了他两营兵力。晚上,鲍超非常懊恼地对李申甫说:“从前在胡大帅营中,带兵上千,只要我要求,胡帅就会满足我。可今天,我看曾帅不爽快啊!”李申甫安慰他:“不用急,曾大人很会用人,他一定有原因,慢慢就会好起来的。”鲍超听了,只能点头说“好”。

  几天后,李申甫向曾国藩反映了这一情况,曾国藩沉着地道:“鲍超还没有立功,我怎么能赏赐他重兵呢?”他想了想,然后又道:“好吧!我再拨一营给他,希望他早立战功。”李申甫领会到曾国藩的深意。之后,曾国藩又亲自摆宴席,请鲍超出席。因为曾国藩喜欢吃猪肚,所以桌上的一道主菜就是猪肚。鲍超见没有整盆的鸡肉鸭肉,心中又不高兴起来。他觉得曾国藩用这么便宜的菜招待他,根本就是不重视他。因此,他心中越来越不自在。

  就在鲍超的忠心有些动摇时,前方传来紧急战报,太平军攻城,守军危急,请求支援。曾国藩令鲍超火速前往增援。一天战斗下来,鲍超军大获全胜。远远看到鲍超军凯旋,曾国藩非常激动,亲自出城迎接他。在大堂中坐定,曾国藩当即赏赐了鲍超许多东西,并增调几个营给鲍超。鲍超看到曾国藩果然是以功论赏的统帅,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从此,鲍超就成为曾国藩麾下最得力的战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到,曾国藩不轻易用人,他总是在战将立功之后,以论功行赏的方式来实现全军上下同心的目的。这在中国古代军事管理工作中是少见的,更不必说今天的企业管理了。

  公正的赏罚精神让湘军内部长期处于一个稳定健康的状态。正是这样,湘军将士每次打仗之前都会树立一种必胜的信念。只要打胜仗,立了功,曾国藩大人就会给予他们大量的财富和无限的荣誉。在给予荣誉方面,曾国藩作得非常到位。在湘军建立之初,湘军就设立了忠义局。这个部门是专门用来为已经阵亡的战功卓著者设立祠堂、树碑立传的。曾国藩认为,虽然健在的将士因战功都获得了恩赏,但那些无名英雄却不应被人们忘记。设立忠义局就是要改变这样的局面,让亡者有生前一样的荣誉。这一举动震撼了全军。就算是战死,自己一样在另一个世界也会受到曾国藩的褒赏,那战争还有什么可怕呢?

  在曾国藩心中,有一个清晰的是非观念,这就是他奖惩将士的重要准绳。与同僚或部下交往时,曾国藩总是用种种方法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能力和文化水平等等方面,然后再运用他心中那根是非分明的准绳来判断一个人、一件事。最后,他才能非常正确地对一个人所做的事情进行科学的判断,并对其进行奖惩。

  “是非不明,节义不讲,此天下所以乱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拓展阅读

  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想成功需要两大力量:一是自身勤奋努力,二是能进入一个优良的管理系统中。个人能力我们自不待言,这是最基本的。而优良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完美的奖惩制度,对一个员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个人成功才有集体的成功,因此,奖惩制度不合理,会阻断个人前途,也会让一个企业的未来飘摇不定。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重视奖惩制度。只有奖惩制度完善了,才能使优秀的员工留下来,才能让企业在竞争上表现出不俗的战斗力。

  本世纪初,美国一家著名儿童教育机构开始瞄准中国市场。根据这家美国公司的规划,他们先在中国建立了一家儿童教育咨询公司。这个美国儿童教育品牌试图在中国打出它的一片市场。

  中国公司建立起来之后,管理团队制订了一系列战略扩张计划。首先,公司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与高档社区和幼儿园取得联系,然后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联合搞活动的方式与它们建立准客户关系,最后通过销售人员策动,与准客户们建立稳定的业务往来关系。由于公司市场定位比较准确,加上当时中国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寥寥无几,公司的前期工作很快就获得了成功。但是,进入稳定的业务开拓阶段后,公司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大量客户投诉:公司的服务工作非常不到位,刚刚与一个销售员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两天后他就消失了。公司销售人员的变动太快,合作关系无法稳定下来。

  公司老板得到这个消息非常沮丧,但他始终不能找出销售员工频繁流动的原因。几天之后,他与各大主管开会商讨、分析局面之后,决定在奖惩制度上下手,因为从前的奖惩工作几乎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公司的失误不是一次两次,面对这些错误,员工们对领导失去了信心,对整个公司的未来不抱希望。

  在过去,有许多让员工感到“心里不痛快”的事情。在公司第一次员工大会上,老板就大声宣布:“公司刚刚建立,有些管理上还不完善,希望大家多提建议,我会重重奖励你们的。”这话一出,坐在中间的几个年轻员工就欢呼雀跃。他们首先递上自己的管理建议。为了获得奖励,他们日日递建议,周周得奖励。眼看员工整天不务正业,他们的上司指名教育道:“请不要再打小报告了,如果能将这些心思用到工作上来,那你们的销售业绩就不会总是垫底了。”但这些员工似乎不为所动,因为打报告拿奖励比整天在户外奔忙来得更简单。

  这就是老板犯下的第一个错误,明显带有赏罚不明的倾向。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让优秀员工们感到痛苦的事情。

  小李是公司里的一名普通员工,他的能力和工作成绩都平平,最多能算一个中等的员工。但自从过节时他送给老板别致的礼物后,他的事业空间就越来越大。不到半年工夫,他就一路攀升到总经理秘书的职务。根据该公司的职权分配制度,这个秘书相当于一个副总经理。他上去了,其他员工自然心中不快,因为比他优秀的大有人在。大家的工作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次,某员工接到老板的一个任务:去印务公司印刷宣传单。由于工作非常繁忙,那员工忙中出错,将宣传单上的热线电话号码给印错了。老板发现后,拍着桌子发火,亲自下令人事部将这名员工辞退。不久,总经理秘书奉命写一个媒体宣传文章。刊登出来才知道,秘书同样将其中的联系电话搞错了。老板看了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是个错误,以后一定要注意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从以上事例我们能看出,这家公司的老板在奖惩标准上有非常大的失误。要想做好一个企业,首先要“抚定军心”,然后才能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如果这都做不到,那一切规章制度就都是虚设。“人”的因素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个企业就倒塌了一半了。其实安定人心也很容易,无非就是赏罚分明。但是,这家公司的老板恰恰就是做得非常令人不满意。长此以往,公司业绩必然萎缩,客户的抱怨会不绝于耳,失败是迟早的事情。

  相反,如果能奖惩分明,明察秋毫,那一个企业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兵法管理学:今天,有人常常说,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管理者,那就要礼贤下士。这说得非常正确。良好的上下关系会活化一个团队的战斗力。这在军队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曾国藩处理好上下关系的方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过赏罚分明的制度来稳定军心。否则就会大乱,即他所谓的“是非不明,节义不讲,此天下所以乱也”。

  怎样塑造团队战斗力

  很多管理者认为,要提升一个团队的战斗力,唯一的方式就是强加凝聚力。这话有道理。但要说它是唯一的途径,我觉得还有待商榷。曾国藩是个权高位重的高官,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他的军事实战中,总是以“仁、礼”等儒家等经典道德思想来约束自己的将领。当这一思想运用到一定高度时,湘军内部的奖惩规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因为有“德”、有军纪,将士们每次遇到责难时,总能以正确的心态接受,曾国藩惩罚他们变得非常顺利,部将都虚心接受。

  在今天,这种团队精神依然被认为是最高境界。而这一境界的主要基础还是和谐的、赏罚分明的奖惩规则。曾国藩认为,“明”是治军第一要义,而“明”就包括高明和精明。做到了这两点,管理者才能做到惩罚分明。一次战斗结束后,赏罚的公正性会直接影响到军队以后的每次战斗。而且,奖惩规则失衡,一时半会儿很难挽回,从而深刻地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

  曾国藩任用鲍超就是一个例子。在一开始,鲍超就想掌握重兵。但曾国藩却非常低调。首先,他觉得以立功受奖的方式将兵权给鲍超更能激发其斗志;其次,鲍超是名将,一开始就给他精神上的满足,他以后很可能会目中无人。于是,等鲍超完成第一次大捷之后,曾国藩才亲自点兵给他,让他成为自己的得力干将。

  打胜仗了,曾国藩用给兵权的方式激励鲍超比一开始就给予他重兵效果好多了。鲍超认识到曾国藩只会论功行赏,所以深深地敬佩他,更乐意为他卖命。这就是曾国藩的高明,这种以赏罚的形式激励部下的方式曾国藩屡试不爽。正是这种完美的激励机制,使湘军将士在战斗中一心想着胜利,只要能胜利,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财富就会大大提高。曾国藩对有功之将从来不吝惜财物和官爵。在强有力的奖励制度保障下,湘军的战斗力一次次地得到质的飞跃。

  今天,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奖惩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力量。如果企业领导、政府官员能像曾国藩那样,用慷慨的精神来褒奖有功之人,那所有员工都会意识到“立功”的重要性,然后在工作中倾心尽力。这样,团队的竞争力和战斗力自然就能提升。

上一章 回目录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