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权谋曾国藩 > 第三篇 带队伍,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是飞黄腾达的本钱 第十章 临机而动,曾国藩求稳也求变

第十章 临机而动,曾国藩求稳也求变

  曾胡治兵语录: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危急之际,尤以全军保全士气为主。兵事决于临机,而地势审于平日。

  打仗需要强有力的军令领导。只有这样,整个军队才能显现出不一般的战斗力。在湘军中,曾国藩要求自己的军将在安营扎寨时能严密考察地形,对战争有胸有成竹的把握;在战争开始后,全军要灵活多变。在紧急关头,怎么抓住变化的战机,怎么临机而动,这都是曾国藩对将士重点培养的能力。所谓兵机,就是战场情况变化。兵机由众多因素组成,曾国藩将其分为两部分。一为战前准备,一为战中机变。而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曾国藩觉得,战争胜负的绝对作用点在“临机”上。而其余前期工作往往只是一种辅助工作。这一点,在湘军的战斗中体现得非常突出。它是曾国藩的兵法思想,也是湘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1861年,曾国藩的湘军分别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首先,恭亲王和慈禧发动了宫廷政变,这股政治力量崛起之后,大力重用汉员,曾国藩迅速升任为东南四省的一方之主。其次,经过半年多的艰苦作战,湘军攻克安庆。这对湘军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将天京西面的防御工事完全摧毁,而且将湘军推到历史的高点。不得不说,经过这两件大事,曾国藩集团基本上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青史上有了湘军人物们熠熠生辉的大名。

  在湘军将士们意气风发之际,曾国藩并没有沾沾自喜,为了扩大湘军的胜利成果,他决定展开一场更大规模、更有历史意义的大战役——天京战役。根据曾国藩的想法,天京战役胜利才是湘军全面的胜利,所以当前,湘军只是获得了局部的小胜。他的说法一传开,全军上下跃跃欲试,决定打一场全面的大胜。

  1861年10月,湘军水陆两军从安庆出发,顺长江一路东下,连克池州、铜陵、无为、东关等地。曾国藩下令继续推进,但胡林翼劝道:“湘军军力稍显不足,须休整扩充后再战。”曾国藩顿时意识到,湘军已经连续征战,是休整的时候了。大军回归大本营之后,曾国藩马上着手扩军。本来,曾国藩募兵的首选地是湖南。但此时的形势已大不如前。随着湘军东征战线的拉长,湖南渐渐成为战争边缘地带。而且,由于曾国藩常年在湖南征兵,那里兵源基本枯竭。为了长远发展,曾国藩决定让李鸿章在皖北征兵,曾国荃在湖南征兵作为辅助。为了进行属地管理,曾国藩让合肥的李鸿章全权管理这支部队。这就是后来的淮军。

  攻打天京事关重大,这直接关系到湘军的前途问题。因此曾国藩等人甚为谨慎。在终日商讨后,众将士达成一致意见,在攻天京城之前,先剪除其周边的防护势力,属于“欲除根本,先剪枝叶”的策略。曾国藩常常说的口头禅就是“可进而不可退”,一旦大军发起进攻,湘军将拼死冲杀。如果天京周围的保护伞不剔除,湘军很可能会无功而返。

  湘军取得安庆战役全胜,全军士气高涨,对天京虎视眈眈。但太平军方面却表现出一蹶不振的气象。安庆失守本来应该让他们产生危机感,在东面疯狂反扑,但是,太平军却表现平平,力不从心。因为安庆失守而遭革职惩治的李秀成一心想“光复”安庆。但他对当时的形势明显判断错误。安庆上游的皖北正是李鸿章募兵的基地,湘军渴望控制它。而退守庐州的李秀成却决定放弃安徽,率领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等远征河南、陕西。这一目标并不明确的远征开始后,太平军皖北兵力完全空虚。多隆阿见机,迅速组织战斗,将陈玉成部打得落花流水,先后攻陷了桐城、舒城,庐州形势岌岌可危。

  陈玉成在庐州城里寝食难安。接连写信给扶王和启王等人,要求他们面议退敌之策。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发出去的多封急信都被湘军哨探截获。因此李秀成方面的援军迟迟没有到来。陈玉成几乎绝望了。此时,被清廷收买督办团练的富商苗沛霖邀请他放弃庐州,转战寿州,陈玉成顿感希望尚存。因为苗沛霖是有钱人,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他东山再起的日子就不远了。陈玉成不假思索就接受了苗沛霖的邀请。

  刚刚进入寿州城,苗沛霖就脸色大变,手下一拥而上,将陈玉成绑架。苗沛霖方面不费吹灰之力就抓获太平军最得力的战将之一陈玉成。钦差大臣胜保大为欢喜,他保奏朝廷,对苗沛霖加官晋爵。陈玉成被清廷处死,年仅26岁。之后,庐州陷落。这一来,太平天国东面防线全部被消灭。只有李秀成开辟的江浙根据地还在与湘军展开周旋。但这周旋,也看不出太平军有任何起色,或者说只是回光返照。

  1861年7月中旬,李秀成在远征中撤回。一路上,他招兵买马,收集石达开的残部以及天地会成员,使得他的大军猛增到70万之众。这支大军进入苏浙地区之后,与李世贤部会合,商量起以天京为中心的防御作战计划。根据李秀成的想法,先全面巩固浙江战场,然后再图大计。通过与湘军展开一系列激战,太平军连连攻克台州、宁波、临安、余杭,杭州也在其势力范围之内。此时,太平军江南战场形势一片大好。

  军中有识之士纷纷表示,要在江南发动全面战争,将吸引过来的湘军全部歼灭。但李秀成却再次失策,他决定掉转马头,全力攻打上海。上海战役打响后,曾国藩感到太平军末日就在眼前。他认为,上海一旦危急,其地面上列强租界必定受到伤害,所以洋人会放弃“中立”立场,转而向太平军开战。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判断是正确的,上海战役爆发后,英法两国首先站出来,为保护本国商人的自由贸易,向太平军宣战。

  洋人与太平军开战还不是曾国藩最感到高兴的。他认真分析形势后,欣喜若狂地对自己的爱将李续宜、曾国荃等人说,现在太平军进攻上海,这意味着他们将面临强大的东面军事压力。如果我们现在能在西面发起全面的围歼计划,那太平军将东西两面作战。加上我们新兵已充,以逸待劳,必能成功地实现对太平军最后决战的胜利。曾国荃也激动起来:“这是个良好时机,我军应当即刻行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其他将领异口同声:“是再次东进的时候了。”曾国藩看到将士士气如此高涨,心中不由地高兴起来。

  经过周密商议,重新休整、士气高涨的湘军于1862年春,兵分八路,以天京为作战中心,迅速地向华东地区扑来。经过几个月的猛烈进攻,湘军很快就控制了北面的庐州,长江南面的巢县、含山、南陵等地也被其拿下,皖南的青阳、太平、泾县等地和浙西的江山、遂安等地也先后落入湘军手中。其中以曾国荃部战斗力最强。5月中旬他便成功拿下庐州,后与彭玉麟水陆协同作战,5月30日即驻军雨花台。水陆两军再次围困天京城。

  情急之下,洪秀全诏令李秀成放下一切立即回援天京。但李秀成的判断是:凭借当前的实力,太平军根本不是湘军的对手,因此他决定两年后再回援,违抗了洪秀全的命令。面对这样的局面,洪秀全非常气愤。但此时从皖南回援的杨辅清、洪仁轩大军夜袭湘军大营惨败而归。这让洪秀全再次感到李秀成的重要性。于是再三下旨诏令他撤出上海战场,回援天京。李秀成无奈,只好遵命。

  9月14日,李秀成分兵三路向天京进发。在路上,杨辅清、黄文金对前往天京增援的鲍超军进行了阻击。使鲍超大军寸步难行,曾国藩被迫放弃了让鲍超援助曾国荃的计划。李秀成大军达到天京后,10月15日,其部队与城中的太平军配合,对曾国荃部进行了夹击。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在战斗中,曾国荃身先士卒,竟然伤了自己的左面颊。后来,湘军发现太平军在自己的战壕旁侧挖地道。于是他们突然袭击,打得太平军措手不及,太平军12座营垒被毁,伤亡惨重。

  曾国藩得到湘军被太平军里外夹击之后,心中忧急。他担心大军会经受不了太平军的猛攻。他日夜想办法,使都兴阿调遣了4个营兵士,驻守芜湖的王可升派出3个营官兵和他自己的400勇士前往前线增援。这让曾国荃军士的士气更加高涨,这场与太平军的苦战打得越发紧张。在援军的协助下,曾国荃很快就开始了战略反攻计划。在太平军力量薄弱的西线战场上,湘军反攻大获成功,将太平军追至板桥、半首山一带。东路太平军闻风溃散。这样,湘军正式从防守转入战略反攻。

  一个月下来,李秀成依然没有攻破雨花台大营。李秀成大军与天京守军首尾不能相顾。万般无奈之下,李秀成只能停止进攻。以未能解天京之围的罪名,洪秀全将李秀成“革职处分”,并让他戴罪立功。洪秀全亲自策划,又制定了一个“围魏救赵”的老策略:先让李秀成率军北伐,取道舒城、六安,攻打英山、霍山、麻城,再走黄州,战汉口,逼迫曾国藩调天京围军前往支援,解除天京危机。

  但曾国藩早已看透这种伎俩,他下令湘军专心致志攻打天京,等天京告破,北方战事将不解自消。李秀成很快进入皖北地区,但皖北已常年征战,民不聊生,太平军在这里无法立足,大量士兵因缺粮而死。他看到湘军并没有北上援助的意思,而且自己处境艰难,于是又返回天京进行守卫。

  大军正在路上时,李秀成发现李鸿章军正在攻打苏州,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全力救援苏州。迫于形势,李鸿章请曾国藩暂缓攻天京,援助苏州。但曾国藩高瞻远瞩:“只要再坚持一下,我们就全胜了。”曾国荃猛烈攻击天京,使得李秀成不得不转身援助天京。等他到时,曾国荃部队已攻入聚宝门(今中华门)。

  这样,湘军基本上解除了整个棋盘上的太平军援军。曾国藩是英明的,他兵机灵动,准备周至,让湘军顺利地将天京团团包围。

  拓展阅读

  在人们的印象中,呆板的人总是不适合做管理工作,这是因为他没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大量成功的管理者都有灵活的头脑。起码,在他们遇到工作问题时能随机而动,完美地解决一个新出现的问题。这需要敏锐的感知力,也需要非常不一般的智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只要多种条件综合作用在一个人身上,然后加上几分的勤奋,那一个好的领导就诞生了。这里的重中之重是灵活运用能力,就是临机而动的能力,也就是曾国藩所大力倡导的“机变”。

  在中国企业家名录中,有一位非常醒目的企业家,他就是中国网易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丁磊。在他的创业历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审时度势、临机而变。这一点几乎贯穿于他创业的整个过程。如果你不相信,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993年,聪明优秀的丁磊完成全部学业,顺利被宁波电信局录用。当时,中国市场上互联网几乎还没有起步,老百姓对它还非常陌生。丁磊在单位辛勤地工作,尤其是自己的技术这块儿,他做得非常优秀。根据他自己的说法,他在单位内是技术创新上做得最有成绩的。但是,当时的领导只看中员工的资历和关系网,业绩优秀也没有让他获得应有的奖励。这让丁磊非常郁闷,但为了学习更多的东西,他还是坚持了两年。

  1995年,因特网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丁磊搜集大量资料对它进行研究。结果他发现,因特网在不久的将来会对中国电信市场产生深刻影响。基于以上认识,丁磊打算单干,开一家因特网公司。他的想法刚刚透露给家人,即遭到强烈反对。但丁磊认定开公司比端“铁饭碗”更有出息。几天之后,他主动向电信局领导提出辞职。但领导不愿意放他走,说:“在我们单位还没有哪个员工主动辞职不干的。你可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丁磊根本听不进这些话。他的想法是,如果不抓住这次机会,自己肯定会后悔终生。他铁了心。

  丁磊提着大大的行李箱登上开往广州的火车时,他打电话向领导道别。领导只能接受丁磊离开的现实。10天之后,丁磊的名字在宁波市电信局的大名单中被除去。从此,丁磊走上下海创业的道路。

  但一开始,丁磊并没有完全走上创业的道路。他背着沉重的行李,站在茫茫的人海里,举目无亲。为了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丁磊不得不先去公司打工。在人才市场转一圈后,他发现了一家名为sybase的数据库公司比较不错。他投了简历,经过严格的考核,他最终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这家公司。这样,丁磊的吃穿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凭借自己过硬的技术和成熟的工作态度,丁磊在这家外企度过了一年时间。除本职工作之外,他几乎没有其他额外收获。丁磊感到自己前途渺茫,于是他又跳槽,来到一家名叫飞捷公司的民营isp(互联网接入服务商)公司。根据丁磊的规划,再打工两年,就伺机单干。就算什么也学不到,熟悉了广州互联网市场,这也是弥足珍贵的。

  1996年5月,丁磊正式进入飞捷。在这里,他精力充足,而且越干越有劲,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就是在这里,他创建了广州的第一个网络bbs,让广州市网民可以自由地在互联网平台上交流心得。这个bbs就是后来网易虚拟社区的前身。

  在飞捷公司,由于丁磊技术水平强,他开始负责整个公司的互联网技术研发工作。为了拓展市场,丁磊常常代替老板到广州市政府尤其是广州市电信局游说。当他们的游说工作获得成功时,这些政府性质的单位为isp巨大的利润所诱惑,开始抛弃飞捷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自己充当网站建设运营者。这种裁判员兼运动员的做法让商业企业非常尴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它们的利润率不断下滑。丁磊看到公司的前途没有着落,自己也感到前途暗淡。此时,他又想起自己单干的理想。他已经熟知广州互联网市场,而且成功打造了一个网络社区,这就是他的资本。他摸摸自己的钱袋子,看看又高又蓝的天空,下定决心:“离开这家公司,自己做企业。”

  紧张的忙碌之后,丁磊上广州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公司。但工作人员告诉他,要注册网络科技公司要两人以上。丁磊折返回去。晚上,他满脑子在想注册“网易公司”的问题。他慢慢地喝下一杯水后,突然想到用自己朋友的身份证来一起注册。于是他找到朋友,朋友也答应了。丁磊很精明,他首先与朋友签一份合同,明确规定朋友无条件将公司股权转让给他,因为他是唯一的出资投资人。

  1997年6月,网易公司正式挂牌营业了。丁磊带上自己的两名员工,坐在一个8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整天辛勤地忙碌。每天,员工下班后,丁磊都要工做到深夜。在飞捷bbs的基础上,网易建立起自己的bbs来。很快,原来飞捷bbs上的网友集体搬家,全部来到网易bbs上。面对红火的局面,丁磊又扩大了服务器容量,建起一个20m的免费个人网站。很短的时间内,就有2万人申请了网易免费个人网页。在当时全国网民只有10万左右,而网易就拥有2万,实在是个奇迹。基于以上成绩,cnnic将网易评定为中国最佳网站第一名。

  从此,网易就一再创造奇迹。而丁磊,依然保持着他那颗善于把握机会的自信心,在千变万化的互联网市场上随机应变,处处胜人一筹。

  兵法管理学:在人们眼中,“笑”永远比哭好上百倍。只要胜利了,我们都会笑。反之我们则会郁闷、哭泣。世界上,亘古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在军事上,敌人永远在变化,如果我们的内心不随之变化,或者不能随机应变,那我们的生活将非常被动,甚至无成功可言。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笑着“灵活多变”。

  要笑着“灵活多变”

  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万物规律只有一个,那就是“变化”。在生活中,我们成功地适应或掌握了一和变化规律,那我们就在这方面获得了成功。从这个角度上说,能“灵活应变”对一个人和一个集体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古往今来,这样的故事汗牛充栋。真正能顺应形势,并成就丰功伟绩者,曾国藩当属其中一位,而且他还是佼佼者。在攻打天京的前期战役中我们就能看出。

  在安庆会战之后,曾国藩就决定以全军之力进攻天京及其周边地区。但实战之后才发现,湘军虽然能在安徽境内攻城拔寨,但是锐气和实力已大不如前。常年的消耗使军队的疲态渐渐显现。曾国藩看到不少将士在军中叫苦怠战,他非常震惊。但他不是想着惩罚下属,而是从大局出发。他断定,湘军要想攻陷天京,现在必须休养生息,扩充兵员。这一变,让全军怨气顿时消解。等李鸿章招募完淮军,曾国荃扩军之后,全军士气旺盛。但曾国藩并没有贸然采取军事行动,而是伺机而动。

  曾国藩日夜寻找战机。为了能创造机会,曾国藩决定先在皖北与太平军展开周旋,但天公有意安排湘军走阳关道。曾国藩正在筹划夺皖北大计时,李秀成大军突然率军西去,全然将皖北根据地暴露在湘军面前。曾国藩见兵机已到,一声令下,万军冲杀,皖北及庐州全部被湘军控制。太平军天京西面防御工事全部被湘军摧毁。这一机会的把握,为湘军取得天京战役的胜利添上一颗重重的砝码。

  但湘军并没有因此消除潜在危机。1861年7月,李秀成大军号称70万回援苏浙地区,与湘军对战连连胜利。就在快收获胜利时,李秀成竟然决定放弃苏浙,全力攻打上海。这一消息传到湘军中,曾国藩自然大喜过望。他一再提醒战将:“兵机已到,天京必亡。”由此,湘军开始了东西两面合攻天京的计划。正是这一战略,使天京迅速成为一座孤城,为太平军唱了一曲挽歌。

  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曾国藩对兵机的把握。在他的用兵理论中,常常说“兵事决于临机”,而“先审己之强弱,不问敌之强弱”则在他的天京战役前期作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向认为打仗贵在全军有士气。而士气提升的重要一环就是决策者的力量。将帅作出英明的指挥,或者说把握兵机,那士兵心里自然“坚定沉着”,打仗士气自然就高。

  今天,我们不想打仗,但我们却可以在商战中将这一思想运用出来。丁磊就是这样,在波澜不惊的环境里他感到压抑,只有投身到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才能发挥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就是兵法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相通之处。在任何时候,企业家都要有运兵的思想,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在经商,而且他们还在打没有硝烟的商战。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